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结对,一个人(外两章)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cjr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朴素蛋
  混沌是一个蛋,抱出了天地;朴素是一个蛋,抱出了鸡娃。
  混沌是宇宙的大金蛋,朴素是人的大金蛋。远古没有天地时,宇宙是个乌烟瘴气的混沌蛋,后来蛋烂,清者上扬成天,浊者下降为地,生出个地球蛋。后来又产一个蛋,一个生命的蛋。这个蛋是按照“道”发育的。生命啄破蛋壳,按照“本来”的样子活着。在蛋生鸡、鸡生蛋的循环中,出现了人。人不但按照生命的“本来”活着,还按情感的“本来”活着。
  这个“本来”就是朴素。
  所以混沌是天地的种子,质朴是感情的种子。
  现在人们老是认为朴素是节俭,是不好打扮,一个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服,朴素;吃着家常便饭,朴素;不抹口红,不染熊猫黑眼窝,朴素;有钱人骑着电动车,朴素;没钱人骑个自行车更朴素……。其实朴素是从那个蛋孵出来的。朴素是“道”,那个道就是,鸭吃鱼,鹅吃草,在本来中活着。吃喝穿戴简朴可能是朴素,也可能是过怕了穷日子,舍不得花钱,吝啬。跟朴素无关了。
  朴素是人的起点。从生命里往外走,第一步走进的就是朴素。住在朴素中,就会保持质朴,本质上实在:保持简单,随心而行:保持素净,素雅干净:保持平素,平易家常;保持素洁,至诚纯洁……朴素是原始,是真诚,是人生的底色。素的原意为白色,其实不是白色,是本色,桃花艳红,不失素的本色;麦田泼翠,不失绿的庄严。朴素就是以本来面目面对本来的世界,在本来的世界中做本来的自己。如此,才能旧情难忘,有恩必报,留恋故土,初心不改。可以说,朴素不是补丁衣服,也不是戒荤吃素,而是活出一个原本的自己;朴素不是勤恳节俭,而是贴近生命,没有其它过多贪求,也就有了勤恳节俭的品德;朴素也不仅仅是素面朝天,清幽雅致,而是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大美本质。
  可以说,人类之所以还有一抹朴素的底色,还有不少人朴素地活着,人世间仍然闪烁着淳朴的光芒,简朴悦人,就在于大多数人还在广大的乡村生活着。
  乡村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原始,是人从丛林走向文明的第一个落脚点,猴毛刚刚脱掉,文化初现曙光,以最为原始的耕种,获得最为原始的生活资料,可谓靠天吃饭,枕着大自然的肚皮睡觉;人与人之间也是原始的,在劳作中帮工,在生活中帮衬,在犹豫中商量,在艰难中搀扶。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庭,谁的孩子哭得可怜,一个村子揪心,哪个人外出不归,一个村操心。在城里人看来,乡里人为了一张嘴忙碌了一辈子,把娶妻生子、传宗接代、有吃有喝作为人生的目标,实在是胸无大志,蒙昧不化,烂草一堆。但正是这种原始追求,保持了乡村的原始本色。文化就是纹化,纹化是一种装饰,经过装饰的人,就像一块白布染上了五颜六色,就远离了朴素。但乡村文化,仍停留在民风民俗、乡情乡音、故事传说阶段,是用犁尖犁出来的,是用双手的老茧磨出来的,是你前我后一同抬出来的,是为了种好庄稼而常年揣摩天气揣摩出来的,离华丽尚远,与繁杂无涉,就像袅袅炊烟,是从泥糊的烟囱中飘出来的,虽灵动飘逸,却始终飘荡着呛人的人间烟火味。乡村文化是顺着季节延伸的,是顺着河流延伸的,是顺着麦垄延伸的,是顺着民心延伸的,民心即天心,天心即良知,有着清晰的朴素纹理。
  从朴素再往前走,越过乡村的朴素文化,就走进了社会的大文化,朴素往往就会被大文化稀释。朴素越来越薄,雪花膏越来越厚,古朴被花花绿绿置换,清新被花露水覆盖。朴素文化是一件实木家具,雕花很少,能看清木头的清晰纹理,大文化却把实木粉碎,注胶加热压成构件,组成一件新的现代家具。一位农民,憨憨地笑着,让人感到实在、憨厚、可爱、可敬,这个经典笑容就是朴素,但进城几年,那个笑容就僵硬了、油滑了,反而不好看了。现在这个大文化发作了,它以小城镇为据点,天一亮就吹集结号,成为城市的征兵处,在乡村中招兵买马,把入伍者编成各种方队,让他们在又苦又累的地方冲锋陷阵。最终朴素倒下了,变成了一个大文化符号。在城市的环境里,朴素没有下脚的地方,一位农民进城三年,头发就会抹得明光明光,五年就会说一口城里普通话,七年再回农村老家,看见仍然贫穷的发小,连眼角也不想夹了。
  一个朴素的人,必然有着朴素的情感,一个有着朴素情感的人,也必然是朴素的。朴素是心灵的出生地,也是情感的泉源,人一旦失去朴素,情感立马就会污染。或者说,朴素是情感纯正长久的基因,而乡村始终保持着朴素的原生风貌,从而保持着情感的纯度与活性,保持着人伦的亲切与温暖,保持着交往中直观的理解与亲近。
  发达国家直到工业革命年代,中国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历史一直在农耕中舒缓地行走着,尽管常常要面对贫穷与灾难,但生活中始终保持着温情与趣味,真诚与同情。这除了农耕的种种优越性之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乡村从来就是朴素的,朴素紧贴自然,也紧贴天地良心,从而产生了免疫力,排除了文化中的虚假与杂质。在柔缓的生活流动中,天雨如织,情感浩荡,灵魂滋润。现在的城里人已经到了除了钱,什么都免谈的地步,而所谓的大文化,实际就是把生活转换成语言、材料、评论、讲话、广告、游戏与节目,在这个转化中,原生态的东西差不多都丢失了,在以人民币结算的生活方式中,把钱装进了口袋,文化也就成了废话。
  乡村是人类最后一片情感基因,也是人类的最后希望。
  成群,结对,一个人
  人在空间中有三种常见状态,就是成群、结对、一个人。
  成群与结对,是两种常见状态,一个人另类。一个人活着,在古代大多是鳏寡孤独,这四种情况都是人生发生了重大变故。还有一种另类的情况,叫“光棍汉”。
  光棍汉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结婚了,又离了,或丧了;一种是从来就没有结婚。
  乡下是一个落实“生死事大”的地方。“死大”,是人的最后一炮药,不去说它。“生大”主要表现在婚姻事大上。有些孩子开窍早,十二三岁就慌着找对象。而父母也开始操作孩子的婚事,到孩子结婚,父母才长出一口气,算是大事落定。一个孩子结了婚,才算有了自己的生活。结婚,在乡村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标志。没结婚就不算長大成人。乡村从来没有“独身主义”,只有娶不来女人的光棍,更没有“剩女”。但有的已经三四十岁了还没有娶女人,没有与女人一起睡,在别人眼中就等于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没有正式生活,还跟着生活闻屁气,那简直是白活了。   在家乡曾有一位老表,不知为什么会生出个“女人肮脏”的观念,到了婚娶的年龄,忽然来了个“三凡是三不”,凡是父母说婚姻的话坚决不听,凡是媒婆坚决不见,凡是女人坚决不理。为此父母没少流泪。父母无奈只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两个弟弟身上,为弟弟娶了两个媳妇。几年过去,再也没人提媒。一晃到了二十七八岁。那时人结婚早,这个年龄成了剩男。他突然醒悟,觉得婚娶年龄已过,可能一辈子不能长大成人,竟出了一身冷汗,魂都快要下丢。后来便低三下四地求亲戚告邻居,让人介绍对象。说现在才知道一个人过不成了,不得了,夜里被窝哇凉,没啥活头了,只要会出气,会生孩就中,就想过一家人,说得两眼泪。
  一个人过不成,所以人要结对。结对了,两个人面对一个无边的大世界,还嫌孤单,不安全,人便会扎堆,便有了几十户几百户的村庄。一个人活着,是流浪狗,是老孤猴,是城市空巢老人,是乡下“五保户”。两个人建起几间房子,围出一个院子,与别人不沾边,是一户人的村庄,现在叫“独居户”。独居户是村庄中的细树梢,不抗风雨,不耐旱涝,最为脆弱,现在已经很少了,但在偏远山沟,还可以见到几间孤零零的断墙烂屋,算是为农耕留下个脚印。
  所以现在的村庄都大得很。小的村庄可能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大的越来越大,最后功能也越来越齐全,有了广场、超市、舞厅、诊所、幼儿园,有了排水设施,有了自来水。再大是小城镇了。
  这是繁荣才能聚起的人气。但人都聚在一起,窗户却安着防盗窗,关着门各过各的,很可能就是住在一起的“独居户”,这比真正的独居户还可怕。城市还出现了想做“光棍汉”、“光棍女”的人,要把孤独进行到底,一个人轻装享受,一双眼色餐繁华,要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睡了走人。这个世界乱套了。
  乡村的时间是活的
  乡村是一个让人永远记住的地方。在乡村生活过,就会把乡村当作永远的老家。这与乡村的田园生活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乡村养育了高质量的情感。
  乡村能有深厚纯净的情感,这要感谢“慢时间”。时间慢了,才能看清楚东西,听清声音,才能体味、感受、享受,才能凭着情感,慢慢长高。
  不管乡村或城市,从时间的属性上看,应该是一样的,但人还有个感觉上的时间。自然时间是人掌控不了的,人能掌控的是自己的行动。城市无法掌控时间,上下班、作息、吃饭、出门,大多时间都规定好了,你只能在规定的时间中活动,时间是死的,人也是死的。在这个规定好的生命里,你还可以偷懒、胡思乱想,可能让时间多一点点弹性,但现在人的贪欲又无比恶毒地起来了,不用谁规定,自己就跑起来了,美丽掉了一路,根本没有情感发芽的机会。
  城市跟着计划,计划跟着时间,时间拴住人。乡村却翻了过来,是时间跟着想法,想法跟着人。时间就像盆里的面糊,村妇却摊成了焦香的煎饼;时间就像田埂上一条摇着尾巴的小黄狗,跟着一位老农的脚后跟。时间一走进乡村,就在人们的感觉上转换了,变成每个人自己的时间。时间可长,变成了明年开春的时间,大娃娶媳妇的时间,等你长大的时间。时间可不长不短,就成了日头出来的時间,炊烟升起的时间,给你大婶拍一会儿话的时间。时间可短,变成了喝口水的时间,按锅烟的时间,尿泡尿的时间。乡村的时间多情,一走进村庄,就往人们的心里跑,从心里出来,穿着一件愿望的花衣裳,时间变活了。
  乡村有着自己的日头与月亮,有着自己的鸡叫与蛙鸣,每一种醒目的声音或颜色,都是时间的转化,在心里走过的一会儿又一会儿,当然能够感受到。在这样的时间里,心便空阔了,灵敏了,喜欢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温暖了,感情也一点点加厚了。在自己的时间里,你知道自己的需要,把事情想深想透。一个年轻小伙子,从认识一个女娃子,可能在心里想了一万次,脸红了一千次,女娃暖被窝暖了五百次,等摸到女娃的脚趾头,情感已经走好几百里了,心里早已是自己的人了。
  乡村从来不会为难时间,其实是从来不为难自己。这得益于乡村的每个愿望,都有着足够的时间,让愿望得到了充分的发育。因而每个实现了的愿望,可能很小,却显得饱满而真切;生活也充实了,真切了。
  走进乡村,你会发现,乡村的人与城里人的最大区别,就是乡村的悠闲与从容。就是焦麦炸豆时,一位农民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仍会不急不慢,神定气闲,乃至哼着小曲,好似什么事情也没有。因为时间都是自己的,明天还有一大堆日头在等着,还有什么让人着急的事情呢?甚至,在城里人最为厌恶的等人,在乡村也很美好。我曾随伯伯在镇上的桥头等着别人捎来的东西,人没来,就到河里玩。等一个上午,伯伯却为我买了八分钱一个的火烧,又焦又香,才知道等人既能玩又有好吃的,还不用干活,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可惜等人不常有。
  因此我认为,乡村最大的成功,不是时间慢,城里最大的失败也不是时间快,而是乡村生活,把时间揉进了生命的韵律中,这种韵律不是慢,而是符合人的本性,而是恰到好处。
  在这个韵律中,生命不累,心存悠闲,情感自如。乡村的情感从原始中出发,在时间的滋润中,一步步走向生活深处,一步步走向至诚敦厚。当情感一旦达到极致,就会与宗教情绪接近,从而产生敬畏与敬仰,情感也就神圣了。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教育教学也更加多元化、科学化、系统化、智能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普及,为我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期刊
父亲坟前  最后一朵野菊,也要枯了  再过一些日子  雪就要来覆盖  放心,我会穿上棉衣  照你经常说的  不走夜路,不和风雨对抗  我还会给你捎去寒衣,每年都会  人世间冷暖汹涌不测  或许会波及,你现在安定的生活  我像一只已没有过多的焦虑和忧伤的鹰  天空是它的旅途和梦想  半山腰那只如小偷窥伺  随时准备逃遁的鼹鼠  它的温暖在黑夜的地下  我也曾过多地  妥协和低头,还会低头  能够记起
期刊
岁月的短笛  伫立于水湄之上  那盏渔火被谁轻轻地带走  迎面而来的雨季  模糊了所有关于夏日的记忆  唯有那支漂泊的短笛  还在岁月的边缘跋涉  在你回首的那个瞬间  一片拔节的枝叶  就像风中的那片温柔  在潮湿的掌心残留着几缕温馨  就像你曾经的诺言  还在季节的上空飞翔  故事依然是那段故事  情節依然是那段情节  为何古栈道上扬起的烟尘  总也弥漫在弯弯曲曲的视线中  时间如白驹过隙  
期刊
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品质.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