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神话故事《天仙配》中的七仙女被王母娘娘强召回天庭时,对人间依依不舍,禁不住掉下两滴伤心的眼泪。其一滴落在中国台湾,而成著名的日月潭;另一滴落在中国长春,而成享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的净月潭。
悉数祖国大好河山,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溪池潭湾比比皆是。而以“潭”闻名的无外乎南北两潭,南即日月潭,北则净月潭。净月潭位于祖国雄鸡版图鸡首处,更精确地说它正是那雄鸡炯炯有神的“明眸”,一泓潭水折射的是大千世界,深蕴其中的更是别有洞天。因有净月潭,才有开发区。因潭而得名的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恰像那波光粼粼的潭水充满无限生机,在四季交替、时空转换中精彩演绎时代的乐章。
一组不能不看的“快跑级”数字——349亿
“净月潭以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产业结构体系,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如是说。
国家环保总局曾对净月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和肯定,认为它在“生态是创立旅游经济的根基和资本;环保是发展旅游经济的运行规范和标志;效益是验证旅游经济成果和质量的标准”三个理论体系支撑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之路。
立足于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发展优势,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要为长春市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承担经济发展的“领跑”任务,担负东南部新城区建设职能,履行壮大旅游主导产业职责,完成优化城区高质量生态核心区的使命,创建发展区域农业科技基地,成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先导。
截至2004年底,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共引进建设项目510项,实际利用内外资190亿元人民币;大专院校和重点科研所发展到18家,承担国家及部级科研项目61个,省市级科研项目46个;旅游地产构筑了长春市房地产业的“东南板块”。全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亿元人民币,全口径财政收入22.5亿元人民币。开发区经济在过去9年间年均递增51%。
2004年末,全区企业发展到1262户,其中规模以上102户,上缴税金占工商税收总额的70.3%。在全省44个省级开发区中,主要经济指标均列首位;与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比较,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为第17位和第27位,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为第17位和第23位。
从经济构成看,2004年末三个产业比重为5:31:64,与1995年的20:64:16相比,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不可同日而语。对于经济发展起带动和支撑作用的旅游休闲业总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6.8%,文化教育科研产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高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9%、19.2%、12.2%、11.4%。
旅游休闲产业作载体,科教文化产业提品味,房地产业聚人气,高端产业创效益。四大产业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使上面这些略显枯燥的数字生动起来。
变“快走”为“快跑”,使净月开发区的实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当初确定的目标,设想的发展速度是20%到30%,实际上经济年均增长51%,财政年均增长64%。地区生产总值由原来的2.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去年的100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由原来600万元人民币增加到去年的6亿元人民币。
一支不能不夸的“优秀级”团队——发展局
“净月开发区就是市里派几个机关干部,领着一帮农民在建设山水型新区。”开发区成立之初,时任长春市长的李述幽默地描述开发区队伍。当初,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是由主任和4名50岁以上的机关干部为班底组成的干部队伍,总体上呈现“三多三少”格局,即:“三农”管理型干部多,城市规范建设管理型干部少;行政管理型干部多,经济管理(特别是懂资本运营)型干部少;专业单一型干部多,适应全面开发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少。然而,10年后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区看到的分明是一支年轻、精干、专业、务实、高效、创新、诚信的新型管理团队。工作人员181人,平均年龄37.1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8.2%,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0.9%。
发展才是硬道理。净月开发区的机构设置有一个特点,都叫“发展局”,不叫“管理局”,现在,所有开发区的干部都没有公务员身份,也不算事业单位编制,统称工作人员,全是聘用制,工资和绩效挂钩,收入能多能少,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
他们几年间不惜花费2000多万元对干部进行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提高人员素质。对于新进人员,实行“逢晋必考”。干部晋升也要通过全面系统的考核;体制创新方面,提出“内部管理企业化,外部管理社会化”;机构设置上,坚持“两少三高”原则,即机构少、人员少,文化素质高、工作效率高、工资待遇相对高。
随着开发建设的突飞猛进,由此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也考验着开发区决策者的智慧和能力。
近几年,开发区发展很快。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
“对农民的安置,不能仅仅局限于土地、房屋拆迁的安置补偿费用。”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表示,“一般一个农民得到的安置费充其量也就保证十几年的生活费用,坐吃山空之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为此,开发区从建区以来,就一直加大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投入,探索安置途径,拓宽安置渠道。迄今为止,整个开发区累计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9万人次,促进自谋职业1.5万人次,介绍外出打工1.5万人次,另外还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1.2万人次。开发区专门成立了劳动就业服务局,采取各种办法安置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仅2005年就安置农民就业8347人次,其中劳务输出4069人次。
在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开发区人大量辛勤的劳动。据统计,在需要安置的人员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7.6%,其中拥有大专学历的更是只有1.1%,92.4%的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同时,长期以来,开发区所辖乡镇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对劳动力的消化能力不强。
针对这种情况,开发区各级劳动部门上下齐心,逐步形成了“依托一个中心,坚持两项制度,强化三级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这种严格、系统的管理,开发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工作稳步推进,自1999年以来,连续六年被长春市人民政府评为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开发区不仅是在搞经济建设,更是在创建新的政治文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专家组对开发区考察后,曾作如此评价。
一处不能不赏的“桃园级”仙境——净月潭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34年,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景区已通过ISO9002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东南部,占地面积百余平方公里。风景区内潭水碧透,林海莽莽,山岭纵横。
净月潭地处长白山麓向西部草原的过度地带,地貌呈低山丘陵状,有山峰119座,横跨长白山、内蒙古、华北三个植物区系,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起伏的群山绵延成纵横的山谷,将一潭形似弯月的碧水环绕其中。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与山、水、林相依的生态景象,构成了净月潭四季变幻的风情长卷。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分为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商贸服务、生态保护等区域。森林深处开辟的“森林浴场”,由于林中负氧离子含量是市区的400倍,每年都吸引大批的观光游客来此享受“天然氧吧”。净月潭风景区内有长为1316米、落差88米的空中索道,有1616米的世界最长的六管式滑道,已经建成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36个打台的高尔夫球练习场,由美国JMP公司著名设计师马克设计、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森林山地形高尔夫球场正在建设之中。2005年末,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总长度7200米的高尔夫主球场,以及配套的会馆和别墅区已全部完成,是广大高尔夫球爱好者和游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占地5万平方米的初、中、高级越野雪道4条。乘索道看松涛拍浪,坐滑道穿茫茫林海,挥杆享受森林高尔夫,踏雪板在雪原中飞旋驰骋,人们在大自然中纵情挥洒,好不惬意!
自然赋予净月美的色彩,净月为自然梳理情之神韵。随着净月潭冰雪旅游区、嬉水娱乐区、野生动物园、科普教育区、森林休闲区的建设,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春踏青、夏避暑、秋赏景、冬玩冰雪的理想去处。
经过10年努力,净月潭的生态旅游也已成为长春市、吉林省、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一张名片。2004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实现26.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区GDP的26.8%。 预计2005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可实现37亿元人民币。
一个不能不信的“神话级”传奇——大发展
其实,净月潭的旅游资源从1980年就开始开发,并成立了净月潭风景旅游区。1992年又成立了净月潭森林旅游城。当时长春经济是想靠“两城两区”四轮驱动,就是汽车贸易城、森林旅游城、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从1992年到1995年8月,旅游城几乎没什么起色,这主要是当时体制不顺:森林归林业局管,水资源归水利局管,土地归郊区地方政府管,他们各自为政。1995年8月,市里出台了20号文件,决定撤销森林旅游城,成立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用开发区体制来发展长春的旅游经济。1995年,全国还没有人提出旅游经济的概念。当时,长春市委研究室花了3个多月时间,到全国几十个地方搞调研,就是没发现“旅游经济开发区”。事实证明,开发区的体制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10年来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10年后的今天,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的独特发展模式,先后引起了国家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家环保总局曾专门组织课题组开展了“净月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专题研究,认为该开发区不只是圆满完成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所规定的各项指标,而且在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上有突破,在实践上有创新。
“他们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示范区的创建,变成了全方位的生态政治文明变革,通过这场变革,不仅探索了旅游经济的基本内涵和组成体系,而且还初步建立了一个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净月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命名树立了坐标,为开发区实现自己的使命确立了立区之本,为把旅游变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找到了载体。”课题组的专家这样评价道。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在对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进行考察后,通过四点结论盛赞开发区取得的成绩:规划先行,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开创了开发区发展的新模式;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有效整合长春市旅游资源,提升了旅游产业地位;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大胆创新,善用激励手段,培养了一支充满活力、开拓进取、务实肯干的开发区管理团队;成功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创立了和谐社会的典范。
2005年5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研究员余斌考察了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之后指出:在新形势下,国家要求全国各地的开发区建设成为促进国内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结合体,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和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区,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推进所在地区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成为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他说,从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10年来的实践看,其定位可以说是非常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优势,顺应了整个开发区发展大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并且为下一步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森林和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保护区外得到了合理开发;基本形成了规划中的现代服务产业布局;共投入各项建设资金190亿元,基础设施配套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达13平方公里。
一句不能不赞美的“誓言级”承诺——先进性
开发区建设初期,当时恐怕国内没有一个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会如黄文华那样尴尬:市领导最明确的要求是对开发区“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第一”,最简单的理解,保护就是不动,还要花钱;开发则意味着动,甚至是大动、快动,而且要挣钱。同时有人对开发区的前途心里没底,区内弥漫着一股强烈的悲观情绪。
究竟如何下手?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首先确立了“牺牲一代人”的精神,同时请来“外脑”,用2年多时间,先后请了7批专家考察、讨论、论证、规划,从思路上解开了这一“死结”,即:在生产力空间布局上突出“东部求名,西部求利”原则,以净月大街为界,东部风景区以保护为主,西部新城区以开发建设为主,利用东部的旅游项目吸引人气,利用西部的经济收益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建设,实现东西联动,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上,突出“旅游为主,它业为辅”原则,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在实现“快跑”的同时,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摒弃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片面思想,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运行质量的关系。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二是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发挥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四是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用创新、务实的办法破解发展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是处理好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以创新的思维来谋划发展,以创新的手段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对循环经济、劳务经济、汽车衍生经济、总部经济、都市农业经济、社区服务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和实践,提高经济创新能力,丰富经济增长点。
而制度是最好的保障。在作风建设上,领导干部身先士卒,除了正常工作外,每人还要重点联系一个相对贫困或落后的单位和几个重点大项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廉政建设方面,开发区通过严格规范制度、公开决策及审批程序,形成权力制衡机制,为各级干部设立了“防火墙”。
目前《长春市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已经初步形成,其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该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8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实现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翻两番;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4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1.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0亿元人民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由6.5%上升到13%以上。
一座不能不建的“历史级”丰碑——山水城
相传,神话故事《天仙配》中的七仙女被王母娘娘强召回天庭时,对人间依依不舍,禁不住掉下两滴伤心的眼泪。其一滴落在中国台湾,而成著名的日月潭;另一滴落在中国长春,而成享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的净月潭。
昨日古老的传说变成了今天净月人只争朝夕的现代传奇。
在过去的10年中,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始终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结合”,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实现开发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以每年1平方公里速度在扩大,水的积蓄量每年递增300万立方米,园内污染项目几乎全部取缔,旅游资源得到科学、系统整合。
悉数祖国大好河山,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溪池潭湾比比皆是。而以“潭”闻名的无外乎南北两潭,南即日月潭,北则净月潭。净月潭位于祖国雄鸡版图鸡首处,更精确地说它正是那雄鸡炯炯有神的“明眸”,一泓潭水折射的是大千世界,深蕴其中的更是别有洞天。因有净月潭,才有开发区。因潭而得名的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恰像那波光粼粼的潭水充满无限生机,在四季交替、时空转换中精彩演绎时代的乐章。
一组不能不看的“快跑级”数字——349亿
“净月潭以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产业结构体系,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如是说。
国家环保总局曾对净月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和肯定,认为它在“生态是创立旅游经济的根基和资本;环保是发展旅游经济的运行规范和标志;效益是验证旅游经济成果和质量的标准”三个理论体系支撑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之路。
立足于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发展优势,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要为长春市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承担经济发展的“领跑”任务,担负东南部新城区建设职能,履行壮大旅游主导产业职责,完成优化城区高质量生态核心区的使命,创建发展区域农业科技基地,成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先导。
截至2004年底,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共引进建设项目510项,实际利用内外资190亿元人民币;大专院校和重点科研所发展到18家,承担国家及部级科研项目61个,省市级科研项目46个;旅游地产构筑了长春市房地产业的“东南板块”。全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亿元人民币,全口径财政收入22.5亿元人民币。开发区经济在过去9年间年均递增51%。
2004年末,全区企业发展到1262户,其中规模以上102户,上缴税金占工商税收总额的70.3%。在全省44个省级开发区中,主要经济指标均列首位;与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比较,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为第17位和第27位,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为第17位和第23位。
从经济构成看,2004年末三个产业比重为5:31:64,与1995年的20:64:16相比,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不可同日而语。对于经济发展起带动和支撑作用的旅游休闲业总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6.8%,文化教育科研产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高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9%、19.2%、12.2%、11.4%。
旅游休闲产业作载体,科教文化产业提品味,房地产业聚人气,高端产业创效益。四大产业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使上面这些略显枯燥的数字生动起来。
变“快走”为“快跑”,使净月开发区的实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当初确定的目标,设想的发展速度是20%到30%,实际上经济年均增长51%,财政年均增长64%。地区生产总值由原来的2.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去年的100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由原来600万元人民币增加到去年的6亿元人民币。
一支不能不夸的“优秀级”团队——发展局
“净月开发区就是市里派几个机关干部,领着一帮农民在建设山水型新区。”开发区成立之初,时任长春市长的李述幽默地描述开发区队伍。当初,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是由主任和4名50岁以上的机关干部为班底组成的干部队伍,总体上呈现“三多三少”格局,即:“三农”管理型干部多,城市规范建设管理型干部少;行政管理型干部多,经济管理(特别是懂资本运营)型干部少;专业单一型干部多,适应全面开发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少。然而,10年后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区看到的分明是一支年轻、精干、专业、务实、高效、创新、诚信的新型管理团队。工作人员181人,平均年龄37.1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8.2%,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0.9%。
发展才是硬道理。净月开发区的机构设置有一个特点,都叫“发展局”,不叫“管理局”,现在,所有开发区的干部都没有公务员身份,也不算事业单位编制,统称工作人员,全是聘用制,工资和绩效挂钩,收入能多能少,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
他们几年间不惜花费2000多万元对干部进行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提高人员素质。对于新进人员,实行“逢晋必考”。干部晋升也要通过全面系统的考核;体制创新方面,提出“内部管理企业化,外部管理社会化”;机构设置上,坚持“两少三高”原则,即机构少、人员少,文化素质高、工作效率高、工资待遇相对高。
随着开发建设的突飞猛进,由此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也考验着开发区决策者的智慧和能力。
近几年,开发区发展很快。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
“对农民的安置,不能仅仅局限于土地、房屋拆迁的安置补偿费用。”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表示,“一般一个农民得到的安置费充其量也就保证十几年的生活费用,坐吃山空之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为此,开发区从建区以来,就一直加大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投入,探索安置途径,拓宽安置渠道。迄今为止,整个开发区累计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9万人次,促进自谋职业1.5万人次,介绍外出打工1.5万人次,另外还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1.2万人次。开发区专门成立了劳动就业服务局,采取各种办法安置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仅2005年就安置农民就业8347人次,其中劳务输出4069人次。
在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开发区人大量辛勤的劳动。据统计,在需要安置的人员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7.6%,其中拥有大专学历的更是只有1.1%,92.4%的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同时,长期以来,开发区所辖乡镇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对劳动力的消化能力不强。
针对这种情况,开发区各级劳动部门上下齐心,逐步形成了“依托一个中心,坚持两项制度,强化三级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这种严格、系统的管理,开发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工作稳步推进,自1999年以来,连续六年被长春市人民政府评为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开发区不仅是在搞经济建设,更是在创建新的政治文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专家组对开发区考察后,曾作如此评价。
一处不能不赏的“桃园级”仙境——净月潭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34年,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景区已通过ISO9002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东南部,占地面积百余平方公里。风景区内潭水碧透,林海莽莽,山岭纵横。
净月潭地处长白山麓向西部草原的过度地带,地貌呈低山丘陵状,有山峰119座,横跨长白山、内蒙古、华北三个植物区系,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起伏的群山绵延成纵横的山谷,将一潭形似弯月的碧水环绕其中。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与山、水、林相依的生态景象,构成了净月潭四季变幻的风情长卷。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分为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商贸服务、生态保护等区域。森林深处开辟的“森林浴场”,由于林中负氧离子含量是市区的400倍,每年都吸引大批的观光游客来此享受“天然氧吧”。净月潭风景区内有长为1316米、落差88米的空中索道,有1616米的世界最长的六管式滑道,已经建成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36个打台的高尔夫球练习场,由美国JMP公司著名设计师马克设计、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森林山地形高尔夫球场正在建设之中。2005年末,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总长度7200米的高尔夫主球场,以及配套的会馆和别墅区已全部完成,是广大高尔夫球爱好者和游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有占地5万平方米的初、中、高级越野雪道4条。乘索道看松涛拍浪,坐滑道穿茫茫林海,挥杆享受森林高尔夫,踏雪板在雪原中飞旋驰骋,人们在大自然中纵情挥洒,好不惬意!
自然赋予净月美的色彩,净月为自然梳理情之神韵。随着净月潭冰雪旅游区、嬉水娱乐区、野生动物园、科普教育区、森林休闲区的建设,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春踏青、夏避暑、秋赏景、冬玩冰雪的理想去处。
经过10年努力,净月潭的生态旅游也已成为长春市、吉林省、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一张名片。2004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实现26.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区GDP的26.8%。 预计2005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可实现37亿元人民币。
一个不能不信的“神话级”传奇——大发展
其实,净月潭的旅游资源从1980年就开始开发,并成立了净月潭风景旅游区。1992年又成立了净月潭森林旅游城。当时长春经济是想靠“两城两区”四轮驱动,就是汽车贸易城、森林旅游城、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从1992年到1995年8月,旅游城几乎没什么起色,这主要是当时体制不顺:森林归林业局管,水资源归水利局管,土地归郊区地方政府管,他们各自为政。1995年8月,市里出台了20号文件,决定撤销森林旅游城,成立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用开发区体制来发展长春的旅游经济。1995年,全国还没有人提出旅游经济的概念。当时,长春市委研究室花了3个多月时间,到全国几十个地方搞调研,就是没发现“旅游经济开发区”。事实证明,开发区的体制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10年来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10年后的今天,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的独特发展模式,先后引起了国家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家环保总局曾专门组织课题组开展了“净月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专题研究,认为该开发区不只是圆满完成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所规定的各项指标,而且在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上有突破,在实践上有创新。
“他们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示范区的创建,变成了全方位的生态政治文明变革,通过这场变革,不仅探索了旅游经济的基本内涵和组成体系,而且还初步建立了一个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净月潭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命名树立了坐标,为开发区实现自己的使命确立了立区之本,为把旅游变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找到了载体。”课题组的专家这样评价道。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在对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进行考察后,通过四点结论盛赞开发区取得的成绩:规划先行,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开创了开发区发展的新模式;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有效整合长春市旅游资源,提升了旅游产业地位;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大胆创新,善用激励手段,培养了一支充满活力、开拓进取、务实肯干的开发区管理团队;成功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创立了和谐社会的典范。
2005年5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研究员余斌考察了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之后指出:在新形势下,国家要求全国各地的开发区建设成为促进国内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结合体,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和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区,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推进所在地区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成为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他说,从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10年来的实践看,其定位可以说是非常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优势,顺应了整个开发区发展大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并且为下一步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森林和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保护区外得到了合理开发;基本形成了规划中的现代服务产业布局;共投入各项建设资金190亿元,基础设施配套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达13平方公里。
一句不能不赞美的“誓言级”承诺——先进性
开发区建设初期,当时恐怕国内没有一个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会如黄文华那样尴尬:市领导最明确的要求是对开发区“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第一”,最简单的理解,保护就是不动,还要花钱;开发则意味着动,甚至是大动、快动,而且要挣钱。同时有人对开发区的前途心里没底,区内弥漫着一股强烈的悲观情绪。
究竟如何下手?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首先确立了“牺牲一代人”的精神,同时请来“外脑”,用2年多时间,先后请了7批专家考察、讨论、论证、规划,从思路上解开了这一“死结”,即:在生产力空间布局上突出“东部求名,西部求利”原则,以净月大街为界,东部风景区以保护为主,西部新城区以开发建设为主,利用东部的旅游项目吸引人气,利用西部的经济收益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建设,实现东西联动,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上,突出“旅游为主,它业为辅”原则,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在实现“快跑”的同时,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摒弃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片面思想,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运行质量的关系。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二是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发挥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四是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用创新、务实的办法破解发展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是处理好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以创新的思维来谋划发展,以创新的手段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对循环经济、劳务经济、汽车衍生经济、总部经济、都市农业经济、社区服务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和实践,提高经济创新能力,丰富经济增长点。
而制度是最好的保障。在作风建设上,领导干部身先士卒,除了正常工作外,每人还要重点联系一个相对贫困或落后的单位和几个重点大项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廉政建设方面,开发区通过严格规范制度、公开决策及审批程序,形成权力制衡机制,为各级干部设立了“防火墙”。
目前《长春市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已经初步形成,其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该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8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实现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翻两番;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4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1.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0亿元人民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由6.5%上升到13%以上。
一座不能不建的“历史级”丰碑——山水城
相传,神话故事《天仙配》中的七仙女被王母娘娘强召回天庭时,对人间依依不舍,禁不住掉下两滴伤心的眼泪。其一滴落在中国台湾,而成著名的日月潭;另一滴落在中国长春,而成享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的净月潭。
昨日古老的传说变成了今天净月人只争朝夕的现代传奇。
在过去的10年中,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始终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结合”,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实现开发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以每年1平方公里速度在扩大,水的积蓄量每年递增300万立方米,园内污染项目几乎全部取缔,旅游资源得到科学、系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