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后的女孩刘思麟,职业是在故宫修文物,业余爱好是“伪造”和历史名人的合影。而且凭借这些合影,她捧走了2016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发现奖,斩获20万元奖金。
刘思麟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父母都是音乐家,因此她的艺术细胞很活跃。几年前,刘思麟收拾柜子时,翻到了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那时的母亲,梳着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短发,穿着时兴的肥大运动装,呆萌地站在胡同里,像极了香港电影里的潮妹。这张照片触动了刘思麟,她突发奇想:“既然时光不能倒流,回不去母亲生活的年代,我把自己PS进母亲的老照片里,来个穿越时空的合影如何?”说做就做,为了拍出那个年代人朴素的样子,她专门找出了母亲其他的老照片进行比对,然后她扎起了羊角辫,模仿母亲当时腼腆的笑容来个自拍。再将两张照片PS在一起,完成了与母亲默契互动的结合。后来照片发到家人微信群里,好评一片。
之后,刘思麟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PS合影。她在网上搜索各种名人的老照片,找到中意的之后,便思考该怎么把自己安置在照片中。比如肯尼迪出行,她坐在前排一起招手;她和毕加索一起绘画,俨然是合作已久的老搭档;在与玛丽莲·梦露的合影里,她自信地坐着和她比美。因为喜欢传奇画家弗里达,她做了两次和偶像的合影。第一张像个紧紧跟随的小粉丝,第二张两个人成了朋友,一起愉快地聊天。在刘思麟的作品里,她把自己和“照片中的自己”分离开来,照片里的自己更像一个她再创造的虚拟人物。当这些作品在社交网站传播时,有人评论说,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隧道,在久远定格的一瞬间,一个现代女孩突然冒出来,不但没有任何违和感,反而非常协调。
渐渐地,这种自娱自乐变成了一种严肃的创作。她从海量的名人照片里,选择她最想表达自己态度的照片。那时她的人生疑问是,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她就去找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和她们合影。
过了两年,她开始寻找潜意识里艺术梦想的根源,又开始做文化相关的人物。开始做的时候,刘思麟也考虑过,这样做会不会侵犯别人的版权和肖像权,如果他们的基金会、遗孀都来告她?后来她发现是自己杞人忧天了。于是,刘思麟觉得这些作品和时代的发展是契合的。她说:“今天的图像在网络上的命运,是从网络上来,回到网络中去。不管图像出自哪里、想表达什么,一旦放到网上,就是失控的,权利是交付网友、交付大众的。”
后来,她就不再局限于性别,不再局限于东方和西方了。她从网上不断地搜集海量名人照片,再从中选择她最有想象空间的,能表达她的想法和态度的。
有的照片看起来很搞怪,其实背后有刘思麟的思考。在这张她与戴安娜王妃的合照里,她出人意料地翻了个白眼。“戴安娜王妃,大家覺得她是一个优雅亲和的王妃。她去世以后,媒体上都在报道这张照片,还有她的相关八卦、各种揣测。我觉得她是一个朋克,所以做了一个翻白眼的表情。我觉得如果她不是王妃的身份,可能就会这样非常真实地表达自己。”
每一次,刘思麟都要构思自己以什么身份介入,再根据时代背景选定服装、动作和表情。有时,刘思麟为了找到和照片中契合的服饰,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网络、二手店淘货,甚至去找人专门定制。刘思麟和爱因斯坦合影中穿的红色玛丽珍鞋,还是在母亲的帮助下找到的。“我妈说这鞋过去中国人叫丁字鞋。”而每回拍摄却是最大的重头戏,她直呼自己就跟演了一出戏一般难,眼神、动作的拿捏都要有很好的控制。
刘思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是她的“篡改历史”系列。这些历史老照片总共有120张,是刘思麟6年的心血成果。通过摄影、PS,给了她一次又一次机会做主角,做了专属于自己的一场大秀。她先是自拍,再用强大的PS技术穿越时空,让自己和20世纪的大人物同框,在这些以假乱真的历史老照片里不仔细看,就真的会以为,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重要的一号人物。刘思麟把这专场秀起名为《无处不在》,在2015年年底于北京开了第一次的个人作品展,推荐她作品的策展人这样写道:“无论是在静态摄影,还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直播之中,刘思麟是把自己的形象当成一种传播介质,亲身试探和演绎互联网时代中图像的多舛命运。”2016年年底,刘思麟又把这组《无处不在》的作品拿到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大赛中参赛,并获得了大奖。
《无处不在》系列在国内外美术馆展览时,有很多记者问她:“自拍、PS,这个谁都能做,凭什么你做了就能放在美术馆里展览?而且还获奖?”刘思麟说,老照片是种记忆媒介,那些人是过去的,而自己代表着未来,照片中的自己就好像在和历史的人一起对话。自己的作品不仅是自己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理解,代替别人去表达。
曾经在鲁迅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学了7年摄影的刘思麟,在故宫博物院里的主要工作,是对文物的伤况进行三维信息采集。和大多数同事一样,她低调慎言,不对外说具体的工作内容。午休时,她就去周围的公园消消食儿,忙完活计和师傅们一起在宫里看看展览。但不同之处也很明显。走在人群里你能一眼认出刘思麟,秋天她一头金发,冬天又染成绿色,一根橡皮筋松松地扎着。她说自己染的,因为冬天灰秃秃的,没绿色了,她就创造一点。衣服也穿得和别人不同,皮衣皮靴,外面罩撞色的大袍子,挽起袖子揣着兜。所以,刚上班时,她总被门卫拦下来:“这位游客,请不要进工作区。”她想,可能自己看起来不像一个做严肃工作的人吧。
当初刘思麟来故宫工作,是希望获得创作的灵感。后来她发现,传统文化与她做的当代艺术,严肃的工作与她解构的创作方式,东方与西方,严谨与自由,还是不一样。但每天下午5点下了班,到晚上12点睡觉之前,她的白天与夜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白天在故宫这样严肃的一个历史圣殿里工作,晚上她却热衷于用摄影创作去解构历史。
常有人羡慕刘思麟,能自由地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她的回应也很有趣:“我的所有创作都是自拍,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自明星,都能用这种平等的方式去表达。平等和自由不需要家里有矿,精神的高贵来自于对原则的坚持,有能力表达时,就要传递出正能量。”
(编辑/张金余)
在突发奇想中爱上了PS
刘思麟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父母都是音乐家,因此她的艺术细胞很活跃。几年前,刘思麟收拾柜子时,翻到了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那时的母亲,梳着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短发,穿着时兴的肥大运动装,呆萌地站在胡同里,像极了香港电影里的潮妹。这张照片触动了刘思麟,她突发奇想:“既然时光不能倒流,回不去母亲生活的年代,我把自己PS进母亲的老照片里,来个穿越时空的合影如何?”说做就做,为了拍出那个年代人朴素的样子,她专门找出了母亲其他的老照片进行比对,然后她扎起了羊角辫,模仿母亲当时腼腆的笑容来个自拍。再将两张照片PS在一起,完成了与母亲默契互动的结合。后来照片发到家人微信群里,好评一片。
之后,刘思麟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PS合影。她在网上搜索各种名人的老照片,找到中意的之后,便思考该怎么把自己安置在照片中。比如肯尼迪出行,她坐在前排一起招手;她和毕加索一起绘画,俨然是合作已久的老搭档;在与玛丽莲·梦露的合影里,她自信地坐着和她比美。因为喜欢传奇画家弗里达,她做了两次和偶像的合影。第一张像个紧紧跟随的小粉丝,第二张两个人成了朋友,一起愉快地聊天。在刘思麟的作品里,她把自己和“照片中的自己”分离开来,照片里的自己更像一个她再创造的虚拟人物。当这些作品在社交网站传播时,有人评论说,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隧道,在久远定格的一瞬间,一个现代女孩突然冒出来,不但没有任何违和感,反而非常协调。
渐渐地,这种自娱自乐变成了一种严肃的创作。她从海量的名人照片里,选择她最想表达自己态度的照片。那时她的人生疑问是,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她就去找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和她们合影。
过了两年,她开始寻找潜意识里艺术梦想的根源,又开始做文化相关的人物。开始做的时候,刘思麟也考虑过,这样做会不会侵犯别人的版权和肖像权,如果他们的基金会、遗孀都来告她?后来她发现是自己杞人忧天了。于是,刘思麟觉得这些作品和时代的发展是契合的。她说:“今天的图像在网络上的命运,是从网络上来,回到网络中去。不管图像出自哪里、想表达什么,一旦放到网上,就是失控的,权利是交付网友、交付大众的。”
作品在馆里展览并获奖
后来,她就不再局限于性别,不再局限于东方和西方了。她从网上不断地搜集海量名人照片,再从中选择她最有想象空间的,能表达她的想法和态度的。
有的照片看起来很搞怪,其实背后有刘思麟的思考。在这张她与戴安娜王妃的合照里,她出人意料地翻了个白眼。“戴安娜王妃,大家覺得她是一个优雅亲和的王妃。她去世以后,媒体上都在报道这张照片,还有她的相关八卦、各种揣测。我觉得她是一个朋克,所以做了一个翻白眼的表情。我觉得如果她不是王妃的身份,可能就会这样非常真实地表达自己。”
每一次,刘思麟都要构思自己以什么身份介入,再根据时代背景选定服装、动作和表情。有时,刘思麟为了找到和照片中契合的服饰,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网络、二手店淘货,甚至去找人专门定制。刘思麟和爱因斯坦合影中穿的红色玛丽珍鞋,还是在母亲的帮助下找到的。“我妈说这鞋过去中国人叫丁字鞋。”而每回拍摄却是最大的重头戏,她直呼自己就跟演了一出戏一般难,眼神、动作的拿捏都要有很好的控制。
刘思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是她的“篡改历史”系列。这些历史老照片总共有120张,是刘思麟6年的心血成果。通过摄影、PS,给了她一次又一次机会做主角,做了专属于自己的一场大秀。她先是自拍,再用强大的PS技术穿越时空,让自己和20世纪的大人物同框,在这些以假乱真的历史老照片里不仔细看,就真的会以为,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重要的一号人物。刘思麟把这专场秀起名为《无处不在》,在2015年年底于北京开了第一次的个人作品展,推荐她作品的策展人这样写道:“无论是在静态摄影,还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直播之中,刘思麟是把自己的形象当成一种传播介质,亲身试探和演绎互联网时代中图像的多舛命运。”2016年年底,刘思麟又把这组《无处不在》的作品拿到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大赛中参赛,并获得了大奖。
《无处不在》系列在国内外美术馆展览时,有很多记者问她:“自拍、PS,这个谁都能做,凭什么你做了就能放在美术馆里展览?而且还获奖?”刘思麟说,老照片是种记忆媒介,那些人是过去的,而自己代表着未来,照片中的自己就好像在和历史的人一起对话。自己的作品不仅是自己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理解,代替别人去表达。
坚持下去传递出正能量
曾经在鲁迅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学了7年摄影的刘思麟,在故宫博物院里的主要工作,是对文物的伤况进行三维信息采集。和大多数同事一样,她低调慎言,不对外说具体的工作内容。午休时,她就去周围的公园消消食儿,忙完活计和师傅们一起在宫里看看展览。但不同之处也很明显。走在人群里你能一眼认出刘思麟,秋天她一头金发,冬天又染成绿色,一根橡皮筋松松地扎着。她说自己染的,因为冬天灰秃秃的,没绿色了,她就创造一点。衣服也穿得和别人不同,皮衣皮靴,外面罩撞色的大袍子,挽起袖子揣着兜。所以,刚上班时,她总被门卫拦下来:“这位游客,请不要进工作区。”她想,可能自己看起来不像一个做严肃工作的人吧。
当初刘思麟来故宫工作,是希望获得创作的灵感。后来她发现,传统文化与她做的当代艺术,严肃的工作与她解构的创作方式,东方与西方,严谨与自由,还是不一样。但每天下午5点下了班,到晚上12点睡觉之前,她的白天与夜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白天在故宫这样严肃的一个历史圣殿里工作,晚上她却热衷于用摄影创作去解构历史。
常有人羡慕刘思麟,能自由地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她的回应也很有趣:“我的所有创作都是自拍,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自明星,都能用这种平等的方式去表达。平等和自由不需要家里有矿,精神的高贵来自于对原则的坚持,有能力表达时,就要传递出正能量。”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