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一塔绣今昔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ang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卷卷五颜六色的丝线,针尖在缝纫机牵引下带着丝线穿梭,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跃然布上。
  我们大都见过机绣作品,相对手绣,机绣比较木讷笨拙。可在杭州,年届70的王文瑛用缝纫机刺绣,不但可以做到双面异色异花,且灵动飘逸,美感不输任何一个手绣大师的作品。王文瑛也因此成为中国机绣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因为爱情
  “我学机绣,已经有50多年了。”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我们见到这位颇为传奇的绣娘,她满头华发,面目和气,身着一件红色汗衫,领下一排装饰盘扣,做东西时会戴上老花镜,若非眼前的缝纫机和手中的绣绷子,实难想象她已经坚持了半个世纪,更难想象她现在还能飞针走线。“如果是手绣,应该已经拿不动针线了。”
  说罢,她从一块白布中拿出一幅双面异色绣——两只一白一灰的猫咪。看得出她真的很钟爱自己的作品,没完成就用白布包好,免得手碰到绣面,沾到汗水或尘土。
  不远处,就是那幅震撼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的双面异色乱针绣作品《雷锋今昔》。虽然隔着玻璃,仍然可以清楚看到,作品一面是彩色的雷锋新塔和西湖风景,青山绿水春意盎然,另外一面却是黑白的雷锋古塔和苍凉的旧西湖景,两面两景,好似穿越了百年。难怪伊琳娜会感叹:太神奇了,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事实上,被震撼的人又岂止伊琳娜一个,几乎每一个到博物馆参观的人,都会被它打动。之所以如此,也许是因为爱情吧。这幅作品是王文瑛和她的先生叶方达合作的最后一幅作品。
  叶方达是非常出色的工美设计大师,许多绣娘都喜欢他设计的作品。2004年,叶老决意设计一幅以西湖为主题的大作。从选用绘画稿,后来改成照片,最后不断调色,前前后后花了3年时间。可是,当王文瑛刚开始创作时,丈夫却查出癌症,不久就病逝了。“住院了他还放不下,催我回去把作品完成,说我要是做不好就对不起他。”所以这幅作品的创作心境与以往所有作品都不同,伴随着悲痛、不舍、祈盼……在薄如蝉翼的绢丝上,王文瑛用了1000多种颜色的丝线同步绣出两个西湖,也整整绣了两年。这份绝唱,这份满含感情的作品,也获得了它应有的荣誉——杭州机绣最高水平。
  “可惜,他看不到了。”聊到这里,王文瑛停顿了好一会。我想,也许这就是她建议博物馆隔一段时间就把《雷锋今昔》从展厅撤下的理由了吧,让它静静,让它休息一下,让它能走得更远。
  为机绣指路
  尽管做了50年机绣,王文瑛的作品并不多,内容却十分丰富,凡手绣可以呈现的,她都能做到,且独具一格。慢工出细活,她每一幅作品的制作周期都很长,力求每一幅都有所突破。
  只是,随着电脑刺绣的引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机绣的辉煌期很快过去,曾经做机绣的人要么转做“更有技术含量”的手绣,要么离开刺绣这个行业。当反应过来机绣也是一门艺术时,从业者已经只剩下王文瑛和她的弟子吴敏华了。
  面对硕果仅存的两位机绣大师,传承迫在眉睫。“尽管借助了缝纫机,机绣同样需要极大的耐心,穿针走线,不能分心走神。现在的年轻人好动,对他们来说,确实有些严苛。”对于这个结果,王文瑛倒不意外。
  2012年,杭州启动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让5位国大师面向全国招生,其中,就包括王文瑛。她很高兴,“趁我眼睛还好,还能带最后一批学生。”她要求徒弟必须有美术功底,还得是杭州人,“机绣文化是属于杭州的特色,一定要在杭州代代相传。”老人家的执拗,倒是可爱。那年她收了5名徒弟,经过两年学习,5个徒弟都已经能独立上手。她的一位徒弟说,“老师每周都坐那么远的公交车,来工作室辅导我们,我们很心疼,但又不愿打扰老师的拳拳之心。”王文瑛笑,“只要能传承下去,再辛苦都不怕。”
  因为喜欢,从青丝做到华发;因为热爱,一次又一次地创新;因为喜欢,年过70依旧穿针引线;因为热爱,她用一生与机绣羁绊。
其他文献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个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哲学,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追求,900年前,苏东坡就直白地借竹抒意。竹,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植物。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随手抓一大把诗句文赋、书画名作来证明,而最巧妙的竹意表达莫过于白帝城的《竹叶碑》。碑上雕刻了三根竹子疏淡遒劲,细看却发现,竹叶精巧组合造型暗藏了一首诗:“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
“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破五更霜”,“此地酒帘邀我醉,隔船笙鼓送我归”……讲述的是一个千年古镇的故事——官渡,这里有着浓厚的丝竹文化,更享有“手工艺王国”的美誉。千百年来,乌铜走银蜚声京师数朝代,普洱茶艺走俏藏区几百年,黑白棋子纵横天下,剪纸、刺绣、糖画、饵块制作工艺,层出不穷……  春城无处不飞花,玉兰、紫荆、樱花、山茶花开得正好。趁着山花烂漫时,不妨到位于云南东郊的魅力古镇——官渡走一遭。  
David Zinn是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的一位插画艺术家,他擅长将街头的各种东西当做创作元素。他的绘画中,自创了一个叫Sluggo的专属人物,这个有趣的小家伙在David Zinn的彩色粉笔下,一会化身城市园丁,打开墙壁上的“水龙头”滋润野花,一会变身清洁工,将红色落叶扫进地面“簸箕”。这些萌萌哒的创意,深受当地小朋友的喜爱。  www.zinnart.com
客人们刚来的时候都说不要白酒,但走的时候都已经爱上白酒,这就是首都酒坊的魅力。  在北京簋街旁边的一条静谧胡同里,有家没有明显招牌的酒吧,古朴的院落,粉墙上手写着几个大字“首都酒坊”。室内原木为主的装潢设计,让这家酒吧中国味十足,但酒吧里的客人大都是外国人,三位老板也是外国人,他们在这里开了家号称“全球首家”的白酒酒吧。  白皮肤喝白酒  “中国的酒文化,从宋朝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工法技艺,而白酒是黄
自行车变成古典吊灯,它还会是原来的模样吗?
美国约书亚树国家公园,一座完全由垃圾和废旧材料组成的房子向世人阐述着,何为环保。    公路贯穿南加州莫哈韦沙漠中的整个棕榈镇,木石结构小屋形成了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木馏油灌木、仙人掌、层层垒叠的巨型石头在棕榈镇的约书亚树地区形成叹为观止的自然胜景,牧场、矿区与印地安人住址的旁边,偶有几幢与当地景观巧妙融合的创意房屋。  一幢木制住所从巨大的卵石延伸而出,浑然天成,这是吉瑞特·卡尔森设计的闻名世界
真正的购物狂,最无法抗拒鞋子的诱惑。曾有一份趣味调查显示,每位女性平均一生要买近500双鞋,鞋柜中会同时拥有19双鞋轮流穿。数据有些夸张,但是在你的鞋柜中,绝对有一双被遗忘的鞋子。美国艺术家格温·墨菲(Gwen Murphy)却没让它闲着,将“脸”塞进了鞋子里,瞬间幻化出或悲伤忧郁或诙谐搞怪的情绪。  鞋子也有性格  人流涌动的香港旺角新世纪广场上陈列着一双双怪异的鞋子,引来无数惊叹。惨白的脸孔、
从2013年年初创立至今,设计师品牌FLUX流已经走过两个年头。“如果算上大学时代的‘预谋’和毕业6年的‘准备’,应该有10个年头了。”  蒋卓、蒋越,从名字上便可看出父母的期望。姐妹俩携手上北京服装学院,大学便得了许多大奖。面对未来,姐妹俩格外笃定,明确自己要创业。“但是要先学习经验。”于是,姐姐蒋卓去了李宁、例外,妹妹蒋越去了百丽。整整6年后,才开始她们的创业之旅。定位、选材、布置店面、计算成
待在大山里的郑村村民,每天割稻草、晒燎草,为宣纸的诞生做着细流般的供给工作。  宣纸产于唐代的泾县,当时泾县隶属宣州府,宣纸便由此得名。据《小岭曹氏族谱》记载,宋末曹大三因避战乱,迁至泾县小岭,以制宣纸为业,世代相传,至今已有近30代。从皮料、草料制作到制纸,古法造纸的工序约有100多道,才能使宣纸达到绵韧、润柔之态。  近些年,在历史长河中衰败的宣纸产业日渐复兴,顺应传承古老制作技艺的大流,安徽
叶首成的“市井蓝染”,开在大理某条热闹嘈杂的巷子里。店铺小而精,木质桌台,粗制麻绳,从简的布置真正透露着“市井”的气息。店里陈列的衣物,一件一件,都是叶首成在后院一个人亲手染制的。对他来说很难。传统工艺转化成产品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他半路出家的人,这其中耗费的时间和心血自是不可同人语。“好在染出来的衣物卖得还不错。”这才让他有了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与蓝染的缘分,始于辞职后的清闲时光,没有了职场的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