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着同伴交往的效果和质量。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促进亲社会幼儿行为的发展,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我国当今独生子女幼儿群体的发展性问题实际,积极探讨同伴交往活动的社会性发展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幼儿伙伴;交往;分析
幼儿天生就是喜欢与别人交往的,是合群的。从其出生之初的对同伴看一看、笑一笑、摸一摸等行动到后来的抢或让玩具及共同游戏中,都体现了幼儿天生喜欢交往和需要交往的事实。基于此,著名人类学家、生态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如下结论:幼儿的交往对象具有多样性,它是一个由家庭、幼儿园、同伴、邻里、社区和文化环境等构成的庞大的生态体系,其中每一个子系统都自成体系,各具功能,共同影响着幼儿身心发展的进程。个体的发展就是在与这一庞大的生态体系,特别是幼儿所接触的各类“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幼儿与之发生交往的各类“他人”来看,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两大领域:一是成人,如父母、教师等:二是同伴。
一、同伴交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同伴
发展学家认为,所谓同伴,就是社会地位相同的人,或者是行为复杂程度相似的个体。也可以说,同伴是指与儿童共同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按照这种定义可以看出,年龄并不是划分同伴的标准,即使年龄稍有不同,只要孩子们在相处过程中以及追求共同兴趣和目标时,能够调节自身行为以适合他人的能力,那么也可以认为是同伴。
2.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主要是指兒童和同龄伙伴之间、或者与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之间的交往。同伴交往与亲子交往和师生交往相比,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平等性,同伴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等级、辈分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兴趣、性别等方面的特点自主选择自己的同伴,自己建构同伴群体,也可以更自由地提出并尝试新角色、新想法和新的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增多,同时儿童的心理成熟度逐渐提高、独立性不断增强,因而同伴交往在幼儿的社会交往系统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在幼儿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幼儿发展不容忽视的环境影响因素之一。
3.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和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与自己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家庭教育是与家庭生活相融合的,幼儿在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就会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儿童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行为大多是其父母与人交往特征的重现,父母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期的同伴交往。热情、权威型的家长所培养的儿童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依恋,不论是与成人还是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稳定的关系。而忽视型和溺爱型家长所培养出的儿童则容易产生敌意和攻击行为,在专制型家庭成长的儿童则容易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焦虑、胆怯和喜怒无常等。
2.幼儿自身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包括很多方面,如外貌、性格特点、对同伴的态度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影响着同伴对他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3.语言能力
语言在生活和交往中发挥了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对于幼儿而言,语言既是同伴交往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语言运用能力也是影响同伴交往效果的主要原因。语言的运用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能目的,也就是对说话的原因和目的的理解,幼儿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与同伴进行沟通,以期形成良好的互动方式;二是语言情景,也就是如何根据环境理解别人所说的话的含义,并根据不同的语言情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去达到交往的目的。具有语言运用能力的儿童能够结合语言的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说话内容与方式,从而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实现同伴交往活动。在实际研究中可以观察到,幼儿在与同伴和家长交往时,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是明显不同的,这也对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在教育中要注重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尤其是亲社会行为和交往技能的培养
在接纳程度上,女孩在群体中被接纳的程度比男孩高,社会喜好度的得分也较高,男孩被拒绝的程度较高,社会喜好度的得分也较低;在关注程度上,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被同伴忽视,因而女孩在社会影响力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男孩。究其原因,女孩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较多,攻击行为较少,因而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也比较高,社会喜好度也比较高;男孩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的攻击行为较多,因而被拒绝的程度较高,社会喜好度也较低。而在社交主动性方面,女孩更易表现为退缩和胆怯,主动性弱,所以容易被忽视,社会影响力的得分较低;男孩的社交主动性强,因而男孩被关注程度较高,社会影响力的得分也较高。
在研究中发现,受欢迎儿童表现为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分值较高,且亲社会行为和语言与非语言交往技能与二级错误信念理解任务之间的相关显著。因而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采用社会活动等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以及社交技能,提高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数量和质量,掌握恰当的交往技能,提高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并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相互促进并发展。
四、结语
在现代素质教育语境中,以一名现代大学生的敏感性,抓住了现代幼教领域一个未及或明显欠缺论及却又十分重要的问题。研究证明,异龄同伴交往活动是幼儿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与背景,它有效拓展了幼儿交往的空间,使幼儿获得了一种新的人际敏感性,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参考文献:
[1] 曹中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
[2] 车燕红:《试论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1(2).
[3] 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教育探索》,2002(8).
关键词:幼儿伙伴;交往;分析
幼儿天生就是喜欢与别人交往的,是合群的。从其出生之初的对同伴看一看、笑一笑、摸一摸等行动到后来的抢或让玩具及共同游戏中,都体现了幼儿天生喜欢交往和需要交往的事实。基于此,著名人类学家、生态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如下结论:幼儿的交往对象具有多样性,它是一个由家庭、幼儿园、同伴、邻里、社区和文化环境等构成的庞大的生态体系,其中每一个子系统都自成体系,各具功能,共同影响着幼儿身心发展的进程。个体的发展就是在与这一庞大的生态体系,特别是幼儿所接触的各类“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幼儿与之发生交往的各类“他人”来看,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两大领域:一是成人,如父母、教师等:二是同伴。
一、同伴交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同伴
发展学家认为,所谓同伴,就是社会地位相同的人,或者是行为复杂程度相似的个体。也可以说,同伴是指与儿童共同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按照这种定义可以看出,年龄并不是划分同伴的标准,即使年龄稍有不同,只要孩子们在相处过程中以及追求共同兴趣和目标时,能够调节自身行为以适合他人的能力,那么也可以认为是同伴。
2.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主要是指兒童和同龄伙伴之间、或者与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之间的交往。同伴交往与亲子交往和师生交往相比,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平等性,同伴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等级、辈分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兴趣、性别等方面的特点自主选择自己的同伴,自己建构同伴群体,也可以更自由地提出并尝试新角色、新想法和新的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增多,同时儿童的心理成熟度逐渐提高、独立性不断增强,因而同伴交往在幼儿的社会交往系统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在幼儿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幼儿发展不容忽视的环境影响因素之一。
3.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和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与自己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家庭教育是与家庭生活相融合的,幼儿在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就会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儿童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行为大多是其父母与人交往特征的重现,父母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期的同伴交往。热情、权威型的家长所培养的儿童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依恋,不论是与成人还是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稳定的关系。而忽视型和溺爱型家长所培养出的儿童则容易产生敌意和攻击行为,在专制型家庭成长的儿童则容易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焦虑、胆怯和喜怒无常等。
2.幼儿自身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包括很多方面,如外貌、性格特点、对同伴的态度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影响着同伴对他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3.语言能力
语言在生活和交往中发挥了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对于幼儿而言,语言既是同伴交往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语言运用能力也是影响同伴交往效果的主要原因。语言的运用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能目的,也就是对说话的原因和目的的理解,幼儿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与同伴进行沟通,以期形成良好的互动方式;二是语言情景,也就是如何根据环境理解别人所说的话的含义,并根据不同的语言情境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去达到交往的目的。具有语言运用能力的儿童能够结合语言的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说话内容与方式,从而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实现同伴交往活动。在实际研究中可以观察到,幼儿在与同伴和家长交往时,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是明显不同的,这也对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在教育中要注重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尤其是亲社会行为和交往技能的培养
在接纳程度上,女孩在群体中被接纳的程度比男孩高,社会喜好度的得分也较高,男孩被拒绝的程度较高,社会喜好度的得分也较低;在关注程度上,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被同伴忽视,因而女孩在社会影响力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男孩。究其原因,女孩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较多,攻击行为较少,因而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也比较高,社会喜好度也比较高;男孩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的攻击行为较多,因而被拒绝的程度较高,社会喜好度也较低。而在社交主动性方面,女孩更易表现为退缩和胆怯,主动性弱,所以容易被忽视,社会影响力的得分较低;男孩的社交主动性强,因而男孩被关注程度较高,社会影响力的得分也较高。
在研究中发现,受欢迎儿童表现为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分值较高,且亲社会行为和语言与非语言交往技能与二级错误信念理解任务之间的相关显著。因而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采用社会活动等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以及社交技能,提高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数量和质量,掌握恰当的交往技能,提高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并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相互促进并发展。
四、结语
在现代素质教育语境中,以一名现代大学生的敏感性,抓住了现代幼教领域一个未及或明显欠缺论及却又十分重要的问题。研究证明,异龄同伴交往活动是幼儿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与背景,它有效拓展了幼儿交往的空间,使幼儿获得了一种新的人际敏感性,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参考文献:
[1] 曹中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
[2] 车燕红:《试论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1(2).
[3] 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教育探索》,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