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晓亭,总参某部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因成绩突出,2010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声波是目前海洋中唯一有效的远程信息传输载体,声探测是水下探测的有效手段。
水下声探测的效果,除受限于声纳本身的技术状况外,不同的水文环境也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海洋中的跃层、锋面、内波等现象,都会在不同情况下或多或少影响声波的传递—形成折射、散射、反射等,影响声波的传播方向,进而严重影响声探测的效果。特别是随着声纳设备技术水平的提升,海洋环境对声纳设备的影响变得更加不容忽视。
“同样的海域,相同的设备所处深度相差几十米,水下声探测的距离有时就会差上一倍。”总参某部高级工程师卢晓亭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介绍,随着声纳技术提升难度的加大和人们对海洋环境了解的深入,现代研究越来越注重利用水声环境效应提高声纳设备的使用效能。
海洋环境具有强烈的时空变化特点,研究海洋水声环境,就是要摸清并掌握不同海洋环境下声波的传播机理、特点,以及各种海洋现象对声音传播的影响,进而将其应用到声纳探测上,用以增强现有设备的使用效能。卢晓亭就是从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杰出代表之一。
接轨前沿 学以致用
1992年,卢晓亭考上大学。来自基层的他,深深懂得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重要性,“用先进研究成果服务基层”,便是他初进校园时立下的目标。怀着对专业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卢晓亭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四年的本科学习中,他一直名列前茅,毕业时更因成绩优异而被保送直读研究生。
与世界海洋强国相比,我国的装备技术相对落后,且在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中,卢晓亭对这一形势有着清醒的认知。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坚定了“用先进研究成果服务基层”的决心。技术硬件上难以超越,那有没有办法利用软环境提升设备性能呢?这是他学习之余思考最多的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卢晓亭听一位专家说道:“水下也有许多影响声探测的‘山川峡谷’,如果能加以利用,对提高水声探测设备的使用效能尤为重要。”他突然意识到这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切入点:通过研究利用海洋环境效应,可以在不改变设备硬件的前提下,提高设备的使用效能。
几经思考,卢晓亭毅然决定在研究生课程已经进行一个学期之后,申请调换专业、更换导师,申请最终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
为了尽快补上落下的课程,卢晓亭付出了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和精力。在导师和师兄的引导、帮助下,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卢晓亭一点一滴积累,逐渐摸索入门、顺利融入,从辅助人员逐渐成长为项目主研人员,并开始享受专业研究带来的乐趣。在研究生期间,卢晓亭就参与了某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卢晓亭和团队成员一起,反复研究、试验,艰苦攻关,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取得圆满成功,项目最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这期间,卢晓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更激发了他的研究热情,几年时间里,卢晓亭迅速成长,和团队一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显著成果。而深埋在他心中“用先进研究成果服务基层”的梦想,也在不懈地坚守与奋斗中一步步实现。
立足实际 解决急需
“作为一名中国人,只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的建设事业,确立正确的长远目标,学习追求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研究工作只有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解决基层急需,这样的科研成果才有生命力!”在卢晓亭的一份获奖报告中,我们看到这样的话。
卢晓亭出身基层,熟悉基层,更了解基层人员对高技术装备的热切需求,明白设备使用人员的切实想法,所以他的研究更接“地气”—始终着眼于基层急需,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提升基层单位的核心竞争力。遵循这一核心思想,卢晓亭努力把自己的点滴知识和实践经验都转化为生产力提升的要素。
在参加任务保障过程中,卢晓亭发现基层单位在水声环境效应利用方面基本处于空白,同时缺少相关的技术保障装备。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保障能力并形成装备,成为摆在卢晓亭和团队成员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站在全局角度对现实所需作出准确判断、确立了研究方向之后,卢晓亭和团队成员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路。脚踏实地,心无旁骛。
无数个日夜里,他们反复研究共同探讨,认真分析每一个细节、每一种可能,然后便是数以万次的实验,不断推翻,又不断重新开始……其中的艰辛与漫长,局外人根本无从了解和体会。终于,在长达十年的付出后,卢晓亭和他的伙伴们迎来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先后攻克多项重大技术难关,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不仅达到预期研究目标,而且推动了该领域相关研究工作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水下基础环境信息的缺乏成为制约该方向应用研究快速发展的短板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卢晓亭又将目光瞄向了这一领域。
多年来,卢晓亭在水声环境效应研究领域的执着付出,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更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鼓励和肯定。
2010年11月,由于卢晓亭在工程技术相关领域的突出表现,被中国科协和求是基金会授予“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时隔一年,回忆起那个时刻,卢晓亭的话语中仍带着些许激动:“这个奖体现了国家对年轻科研人才的重视和爱护,它是对我们整个团队过去工作的认可和肯定。荣誉的取得离不开领导和导师的正确指引,离不开师长们对自己的无私帮助,更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精诚协作。”同时,“当看到同样年轻和杰出的同仁时,更激发了自己增强创新意识坚定走下去的决心。”
团结协作 乐在其中
年轻、齐心、踏实、风气好,这是卢晓亭给自己所在团队的评价。现代科学研究中,单打独斗拼天下已经过时。面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拥有一个精干团结的团队才是快速发展之道。“当团队所有人都无私地面对同一个目标的时候,这种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借助这种精神和力量,他所在的团队在近年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个优秀团队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充实与承继。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们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通过教学验证成果并反馈科研,最终再推广应用。于是,凝聚着前辈研究成果和理念的一本本教材,摆在了年轻的学员面前,成为他们继续向前的丰厚“给养”,指引着他们不断开拓进取。
此外,卢晓亭还格外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因为,“跟踪、追赶国外只是一个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在长期跟踪过程中实实在在掌握相关技术的同时,保持清醒,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要有能力、有魄力进行自主创新,要有逐步前进的目标和最终超越的理想。”
因为热爱,不懈坚守;因为热爱,甘于付出。对研究事业的热爱始终是卢晓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而这份热爱也必将推动着他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声波是目前海洋中唯一有效的远程信息传输载体,声探测是水下探测的有效手段。
水下声探测的效果,除受限于声纳本身的技术状况外,不同的水文环境也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海洋中的跃层、锋面、内波等现象,都会在不同情况下或多或少影响声波的传递—形成折射、散射、反射等,影响声波的传播方向,进而严重影响声探测的效果。特别是随着声纳设备技术水平的提升,海洋环境对声纳设备的影响变得更加不容忽视。
“同样的海域,相同的设备所处深度相差几十米,水下声探测的距离有时就会差上一倍。”总参某部高级工程师卢晓亭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介绍,随着声纳技术提升难度的加大和人们对海洋环境了解的深入,现代研究越来越注重利用水声环境效应提高声纳设备的使用效能。
海洋环境具有强烈的时空变化特点,研究海洋水声环境,就是要摸清并掌握不同海洋环境下声波的传播机理、特点,以及各种海洋现象对声音传播的影响,进而将其应用到声纳探测上,用以增强现有设备的使用效能。卢晓亭就是从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杰出代表之一。
接轨前沿 学以致用
1992年,卢晓亭考上大学。来自基层的他,深深懂得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重要性,“用先进研究成果服务基层”,便是他初进校园时立下的目标。怀着对专业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卢晓亭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四年的本科学习中,他一直名列前茅,毕业时更因成绩优异而被保送直读研究生。
与世界海洋强国相比,我国的装备技术相对落后,且在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中,卢晓亭对这一形势有着清醒的认知。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坚定了“用先进研究成果服务基层”的决心。技术硬件上难以超越,那有没有办法利用软环境提升设备性能呢?这是他学习之余思考最多的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卢晓亭听一位专家说道:“水下也有许多影响声探测的‘山川峡谷’,如果能加以利用,对提高水声探测设备的使用效能尤为重要。”他突然意识到这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切入点:通过研究利用海洋环境效应,可以在不改变设备硬件的前提下,提高设备的使用效能。
几经思考,卢晓亭毅然决定在研究生课程已经进行一个学期之后,申请调换专业、更换导师,申请最终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
为了尽快补上落下的课程,卢晓亭付出了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和精力。在导师和师兄的引导、帮助下,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卢晓亭一点一滴积累,逐渐摸索入门、顺利融入,从辅助人员逐渐成长为项目主研人员,并开始享受专业研究带来的乐趣。在研究生期间,卢晓亭就参与了某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卢晓亭和团队成员一起,反复研究、试验,艰苦攻关,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取得圆满成功,项目最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这期间,卢晓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更激发了他的研究热情,几年时间里,卢晓亭迅速成长,和团队一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显著成果。而深埋在他心中“用先进研究成果服务基层”的梦想,也在不懈地坚守与奋斗中一步步实现。
立足实际 解决急需
“作为一名中国人,只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的建设事业,确立正确的长远目标,学习追求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研究工作只有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解决基层急需,这样的科研成果才有生命力!”在卢晓亭的一份获奖报告中,我们看到这样的话。
卢晓亭出身基层,熟悉基层,更了解基层人员对高技术装备的热切需求,明白设备使用人员的切实想法,所以他的研究更接“地气”—始终着眼于基层急需,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提升基层单位的核心竞争力。遵循这一核心思想,卢晓亭努力把自己的点滴知识和实践经验都转化为生产力提升的要素。
在参加任务保障过程中,卢晓亭发现基层单位在水声环境效应利用方面基本处于空白,同时缺少相关的技术保障装备。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保障能力并形成装备,成为摆在卢晓亭和团队成员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站在全局角度对现实所需作出准确判断、确立了研究方向之后,卢晓亭和团队成员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路。脚踏实地,心无旁骛。
无数个日夜里,他们反复研究共同探讨,认真分析每一个细节、每一种可能,然后便是数以万次的实验,不断推翻,又不断重新开始……其中的艰辛与漫长,局外人根本无从了解和体会。终于,在长达十年的付出后,卢晓亭和他的伙伴们迎来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先后攻克多项重大技术难关,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不仅达到预期研究目标,而且推动了该领域相关研究工作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水下基础环境信息的缺乏成为制约该方向应用研究快速发展的短板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卢晓亭又将目光瞄向了这一领域。
多年来,卢晓亭在水声环境效应研究领域的执着付出,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更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鼓励和肯定。
2010年11月,由于卢晓亭在工程技术相关领域的突出表现,被中国科协和求是基金会授予“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时隔一年,回忆起那个时刻,卢晓亭的话语中仍带着些许激动:“这个奖体现了国家对年轻科研人才的重视和爱护,它是对我们整个团队过去工作的认可和肯定。荣誉的取得离不开领导和导师的正确指引,离不开师长们对自己的无私帮助,更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精诚协作。”同时,“当看到同样年轻和杰出的同仁时,更激发了自己增强创新意识坚定走下去的决心。”
团结协作 乐在其中
年轻、齐心、踏实、风气好,这是卢晓亭给自己所在团队的评价。现代科学研究中,单打独斗拼天下已经过时。面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拥有一个精干团结的团队才是快速发展之道。“当团队所有人都无私地面对同一个目标的时候,这种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借助这种精神和力量,他所在的团队在近年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个优秀团队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充实与承继。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们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通过教学验证成果并反馈科研,最终再推广应用。于是,凝聚着前辈研究成果和理念的一本本教材,摆在了年轻的学员面前,成为他们继续向前的丰厚“给养”,指引着他们不断开拓进取。
此外,卢晓亭还格外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因为,“跟踪、追赶国外只是一个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在长期跟踪过程中实实在在掌握相关技术的同时,保持清醒,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要有能力、有魄力进行自主创新,要有逐步前进的目标和最终超越的理想。”
因为热爱,不懈坚守;因为热爱,甘于付出。对研究事业的热爱始终是卢晓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而这份热爱也必将推动着他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