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长莺飞的春日刚过,又到了孩子欢欣鼓舞的盛夏时节。六一儿童节的到来,不仅为儿童打开了出行游玩的大门,同时也敲响了儿童交通安全的警钟。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已持续开展多年并逐步走向精细化。笔者认为,随着汽车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当下认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找寻儿童安全教育的新思路势在必行。
认知心理,推动宣传专业化
由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社会发布双方联合编写的《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机动车违法以87.09%的高比例成为涉及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涉及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通常是驾驶人的违法行为所致。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有效提升儿童自身的安全意识是安全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除去直接教导儿童应如何安全过马路、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等现有教育方式外,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从儿童的交通安全心理认知入手,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儿童自身的安全意识。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针对儿童交通安全心理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儿童交通安全与感知觉、注意和决策等心理因素有关。由于儿童此类心理因素发展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儿童更易成为交通事故的高发群体。Ampofo-Boateng的研究组在《英国心理学杂志》曾发表论文,公布了其针对5-11岁儿童对安全过路点选择能力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5-7岁儿童仅能依赖临近车辆辨别危险,对盲点、模糊障碍物和复杂的交通枢纽等危险情景都缺乏辨别能力。然而9岁儿童在这方面已表现出较高技能,11岁儿童已具备良好的辨别技能。笔者认为,提升成人对心理认知学研究结果的了解,对于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宣传教育工作与心理学、教育学等的专业结合,能够帮助宣教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受众群体的独特性,从而设定更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模式。
多措并举,模拟互动先行
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大众对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的要求。随着传播受众的认知方式从口口相传到多样化的转换,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向多元化道路前进。传统的交通安全教育更倚重于书本、老师和家长的传授,侧重于儿童对交通知识的记忆,缺乏儿童参与的乐趣。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内心感受,生活化的设计、互动型的参与模式,更易提升儿童对学习的参与热情。
值得欣喜地是,模拟游戏、互动体验等儿童宣传活动已作为一股新生力量,逐步强劲地蔓延至我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无论是车企开设的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还是地方开展的“我是小交警”活动,加之儿童手绘交通安全宣传漫画设计大赛,都是互动体验的先行军。于2013年六一儿童节面世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体验学习软件,更是为儿童提供寓教于乐模拟体验的一次勇敢尝试。笔者认为,将宣传教育的主动权教给孩子,让传播受众加入到宣传教育的主体队伍来,会成为宣传教育的一次重要推动。
明确责任,全社会动员
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并非单纯的交警职责,而是一项需集合全社会力量推动的长期事业。儿童认知的多样性,和汽车时代发展的迅速性,都在提醒着我们,儿童安全教育应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参战的硬仗。打好这场仗,需明确责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笔者认为,从儿童心理入手是方针,从政府层面推动是保障,从学校入手是治标,从家庭入手是治本。
充分结合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认知特点,找寻更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应是儿童安全教育的指导方针;推动国家法律层面对儿童安全的保障,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幼儿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是提升交通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后盾;作为儿童受教的主要场所,学校对交通安全的教育是孩子接受权威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丰富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的多样性,增加更多的互动体验学习,是提升儿童安全意识的治标之举;而呼吁更多家长加入儿童交通安全的教育队伍,将安全意识倾注在孩子成长的每分每秒中,将是提升儿童安全意识的治本之道。
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公众也将面临构建汽车文明社会的挑战。共创汽车文明,既是对文明礼让精神的提倡,更是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大爱精神的推崇。为了所有孩子的安全成长,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集思广益,共同推动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走向新征程。
认知心理,推动宣传专业化
由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社会发布双方联合编写的《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机动车违法以87.09%的高比例成为涉及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涉及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通常是驾驶人的违法行为所致。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有效提升儿童自身的安全意识是安全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除去直接教导儿童应如何安全过马路、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等现有教育方式外,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从儿童的交通安全心理认知入手,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儿童自身的安全意识。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针对儿童交通安全心理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儿童交通安全与感知觉、注意和决策等心理因素有关。由于儿童此类心理因素发展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儿童更易成为交通事故的高发群体。Ampofo-Boateng的研究组在《英国心理学杂志》曾发表论文,公布了其针对5-11岁儿童对安全过路点选择能力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5-7岁儿童仅能依赖临近车辆辨别危险,对盲点、模糊障碍物和复杂的交通枢纽等危险情景都缺乏辨别能力。然而9岁儿童在这方面已表现出较高技能,11岁儿童已具备良好的辨别技能。笔者认为,提升成人对心理认知学研究结果的了解,对于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宣传教育工作与心理学、教育学等的专业结合,能够帮助宣教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受众群体的独特性,从而设定更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模式。
多措并举,模拟互动先行
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大众对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的要求。随着传播受众的认知方式从口口相传到多样化的转换,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向多元化道路前进。传统的交通安全教育更倚重于书本、老师和家长的传授,侧重于儿童对交通知识的记忆,缺乏儿童参与的乐趣。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内心感受,生活化的设计、互动型的参与模式,更易提升儿童对学习的参与热情。
值得欣喜地是,模拟游戏、互动体验等儿童宣传活动已作为一股新生力量,逐步强劲地蔓延至我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无论是车企开设的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还是地方开展的“我是小交警”活动,加之儿童手绘交通安全宣传漫画设计大赛,都是互动体验的先行军。于2013年六一儿童节面世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体验学习软件,更是为儿童提供寓教于乐模拟体验的一次勇敢尝试。笔者认为,将宣传教育的主动权教给孩子,让传播受众加入到宣传教育的主体队伍来,会成为宣传教育的一次重要推动。
明确责任,全社会动员
儿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并非单纯的交警职责,而是一项需集合全社会力量推动的长期事业。儿童认知的多样性,和汽车时代发展的迅速性,都在提醒着我们,儿童安全教育应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参战的硬仗。打好这场仗,需明确责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笔者认为,从儿童心理入手是方针,从政府层面推动是保障,从学校入手是治标,从家庭入手是治本。
充分结合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认知特点,找寻更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应是儿童安全教育的指导方针;推动国家法律层面对儿童安全的保障,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幼儿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是提升交通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后盾;作为儿童受教的主要场所,学校对交通安全的教育是孩子接受权威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丰富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的多样性,增加更多的互动体验学习,是提升儿童安全意识的治标之举;而呼吁更多家长加入儿童交通安全的教育队伍,将安全意识倾注在孩子成长的每分每秒中,将是提升儿童安全意识的治本之道。
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公众也将面临构建汽车文明社会的挑战。共创汽车文明,既是对文明礼让精神的提倡,更是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大爱精神的推崇。为了所有孩子的安全成长,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集思广益,共同推动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走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