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教育需要进行第三次变革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ai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百年前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的论断至今,历史一再告诉我们,教育从来就不是学校单方面筚路蓝缕的专项工程,而是承载“中国梦”的百年大计。在我国近现代追求“中国梦”的征途上,教育曾进行过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实现了由封建教育向学校教育的转变;第二次是新中国教育体系建立,学校教育规模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我国近现代教育的两次重大变革为今天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直到今天封建教育的“读书做官”价值观依然阴魂不散。封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统治人才,“学而优则仕”直接体现了“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许多读书人把及第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做官成为衡量个人才能的唯一标准。今天“读书做官”的价值观依然深入人心,对国人有着很深的影响。当然,历经时代的变迁,“读书做官”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官”的内涵也大大地拓展到了是否“成功”。为了所谓的“成功”,学校应试教育屡禁不止,学生负担越来越重。
  与此相联系,我国教育评价历来是以知识评价为核心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绝对不容挑战的“标准答案”,学生违背了“标准答案”就不能升学……这种知识评价不仅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减退,而且影响整个民族的创新品格。尽管从教育公平方面考虑,知识评价(比如高考)还不具备完全废除的条件,但是我们可以逐步变革把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教育,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教育如果长期固守知识评价,必致学生思维僵化,最终形成固定的“标准答案”思维,没有批判性思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曾说,我们这半个多世纪,其实是一个如何把多样化的人要素化……如果教育继续奉行把人的多样性异化为一种要素,一定要用标准化的知识体系、知识化的教学方式、学科化的所谓研究来规范这一切,那知识就死了。这种知识评价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培养一批只知应试、只想做官的头脑僵化的人。
  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在全国遴选出16所高校作为杰出人才培养试验基地。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以人为本,并将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2011年,以义务教育19个新课程标准发布为标志,教育部再次加大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减少课程容量降低课程难度……
  笔者认为,目前采取的这些措施是很好的治标良策,而要标本兼治,就应该推进教育的第三次重大变革——以变革“读书做官”价值观与知识评价制度为核心,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型、技能型向创造型、发明型转变。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端正国人的教育价值观,改革知识评价制度,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杰出人才。
  (刘尧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其他文献
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提升教育主体的创新素质,营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和舆论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
教育理论拓展课是教育类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中新开设的一门教育理论必修课。文章从课程设计的依据、思路出发,简介其内容框架,反思其实践效果与困惑,使其为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正】 国家新近调整并规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职校生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强调了非专业能力对职校生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使培养目标从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
信息时代不仅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而且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达到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目的。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正改变着当代青年学生的学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