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下,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不啻为“走出去”的前提和基础。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与我国的农耕文明渊源深厚。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甚至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下,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不啻为“走出去”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始终心系民间文化保护的他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等问题进行畅谈。
将传统文化融入点滴生活
记者: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青少年更好的认可、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冯骥才: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修养特别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因为我们现在的汉语,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不过因为在现代社会里,社会节奏太快,我们通过手机、通过网络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信息量太大。现在又是一个高科技时代,好像我们跟传统文化有一点远。
所以,怎样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年轻人?我个人的想法就是循循善诱。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不只是知识,文化是让我们享受的,特别是好的传统文化,有的传统文化修养,是让精神幸福的。所以怎样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要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孩子们感受到热爱、喜欢、幸福。
我也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他们学习、获得一些知识,但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还有一些典籍文化里的经典和精髓,比如清明节马上到了,不只是书本告诉他们清明节的传统知识,可以带孩子们去走进传统,现在有的地方带着孩子扫墓,或者对英烈祭奠,这个很好。也可以春游,踏青。传统的踏青就是现在的春游,踏一踏春天的草地,告诉他们古人插柳的知识。插柳植树就是绿化,有过这样一次体验,一开始不必讲太多的知识,他会记住这一次活动,他会跟自然亲近,他会闻到春天的空气,他会知道我们古人多么讲究和自然的亲和。这样他就有了一个记忆,慢慢长大以后,一方面有知识,一方面有情结。人的心灵进入了传统,传统也进入了他的心灵。
所以,我认为,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要注意体验。
让青少年更好地认可、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不断创新的方式。这两年央视几个节目,比如《乡愁》、《诗词大会》、《朗读者》都很好。我们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大家的热爱,在热爱过程中一定会提高他们的修养。这个过程一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的修养不是一天修得來的,和赚钱不一样,一笔买卖找到机会可能赚到不少,一天让一个人有气质、有修养很难。我们一定要踏实下心来,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一定要做实,一定要想各种办法。
保护传统村落任重道远
记者: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对此,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另外,您如何看待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旅游的关系?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确是一个令我很焦灼、很忧虑的点。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从传统村落走出来的,我们走了六七千年的历史,现在中国大地上960万平方公里,还散布着大量的村落,有230万个自然村,行政村应该是90万个村落。
我说过一句话——在2011年前的十年里,中国每天消失80到100个村落。就是这样一个速度。
在快速城镇化和发展过程中,从2012年到现在经过四次审批,我们国家的传统村落名录是4153个村落。应该说中国人应该很骄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这么大的工程,把自己几百万个村落全部过一遍筛子,按照专家提出的非常严格的标准,用多学科的、跨学科的标准,把最有代表性、具有丰富文化历史遗存的村落选出来。
选出来以后,我们迎头碰上两个问题:一个是空巢化,一个是过分旅游化。因为很多村落里面的人渴望城市生活,同时城镇化也是大势所趋。所以,很多村落空巢了,剩下的是在城市打工者的父母带着孩子住在里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评定下来的最好的村子,希望得到一个好处,就是脱贫。脱贫最快、来钱最快的就是旅游。我不同意“开发旅游”这个词,开发是完全服从旅游的效益、对村落进行改造的一个方式,我说“开展旅游”。开展旅游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对村落保护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化计划,连措施都没有。第二是村民并没有保护自己村落的自觉性,因为世世代代生活在村落里,他不知道村落的价值。所以在这个时候开展旅游,村落就很容易破坏。还有城里没有土地可开发,有人就按照旅游的方式来改造村落。
钱钟书先生当年写《围城》,外面的人渴望进来,里面的人渴望出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建议,首先我希望可以呼吁各界学者帮助我们想办法,让老百姓在村落里能够赚到钱,给他们找到一条出路。原住民能够住在村落里,才能把村落保护下来。还要解决当地老百姓硬件的生活设施,比如满足上下水、取热等生活方面各种各样的条件。另外,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机制,传统村落已经进入名录的,没有提出严格的以保护为基础的旅游计划,国家不能批准他们开展旅游,这应该是一个硬性措施。因为我们的村落不仅仅是旅游的消费品,也需要留给后代。我们不能让积淀了千百年的村落,在我们手里一年两年就糟蹋掉了。文明传承就像火炬传承一样不能熄灭,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艰巨问题。(主要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华南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与我国的农耕文明渊源深厚。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甚至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当下,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不啻为“走出去”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始终心系民间文化保护的他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等问题进行畅谈。
将传统文化融入点滴生活
记者: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青少年更好的认可、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冯骥才: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修养特别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因为我们现在的汉语,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不过因为在现代社会里,社会节奏太快,我们通过手机、通过网络接受的多元文化太多、信息量太大。现在又是一个高科技时代,好像我们跟传统文化有一点远。
所以,怎样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年轻人?我个人的想法就是循循善诱。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不只是知识,文化是让我们享受的,特别是好的传统文化,有的传统文化修养,是让精神幸福的。所以怎样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要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孩子们感受到热爱、喜欢、幸福。
我也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他们学习、获得一些知识,但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还有一些典籍文化里的经典和精髓,比如清明节马上到了,不只是书本告诉他们清明节的传统知识,可以带孩子们去走进传统,现在有的地方带着孩子扫墓,或者对英烈祭奠,这个很好。也可以春游,踏青。传统的踏青就是现在的春游,踏一踏春天的草地,告诉他们古人插柳的知识。插柳植树就是绿化,有过这样一次体验,一开始不必讲太多的知识,他会记住这一次活动,他会跟自然亲近,他会闻到春天的空气,他会知道我们古人多么讲究和自然的亲和。这样他就有了一个记忆,慢慢长大以后,一方面有知识,一方面有情结。人的心灵进入了传统,传统也进入了他的心灵。
所以,我认为,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要注意体验。
让青少年更好地认可、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不断创新的方式。这两年央视几个节目,比如《乡愁》、《诗词大会》、《朗读者》都很好。我们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大家的热爱,在热爱过程中一定会提高他们的修养。这个过程一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的修养不是一天修得來的,和赚钱不一样,一笔买卖找到机会可能赚到不少,一天让一个人有气质、有修养很难。我们一定要踏实下心来,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一定要做实,一定要想各种办法。
保护传统村落任重道远
记者: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对此,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另外,您如何看待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旅游的关系?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确是一个令我很焦灼、很忧虑的点。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从传统村落走出来的,我们走了六七千年的历史,现在中国大地上960万平方公里,还散布着大量的村落,有230万个自然村,行政村应该是90万个村落。
我说过一句话——在2011年前的十年里,中国每天消失80到100个村落。就是这样一个速度。
在快速城镇化和发展过程中,从2012年到现在经过四次审批,我们国家的传统村落名录是4153个村落。应该说中国人应该很骄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这么大的工程,把自己几百万个村落全部过一遍筛子,按照专家提出的非常严格的标准,用多学科的、跨学科的标准,把最有代表性、具有丰富文化历史遗存的村落选出来。
选出来以后,我们迎头碰上两个问题:一个是空巢化,一个是过分旅游化。因为很多村落里面的人渴望城市生活,同时城镇化也是大势所趋。所以,很多村落空巢了,剩下的是在城市打工者的父母带着孩子住在里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评定下来的最好的村子,希望得到一个好处,就是脱贫。脱贫最快、来钱最快的就是旅游。我不同意“开发旅游”这个词,开发是完全服从旅游的效益、对村落进行改造的一个方式,我说“开展旅游”。开展旅游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对村落保护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化计划,连措施都没有。第二是村民并没有保护自己村落的自觉性,因为世世代代生活在村落里,他不知道村落的价值。所以在这个时候开展旅游,村落就很容易破坏。还有城里没有土地可开发,有人就按照旅游的方式来改造村落。
钱钟书先生当年写《围城》,外面的人渴望进来,里面的人渴望出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建议,首先我希望可以呼吁各界学者帮助我们想办法,让老百姓在村落里能够赚到钱,给他们找到一条出路。原住民能够住在村落里,才能把村落保护下来。还要解决当地老百姓硬件的生活设施,比如满足上下水、取热等生活方面各种各样的条件。另外,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机制,传统村落已经进入名录的,没有提出严格的以保护为基础的旅游计划,国家不能批准他们开展旅游,这应该是一个硬性措施。因为我们的村落不仅仅是旅游的消费品,也需要留给后代。我们不能让积淀了千百年的村落,在我们手里一年两年就糟蹋掉了。文明传承就像火炬传承一样不能熄灭,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艰巨问题。(主要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