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然而由于一些原因使得我国地方性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尚且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影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因素上展开讨论,围绕新教学为中心,探究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
引言
自党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培养计划以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来说,急切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高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国内各大高校应当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教育趋势
目前国内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极大的偏差,均以综合理科课程为主要研修方向,且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和综合化使得学生的思想更趋于被动接受知识。现代化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和个性化培养,传统的教学观点与之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而教学技能的培养效果达不到市场需求,这也与教师教育素质和能力不足有较大的关联。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与企业的要求,从而被淘汰。
(二)政策保障
为落实党的指导方针,政府推出了各项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大学生的创业状态能够迅速进入。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简化了大學生创业申请的注册程序,申请人在交与主要登记材料后,可先允予颁发营业执照,后期在规定时间内补齐辅助材料即可。其次,为鼓励更多的人进行创业,政府还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平台发布的创业信息与培训课程实现创业目标。在经济方面,对大学生也有很多优惠政策,例如减少大学生的创业贷款利息,对大学生进行额外资金补助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创业创新氛围。
(三)高校支撑
很多高校拥有独立并且雄厚的知识资源,拥有顶尖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师资源,并且设立了很多创新型项目供学生研究和参与。特别是一些高等院校,凝聚着大批高水平、高技术的科研人员,各个专业领域都分布着高端人才。其科研技术成果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在国外都有很好的知名度。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科学知识与创业技术的源头,这里有着充分的学科资源,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宝贵的科技人力资源。并且国内给学校注入了大批的创业资金支持,让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给高校生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仓IJ业的乐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项目成果
国家规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应符合“国家一省级一校级一院级”的四级培养体系,形成以国家级项目牵头,省级项目为主干、校级项目为支撑、院级项目为基础的秩序管理体系。高校应在具体管理中大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融合管理,让学生自主参加、自主选择、自我管理,注重项目选择的社会效益,注重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实施品牌化项目推动与管理技术。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与意义
(一)创立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到各个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受益面。学校各二级学院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探索了多样化的创新穿各样教育方法和途径。比如土木工程学院“工程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以实训促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为社会,理论强国,注重实效”;外文学院“个性交流,以社团为纽带,发展自我,打造自我”等,形成了高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创新创业教育覆盖。
(二)创新课程已普遍进入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改革专业课程内容,高校已将专业创新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特色专业被开放,通过实践拓展训练,增加了综合素质分数评定,推动了“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同时结合了学科特征和市场的需求,探索建立立体化、一体化、多层次、循序渐进的创新项目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以理论为主,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中级阶段,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与企业知识建设,着重参与实践课程培训;高级阶段,与企业联手,将实际项目作为课题带到课堂供学生研究,提高实战经验。
一体化训练制度凸显了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相互结合的优势,打通了学生创新创业自主学习的道路,建立了与课程教育融合的联动机制,把应用型人才作为总体培养目标,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
(三)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供了一种基于解决问题、突破自我意识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课堂主体的转换,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魅力,加深他们的映像,提升兴趣和专业技能。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与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普遍还存在着教育理念滞后,实践环节缺失,理论课程体制不够健全,教育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与现代化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立足学生本性特征,发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展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价体系。政府应与社会、高校联手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共同创业的积极氛围,加大技术、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投入,使学生的创业计划得到实现的保障。
总体来说,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科技强国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执政策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实现富强的重要战略目标。有关高校学生培养的政策指出: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并带动学生进行创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素质教育的高速发展。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结束语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高校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规模不大,创新理念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制度还有待加强。各地各级政府应针对地方高校的学生特点,建构优质完整的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绩效最大化,围绕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择优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意义
引言
自党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培养计划以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来说,急切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高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国内各大高校应当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教育趋势
目前国内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极大的偏差,均以综合理科课程为主要研修方向,且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和综合化使得学生的思想更趋于被动接受知识。现代化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和个性化培养,传统的教学观点与之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而教学技能的培养效果达不到市场需求,这也与教师教育素质和能力不足有较大的关联。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与企业的要求,从而被淘汰。
(二)政策保障
为落实党的指导方针,政府推出了各项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大学生的创业状态能够迅速进入。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简化了大學生创业申请的注册程序,申请人在交与主要登记材料后,可先允予颁发营业执照,后期在规定时间内补齐辅助材料即可。其次,为鼓励更多的人进行创业,政府还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平台发布的创业信息与培训课程实现创业目标。在经济方面,对大学生也有很多优惠政策,例如减少大学生的创业贷款利息,对大学生进行额外资金补助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创业创新氛围。
(三)高校支撑
很多高校拥有独立并且雄厚的知识资源,拥有顶尖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师资源,并且设立了很多创新型项目供学生研究和参与。特别是一些高等院校,凝聚着大批高水平、高技术的科研人员,各个专业领域都分布着高端人才。其科研技术成果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在国外都有很好的知名度。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科学知识与创业技术的源头,这里有着充分的学科资源,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着宝贵的科技人力资源。并且国内给学校注入了大批的创业资金支持,让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给高校生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仓IJ业的乐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项目成果
国家规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应符合“国家一省级一校级一院级”的四级培养体系,形成以国家级项目牵头,省级项目为主干、校级项目为支撑、院级项目为基础的秩序管理体系。高校应在具体管理中大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融合管理,让学生自主参加、自主选择、自我管理,注重项目选择的社会效益,注重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实施品牌化项目推动与管理技术。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与意义
(一)创立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到各个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受益面。学校各二级学院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探索了多样化的创新穿各样教育方法和途径。比如土木工程学院“工程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以实训促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为社会,理论强国,注重实效”;外文学院“个性交流,以社团为纽带,发展自我,打造自我”等,形成了高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创新创业教育覆盖。
(二)创新课程已普遍进入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改革专业课程内容,高校已将专业创新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特色专业被开放,通过实践拓展训练,增加了综合素质分数评定,推动了“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同时结合了学科特征和市场的需求,探索建立立体化、一体化、多层次、循序渐进的创新项目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以理论为主,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中级阶段,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与企业知识建设,着重参与实践课程培训;高级阶段,与企业联手,将实际项目作为课题带到课堂供学生研究,提高实战经验。
一体化训练制度凸显了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相互结合的优势,打通了学生创新创业自主学习的道路,建立了与课程教育融合的联动机制,把应用型人才作为总体培养目标,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
(三)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供了一种基于解决问题、突破自我意识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课堂主体的转换,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魅力,加深他们的映像,提升兴趣和专业技能。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与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普遍还存在着教育理念滞后,实践环节缺失,理论课程体制不够健全,教育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与现代化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立足学生本性特征,发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展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价体系。政府应与社会、高校联手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共同创业的积极氛围,加大技术、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投入,使学生的创业计划得到实现的保障。
总体来说,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科技强国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执政策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实现富强的重要战略目标。有关高校学生培养的政策指出: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并带动学生进行创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素质教育的高速发展。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结束语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高校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规模不大,创新理念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制度还有待加强。各地各级政府应针对地方高校的学生特点,建构优质完整的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绩效最大化,围绕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择优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