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的课堂活动更有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u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中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所以活动必须在教师的组织下有目标地进行,活动要讲求实效,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活动 实效
  
  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渐已稀少,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丰富的课堂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中却出现了诸如活动目标不明确、过于浅俗化、形式化等问题,这使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让学生的课堂活动更有效?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在活动中担负起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责任。
  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活动中体现为他是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实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课堂活动过程中,有些教师潜意识中认为活动就是学生的活动,因此把自己摆在旁观者的位置上,课前任由学生设计课堂活动,课上静静地呆在一边等待学生活动结束,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课堂不作为行为。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者和参与者,课前对学生课堂活动精心谋划,做好预设;课中平等的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动手等。更重要的是,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尤其要注意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同学的合理搭配,尽量避免小组内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被边缘化现象发生。同时还要为学生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支持。作为学生活动的促进者,教师还要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当学生在活动中思维模糊或者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并对学生不正确的思维进行纠正,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无原则的赞赏学生。
  二、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里学生的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在活动开始前老师要向学生交待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程序和规则。同时,课堂活动目标要求能给学生以生成性的空间,如果是生成性不大,学生的创造性就受到抑制,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活动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课堂阅读,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应让其明确地知道在读的过程中要思考并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争取读出个人的见解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去读,每读一遍就有一遍收获。又如课堂表演,在表演前要让表演的学生明白表演的意图、要达到的效果,还要让“观众”在看后做出自己的独特评价。这样学生无论在活动前还是在活动中都明白自己活动的目的及要达到的目标。如有老师在上《雷雨》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周朴园和鲁侍萍,并告诉学生表演时要尽量符合人物的语气和心理。学生在表演前用心揣摸人物的心理、语气,在课堂表演中很传神地表演出了周朴园和鲁待萍的心理变化过程,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三、课堂活动要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课堂活动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课堂上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活动的关键又在于学生的内在需要的动机是否被激发。所以,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动机,如果学生被动、消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就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易接受外在影响,因此小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到了中学以后,学生进入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性和叛逆性明显增强,对课堂活动往往不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他们常常有自己的判断和考虑,因此学生会对课堂活动做出有选择的参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中学生对幼儿化的活动、才艺展示类活动、暴露内心世界的活动等因有所顾虑而不太感兴趣,而对展示思维水平类的课堂活动兴趣较高。
  2.课堂活动情境设计上要体现新、奇、趣。“新”就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奇”就要让活动有悬念和期待,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趣”就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要富有趣味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果能使课堂活动情境富有新、奇、趣,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一位教师在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时向学生发问并板书:祥林嫂——喜剧人物?悲剧人物?学生当然都认为是悲剧人物,而教师故意说:错!祥林嫂是一个喜剧人物。此时学生都傻眼了,纷纷议论起来。于是老师抛出自己的观点:第一,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如善良坚贞富于反抗精神的窦娥,勤劳美丽多才多艺又忠于爱情的刘兰芝,对于她们的死,读者阅读之后很难过,很有悲剧效果。而祥林嫂,作者似乎并没有赋予她种种美德,她只是一个平常的农家妇女,所以她的死并不让人觉得可怜。第二,文中很多处写了带有喜剧色彩的内容。如她讲阿毛的故事,她的捐门槛,她的抗婚而留下的疤痕等。学生似乎被老师说服了,但还是有很多疑虑。于是老师就再次激发:怎么样?认同老师的观点吧?如果不赞同,就拿出有力的论据来反驳啊!首先声明,老师也不一定是对的。此时学生似乎被老师的话激怒了,开始了小声议论,接着就有学生进行反驳了。接下来学生为了能驳倒老师,从全文中各个方面找论据来反驳老师,老师趁机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了祥林嫂死的悲剧实质。这位老师示错激趣,通过解一“错”而带动了全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讨论、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讨意识以及思维、表达等各种能力。
  四、活动要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
  学生的课堂活动不是活跃课堂气氛的点缀,也不是图解新课程理念的的手段,而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凭借,所以学生的课堂活动必须要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如课堂问答,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有科学性、层级性。科学性是指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依据学生知识积累现状、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认知能力和水平,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来解答问题,从而达到生成语文能力的目的。层级性是指教师在设置课堂问答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使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思考最终抵达文本的核心,真正理解文本。如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可先提出一个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主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接着再提出四个子问题:(1)祥林嫂的肉体是怎么死亡的?(2)祥林嫂的精神是怎么死亡的?(3)哪些人逼死了祥林嫂?(4)哪些封建观念逼死了祥林嫂?这几个问题难易适中,而且逐层深入,形成了递进关系,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高质量地完成了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分析,这样科学、有层次的课堂问答确实而有成效。
  五、课堂活动要简约质朴,讲求实效。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题在书斋上的这幅对联常用来比喻写作的简约凝练和与众不同,其实将这两句用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也是很适合的。课堂上不必追求学生活动的高密度化,因为课堂活动形式不是越多越好,过多容易使各个形式如蜻蜓点水,难以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学生也就只能走马观花,难有收获。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有些老师连珠炮般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思维进行马拉松赛跑,这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只能让学生思维在浅层次上兜圈子,容易使学生思维产生疲劳。有人在谈到课堂提问时曾建议:“改进课堂提问的第一个技巧就是提出更少的问题”。这是其针对当前课堂“满堂问”的现象而言的,虽然有些偏颇,但其中所包含的课堂活动尽量简约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语文课堂中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活动必须在教师的组织下有目标、按层级进行,要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讲实效,同时在活动结束时要及时总结,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取活动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学生的课堂活动才会不流于形式,才会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银川六中。
其他文献
现行人教版教材分别设置了必修和选修教材两种形式。对于选修教材的处理成为当下许多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笔者在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处理上有一些自己独到的体会
【摘 要】现代文阅读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赋分高,考点多,难度大,学生的得分普遍不高。我们应该从命题人、作者、答题人、阅卷人的角度,多角度地去思考,全面破解答案构成要素,从考点、考题、答题、评分标准等进行全面研究,总结其中的规律与技巧,使学生们在高考中能获得理想的分数。  【关键词】语文高考 现代文阅读 应试技巧 解题步骤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最能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备受出题者
当前高中生作文普遍出现趋同化现象,这与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理想归宿是完全相悖的。要打破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改变观念,加强指导,合理讲评。这也依靠学生的写作智慧,要思维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常规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方法讲授、轻过程体验,重知识积累、轻能力训练,重媒体使用、轻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常规教学 教学问题 课程资源    从2004年9月起,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始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以现代课程建设为重要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力图改变传统教
一 企业管理是协作劳动的产物,它必须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同时它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1853年5月开始的北伐,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一次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经历了“长驱北上”、“相持待援”和“粮断援绝”三个阶段,到1855年5月以太平军全军覆没而告终。在北伐的两年中,太平军将士转战北方五个省,行程万余里,表现了坚韧不拔的英勇气慨和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连英人也说:这“是有史以来最为出类拔萃的一次行军”。
加快发展苏北,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把这个大系统的层次、因素和结构理清楚,需要做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需要进行多次的探索。
我国知名学者程千帆教授的《文论十笺》,最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古代文论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十篇,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概说”卷,记收章炳麟《文学总略》,章学诚《诗教上》、《文德》、《质性》,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下卷为“制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