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floved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新《课标》的制定和颁布,全国高中生都需要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在梳理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过程中,“月意象”出现的次数很多。本文对13篇古诗词进行分类研究,从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以月营造意境、借月抒发情感三个方面,追根溯源,分析“月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意蕴。
  关键词:月意象 高中语文 象征意义 古诗词
  一、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
  1.母亲与女性,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了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1)第一层文化证据:考古物品
  女娲是“月神”,在汉代出土的墓葬砖画中,女娲人首蛇身的造型,手中还经常捧着月亮。月亮作为女性的象征其实源于原始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原始先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父亲在生命创造中的作用和意义,常常理解为是女性单方面的行为。
  (2)第二层文化证据:神话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知识匮乏,忽视或者掩盖了男人在繁殖过程的重要地位,因此出现了短暂的母系氏族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男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母系氏族社会随之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在嫦娥奔月的神话中,嫦娥是带着惆怅、彷徨、凄凉的心境奔月的,它记录着女性世界的失落和凄凉。
  (3)第三层文化证据:仪式
  古代的祭月仪式是由年长的女性主持的。
  (4)第四层文化证据:古代文化典籍
  《礼记·祭器》谓:“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淮南子·天文训》谓:“月者,阴之精地之理也。”古人认为,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女性是相互对应的。
  2.月有阴晴圆缺,它既是运动的代表,也是永恒的象征
  月亮高高悬挂在天空中,常常会引发古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长存,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相比之下,人生显得多么短暂和渺小,因此,月亮成为了运动和永恒的象征。
  二、以月亮营造意境
  1.静谧与和谐之境
  父系氏族社會建立后,日益强烈的冲突和矛盾使人们留恋母系氏族社会的静谧和和谐。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游仙诗,诗人进入梦境,湖水和明月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写出了月光和湖光的透明、澄澈,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优美之境。
  2.孤寂与凄凉之境
  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和女性,原始社会最开始是母系氏族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母系氏族社会慢慢被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在嫦娥奔月的神话里就记载着女性世界没落的凄凉往事。因此,清冷的月光又可以营造出孤寂凄凉之境。
  (1)“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夜晚,皓月当空,子规啼叫,悲中有凄厉,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并以此来衬托诗人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苦闷心理。
  (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作者与朋友在茫茫的江水上,伴着清冷的月光喝酒买醉,醉酒之后却无一丝欢愉之情。一望无垠的江水浸着月光,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冰冷的月光倒映在水中,水波荡漾,显得十分清冷和空寂。看到此情此景,作者不禁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扬州昔日的繁华。
  3.永恒与超然之境
  月亮在中国文化里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历史的,另一个是审美的。月亮的历史传统包含着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母亲与女性。由历史传统也引发了月亮的审美传统,月亮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永恒的存在,这也激发了中国人的天问意识。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人探索着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个体的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则是绵长延久,人类和月亮代代、年年得以共存。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经常来到赤壁矶游览,他望着滚滚江水,不禁怀古伤今,浮想联翩。联想到三国年少得志的周瑜,再看自己如今被贬的苦闷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最后,他看着江水,顿悟人生,豁然开朗,将自己融入这无尽的宇宙中。
  三、借月抒发情感
  1.以明月象征孤独失意及苦闷之情
  在嫦娥奔月的神话中,月亮反映着女性世界没落的寂寞惆怅、悲伤忧郁之情,因此它可以成为士大夫孤独和失意的象征。每当士大夫仕途不顺、彷徨失意的时候,他们总会借明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在柔美的月色下,诗人独自喝酒消愁、取乐,写出自己被贬后独自居住在偏僻地带的孤独愁苦心情。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在明媚的夜晚,诗人依然能想到眼泪,将珠泪放在沧海明月之下。可见,当时他对社会是不满的,但又无能为力,于是饱含着苦闷与无奈之情。
  2.以明月象征离愁别绪之情
  月亮反映着古代文人墨客孤寂与落寞的心态,以及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复杂心理活动。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相隔千里,松岗之下,亡妻将长眠于此,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写出了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无尽思念。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使诗人触景生情,回想起曾经的帝王生活。从帝王沦为现在的阶下囚,这巨大的人生反差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痛苦烙印,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痛,怎一个“愁”字了得。
  3.以明月象征狂放豪迈之情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在政治上接连受到打击,被排挤出京后,与友人岑勋借酒消愁时所作。这句诗写出了李白在经历仕途坎坷后流露出来的及时行乐的想法,同时也体现了他狂放豪迈的个性。
  (2)“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是作者因受他人谗害而被免职,途径洞庭湖,触景生情所作。诗人由洞庭湖湖水的澄澈,想起自己在政治上受到迫害的经历,借明月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4.以明月象征贤士,抒发抱负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诗人将明月比作贤士,将自己追求贤士的情怀美化为月光。写出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理,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5.以明月象征超群拔俗、潇洒飘逸的士大夫风范
  月亮作为运动的代表和永恒的象征,深刻影响着中国哲学,同时也启发士大夫追求这种永恒的存在。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在苏轼眼中,虽然这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各有所主,但唯有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轻风和山间明月是我们共同的宝藏,这样,人可以在天地之间享受自然美景并乐在其中。苏轼经历了仕途上的宦海沉浮和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坎坷后,突然顿悟了人生禅机,便自然而然走向澄澈的月光中去了,希望“抱明月而长终”。
  综上所述,月亮作为中国文化的原始意象,一直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钟爱,这是因为它特有的文化意蕴。追根溯源,这与母系氏族社会有着不解的渊源。正是因为有了“月意象”的参与,才在众多古诗词中营造了静谧和谐、孤寂凄凉、永恒超然之境,给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关怀和慰藉。同时,“月意象”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傅道彬《晚唐钟声》,东方出版社1996年。.
  [2] 孙绍振《月迷津渡》,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
  [3] 陈嘉吉《浅析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语文学刊》2014年第6期。
  [4] 佘晓萍《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月意象的审美教育价值》,《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下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初中语文的教育工作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对授课教师又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目前的教育大形势下,要求初中语文老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去建立起更加完整的新教学机制及流程,尽可能保证教学框架的完整性,进而落实科学有效的授课程序,优化教学效果。在本文中,主要对单元整体的梯度教学内容作出了简要分析,另外还阐释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单元整体教学流程,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调整学生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途径,是全面发展的基石。本文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探索,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以帮助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成因 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常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摆放到与学科教育等同的地位,积极心理的构建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摘 要:近年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呼声日益强烈,感恩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备受重视。无论是从学科内容,还是从教学用时方面来看,语文学科都为渗透感恩教育提供了阵地。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握好有利趋势,对学生实施正确的感恩教育。为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将小学语文与感恩教育融合的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恩教育 教学方法  一、感恩的重要性  西方国家有“感恩节”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国家对聋校义务教育越来越重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了聋校开展教学课程的必要性,以及聋校开展教学的具体工作内容。由于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无法用听觉器官去接受知识。因此在聋校教学中,作为众学科基础的语文显得尤为重要。打好小学语文的基础,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好准备。这就需要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推进特殊教育教学和评价改革,大力加强特殊教育语文课程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占比大,在考试中诗歌鉴赏也是重点、难点。初中学生想要学好诗歌鉴赏,教师就要从基础抓起,只有学生对诗歌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理解诗人所表达到情志,对诗歌鉴赏产生兴趣。本文对初中的诗歌鉴赏教学进行分析,探讨诗歌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策略  中国诗歌最早产生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很多作品记录了当时人民辛勤劳动的场景。当然诗歌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特点,
[摘 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历史传承和教育场所,能为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和历史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在这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可以说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给新媒体的运用提供了渠道。新媒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社会大众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知识都更加方便,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对于博物馆的工作也带来了机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想满足新《课标》要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本文针对该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进行着重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与写作 结合策略  在新《课标》背景下,要
摘 要:口语交际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将其视为教学重点。然而,如何开展口语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本文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有效策略  在成长规律的作用下,小学生的大脑虽然还处于发育阶段,无法理解复杂的知识,
摘 要:抒情散文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散文的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开拓思维。本文以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为出发点,分析其教学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关键词:初中语文 抒情散文 教学问题 解决方法  一、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层面  在抒情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字词的辨
摘 要:笔者针对当前仍存在的两种极端课堂教学行为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现象,通过搭建教学支架的方式,研究以学生的“学”为主的“学导式”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导式课堂 教学支架 运用方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43  “学导式语文课堂”中的“学导式”是指学生借助教材与资料先行自学,而后教师进行指导的一种方式。突出以学为主,学在导前,是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