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丰富社会学信息量的现实主义文本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fy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这部63万字的长篇小说,我有四个印象:
  一是辽阔。从空问上,《老表之歌》采用全知视角,跨越了山村、城市,农业、企业、商业,连通了江西和广东,可谓纵横捭阖,视野辽阔。从时间上,它从“文革”后期的1976年,到改革进入深水区的1996年。构成这部小说的重要部件的大小事情,有“文革”后期的“样板戏”演出、批判大会、修水库,有“文革”结束后的恢复高考,有改革开启后的包产到户、个体运输、脐橙种植、乡镇企业、国企改革、经济开发区创建等等。在人物谱系上,有穷则思变的农村知识青年,有立志干一番事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在农村劳作的底层人员,有为了改变人生命运到沿海打工的人员,有罔视法律良心一心捞取好处的投机和不法分子,有乡镇干部、企业家、公职人员、政府官员等等。可以说,《老表之歌》是可以当做江西改革开放的历史档案来阅读的。
  《老表之歌》的作者,是从事过数十年行政工作的领导,他本身就是一部江西改革开放历史的活字典。多年的工作经历决定了这部作品的辽阔品质。
  二是丰富。小说的人物谱系十分丰富:一是以江兆南、肖海君、林一凡等为代表的改革先锋派二是以牛斤、秦姑为代表的农村底层群体;三是以梁光含、杨大任、何先运等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群体;四是代表着改革阻力的以许向才、于副书记等为代表的群体。从上述人物身上,我们能读到作者有意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的继承关系。江兆南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而肖海君总让我想起《人生》中的高加林,江凤梅则像是《人生》中的巧珍。
  三是厚实。这是一部思想内涵上比较厚实的作品。作品既关切普通百姓的饱饥冷暖、底层青年的情感生活,又关注领导层面的思考和运作;既展示江西现实,又让这现实裹挟着江西的历史文化基因。小说中的种种人物设计,都有着作者深厚的用意。作品让江兆南等一群人扛起改革的重任,又让梁光含成为改革的组织者。我认为,这是作者这部小说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他的性格特点与江西这块土地的特质十分吻合,是江西改革开放步调与气质的象征,是江西改革經验和教训的总结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四是真诚。作者长期从事行政领导工作,是一个散文作家,为何要写起长篇小说来?我想那是因为他内心的真诚所致。这种真诚有两方面:一是他对江西这块土地爱得真诚。他在这块土地上担任着多种角色,有过深层次的思考;他对这块土地,有太多的话要说,而散文已经远远不能容纳。只有长篇小说这种文体,才能把他作为地方长官、文化学者、作家等身份熔铸一炉,把他要说的相对完整展示。第二是他对文学爱得真诚。这种真诚,穿过数十年的岁月风雨,却初衷不改,甚至越发坚韧。
  (作者单位:江西省作家协会)
其他文献
生态文学的写作尽管在中国当下的文学场域内尚未形成一个明显的症候,但在西方生态主义思潮和生态文学写作实践影响下,生态主义理论较早地被引入到当代文学批评的话语谱系之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生态批评的建构模式。  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了专门的生态批评机构,相继有一批文艺学背景的学者,如曾繁仁、鲁枢元、孙丽君、程相占等投身到生态批评的事业中来。经过这些年的理论探索,
期刊
1  你最爱的外国文学丛书是哪一种?有人也许会说是网格本,有人也许会说是“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有人也许会说“外国文艺丛书”,或者“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等等,而我则会毫不犹豫地说: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译文丛书”。  从开本和封面设计来说,“译文丛书”差不多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本都是25开,看起来方方正正,不卑不亢,我喜欢私下里称之为“小方本”;封面多半为白色,仅在中上部有个黑色方框,里面是反
期刊
对生态文学而言,木屋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代表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概是始于梭罗吧,搞生态文学的人似乎都有一个木屋。即便不是木屋,也一定有一所类似木屋的房子或院子,或置于森林或者荒野的某处,或置于作家的内心。  梭罗在瓦尔登湖岸边的木屋里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零两天,成果便是那本《瓦尔登湖》。梭罗的思想源于谁呢?从梭罗读的一些书来看,一个是达尔文,一个是爱默生。达尔文《
期刊
新世紀以来,随着网络文学的高歌猛进,类型小说越写越长,大有无法收尾无限延伸之势。这与电影行业普遍热衷的系列电影现象彼此呼应。晚期现代性时代的文化制品,大都做着“庞大固埃”式的扩容。表面看来,小众纯文学仍在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力求保持着其相对质朴纯粹的形象。有些作家的长篇甚至越写越短。但这似乎只是表象。对今天的长篇小说创作而言,结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被提出,在这当中,长篇小说如何结尾更是作为一个
期刊
《创作评谭》(以下简称《评谭》):千禧年以来您出版了多本生态散文集,您对生态散文的文体内涵是怎样理解的?生态散文与自然散文有何区别?  杨文丰:在我看来,凡是表现自然、社会、思想意识之关系,体现人与万物和美共生大情怀的散文,都属于生态散文。也可以说,生态散文是表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态”的关系,强调人的谦卑与担当、崇尚“天人和美”的散文。  社会生态包括经济、制度、管理和教育等,人的价
期刊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国长篇小说的出版数量已经破万,这个蔚为大观的数据,显示出长篇小说创作的蓬勃与繁荣。然而透过这个空前高产的数据,可以看到,纵然是文学表达的路径有千万条,对于绝大多数写作者而言,创作依然停留在某个区域里重复着自己的熟悉领域与表达惯性。  程维的《浮灯》无疑当得起读者在海量的阅读中挑剔的审视。此前,程维已创作长篇小说《皇帝不在的秋天》《海昏:王的自述》《双皇》。他写作的题材源
期刊
城市文学的很多形式秘密,都藏在城市的地理学之中。现代城市中,街道是最普遍、同时也是最早被作家书写的空间。早在19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在美国刚刚兴起的时候,爱伦·坡就开始在街道中虚构文学故事了(《莫格街凶杀案》《人群中的人》)。之后,他远在巴黎的精神密友波德莱尔继承并发扬了他对于街道的好奇与着迷。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化身为巴黎街道上的文学游魂,第一次将巴黎光怪陆离的街道,提炼为现代诗意的发生学场
期刊
一、打通既有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从1980年代中期至今,30多年来,朱向前对军旅文学执着守望,持续发声,有力建构,在中国当代军旅文学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真知灼见,不仅让理论批评界瞩目,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军旅文学创作实践。从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的“两代作家在三条战线作战”“艰难行进中的农家军歌”“军旅文学面对艺术变革的挑战”,一直到21世纪初年的“军旅长篇小说的第四次浪潮”“警惕文学影
期刊
当代电视剧创作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不仅要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的典型文本,也须是“中国故事”与电视传媒或互联网传媒良性互动的产物,更应该是历史文化与审美充分“在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渠道。  新瓶可以装旧酒,老树应该发新枝。本期《谈艺》栏目,专门编发了一组聚焦当代中国电视剧创作,凸显“区域化”视角的文章,其中既有对电视剧艺术创作提出“地理学批判”的先声夺人,也有重温作为中国电视剧艺术创作地域文
期刊
本期文艺家:傅修廷,1951年生,江西铅山人。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师大叙事学研究中心(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现为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審专家,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长期从事比较文学、叙事学与赣鄱文化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专著《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入选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论文《元叙事与太阳神话》获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学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