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地震预报研究的模糊分析处理软件系统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cf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研制出的两个可用于地震预报研究的模糊分析处理软件系统。第一个是地震数据的模糊信息处理系统(FIPSSD)。它有三个主要功能:①从地震数据中检索信息;②检测地震前兆;③显示有关结果的图形。第二个是地震预报援助系统(EPSS)。它主要有以下功能:通过数据库、知识库及分析方法库检索出地震前兆,然后对前兆异常进行分析,最后输出地震预报意见。这两个系统都已试用于日本东海地区的地震预报分析研究中。
其他文献
1992年世界地震活动水平属中等偏低。6级以上地震次数(124次)比常年(91年来平均为154次)和1991年(174次)都少;按IASPEI震级标度没有大于7.5级的。较低的地区是环太平洋北部的岛弧地带和中国地区(包括大陆和台湾省)。深源和中深源地震活动水平也相对较低。相对较高的地区是中美洲和美国南加州。地震灾害方面,分析了各地震的地震背景,地震历史和灾情成因。1992年是中等偏重的灾年。死亡总
随着活断层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工程评价要求的提高,对断层活动性仅作定性评价,已不能满足重大工程选址和设计的要求,而必须走量化评定的道路。作者分析了断层活动性定量评定之现状,科学京、工程师们虽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实践,但当前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至今尚未找到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断层活动性量化评定标准。作者对断层活动性量化评定之前景亦做了展望,并着重指出几个今后应特别予以注意的问题:1.明确断层活动性的概念
本文概述了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的现状,指出了目前该观测网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应如何改进与完善它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包括:井网布局要进一步合理化,观测井质量要优化,井网结构要多层次立体化,观测项目要综合化,观测技术要现代化等。作者认为,经过上述几方面的改进之后,该观测网的地震短临预报的效能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近几年来,有关场地影响烈度统计特性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可概括为:①论证了场地影响烈度与相应频次之间存在着对数直线关系,这是场地影响烈度最基本的统计特性;②利用这种统计特性,可以预测场地未来一定时段内可能遭遇的最大影响烈度;③应用极值理论,分析场地影响烈度资料,可以得到具有概率含义的工程抗震设防依据;④随着分析处理方法的不断改进,也可以直接用影响烈度资料,进行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因其不确定因
本文简要介绍了神经网络的模型与算法及其在地震分析、地震预报和地震工程等方面的初步应用结果。在应用于地震研究的上述三个方面时,一般都选用含两个中间层(隐层)的前向神经网络模型,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BP算法。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用神经网络方法可得出比统计学方法等更为有效的地震分析、分类、预报、震害预测等结果,因而这一方法在地震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核动力工程的选址中,能动断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本文讨论了能动断层概念的演化,提出了针对我国地震地质环境与条件的能动断层识别标志。
本文作者承担了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八五”地震科技信息研究规划:国外非线性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专题,现已完成1994年度计划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果。基于这些成果,本文作者编写了“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专辑”,较系统地介绍了前苏联及俄罗斯有关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前苏联及俄罗斯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计划,研究进展及深入研究的
地震前的电磁辐射现象已经在许多震例中被证实。作为地震预测预报的一种新方法研究,我国近年来在震前电磁辐射的机理、前兆现象、观测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概述了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并介绍了国家地震局电磁辐射研究技术组的活动以及在云南、北京两地所做的对比观测试验的一些初步结果。
本文对第20届 IUGG 大会中有关深部探测方面的进展,特别是复杂结构的地震解释和地学断面两个专题做了介绍;分析了在理论模型、反演技术、综合解释上的成果与问题;指出了固体地球物理的复杂性。
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地形变监测在新滩滑坡中的成功应用和临滑前的及时预报,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地形变监测的点位布设、观測方法的选择以及监测系统的建立等几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