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辅助“DV作品创作”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8595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和总结了利用Blog辅助“DV作品创作”课程教学的方法和经验。75位二年级本科生参与了本研究,笔者用访谈法收集了有关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意见的质性研究数据,并使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ATLAS.ti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Blog的引入在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小组间的了解以及促进学生反思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可为教育技术和新闻传播类专业影像作品创作类课程提供教学实践经验参考,同时也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参考案例。
  [关键词] Blog; 教师专业发展; 行动研究; 发展性评价; 学习评价; 评价系统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付俊(1980—),男,甘肃永昌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电视、影像传播研究。E-mail: fujunscnu@yahoo.com.cn。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除了通过规范教师的入职资格、规定相关的职业能力标准等方式来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如何实现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教育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法,近年来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并通过在中小学的推广积累了一批成功的教育行动研究实践案例,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参考资料。而反观这种专业发展方法在大学的应用,相关的实践研究案例则相对较少,[1]建设可供大学教师参考的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意义重大。
  本研究依托笔者主讲的“DV作品创作”课程展开,该课程是华南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由于近年来DV在大学校园十分流行,这门课也一直是华师传播学专业自2002年开办以来选修人数较多的选修课之一。尽管该门课程一直颇受学生欢迎,而且课程历年的教学评估分数也比较理想,但是反思该门课程的教学,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作品创作中教师的指导不足、创作过程始终欠缺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在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行动研究
  早在1966年,教师专业化就被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官方文件中提出,并发展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已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到政策的视野之中。[2]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被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该项能力的培养中,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实用且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法,已成为目前教育界广泛接受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操作模式。[3]这些理论成果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二)Blog在教学和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随着近期教育技术界对“李克东难题”的争论而备受关注。事实上,在Blog作为Web2.0时代的早期代表问世伊始,教育界就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其对于教育的应用价值。目前,相关研究已经对博客在教学中的功能、[4]应用形式以及博客与课程整合的优势等问题有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5][6]同时,由于Blog平台所具有的技术门槛低,以及开放、平等、交互的功能特性, 使Blog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的支撑工具和平台。[7][8]从徐英萍等老师对有关教育博客的研究论文所进行的内容分析发现,研究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占所有相关文章总数的32.29%,[9]足见该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三、行动方案设计
  (一)课程及教学情况简介
  选修“DV作品创作”课程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电视节目/作品摄录编的技能,并具有制作完整电视作品的经验。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的DV作品类型和特征,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创作DV作品。因此,本门课程以介绍不同类型的DV作品特征和创作方法为核心内容,旨在为已掌握电视作品制作技能的同学提供一个DV作品创作的平台。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所提交的作品将作为学生该门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该课程为期16周,每周2学时,课程的内容安排大致为:不同类型的DV作品创作方法(以讲授、讨论和作品观摩形式进行,为期8周),作品创作(学生进行小组作品创作,为期4周),全班作品观摩与分析(进行小组作品的放映和评价,为期4周)。
  (二)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轮的教学,“DV作品创作”课程的内容已趋稳定,教学方式也基本按照“创作方法介绍+作品观摩”的方式展开。学生则自主选择题材和内容,并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DV作品的创作。通过对这门课程教学的反思,笔者发现本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1. 作品创作中老师的指导和创作过程管理欠缺
  由于本课程安排了1/4的课时作为学生作品创作的实践课时,在实践课时期间是不上课的,因此如何在实践课时学生停课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作品创作方面的及时指导就成为一个问题。另外,根据以往的上课经验,学生的作品创作过程往往存在先松后紧的不良习惯,即学期中间作品创作进度缓慢,到学期末作品提交时才加班赶工,这一时间安排上的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作品的质量,有些小组甚至一再拖延作品提交时间,妨碍了正常的课程评价。如何有效指导和督促学生作品的创作过程,使其能够按时且高质量地完成作品成为课程实施的难题。
  2. 作品创作过程的记录和反思不足
  以往该门课程的教学,由于缺乏平时学生学习和作品创作情况的记录,导致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学期末学生提交的作品,而无法将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工作情况、每个组员的贡献多少等纳入评价的参考指标,使得课程评价结果不够准确。此外,学生创作过程缺乏记录也不利于学生对作品创作过程的反思和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
  3. 学生作品互相观摩和交流不便
  在以往这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各小组在学期末的班级放映时才能看到彼此的作品,而且基本上只能看一次,如果此后学生对某个作品有兴趣,只能通过同学之间互相拷贝来欣赏和评鉴。这种作品的共享和交流方式不利于小组之间在作品创作上的互相学习,因此课程需要开拓一种新的作品交流共享方式。
  4. 课程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建设不足
  尽管“DV作品创作”课程已开课多年,但我们尴尬地发现除了每届学生所创作的作品光盘外,课程并没有积累多少可供新同学参考和借鉴的课程资源。而且我们还发现每届同学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其DV作品的创作水平只能达到与前一届同学同期相似的水平,而看不到不同届的学生在修完本课程之后DV作品创作水平的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对于以往同学的作品创作过程和经验方面的资源欠缺积累。
  5. 师生课后交流不够
  作为大学课堂的一个通病,本课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外,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以致学生在作品创作中遇到困难往往只能自己协商解决,而老师也不宜察觉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不能及时给出指导和建议,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课程的效果和学生作品的最终质量。
  6. 学生学习和创作动机缺乏激励
  学习者的参与动机和积极性一直是小组协作学习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本课程中也不例外。一些小组的个别学生依赖心理严重,有些甚至影响到整个小组的学习和创作热情,如何有效地激励学生对小组创作的参与热情也是一个问题。
  (三)行动方案
  根据以上课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将Blog引入教学,并设计了如下旨在改进课程教学的行动方案:
  1. 建立学生DV小组Blog
  Blog在教育中被认为具有协作学习日志的作用。[10]在本次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个DV小组建立小组Blog,并以小组个性化的名称命名,同时在Blog建立之后,要求每个成员发表一篇介绍自己的博客短文,这些要求都是为了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并初步建立成员对小组的归属感。
  2. 建立教师DV作品创作课程Blog
  为加强课后的师生沟通,教师建立了辅助课程教学的Blog。该Blog主要用于发布教师课堂所使用的讲义,有关课程教学和相关作业的要求和通知,同时也是课后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师生可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和答疑。
  3. 建立教师和学生Blog之间的链接
  为方便学生在教师Blog和各小组Blog之间的跳转,教师Blog内建立了到各小组Blog的链接,这样不但可以方便教师审阅学生的Blog,督促他们的作品创作进度,同时也为学生小组之间的参考和借鉴提供了方便。
  4. Blog维护和更新要求
   教师要求学生实时更新小组作品创作的最新进展,要求至少每两周更新一次,以督促学生的作品创作。Blog账号要求向组内成员公开,每个组员都可以在小组Blog发布博文。小组内的一切有关作品创作的活动,比如作品的选题会,每次作品拍摄的工作照片和工作内容,以及每次创作活动的参与人员均要求学生记录并在Blog中实时更新,从而达到对学生作品创作过程详细记录的目的,使Blog发挥协作学习日志的功能,也为课程日后的成绩评定提供依据。
  5. 作品发布要求
  考虑到以往以光盘形式提交作品不利作品互相交流的问题,我们此次要求学生除提交作品光盘给老师外,还要将作品上传到优酷网,并将作品链接嵌入小组Blog中,连同小组成员对作品创作的反思一同形成一篇总结性博文上传到小组Blog,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作品的交流和沟通。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
  (一)数据收集
  为收集学生对此次教学改革的反馈意见,笔者在学期末对12个小组的组长分别进行了访谈,访谈主要围绕学生对课程中使用Blog的作用和态度等问题展开。
  (二)数据分析
  在访谈结束后,研究者首先将所收集到的所有访谈录音转录为访谈文本,之后将文本导入质性数据分析软件ATLAS.ti进行编码和分析。由于访谈记录文本的量不算很大,我们首先对12个小组组长的访谈录音文本进行了整体的阅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访谈录音文本进行分析的基本编码名称,并使用这些编码名称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之后再分析每个编码名称下的访谈文本的内容。
  五、研究结论
  访谈数据按照各编码出现的次数由高到低排列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访谈数据的编码统计表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Blog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了解其他小组作品创作的进度和创作情况,以及由小组间的竞争压力而产生的对其作品创作的督促作用。由图可见,在学生的叙述中,Blog的这两个作用出现的次数最多,分别为18次和10次。学生对这两个功能比较典型的陈述有:
  组长3:可以通过Blog参考其他组的选题和进度,这对小组自身是个激励。
  其次,Blog为同学之间的交流所起的支撑作用也得到学生的重视和认可。由上图可见,学生认为小组Blog是一个组内交流沟通的理想园地,组员可以在小组Blog里展示、交流和充分表达自己对于作品创作的想法,对于促进组内的沟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这两个功能,学生比较典型的论述有:
  组长7:博客是个很好的地方,让大家发布自己的想法,来给大家参考和共享。
  组长10:QQ群的交流很随意,很难深入。而在Blog里面,大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能流露组员真实的想法,达到组员间深入的了解和沟通。
  再次,Blog能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记录作品创作过程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反思提供必要的条件。该功能在学生的访谈中重复出现7次,比较典型的陈述有:
  组长1:拍完了之后,看回自己以前写的内容,也很有感觉和感触。
  组长12:上次做作品,到最后写报告的时候忘了之前做过的事情、程序、剧本是怎么确定出来的,经历过什么过程,都忘了,但是有博客的话,当时做完就会把它记下来,就有回顾的东西。
  第四,Blog可以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因为对学生在Blog中所发表的关于作品选题、拍摄计划、所遇到的困难等内容,老师可以给予及时的回复和指导。在访谈数据中,“得到老师的指导”(9次)、“看老师发布的课程和相关信息”(7次)、“让老师了解进度和创作情况”(5次)、“看老师提供的资源”(5次)均是学生比较认可和重视的功能。对于这几个编码典型的陈述有:
  组长3:老师在Blog中对我们的选题给予反馈,我们都会很认真地考虑老师的建议和意见,确定自己的选题。
  组长6:也会去看看相关的课程时间安排、作业的时间等实务性的通知。
  组长1:就好像,每次做完,都会想贴一些最新的进展,然后想:老师,我们今天干吗了,你来看一下。
  第五,Blog提供了一个学生发布作品的场所,同时也成为小组之间互相观摩作品,以及累积课程资源的理想空间。在访谈数据中,“看其他组的作品”和“展示小组成果”两个编码也有较高的出现频率。事实上,Blog的这两个功能的确能够为学生作品的交流提供理想的场所,同时每个DV小组在Blog中记录的作品创作过程,以及可以在线点播的DV作品,都是日后该门课程学习者宝贵的学习资源,这样的形式有效地解决了课程资源积累的难题。
  第六,Blog在本课程的应用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同时增加课程归属感、小组归属感和凝聚力。关于这几个功能比较典型的陈述有:
  组长5:Blog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做一个感情的交流平台。大家今天谁去拍了,有什么开心不开心的事情,把它说出来供大家分享。
  组长7:Blog提高了凝聚力,我们一看到这个博客,就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作品,大家都要努力把它做好,形成一种大家一起努力的气氛,有助于小组的团结。
  “DV作品创作”课程在引入Blog之后,有效地解决了该门课程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六大问题,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Blog的介入也颇受学生的认同,就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DV作品创作”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课程的评分达到该门课程历来最高的92分。学生均能够按课程规定的进度提交作品,且作品的质量相比往年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提交的学生作品中有两个分别获得华南师大“金火柴奖”视频短片竞赛的全场大奖和入围奖,另一个作品在2010年华南师范大学DV制作大赛获三等奖。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发射机等精密电子设备被广泛采用,对发射机房威胁最大的是感应雷。雷电对广播电视系统的危害很大,应该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尤其是要做好
In this study,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easurements by means of the off-line low-field 1H NMR in the lab were discussed base on a robust calibration mo
Ion-exchange process of zeolite Y using ammonium-type resin as an exchange reagent was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space velocity and i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类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可行的资源整合模式,并阐述了资源整合的注意事项。期待本研究能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整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杨晓宏(1965—),男,甘肃正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E
电视和网络节目的炙手可热,让电视节目的包装也风生水起。包装也脱离了原来单一的、简单的形式,逐步转向多样化和具有创意灵感的行为。电视节目的内容逐渐被忽视,包装的外表
<正>The research project&#39;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CC additive for maximization of propylene and isobutylene&#39;jointly undertaken by RIPP,the Baling
期刊
In this paper, four kinds of polymethacrylates(PMAs) used as multifunctional additiv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quaternary C1—C14 methacrylate, among which sample
本研究以信息网络化时代为背景,对电视节目制作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制作拥有了资源共享与利用、制作便捷与效果突出、节目互动性强的优点,
Aromatic oil has been used to promote the properties of crumb rubber modified asphalt which is an ideal method to deal with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waste ru
<正>The first in China 10-thousand-ton-class 1,4-cyclohexane dimethanol(CHDM)unit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the CAS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