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名著阅读效果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sandc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组成部分,经过历次课程改革,阅读被提高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去了解无限的大千世界。很多人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语文学习时,无不归功于自己偷偷看了大量课外书,从课外阅读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收获了无穷乐趣。
  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写道:“有的老师有的家长往往说,某某孩子两天就看完了《红岩》,真了不起。我认为这不很好。这样大的一本书两天就看完,可能只看见些影子,只记得几个人名,别的很难领悟。这样的读书法是不该提倡的。先要认真读,有了认真读的习惯,然后再求读得快。”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快餐式阅读中,而应真正吸收书中的精华。要做到这一点,名著的精读是必须的。
  然而,就名著阅读的现实而言,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高。那么,教师就应改变这种被动阅读的现状,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变应付了事的读为自觉阅读。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助信息技术提供展示舞台,利用信息网络深化阅读思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优化名著阅读效果。下面笔者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雷雨》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戏剧剧本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接触,学生本来就有一定的陌生感。在以往的名著导读课中,教师总是根据书本上的内容,简单地介绍作者、背景等,学生听得毫无兴致,教师讲得寡然无味,课后更没有阅读的兴趣。
  为了在上课一开始就吊起学生的“胃口”,笔者在上《雷雨》导读课时,制作了两个微视频:一个微视频的内容是对《雷雨》书名的解读,以及历代名人对该书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该著作的价值,并给它一个很高的阅读定位,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另一个微视频节选了《雷雨》中的话剧情节,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紧张的戏剧冲突、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戏剧内涵。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文字要比表演刻画得更加生动传神,由此引导学生明白:一部好的作品就是通过细腻传神的文字来表情达意的,阅读就是要细细品悟点滴文字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读下去的欲望。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供展示平台
  为了引导学生持续阅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众说《雷雨》”活动,即要求每节语文课前由学生按照戏剧情节,用五分钟时间展示阅读成果。具体要求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扮演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并且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该人物形象的,其间安排学生使用手机等设备把表演内容录制下来。课后笔者将这些视频整理放入班级QQ群,这些视频就是班级学生阅读的脚步,学生也逐渐体会到了坚持阅读的意义和深入阅读的价值。
  在此活动结束后,我们又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了“我是演员”比赛,针对剧中的同一人物进行扮演,看谁演得最为生动传神,最后选出剧中的所有人物的最佳扮演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雷雨》戏剧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大量借助网络,取长补短,在这个舞台上,没有成绩的好坏之分,需要的只是参与的热情、阅读的激情和细细的揣摩。阅读教学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由教师的单向推进变为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观照,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自主“对话”。
  三、利用网络信息深化阅读思考
  语文学习需要“据言会意”和“因言悟道”,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依据语言信息联想相应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和情感,进而赋予文本意义,产生情感共鸣。然而有很多文本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甚至是永远无法通过实际生活感知的。
  如《雷雨》描写的人物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经历等都是学生不曾了解的,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因为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性材料——如图像、音频、影视、文字等资料,用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将被感知、被想象的对象呈现出来,进而弥补学生因时间、空间造成的认知断层,帮助学生解难释疑,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利用网络平台探索文本,笔者还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QQ软件,建立班级研读《雷雨》的讨论群,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或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或互相探讨疑问,或提供学习资料链接,学生阅读交流可谓如火如荼。有学生甚至提出研讨《雷雨》中的小人物人生悲剧这个课题,后来又把它发展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就像是助推器,推动着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深化阅读思考。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信息技术进入阅读课堂,不仅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使文本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也使学生由单纯的接受者变为文本的阅读者、思考者和处理者,教师也由单纯的发布者变为鼓励学生探索的引导者。学生乐在其中,阅读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334300)
其他文献
猪在古代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高规格的墓葬中就埋葬有数量不一的完整的猪、猪头或猪下颌,或是猪形器物,有人认为这是墓主人财富的象征,身份的代表,并与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脍炙人口的名联源自河南内乡县衙,高高悬挂在县衙的三省堂,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定都洛阳,历经曹魏、西晋和北魏,洛阳再次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尤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一时期东西方贸易十分活
语文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多维解读文本,既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知、感悟、鉴赏、体味文本的多元美学特质,又能够引导学生在求变、求异、求新的文本鉴赏过程中激发阅读文本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鉴赏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  一、科学性阅读  1教师教学手段的科学性  教师是学生多维阅读文本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启发并授予学生多维阅读、多维鉴赏文本的方法与技能。而要达成目标,教师必
<正> 由于砌体建筑具有耐久性、灵活性和为建筑师所欣赏的建筑美,欧美等国自50年代起,继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热之后,又开始挖掘砌体建筑的潜力,掀起新的砌体建筑热。他们对砌
目前,部分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存在较多问题。如语文认知能力的缺失,阅读学习模式过于死板,惰性思维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文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运用、探究的能力。  一、基于教材进行阅读训练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语文教育专家严格筛选出来的优秀文章,它们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教材是学习的蓝本,也是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
本文在聚硅氧烷的反应性和非反应性改性中重点地对氨基和聚醚改性作了论述,并以图式归纳了基估纺织印染上的应用。
本文根据引发索补事态的主要原因,对合同索补加以分类阐述,并简单介绍了相关索补和综合索补的概念和作法。
我对清朝钱币过眼虽多,但知识有限,一开始是很轻视的,每收到好钱币,常常是把附带的“顺治通宝”“光绪通宝”等顺手丢进庄稼地.当时有这样一个心理,自己淘宝捡漏觅得宝贝了,
本文简述了纸板涂布用丁苯胶乳的现状,扼要介绍了其性能及生产工艺,并对开发该项目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