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高,治疗后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但仍存在肿瘤复发及转移风险,且复发和(或)转移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肿瘤免疫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受到关注,免疫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是机体免疫功能的主要作用分子,免疫功能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各个亚群细胞数量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然而,免疫细胞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妇科微创中心,北京10000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高,治疗后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但仍存在肿瘤复发及转移风险,且复发和(或)转移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肿瘤免疫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受到关注,免疫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是机体免疫功能的主要作用分子,免疫功能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各个亚群细胞数量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然而,免疫细胞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
其他文献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皮质激素是临床治疗银屑病的一线用药,但长期应用易出现病情反复、加重等.而糖皮质激素受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以及激素抵抗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同时糖皮质激素受体还参与银屑病的神经免疫调节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未来可从糖皮质激素受体与神经免疫调节等方面研究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最常见的成人肾病综合征类型之一,其主要病理表现为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其中磷脂酶A2受体(PLA2R)是最主要的内源性抗原,其与自身抗体的结合在IMN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抗PLA2R抗体的高表达与IMN的活动度、自发缓解率、治疗效果、肾功能恢复等密切相关.此外,风险等位基因人白细胞抗原与PLA2R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PLA2R致病的具体免疫应答机制等仍不明确,阐明其在IMN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为IMN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慢性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因此,明确心脏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高效的治疗策略成为临床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炎症反应在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的重要参与者,与组织的正常发育及损伤后修复均有关.由于不同亚型的巨噬细胞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深入研究与巨噬细胞相关的炎症反应的病理机制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阿霉素是一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蒽环类药物,但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主要为心脏毒性)发生,故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阿霉素诱发心肌细胞损伤和铁死亡涉及多种机制,主要包括阿霉素诱导心肌细胞活性氧类生成和细胞内铁的积累.此外,阿霉素还可通过铁代谢相关基因影响线粒体内铁分布,导致线粒体铁转运、储存、输出紊乱,进而导致心肌损伤和铁代谢失衡.因此,未来深入研究阿霉素引起心肌细胞死亡和铁代谢紊乱的机制,可为阿霉素心脏保护剂的研发奠定基础,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慢性疼痛是一种神经系统紊乱导致的疾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对宿主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与包括慢性疼痛在内的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不仅是内脏痛的关键调节剂,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炎性痛、纤维肌痛等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脑轴与肠道和大脑存在双相联系,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可为干预肠道菌群来治疗各种慢性疼痛提供新思路.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病死率逐年升高.精确的诊断及恰当的治疗是改善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家族史有助于直肠癌高危患者的诊断;癌胚抗原等实验室检查也有利于直肠癌患者的筛检;腹部和盆腔CT、经直肠超声和磁共振检查等均有助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内镜下组织活检是直肠癌诊断的金标准.明确诊断后,临床医师可酌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其中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可减少手术创伤、增加患者的保肛率.除手术治疗外,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靶向治疗、综合治疗等则可降低直肠癌的复发率、延长患者的中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化疗后患者常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消化道反应已成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消化道不良反应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目前,西医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不良反应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节,通过减毒增效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未来,预防和治疗消化道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
低分子肝素(LMWH)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凝、抗血栓、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及降脂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殖医学领域中抗磷脂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而在反复种植失败、反复生化妊娠及早期复发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APO)改善方面尚缺乏充足的数据支持.此外,既往对于APO的研究多局限于其相关影响因素及LMWH防治妊娠中晚期APO,尚缺乏改善早期APO方面的文献报道.因此,未来需对LMWH改善早期APO进行深入研究.
赖氨酸去甲基化酶3A(KDM3A)是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家族中的一员,可以特异性地拮抗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组蛋白H3第9位赖氨酸单甲基化和组蛋白H3第9位赖氨酸二甲基化,KDM3A的去甲基化酶活性影响多种功能,包括精子形成、肥胖和癌变等,近年来备受关注.KDM3A通过去甲基化组蛋白和非组蛋白p53共同调节乳腺癌细胞侵袭和凋亡,随着蛋白组学及分子信息学发展,在乳腺癌中检测到KDM3A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呈正相关.此外,KDM3A还参与调节乳腺癌雌激素受体的染色质转运,影响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影响女性健康的常见病,盆底肌肉结构和功能异常是导致PFD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维生素D在人体中对肌肉的作用至关重要,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出与肌肉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或体征.近年来,维生素D在肌肉力量和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较低的维生素D水平可能通过影响女性盆底肌肉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PFD.因此,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女性,能否通过补充维生素D来减少PFD的发生将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