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人物大写傲岸人生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a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那些非凡出众的人物,刚毅果断、坚强勇敢、有能力的正面形象,总是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他们形象高大,震撼心灵,甚至成为了许多人心中化解不开的情结,使人渴望成为英雄。在中学语文教材里就有许多这样的文学形象,影响着一代代青年人。因此形成一种正确的英雄观是必要的,对人的一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什么是英雄,英雄的特征是什么?
  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对“英雄”有自己的见解:
  庄子认为“小人则以身殉利,圣人则以身殉天下”;鲁迅则说英雄是“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著名悬疑导演大师希契科克认为“要想做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往往是要么成功要么成仁”。克劳塞维茨指出“有卓越智力作用,有指导的胆量是英雄的标志”。在伏契克心里“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
  《现代汉语词典》对英雄做出了如下解释:(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
  每个人的英雄观会有细小的差别,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英雄观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但概括起来,英雄有以下一些特征:智谋超越常人,行为或思想表现出高度的智慧;或者勇气超越常人,行动表现初高度的无私无畏。
  二、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英雄形象
  当然,英雄的文学形象并不是教学生如何去好勇爱斗,而是通过优秀的英雄题材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获得一种美的体验,使学生在英雄审美观、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完美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形成追求崇高、追求创新、敢拼敢闯、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英雄观。那么,在高中语文课本里都有哪些英雄形象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呢?
  笔者为此做了一个大致的分类:
  1、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曹操、周瑜、毛泽东之属
  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的英雄曹操,产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苦闷和感慨。它反映的是一代统帅对事业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大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登临碣石,临风把酒,渴慕贤才,自喻周公。苏轼曾感慨到“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那“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更成为了儒雅、智慧、年少得志的英雄代言。历史终将过去,社会在进步发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伟人毛泽东不输曹操、周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带领中国人民奔向幸福,又岂能不是英雄中的英雄?
  2、智勇双全,临危不惧的智者——烛之武、蔺相如、邹忌之流
  有一类英雄,他们也许没有绝世的武功,也许没有指挥作战的才华,但是他们有过人的勇气胆色,有过人的智慧。
  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他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在历史的扉页上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而本为“贱人”的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秦王斗智斗勇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伴君如伴虎。坐在至尊宝座上,俯视一切,却能倾听逆耳之言的君王,历史上并不多见。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怎样让生杀予夺,高高在上的主子愉快的接受自己的劝谏,邹忌、触龙等从人之常情出发,感化君王,其智慧和勇气尽显拳拳爱国忠心和英雄本色。
  3、性格爽朗,顶天立地的武夫——廉颇、项羽、乔峰之类
  项羽是一个叱咤风云光彩夺目的英雄,吴中起事描绘了他敢作敢为的英雄本色;钜鹿之战表现了他果敢决断、临危不惧的大丈夫气魄;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更是展示了他英雄末路的儿女情长以及作为强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性格。其敢爱敢恨,光明磊落,铁汉柔情,勇武粗豪,在历史上文学上获得一片喝彩。
  另一个文学人物虽纯为虚构,却也感人至深。萧峰在金庸小说乃至所有新派武侠小说中,其英雄地位倍受推崇。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为美色、名利、权势所动,豪迈粗犷,光明磊落,不屈不挠,行侠仗义,以德服众,是武林同道公认的英雄豪杰。
  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尽管因为不服和嫉妒蔺相如,曾经口宣恶言,但其爽朗的性格和敢于承认错误的率直,使这位略显莽撞的英雄更添了几分可爱,其负荆请罪的身影,并不因其一跪而矮了三分,反而在历史的场合中愈发高大。
  4、无所畏惧,挑战天地的硬汉——桑迪亚哥、眉间尺、樊哙之伦
  茫茫大海上一叶扁舟,年迈的老人桑迪亚哥独自远航,与饥饿与疲惫作战,与各类鲨鱼殊死搏斗,在穷困潦倒中上演了人生的悲壮。苦苦搏斗只剩下一副鱼骨,但失败的他仍高傲的微笑,他所展示的是顽强的毅力与不屈的精神。“你尽可能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它”!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人的精神,是永远也打不败的。
  失败的英雄还有眉间尺,立志为父报仇的他,在饱受追击亲刃仇人无望时,偶遇黑色人,毅然割颅贿客,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了平生愿望的实现。
  鸿门宴上杀气腾腾,危机四伏。樊哙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誓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他“带剑拥盾”,一路闯去,“卫士仆地”,所向无敌。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毫无畏惧。“加彘肩上”,拔出宝剑,几下功夫,一条生猪腿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让胸无城府且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佩服呢?   5、热爱生活,爱憎分明的凡人——水生、夏瑜之徒
  面对列强的入侵,挥别爱妻,舍小爱存大爱,《荷花淀》中像水生甚或像水生一样的青年人,毅然投身抗战卫国的行列,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不畏生死;生死之交,狱中夏瑜仍不忘向愚钝的牢头宣扬民主,直至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献血祭奠这个自己热爱的国家。像这样一些置生死於度外的人,难道不能堪称英雄吗?
  6、忍辱负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者——勾践、史铁生、司马迁之辈。
  救友陷刑,痛不欲生,然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认为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故他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选择坚强地活下来,并以最大毅力完成巨著《史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一代帝王勾践忍辱负重后,绝地逢生。
  身残志坚,在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候史铁生“忽的失去了双腿”,在北京地坛那一处处荒草败絮中领悟人生,微笑着去面对挫折,品味孤独,战胜忧伤,成就了当代中国一位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司马迁、勾践、史铁生等人懂得忍受一切不公平、压力、伤害和屈辱,懂得不让挫折和怒火燃烧了理智,从绝境中走出,成就事业人生的辉煌,他们是生活真正的强者,是历史舞台的不愧英雄。
  三、语文课本中诸多英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
  种种情感和美韵,在欣赏中喷薄而出。而知识的甘露,也在欣赏中被学生慢慢吮吸。英雄形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悲壮美、崇高美,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
  对英雄的崇拜,反映了人们面对棘手问题时的精神状态,当人们面对残酷的条件以及由它们造成的灾害而精神紧张时,就很容易“把拯救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某种神力”。英雄榜样教育带有对具备强力意志的人或神的期待色彩,它解决了人们的精神危机。所以英雄人物形象很容易被学生认同,也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刻的。
  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是积极的。在感受文学形象多彩的同时,英雄人物塑造了学生精神的偶像,培养了他们坚毅的品质,激发了他们心灵的正能量。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英雄人物形象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因为追求个人英雄主义而缺乏集体精神,因为崇拜而盲目模仿,有着不切实际的人生追求……
  四、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英雄人物
  学习中由于判断和辨别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加上受到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评价英雄人物时,中学生往往比较片面不能形成准确、客观、辨证的认识。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呢?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对英雄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时,首先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时势造英雄,英雄的思想行为具有时代局限性,荆轲的智勇难免带有愚忠的成分,曹操的胸襟也未尝不是为了一己之霸业,夏瑜的视死如归也有没发动群众,不为人理解的悲哀……其次,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英雄身上的优缺点:项羽光明磊落,勇武粗豪,却也妇人之仁,胸无城府;眉间尺挥剑割颅令人肃然起敬,却也令人叹惋其单纯得让人痛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身上都不可避免的有缺点,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最后要教育学生以文为鉴,扬长避短。“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只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英雄人物,才可以扬长避短,塑造我们的健全人格,才能建立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本中英雄人物的教育意义。
其他文献
阅读理解主要用来考查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就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期刊
摘要:当前,部分教师面临着教学成效低下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能够正确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还在重复以往的老一套,课堂上滔滔不绝,一讲到底,也不管学生听进去了多少,理解了多少,接受了多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育手段、方式改进力度不大,影响了历史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笔者长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始终在教学的一线,经过自己的摸索实践总结,找到了一些符合新课改精神、提高教学成效
期刊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课堂改革的重要依据,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课堂效率 趣味性 实用性 课堂气氛  数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门功课,是每个人在求学阶段必不可少的一个科目,它的用途更是广泛,不管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科技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好好的掌握这门功课,特别是我们在求学阶段更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进化的源泉。”什么是想象力呢?它是一种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认识能力。人类的创造发明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小学生学习语文,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阅读时展开想象,可深入课文意境,理解所学内容,扩展知识领域,接受教育熏陶;作文时动用想象,可充实文章内容,描绘生动形象,增加感情色彩。为此,
期刊
摘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也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音乐教师应将音乐性融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诸方面。  关键词:音乐味 音乐性 课堂教学  综观课程改革以来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课堂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新气象。其实,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一些音乐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内涵,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目前教师们上音乐课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
期刊
物理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如何进行有机、有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这些年我在教学中探索的一个重点,在这里我将近年实践中取得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与同仁分享交流:  一、结合祖国的历史与当今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有5000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物理学方面有巨大的成就。对人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在绪论时,就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火药都是化学上的发明,古书《墨经》上
期刊
摘要:在教学中,要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能”自主学习。正像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发展自主学习的精神。  关键词:兴趣引导 搜集信息 学习习惯  方法是能力的
期刊
摘要: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由此来看,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听说读写技能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实状况是,很多学生对英语交流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一遇到阅读的文章便会产生抵触情绪,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都有待提高。教师遇到这些棘手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笔者有几点拙见,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阅
期刊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人们感情交流、信息传递的载体,是语言的核心部分。大多数农村学生小学没有学过英语,要让他们词汇量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有一定的困难。农村初中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单词、词汇记不住,听、说、读、写受到影响, 从而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了信心。  一、农村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孤立地讲解单词,缺乏创设语境  在教学中,本应由学生去观察、发现、理解、思考、猜测、
期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成绩斐然。但是,问题亦不少。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特别是历史教学中一些带有原则性的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甚至还可能将改革引入歧途。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我认为,在二者的关系中,至今仍存在一些被人们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值得深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