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两岸选书 · 主题阅读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气候
  5月15日晚至16日凌晨,廈门暴雨。水漫全城,岛内多个路段严重积水。除了交通干道,地下车库成为积水的另一重灾区。有民众无奈地说:“马路由于堵车成了停车场,停车场就变成游泳池了。”
  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柳中明在《台湾环境变迁解密:改变未来的12堂课》的序言中说:“气候是人为判断的。譬如有人说:一辈子没遇过这么严重的水灾,但说话的人最多也才100岁左右!或是说:仪器记录以来最严重的豪雨,但是气象科学仪器发展还不到150年!那么如果说:有文字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洪灾——但是有系统的文字记录,不过五六千年。……无论地球是否将再进入另一个冰期,无论人类物种是否在万年后消失,我们所担心的都是:未来我活着的时候,以及我孩子与孙子活着的时候,气候会是如何?相对地,当然我们会想:过去我与我父亲活过的百年间,气候是否与现在不同?没错,有人说地球古气候,有人谈气候影响朝代兴亡……但是人只关心前后百年的气候,这就是‘人间气候’。”《台湾环境变迁解密》整理了柳中明过去二十年的观察,多为发表于报刊的文章,其中不少是在全球各地发生气象异常现象时所提出的专业分析,并与台湾地区的情况紧扣,提出与气候相关各个层面的环境政策的建言。
  与时间相对应的,人们对于天候的感受,其实也只局限于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地区。从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到冰川加速融化的格陵兰岛,干旱、暴雨、飓风、物种消亡、环境难民……这些只要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边),就都只是电视/电脑屏幕上的他者的命运。
  媒体资讯是一种很吊诡的存在,它使世人之间的“可视”距离拉近,但也让人在旁观他人之痛苦时变得麻木。但怀抱新闻理想的媒体工作者,始终相信传播地球角落的真相的重要性。为《Time》、《Fortune》、《The Atlantic Monthly》和《Salon》等杂志报导发展中国家新闻的Stephan Faris,为了撰写《大迁移》而展开调查之旅。他不远万里,走访了非洲难民营、美洲边陲小镇、地中海岛屿、欧洲城市、北极观测站、亚马逊殖民地、墨西哥湾滨海城镇、纳帕山谷葡萄园,从达尔富尔种族屠杀到北极圈冰川融化,从佛罗里达珊瑚礁群死亡到沿海岛城深陷萧条,从卡特里娜风灾到新奥尔良保险费用激增,从意大利海龟生态恶化到发达国家移民风潮……他藉由对过去、现在、未来事件的深入探访,以及对气候灾难现场的第一手报导,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超越环境与天灾,正在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保险业、酿酒业、航运业、甚至公共卫生、地方选举等,都和气候变化脱不了关系。
  Stephan Faris形容,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有如饥饿对一个人所造成的影响。如果有个快饿死的人死于肺结核,或是在偷面包果腹时被打死,没有人会说这个人是饿死的,但是饥饿的确是他死因的一部分。全球变暖本身不会发动战争与叛乱,甚至是种族大屠杀;“全球变暖的效应就是降低社会的承受力,”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研究环境与冲突相关性长达20年的政治科学家Thomas F.Homer-Dixon说,“它使社会无力应对冲击与危难,包括大规模暴力事件。”
  目前世界上关于气候变迁的“结论”都集中于“全球变暖”,而对此的研究大多以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要着眼点,这也是上至各国政府间,下至企业、媒体、公众人物所热衷谈论的“后石油时代”、“低碳”等词语风行的背景。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教授Richard S. Lindzen声称,科学界对地球是否变暖并没有统一的看法。他批评说,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信仰者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显然,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对资讯的吸收本身就存在着被“主流意见”误导的潜在危险,以及在时间维度上片断式的人云亦云。
  “科学结论总会有某些不确定性;科学永远不绝对地证明任何事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开篇即指出了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存在“变暖论”、“降温论”和“怀疑论”三足鼎立的论战。在这本科普读物中,他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从天文、地质、海洋和大气等因素分析气候变化的驱动力,说明这个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美国气象学家Edward Norton Lorenz曾经开玩笑说:“老太太说幸而我们没有住在‘局地’,否则天天有雷阵雨了。”他所提出的“蝴蝶效应”,最初就是为了说明由于初值不确定而必然产生的天气预报对发生地点和准确时间的无法确定。短期的天气预报尚且如此,可见长期的气候变化是受着多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钱维宏也指出,目前人们对大气的变化过程了解较多,而对海洋内部的变化情况了解相对少。“大气变化迅速,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往往用快变掩盖慢变。对持续性气候事件,了解海洋中的慢变更为重要。”
  而追本溯源,这种认识的落差的根源在于近百年的气象仪器记录的现实限制:这些记录主要来自有人居住的地区;在海洋上、高山-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观测记录则很少——空间覆盖面不足会大大影响全球气候分析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观测位置的改变也是人们会忽略的因素,例如,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些原来在郊区的气象观测仪器现在已经在城市中心区了,这会带来温度偏差。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副教授洪致文所著的《台湾气象传奇》,以社会人文的观点切入,分析与介绍了台湾各地测候所的发展背景与缘由,从历史纵深说明了这一因素的影响。他在美国UCLA攻读大气科学博士学位时的指导教授Michio Yanai一再强调:做科学数据分析前必须谨慎理解资料来源。因为,在电脑科技进步、资料获得相对容易的情况下,现代人已经渐渐失去“真正的科学研究不能缺乏实地踏查功夫”的态度。洪致文走访全台气象站的行脚印证了:气候观测首重观测地点的相同与时间的长期接续,因此二战后台湾地区许多测候所的远距离搬迁,都让原本可以谨慎累积的气象记录被破坏。
  但无论全球将升温还是降温,回到每一个人的日常,大家最关心的始终是,自己身边是否会发生极端气候事件而蒙受损失。钱维宏说:“极端气候事件确实能够掠去可观的生命和财产,但引起灾难的区域极端气候事件成因不是全球变暖,不是全球降温,也不是全球气温不变,而是区域温差。”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们在呼吁下一文明为“生态文明”。
  Stephan Faris说:“我们就像一个抽烟的医生,一边吞云吐雾,一边翻阅探讨肺癌的医学杂志,同时希望这种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柳中明说:“若我们无法跳脱传统思维,无法想象那些无法想象的可能,那就只好做个鸵鸟,等着某一天一切会改变成我们所期望的——而那一天,却可能永远不会来。”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在美国,如果没有亚马逊这家绝无仅有的公司,电子书革命几乎是无法发生的。因为从纸书到电书之间,商业模式有极高的转换成本,纯粹等待市场自发形成的话,几乎不可能。  亚马逊凭一己之力铺平了中间的天险,让出版社乐于配合,因此电书商店一上线,书单就跟纸书保持同步。于是读者也乐于进场,用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当期畅销的主流图书。市场的善性循环就此打开。  其它无人扮演亚马逊角色的国家,电书市场面临的问题就是
期刊
寻找中的对仗之妙  一个男孩想要一只小狗做伴,可是他的爸爸妈妈,还有亲朋好友不愿意,他们想给他的是金丝雀或者乌龟……一只小狗想要一个小男孩做伴,可它找到的主人都不如意,要么冷漠,要么懒惰,要么爱得过火……  于是,小男孩和小狗,一个从这边,一个从那边,开始了他们的寻找之旅。由此,本书有了两个封面——期待中的男孩和期待中的小狗。画家是如何体现的呢?画面上,小男孩的背景是黑色,衣服是彩色,仿佛在暗示他
期刊
有些读者提起黎戈,就会想起作家、才女、书评人之类的身份。而在黎戈看来,她更希望大家觉得她是个文艺青年,因为她的本性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青。“那种气味,不是什么着装风格,抽什么烟,用什么牌子的手机能定义的,那是一个有精神生活的人特有的体味。”  想把日子寄存在文字里  黎戈起初是个纯粹的阅读者,一个嗜好阅读的非科班文学爱好者。她喜欢在露水氤氲的早晨看书,随着香樟叶的聚散,积累了大量的阅读。她说:“当
期刊
北欧,来自斯堪地纳维亚(Scandinavian)清透澄澈的冰雪灵感,强调创意取法于大自然、以人为本,遂由此提炼、酝酿出高度纯净且富诗意的所谓“北欧风格”设计美学这几年在台湾逐渐受到瞩目,书市上常见台湾本土作者如吴祥辉的《芬兰惊艳》、黄世嘉的《北欧魅力-冰国淬炼的生活竞争力I.C.E》,以及涂翠珊的《设计让世界看见芬兰》等相关书籍皆颇受读者大众欢迎。  2012年,素有“千岛之国”美称的芬兰首府赫
期刊
香港回归十多年来,对于都市发展的讨论经历了不同阶段,从保留喜帖街到保卫天星、皇后码头的社会运动,可说是以大众审美和集体记忆呼吁旧区或旧建筑物保育的起点,稍后的菜园村和早前的反对新界东北发展运动,则是触及大型社区规划剥夺弱势社群土地利益的抗争。从表皮到核心,参与者的主张也五花八门,但大都被定义为“80后”,即不属于缔造七、八十年代经济奇迹的年轻浪漫派。那些反对者看来都是一群60后,即八、九十年代繁荣
期刊
《榕村全书》(全十册)  李光地 著  陈祖武 点校  定价:800.00元  2013年4月出版  “十二五”國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  2013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榕村全书》是清初重臣、一代名儒李光地的文集汇编。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全书共分十册,收录了李光地著述二十二种,一百六十二
期刊
讲古,就是闽南方言说书。原指讲述古代的历史故事,实已扩展为讲述古今一切历史与民间故事,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地区,也传播到了台湾、南洋等地。  讲古运用闽南方言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历史知识、风俗习惯和地方掌故,可谓一言道尽天下事,数语描出世间容,是闽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闽南讲古历史悠久,民间流行“爱讲古
期刊
每回造访晃晃二手书店,总能发觉不一样的角落;而盘踞店内的猫咪,则是永恒的风景。  2011年盛夏正式营业的晃晃二手书店,隐逸于台东旧铁道旁的巷弄里,若非熟门熟路者,一时之间恐怕不容易找到。初踏入晃晃二手书店,很难不被屋内静置的老件装置艺术所吸引。一本悬置于高处的旧书,泛黄斑驳的书页垂下字句串串,仿佛书灵吐信。当初,店主以“二手书╳老对象”为概念,去回收厂拣选、采买素材,过年前,老小区集中出清大型家
期刊
蓝博洲老师的长篇小说《台北恋人》,是以1949年4月6日的“四六事件”为蓝图,费时九年酝酿出的学运小说,这也是台湾首部。作者以倒叙法第一人称方式,从一位老太太的归乡写起,除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从其他朋友处旁敲侧击得知事件始末,并藉由现今“四六事件”的纪念活动及“春天的微微风”部落格(T大女学生书写参与“四六”平反运动的心情记事),从而拼凑出五十年前事件的真相及回忆,以小说形式呈现了历史的现场,还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书香两岸》已办七年多了,《书香两岸》能坚持办下来,并得到读者的认可,无疑是杂志主承办单位投入、努力的结果,更是各级领导、理事单位、书业界同仁和广大读者关爱支持的结果,新年来临之际我代表杂志社全体员工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香两岸》杂志是出版媒介中的一朵小花,他的成长艳丽,离不开祖国沃土的滋润。这几年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发展,特别是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