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主题活动课教学设计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an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定风波》为例,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方面对中职语文主题活动课教学加以设计,并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中职 语文 主题活动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69-02
  《定风波》这篇课文,出自外语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的第四教学板块,作品短小精悍,附有翻译,只需多读几次,词中那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便可历历在目。该词为苏轼在黄州谪居时期所作,是那个特定时期苏轼的自我画像。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发词人苦乐随缘、开朗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之作。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计算机应用班的学生。这个班级是一个女生占60%的班级,对朗诵有一定的基础和爱好,朗诵的积极性、参与性高。班上70%的同学来自城市,性格开朗、热情,有一定的表现欲。经过高一的学习,大部分已经掌握了幻灯片的制作方法,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幻灯片制作。因此,在课堂上,活动的开展,既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能锻炼他们的胆量、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另外,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他们,精神生活却空虚、浮躁,甚至斤斤计较、心胸狭窄,遇到各种挑战、挫折,无所适从,心理承受能力差,十分需要学习《定风波》中苏轼那种豁达的胸怀、淡定的心态。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本文试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优秀词作,品味优美的语言;能力目标:提高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并学会整合资源;情感目标:感受词人淡定从容的形象,以及豁达的胸怀,学习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人生态度。
  二、教法学法
  本次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提问法,学习方法是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将班级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人数8~9人。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课前发给每组一张大图纸,让学生提前进行美化。这样通过分工合作、互相交流,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课堂教学阶段
  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阶段分解为十大环节。
  1.情景导入。首先为了能带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冲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导入课文,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可一边播放下雨的视频,一边让学生想象: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此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很多年以前的苏轼,也曾有过这样的遭遇,但是苏轼的态度却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当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游玩兴致全无,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时,苏轼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由此引出课文——苏轼的《定风波》,感受他那别样的情怀。
  2.朗读感知。组织学生齐读、听录音范读,正音,再分小组练习朗诵,组员间互相切磋、发现优点,指出不足。最后,教师再点评,指出朗诵的基本要求:语音准确,情感流露,抑扬顿挫。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读”回归语文课堂,通过“读”体会诗意,通过“读”体现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3.解读深意。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继续带领大家探究。
  首先是介绍《定风波》的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30里的沙湖购买田地,结果道中遇雨,于是正如词中所说“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其次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作。可提出以下问题: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什么样的特点来写?“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在这一环节,除教师的讲解外,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整合学习资源,并把答案写在课前准备好的大答题纸上。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亲自参与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学会整合学习资源,避免教师一言堂,从而更为深入的理解课文。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4.展示成果。组织各组张贴讨论结果,并请各组代表简单讲解本组答案,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的意图是: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者走向讲台,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积极性,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5.点评小结。教师点评小结,并引导学生从《定风波》看苏轼的淡定人生,点明词作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人生态度,深化主题。《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形象,把苏轼身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的是人生的淡定、心灵的超脱。   6.拓展作业。在这一环节,教师可提供3个故事,给学生课后用小组自主合作的方法来分析,并整合资源,在下一课时时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本组的感想和收获。这3个故事分别如下:
  故事1:农夫和驴
  一天,农夫的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农夫没办法将驴子救出,只得找了几个人帮忙铲土把驴子埋掉。一开始,驴子悲哀地叫着,但很快就没有了声音。农夫过去一看,让他大吃一惊的是,每一铲土下去,驴子都迅速地把它抖掉,并且都垫到了脚下。很快,驴子便跑出了枯井。
  故事2:笑话一则:约翰的儿子
  约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乐观、积极,小儿子悲观、消极。一天约翰将大儿子放入堆满牛粪的牛圈里,将小儿子放入堆满玩具的房间里。谁知,大儿子乐滋滋地玩着牛粪,小儿子却在玩具堆里愁眉苦脸。约翰便问他们:“为什么?”小儿子说:“这些玩具坏了怎么办?”大儿子却说:“我猜爸爸肯定在牛粪里给我藏了玩具。”
  故事3:鹰的重生
  鹰是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奇迹般的活到70岁。然而,有一部分的鹰却在40岁的时候就会死亡,只有大约3成可以活到70高龄。当一只鹰活到40岁左右,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双翅的羽毛也会粗大沉重。这个时候,鹰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到巢穴等死,一是通过150天的煎熬获得重生。如果一只鹰选择了重生,那么它必须艰难的飞到山崖顶端,在那里筑巢。然后,它要忍着饥饿和疼痛,在岩石上日复一日的敲打它的喙,直到脱落。等到新的喙长出来,老鹰必须更为决绝的用新喙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在这两件工作完成后,老鹰还要把那些粗壮而沉重的羽毛从翅膀上一根根拔掉,好让新的羽毛长出来。当这150天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又获得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在天空。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因为:教育教学是不分家的,在这篇课文中苏轼那种淡定、豁达的人生观,应该更加深入的渗透到学生身上。通过小组自主合作制作分析幻灯片课件,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析、整合资源,达到的效果,将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7.分享感悟。各小组代表展示幻灯片。设计的意图是: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加强专业技术的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8.评奖激励。这一环节由教师点评、学生根据评价表打分部分两个组成。评价表见表1。
  表1 教学评价表
  分析得当(40分) 幻灯片精美(30分) 大方得体(30分) 总分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根据得分,评出最佳作品奖,再以送笑脸贴纸的方式评出最佳展示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分析奖。这一环节应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日后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堂活动奠定基础。送笑脸贴纸的方式,能使课堂更为活跃。
  9.总结提升。再次重申主题——淡定人生,愿大家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提升大家对《定风波》理解,并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用音乐唤起大家“直面风雨,笑对人生”的共鸣。
  10.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
  淡定人生
  ——《定风波》主题活动课
  环境——雨骤风狂
  心态——闲适、坦然、超脱
  四、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的情境活动和教学方式多样,课堂上学生也很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小组的展示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情感等都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展示后的及时点评和评奖,能帮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多维的评价标准能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自己,激发潜能。实际教学结果也显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性都很高,师生在默契配合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体来看,这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整体效果令人满意。
  (责编 胡修远)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江苏省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探讨中职农业类园艺专业课教学,提出专业课教学中应推行现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综合运用有效教学法,推行产教结合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扶持建设规模实习基地,拓展园艺专业技能实践的口径。  【关键词】中职 农业类 园艺专业课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
期刊
【摘 要】计算机公开课具有真实性和研究示范性,体现计算机公开课应有的自然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本文结合以上这些问题对如何备好一节计算机公开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公开课 有效备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78-02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于《绽放,在公开课的舞台上》一文中告诉我们,教师的迅速成长,是上公开课使然。公开课是目前
期刊
【摘 要】钦州市企业目前面临用工难的状况,而钦州市中职教育无法满足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推进中职教育改革,可从优化专业设置、校企培养教师和人才、加强招生工作来进行,同时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媒体和行业协会共同助力。  【关键词】钦州 企业用工 中职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10-02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以及我国第
期刊
6月,为期一个月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将在天津、山东、江苏等地正式开赛。34项赛事,4000余支代表队,近万名选手,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全国职业院校中影响力最为广泛的赛事之一。  从2008年开赛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展示职业教育创新成果,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等方
期刊
【摘 要】以宜州壮族民间文化为例,探讨壮族文化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结合,提出利用宜州壮族民间文化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资源 开发 利用 宜州 壮族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20-02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全国著
期刊
【摘 要】通过对人教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中三角形的解的个数的判断方法的介绍,分析其方法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并把这些教学思想渗透在数学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精髓,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三角形的解 数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24-02  通常求解三角形会遇到四种类型,其一,已知
期刊
【摘 要】以贺州市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中的11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教师指导下的同伴纠错方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同伴纠错 准确度 错误类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98-02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习作的批改方式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师纠错方式,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详细的批改,这样使得教师工作
期刊
【摘 要】从计算机网络技术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教学的考核评价等四方面阐述了隆林职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职 计算机网络技术 理论与实践 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81-02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民族地区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
期刊
【摘要】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人才强校”战略为基础,以“稳定队伍、发展内涵、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内容,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聚焦教学团队建设,重点打造4个重点建设专业带头人工作室,围绕七个“引领”的策略做法,最终形成高水平“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关键词】中职 “双师型”骨干七个引领八个保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与反思,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真”,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要符合学生思维递进性和连贯性;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善”,即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善于学习、灵活学习;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应“美”,即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一些人文色彩,增添一些诗情画意,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体验中真正喜欢数学、爱好数学,并能有信心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