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共产党传统执政模式的形成及其弊端
1.1 特定的历史条件导致集权性执政模式的产生。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武装革命夺取政权获得执政地位的,长期残酷的战争使共产党无法采用间接的、法律程序式的方式处理党内外各种事务,而只能是集中、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奠定了集权模式的基础。在执政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国内国际环境迫使共产党不得不采取集中、直接的方式执掌权力,以实现党的领导和对国家、社会的管理,尤其是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执政模式。
1.2 传统执政模式的弊端。由于共产党对执政方式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看到集权性执政模式的作用,而不能彻底的认识这种执政模式的弊端,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把这种模式强化。
在传统的执政模式下,党包办了国家的一切事务,国家的政治生活都按党的机关的指示行事,人民的民主权力没有相应的民主形式和运行机制予以保障。党的领导高度集权,一旦决策失误,党的方针政策严重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相矛盾,人民却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正确方式和途径,无法进行抵制和制衡,结果势必贻害全国,造成极大损失。官员的地位与提升不是靠“下层”,不是取决于人民的意愿与要求,而是取决于上级领导,这是对党的民主性质的抛弃。这种高度集权的执政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社会和民众的监督与制度的制约,使执政党的权力无限膨胀,造成了党逐渐脱离群众,用手中的权力为少数人谋取特权和利益,形成一个完全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一句空话,最终逐渐失去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执政的合法性开始丧失。
2 对共产党转换执政方式的几点思考
集权性的执政方式在非常时期维护、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确保着党的执政地位,但它所产生的弊端严重削弱党的领导。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时代,面对执政基础的巨大变化,面对政治民主化浪潮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实现从传统的执政方式向现代执政方式的转换。
2.1 解决好理论创新的问题,为执政方式的转换提供指导。共产党曾长期受到理论僵化的困扰,所以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理论调整与创新的问题。
要转变执政方式,必须要有科学、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这个理论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的利益。为此,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自觉的对不适应本国社会发展的僵化理论进行调整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执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理论真空”和信仰问题。当然,要实现党的理论发展上的重大突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打破制约理论创新的框架,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为执政方式的转换提供明确的历史方位和坐标。
2.2 坚持党的领导,探讨新形势下党的合法性问题。转换执政方式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旧的执政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不改革则共产党没有发展前途;另一方面,由于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有过很大的失误,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政治上,人民享有的民主与自由的扩大也比较有限。并且,在全球化的民主浪潮之中,共产党还必须要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各种挑战。在这种情况之下,实现由对行政权力全面、直接的控制方式向间接的控制方式转变,其困难程度显而易见。为此要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始终确保共产党对公共权力的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2.3 正确把握方向,实现向依法执政的转变。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的政策凌驾于法律之上,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上的现象,就要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这是执政方式转变的正确方向和目标。要建立相关的科学机制予以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符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制定党的政策,善于通过法定程序把党正确的意见、方针上升为国家法律,党的法规不但不能与国家的法律相冲突,而且必须接受法律的监督。
现代民主政治中,“法治与人治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依法执政是法治的核心,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按照法治原则进行施政,党不能代替其他权力主体表达法律意志,党也不能代替国家机关表达法律意志。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关于苏共执政方式转换失败的思考[J].南师大学报.2006,(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2-23.
收稿日期:2007-11-01
1.1 特定的历史条件导致集权性执政模式的产生。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武装革命夺取政权获得执政地位的,长期残酷的战争使共产党无法采用间接的、法律程序式的方式处理党内外各种事务,而只能是集中、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奠定了集权模式的基础。在执政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国内国际环境迫使共产党不得不采取集中、直接的方式执掌权力,以实现党的领导和对国家、社会的管理,尤其是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执政模式。
1.2 传统执政模式的弊端。由于共产党对执政方式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看到集权性执政模式的作用,而不能彻底的认识这种执政模式的弊端,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把这种模式强化。
在传统的执政模式下,党包办了国家的一切事务,国家的政治生活都按党的机关的指示行事,人民的民主权力没有相应的民主形式和运行机制予以保障。党的领导高度集权,一旦决策失误,党的方针政策严重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相矛盾,人民却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正确方式和途径,无法进行抵制和制衡,结果势必贻害全国,造成极大损失。官员的地位与提升不是靠“下层”,不是取决于人民的意愿与要求,而是取决于上级领导,这是对党的民主性质的抛弃。这种高度集权的执政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社会和民众的监督与制度的制约,使执政党的权力无限膨胀,造成了党逐渐脱离群众,用手中的权力为少数人谋取特权和利益,形成一个完全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一句空话,最终逐渐失去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执政的合法性开始丧失。
2 对共产党转换执政方式的几点思考
集权性的执政方式在非常时期维护、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确保着党的执政地位,但它所产生的弊端严重削弱党的领导。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时代,面对执政基础的巨大变化,面对政治民主化浪潮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实现从传统的执政方式向现代执政方式的转换。
2.1 解决好理论创新的问题,为执政方式的转换提供指导。共产党曾长期受到理论僵化的困扰,所以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理论调整与创新的问题。
要转变执政方式,必须要有科学、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这个理论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的利益。为此,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自觉的对不适应本国社会发展的僵化理论进行调整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执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理论真空”和信仰问题。当然,要实现党的理论发展上的重大突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打破制约理论创新的框架,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为执政方式的转换提供明确的历史方位和坐标。
2.2 坚持党的领导,探讨新形势下党的合法性问题。转换执政方式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旧的执政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不改革则共产党没有发展前途;另一方面,由于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有过很大的失误,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政治上,人民享有的民主与自由的扩大也比较有限。并且,在全球化的民主浪潮之中,共产党还必须要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各种挑战。在这种情况之下,实现由对行政权力全面、直接的控制方式向间接的控制方式转变,其困难程度显而易见。为此要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始终确保共产党对公共权力的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2.3 正确把握方向,实现向依法执政的转变。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的政策凌驾于法律之上,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上的现象,就要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这是执政方式转变的正确方向和目标。要建立相关的科学机制予以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符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制定党的政策,善于通过法定程序把党正确的意见、方针上升为国家法律,党的法规不但不能与国家的法律相冲突,而且必须接受法律的监督。
现代民主政治中,“法治与人治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依法执政是法治的核心,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按照法治原则进行施政,党不能代替其他权力主体表达法律意志,党也不能代替国家机关表达法律意志。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关于苏共执政方式转换失败的思考[J].南师大学报.2006,(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2-23.
收稿日期:200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