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镇江市级公开课“翰墨春秋——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为例,探讨如何在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项目教学法,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做合一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动起来,从而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达到打造活力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29-02
活力课堂,顾名思义,得要有活力。课堂目标应该明确和多元;鼓励学生自助探究、合作分享;应该真正地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而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1]。项目教学法很适合活力课堂的打造,本文尝试在旅游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
以“翰墨春秋——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为例,这是一节镇江市级公开课,是“导游基础知识”中的内容。笔者想以镇江焦山的《瘗鹤铭》为切入点,将中国书法不同时期的字体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相关典故等导游工作中时常用到的基础知识贯穿其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导游词的创作和讲解之中。时间短、要求多,不能不算是个有挑战的尝试。
笔者将这节课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大的环节,接下来将这节课的思路和实际操作进行汇总和小结,以便以后的教学和研究。
1 活力在课前
这节课是要由浅入深地掌握书法知识,从一开始感知不同书法字体,说出直观感受,到合作学习归纳出这些字体的起源和特点,还要将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加入到现场讲解中去。这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必须将相应的任务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搜集资料。
课前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布置了三个任务让他们搜集资料。
任务一:书法的定义是什么?五种字体分别出现于何时?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
任务二:从起源、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相关故事、传说入手,现场介绍各种不同的字体。
任务三: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课上学习的知识,撰写一篇导游词。
任务一比较简单,答案基本都在书上,需要学生做的就是充分预习,然后整理、归纳。笔者所教学生已经是二年级,学习主动性还是比较强的,通过第一年的锻炼,在归纳知识点、收集资料、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方面还是挺让人放心的。
任务二在任务一的基础上展开,需要学生搜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代表人物及相关故事、传说。学生对楷书代表人物柳公权、颜真卿比较熟悉,对行书代表王羲之也能说出很多典故,对于篆书的代表李斯,他的政治故事比较多而写书法的故事比较少,可以引导学生从他身为政治家而发明小篆的原因入手,这样便能自然地引出小篆的相关知识了。
从任务一到任务二再到任务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要熟知理论知识,然后试着将书法小故事加入关于书法字体的现场讲解中去,最后运用掌握到的知识进行导游词的创作和讲解。笔者布置的景点是焦山碑林里的《瘗鹤铭》,要求学生在讲解中突出其书法之妙。这就需要学生既搜集关于焦山碑林的相关知识,同时对《瘗鹤铭》的字体特点、相关故事传说、作者考据进行全面的了解,更需要学生温习导游词的创作、讲解时的注意点。
2 活力在课中
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保利春拍以破纪录的3.9亿拍出北宋黄庭坚《砥柱铭》书法作品的新闻,从中国古代书法的地位、重要性切入到教学环节中来。虽说艺术品是无价的,但这样选择的用意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对祖国的文化瑰宝产生深刻的认知和记忆,知道自己的家乡原来有如此意义非凡的国之瑰宝。
任务一进行得很顺利,得益于课前的分组,小组成员们分享了各自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了对这一环节问题的答案,得出共识,很快就解决了任务一中的几个问题。
任务二的前半部分需要学生将网络上搜索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整理,这点也做得比较好。在小组讨论环节,小组间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效果很好。至于后半部分,因为时间关系不能每人介绍,所以采取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解,其余学生当评委进行点评、打分的方式,最后教师点评。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在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时准备不够充分和发挥不够好的地方,有利于他们及时改正和进步。同时通过其他学生的点评和教师的点评,也从另一侧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大家共同进步。
至于任务三,由于在前两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了这种模式,同时对焦山碑林和《瘗鹤铭》资料的搜集都比较到位,因此,笔者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现场进行创作。小组间讨论得非常积极、热烈,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进行讲解前,笔者给他们看了中央科教频道《探索·发现》中关于《瘗鹤铭》的一段视频,最后画面定格在《瘗鹤铭》碑前,各组代表上台就像面对《瘗鹤铭》碑文一样进行现场讲解。
第一组的表现中庸一些,他们用常见的导游词模式创作,从欢迎辞、《瘗鹤铭》的字体特点、作者考据、相关故事传说到结尾。
第二组的表现则颇具风格,首先体现在导游语言上,他们用比较现代的描述方式,将王羲之爱鹤、得鹤、失鹤、写《瘗鹤铭》的过程甚至心理活动都生动地“表演”了出来,很好地带动了现场气氛。更为精彩的是,在对《瘗鹤铭》字体特点的介绍上很自然地用仙鹤的优美来比喻,既和上面的讲解契合,又将专业的书法特点讲得生动、形象。大家听下来都觉得非常好,对这一小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认为他们为其他同学树立了一个标杆。无论在什么时候,教师和同学的激励永远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活力课堂提倡的模式。
3 活力在课后
这节课通过项目教学法清晰明了地解决了课前布置的任务,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反应都很令人满意,可中国古代书法这个话题上能讲的实在太多,这节课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向和思路可以探索呢?笔者对此也进行了一些课后的反思。
首先,切入点上,也许下次再上这类课时,可以不用从浩瀚的书法艺术入手,而是直接从家乡镇江的书法艺术入手,比如南郊的米芾墓,比如焦山碑林。可以课前就带领学生去寻访家乡的这些古迹,加深学生对这些景点的形象认知。可以鼓励学生用手中的手机或者相机拍摄下自己认为很有价值的旅游景点或者旅游景点中最有价值的地方,从而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并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么做对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形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很有意义和价值,值得以后深入实践和探究。
其次,这次的小组分任务是两个小组领一样的任务,今后的活力课堂打造时,也许可以一组搜集行书、草书,另一组搜集楷书、隶书;或者一组搜集关于城市山林的资料,而另一组就直接搜集关于焦山《瘗鹤铭》的资料,从而展现出更多的学习成果。
……
在打造活力课堂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探讨和总结,一定会渐渐地成熟起来。通过师生对这一模式的不断创造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作用。比如最终不是大家一起观看《探索·发现》中关于《瘗鹤铭》的视频,而是大家一起观看学生自己拍摄的关于《瘗鹤铭》的视频,学生根据自己拍摄的内容进行模拟实地讲解,有针对性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笔者认为随着大家一起努力,这些心愿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一一实现。
参考文献
[1]胡庆芳.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29-02
活力课堂,顾名思义,得要有活力。课堂目标应该明确和多元;鼓励学生自助探究、合作分享;应该真正地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而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1]。项目教学法很适合活力课堂的打造,本文尝试在旅游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
以“翰墨春秋——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为例,这是一节镇江市级公开课,是“导游基础知识”中的内容。笔者想以镇江焦山的《瘗鹤铭》为切入点,将中国书法不同时期的字体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相关典故等导游工作中时常用到的基础知识贯穿其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导游词的创作和讲解之中。时间短、要求多,不能不算是个有挑战的尝试。
笔者将这节课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大的环节,接下来将这节课的思路和实际操作进行汇总和小结,以便以后的教学和研究。
1 活力在课前
这节课是要由浅入深地掌握书法知识,从一开始感知不同书法字体,说出直观感受,到合作学习归纳出这些字体的起源和特点,还要将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加入到现场讲解中去。这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必须将相应的任务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搜集资料。
课前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布置了三个任务让他们搜集资料。
任务一:书法的定义是什么?五种字体分别出现于何时?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
任务二:从起源、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相关故事、传说入手,现场介绍各种不同的字体。
任务三: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课上学习的知识,撰写一篇导游词。
任务一比较简单,答案基本都在书上,需要学生做的就是充分预习,然后整理、归纳。笔者所教学生已经是二年级,学习主动性还是比较强的,通过第一年的锻炼,在归纳知识点、收集资料、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方面还是挺让人放心的。
任务二在任务一的基础上展开,需要学生搜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代表人物及相关故事、传说。学生对楷书代表人物柳公权、颜真卿比较熟悉,对行书代表王羲之也能说出很多典故,对于篆书的代表李斯,他的政治故事比较多而写书法的故事比较少,可以引导学生从他身为政治家而发明小篆的原因入手,这样便能自然地引出小篆的相关知识了。
从任务一到任务二再到任务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要熟知理论知识,然后试着将书法小故事加入关于书法字体的现场讲解中去,最后运用掌握到的知识进行导游词的创作和讲解。笔者布置的景点是焦山碑林里的《瘗鹤铭》,要求学生在讲解中突出其书法之妙。这就需要学生既搜集关于焦山碑林的相关知识,同时对《瘗鹤铭》的字体特点、相关故事传说、作者考据进行全面的了解,更需要学生温习导游词的创作、讲解时的注意点。
2 活力在课中
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保利春拍以破纪录的3.9亿拍出北宋黄庭坚《砥柱铭》书法作品的新闻,从中国古代书法的地位、重要性切入到教学环节中来。虽说艺术品是无价的,但这样选择的用意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对祖国的文化瑰宝产生深刻的认知和记忆,知道自己的家乡原来有如此意义非凡的国之瑰宝。
任务一进行得很顺利,得益于课前的分组,小组成员们分享了各自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了对这一环节问题的答案,得出共识,很快就解决了任务一中的几个问题。
任务二的前半部分需要学生将网络上搜索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整理,这点也做得比较好。在小组讨论环节,小组间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效果很好。至于后半部分,因为时间关系不能每人介绍,所以采取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解,其余学生当评委进行点评、打分的方式,最后教师点评。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在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时准备不够充分和发挥不够好的地方,有利于他们及时改正和进步。同时通过其他学生的点评和教师的点评,也从另一侧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大家共同进步。
至于任务三,由于在前两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了这种模式,同时对焦山碑林和《瘗鹤铭》资料的搜集都比较到位,因此,笔者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现场进行创作。小组间讨论得非常积极、热烈,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进行讲解前,笔者给他们看了中央科教频道《探索·发现》中关于《瘗鹤铭》的一段视频,最后画面定格在《瘗鹤铭》碑前,各组代表上台就像面对《瘗鹤铭》碑文一样进行现场讲解。
第一组的表现中庸一些,他们用常见的导游词模式创作,从欢迎辞、《瘗鹤铭》的字体特点、作者考据、相关故事传说到结尾。
第二组的表现则颇具风格,首先体现在导游语言上,他们用比较现代的描述方式,将王羲之爱鹤、得鹤、失鹤、写《瘗鹤铭》的过程甚至心理活动都生动地“表演”了出来,很好地带动了现场气氛。更为精彩的是,在对《瘗鹤铭》字体特点的介绍上很自然地用仙鹤的优美来比喻,既和上面的讲解契合,又将专业的书法特点讲得生动、形象。大家听下来都觉得非常好,对这一小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认为他们为其他同学树立了一个标杆。无论在什么时候,教师和同学的激励永远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活力课堂提倡的模式。
3 活力在课后
这节课通过项目教学法清晰明了地解决了课前布置的任务,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反应都很令人满意,可中国古代书法这个话题上能讲的实在太多,这节课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向和思路可以探索呢?笔者对此也进行了一些课后的反思。
首先,切入点上,也许下次再上这类课时,可以不用从浩瀚的书法艺术入手,而是直接从家乡镇江的书法艺术入手,比如南郊的米芾墓,比如焦山碑林。可以课前就带领学生去寻访家乡的这些古迹,加深学生对这些景点的形象认知。可以鼓励学生用手中的手机或者相机拍摄下自己认为很有价值的旅游景点或者旅游景点中最有价值的地方,从而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并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么做对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形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很有意义和价值,值得以后深入实践和探究。
其次,这次的小组分任务是两个小组领一样的任务,今后的活力课堂打造时,也许可以一组搜集行书、草书,另一组搜集楷书、隶书;或者一组搜集关于城市山林的资料,而另一组就直接搜集关于焦山《瘗鹤铭》的资料,从而展现出更多的学习成果。
……
在打造活力课堂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探讨和总结,一定会渐渐地成熟起来。通过师生对这一模式的不断创造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作用。比如最终不是大家一起观看《探索·发现》中关于《瘗鹤铭》的视频,而是大家一起观看学生自己拍摄的关于《瘗鹤铭》的视频,学生根据自己拍摄的内容进行模拟实地讲解,有针对性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笔者认为随着大家一起努力,这些心愿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一一实现。
参考文献
[1]胡庆芳.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