不同方式的肠道准备在儿童结肠镜检查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结肠镜检查的进行,影响术者对肠黏膜病变的观察。儿童肠镜检查前使用的肠道准备方法都是由成人的方法演变而来,有口服番泻叶法、口服硫酸镁+洗肠液法等,但儿童依从性较差,口味不好的药物,患儿往往难以有效服用,影响肠镜检查,也给患儿增加再次肠道准备的痛苦。现将我院使用乳果糖、番泻叶或硫酸镁行肠道准备的方法、效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RCP下胆道支架治疗胆道恶性梗阻具有微创、疗效可靠的特点,已被广泛使用。部分患者因胃肠胆道术后或肿瘤浸润等原因致ERCP失败,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时,可选择经皮肝胆管外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zahhy of the biliang tsact,PTCD),或选择更符合人体生理需要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
患者男,48岁。因剑突下腹痛伴酒后加重3个月而行胃镜检查,发现在胃窦部小弯侧近幽门管口一半环形条带状黏膜微隆起病变,表面见不规则糜烂,质地软,胃窦壁扩张及蠕动良好(图1)。局部多块活检病理显示为锯齿状腺瘤样组织特征。
内镜下反转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胃部观察。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是球部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此部位由于操作空间受限,易存在盲区,尤其是在内镜下治疗操作时更加困难。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我中心采用反转技术对10例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患者进行了内镜治疗,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化对照研究,观察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入组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坳阳性根除组、却阳性不根除组和印阴性组,均予以8周的胃黏膜保护剂治疗,对比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炎症的变化。结果共完成病例211例。经过8周治疗,3组治疗前后在症状总评分、内镜下糜烂、慢性炎症和炎症活动
患者男,74岁,因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2年入院行常规枪查。患者2年前凶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口服氯吡格雷(75mg/d)、阿司阻林(100mg/d),氯吡格雷服用1年8个月后停用,一直服川阿司旺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成熟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腹腔镜外科向更加微创和美容方向发展。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我院对65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行经脐单孔针式LC,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临床上胆胰管狭窄和导管内病变的诊断主要是依靠间接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超声内镜检查术(EUS)、管腔内超声检查术(IDUS)和ERCP等,联合应用这些技术,30%的病变仍然不能明确诊断。ERCP联合常规组织活检技术包括管内细胞刷、管内组织活检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诊断的敏感性仍低于70%。应用胰胆管镜(子母镜)可在直视下观察胆、胰病变,并取得组织病理;
由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黑龙江省医学会、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医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会议暨消化内镜新进展论坛定于2011年7月29日至31日在哈尔滨召开。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就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及消化内镜诊疗等方面的新进展及焦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多媒体演示及深入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反复发作的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肠病。目前普遍认为UC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免疫调节异常是UC研究最活跃的领域。既往研究认为辅助性T细胞1(Thelper,Th1)和Th2细胞亚群失平衡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UC在某些状况下并不能用单一的Th1/Th2细胞的模式解释。
2009年10月出版的第7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哙和国际抗癌联盟肿瘤分期手册把胃-食管交界(GEJ)区定议为胃食管交界上、下5cm之内共10cm长的区域,这包括食管下段和胃贲门。该手册规定,凡发生于该区域的癌肿应按食管癌进行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