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肥量对免耕马铃薯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为探索马铃薯种植有效密度和科学施肥,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效益,开展免耕马铃薯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配套栽培试验。试验表明,在合理的施肥水平下,以种植5555丛/667m2,基肥施芬兰星王牌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S)90kg/667m2的处理产量最高,产量达2492.3kg/667m2。
关键词:免耕马铃薯;种植密度;施肥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2-0004-03
百色市地处广西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沛,年平均气温19.0—22.1℃,年积温6230—7855℃,年平均日照1405—1889h,年平均降雨量1113mm—1713mm,自然环境条件很适合马铃薯生长[1]。百色市冬种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2000hm2,平均单产1450kg/667m2,低于全区1500kg/667m2水平。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由于没有重视种植密度和科学施肥,从而影响了马铃薯产量。为了探索马铃薯种植有效密度和科学施肥方案,提高产量和效益,2012年冬季在右江区龙景福禄屯开展免耕马铃薯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配套栽培试验,以期指导广大种植马铃薯农户生产。
1试验方法
1.1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量二个因子。不同密度设每667m2种4166丛、4762丛、5555丛、6667丛四个水平,各密度行株距分别为40cm×40cm、40cm×35cm、40cm×30cm、40cm×25cm;施肥量设每667m2施芬兰星王牌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S)50kg、70kg、90kg和110kg四个水平。共16个处理,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3.35 m2,随机排列,试验区周围设2m以上的保护行。1.2试验过程
试验田选择在右江区龙景福禄屯水田进行,试验田土质较好,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较好,面积1400 m2,前作为晚稻,马铃薯品种为克新18,于2012年10月下旬从黑龙江调入。种薯经催芽后,于2012年11月18日当芽长达1cm左右时种植,一穴种一颗种薯,薯块较大的经切块后种植。种植前种薯用克露500倍液浸种15分钟[2]。
大田开沟整畦后种植,畦宽1.6m,沟宽20cm,沟深20cm,沟土均匀放在畦面上。每畦种4行,行距40cm,株距按密度不同分别为40cm、35cm、30cm、25cm。种植时将种薯侧放,使芽眼与泥土紧密接触。肥料施用芬兰产颗粒状N、P、K三元复合肥,复合肥放在种薯旁边,与种薯保持5cm左右距离,以防接触烂种,不施追肥。种植后覆盖稻草,稻草厚度约6cm左右,整个畦面整齐摆放不留空。田间管理除清理沟渠、及时排除田间渍水外,未进行病虫草害防治[2]。
2012年2月28日,当田间大部分苗落黄时收获,每小区随机抽取二行20丛,挖取全部薯块称重。同时将薯块以50g重为标准分成大薯块和小薯块,并分别计数和称重。第2期1李颖:免耕马铃薯种植密度与施肥量配套栽培试验初报11广西农学报12013年2试验结果
2.1不同密度对免耕马铃薯的产量影响
种植密度对免耕马铃薯的产量影响较大,从每667m2种4166丛至6666丛,密度越高产量也越高,每667m2种6667丛的平均产量达1946.5kg,分别比每667m2种5555丛、4762丛、4166丛的增3.8kg、93kg和208.8kg。其他情况见表1。
关键词:免耕马铃薯;种植密度;施肥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2-0004-03
百色市地处广西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沛,年平均气温19.0—22.1℃,年积温6230—7855℃,年平均日照1405—1889h,年平均降雨量1113mm—1713mm,自然环境条件很适合马铃薯生长[1]。百色市冬种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2000hm2,平均单产1450kg/667m2,低于全区1500kg/667m2水平。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由于没有重视种植密度和科学施肥,从而影响了马铃薯产量。为了探索马铃薯种植有效密度和科学施肥方案,提高产量和效益,2012年冬季在右江区龙景福禄屯开展免耕马铃薯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配套栽培试验,以期指导广大种植马铃薯农户生产。
1试验方法
1.1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量二个因子。不同密度设每667m2种4166丛、4762丛、5555丛、6667丛四个水平,各密度行株距分别为40cm×40cm、40cm×35cm、40cm×30cm、40cm×25cm;施肥量设每667m2施芬兰星王牌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S)50kg、70kg、90kg和110kg四个水平。共16个处理,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3.35 m2,随机排列,试验区周围设2m以上的保护行。1.2试验过程
试验田选择在右江区龙景福禄屯水田进行,试验田土质较好,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较好,面积1400 m2,前作为晚稻,马铃薯品种为克新18,于2012年10月下旬从黑龙江调入。种薯经催芽后,于2012年11月18日当芽长达1cm左右时种植,一穴种一颗种薯,薯块较大的经切块后种植。种植前种薯用克露500倍液浸种15分钟[2]。
大田开沟整畦后种植,畦宽1.6m,沟宽20cm,沟深20cm,沟土均匀放在畦面上。每畦种4行,行距40cm,株距按密度不同分别为40cm、35cm、30cm、25cm。种植时将种薯侧放,使芽眼与泥土紧密接触。肥料施用芬兰产颗粒状N、P、K三元复合肥,复合肥放在种薯旁边,与种薯保持5cm左右距离,以防接触烂种,不施追肥。种植后覆盖稻草,稻草厚度约6cm左右,整个畦面整齐摆放不留空。田间管理除清理沟渠、及时排除田间渍水外,未进行病虫草害防治[2]。
2012年2月28日,当田间大部分苗落黄时收获,每小区随机抽取二行20丛,挖取全部薯块称重。同时将薯块以50g重为标准分成大薯块和小薯块,并分别计数和称重。第2期1李颖:免耕马铃薯种植密度与施肥量配套栽培试验初报11广西农学报12013年2试验结果
2.1不同密度对免耕马铃薯的产量影响
种植密度对免耕马铃薯的产量影响较大,从每667m2种4166丛至6666丛,密度越高产量也越高,每667m2种6667丛的平均产量达1946.5kg,分别比每667m2种5555丛、4762丛、4166丛的增3.8kg、93kg和208.8kg。其他情况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