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有加大的趋势。金融资源地区分布的失衡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存在相当明显的地域差别。促进我国金融资源在地区间合理分布,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作用,将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金融资源 地区分布差异 协调发展
Analysi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of Financial Resource in China
Wu Zhao-xia
( Business Schoo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Hunan Xiangtan 411105)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eveloped regions growing economic strength, the regional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increase.Imbalance in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s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ne of the main.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n China there are obvious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China's financial resources to promot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among regions,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to fully play the role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Keywords: Financial resources; Region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有加大的趋势。协调我国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己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目标。依照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呈现较大的差异,虽然有其社会、历史和自然原因,但金融差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可忽视。金融资源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特殊的战略性资源,其重要作用已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实践所证明。金融资源地区分布的失衡必然会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我国的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同经济一样,存在相当明显的地域差别,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金融资源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相当的匮缺。因此深入研究我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的现状、原因,并以此提出协调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金融资源在地区间合理分布,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作用,实现我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 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一)我国金融资源的总体状况
自改革开放和金融改革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层次的金融资源得到了巨大的丰富和发展。接下来,我们分别从金融资源的不同层次来探讨我国金融资源的总体状况。
1.货币资本金融资源
在测量货币资本金融资源时,我们常用货币资本金融资源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来测量。据统计,自1990年到2009年的二十年间,我国存款余额从1990年的14012.6亿人民币上升到2009年的612006亿人民币,增长幅度高达43.68倍;贷款余额从1990年的17680.7亿人民币上升至2009年的425597亿人民币,是1990年的24.07倍。存贷余额之和从1990年的31693.3亿人民币升至2009年的1037603亿人民币,是1990年的32.73倍 。我们发现,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以存贷款余额计算的货币资本金融资源总量有了极大的增加。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
在开放经济下,货币资本金融资源不仅仅来自国内,来自国外的资本也成为了货币资本金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的背景下,测算货币资本金融资源的时候,有必要将实际利用外资额考虑在内。从1990年起,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整体上呈稳步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199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仅100亿美元,截止2009年末,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已经达到900亿美元,是1990年的9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制度性金融资源
制度性金融资源作为金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银行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到目前,我国从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独统我国银行金融业的状况发展到国有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并存的局面。截止2009年末,2009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均有增加,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18.9万个;从业人员287万人;资产总额274.1万亿元,同比增长27.3%。
同时,我国的非金融机构得到了飞速发展,自1979年10月以来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社、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典当公司、基金公司以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相继成立。目前我国非金融机构的种类基本齐全。
同时,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得到了飞速发展,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以后相继成立了中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系列信托投资企业;同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获准建立,随后又建立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并引进了外资保险机构等;城市信用社和和农村信用社也先后建立;自1987年第一家证券公司成立,证券公司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典当公司、基金公司以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涌现,中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种类上已经比较齐全。
与此同时,我国也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解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等等。二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的,包括证券交易所、交易中介和监管机构在内的资本市场体系。到截至 2009 年年末,我国上市公司总数达 1718家。
3.金融商品资源
金融商品由最初基本空白发展到当前的包含存单、股票、债券、基金和信托凭证等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格局,也得到了巨大的成绩。以股票融资为例,2009年我国A股融资(首次公开发行)总额达到2062亿元。
总的来看,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恢复,我国金融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有完善的金融制度指导和制约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其他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以及初具规模的金融市场体系,包含巨大数量的可用货币计的金融资源及多样化的金融商品的金融资源体系。
(四)金融支持的地区差异
尽管国家在进行金融调控时采取一元政策,但是由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在总体上开始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为了促进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支持方面上很大程度上倾向东部地区。如国家对东部地区施行了相对宽松的存贷限制以支持当地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又促进了东部地区金融资源的增长。国家又把资金交易中心、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中心等设立在上海、深圳等东部地区,为东部地区建了完善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的两大证券交易所和四大股份制银行的资金清算中心也均设立在东部地区,这一方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又为东部地区吸收来自其他地区的货币金融资源提供的便利。此外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在江苏试点,全国金融综合改革在浙江温州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也首先在浙江开始,这些对东部地区的金融政策倾向给东部带来了制度创新的效应,增强金融创新的活力,降低了创新的成本。
(五)金融微观主体的效率原则
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非银行机构遵循效益原则,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在配置分支机构时大量积聚在东部地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地区的效益比较低下,导致大量的商业银行不愿意进入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甚至退出中西部地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在1998年到2001年进行了机构改革,其改革的一大措施是退出中西部地区,有统计表明以中国工商银行2002年与2001年相比,东部地区各省平均机构数量由1463个减为1401个,减少了4.2%,而中部地区各省平均机构数量由1044个减为883个,减少了15.4%,西部地区各省平均由601个减为515个,减少了14.3%。 另外,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趋利性更强的金融机构来看,由于中西部地区几乎无利可图,除了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很少有股份制或外资商业银行。而在东部地区,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甚至深入到了镇一级行政单位了。
另外,从金融资源中的货币、资本资源等的流动性、逐利性角度进行研究,货币资本等总是追求最大回报率,其总是由回报率低的地区流向回报率高的地区。由于发达地区市场化改革早,改革彻底,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等,形成规模经济,拥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机会,从而使发达地区的资本收益率高于欠发达地区,资本收益率的差异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差异。欠发达地区由于资本收益率低而使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在发达地区在旺盛的投资需求拉动下,导致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其实就存在着这种现象,考虑到目前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金融资源回报的差异性较大,金融资源为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通过各种渠道从中西部转移到东部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东西部地区之间金融资源分布的差距。
三、政策建议
金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如何因地制宜,缩小地区间金融资源差距,进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我国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体上来说,中西部等地区的金融资源相对劣势,因此主要从获得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丰富货币和资本资源,发展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1.国家宏观政策支持
对我国各地区金融资源和经济增长研究表明,区域差距的缩小在我国是一个渐进而又长期的过程,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地区能否在质量和数量上取得较东部沿海地区更快更好的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要强调政府的政策作用。
巴曙松[7](1999)认为由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举足轻重地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更多的是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为参照系。但是这种“一刀切”的金融政策忽视了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会对中西部地区造成事实上的不利。中国的多次经济调控表明,采用无差别的金融政策,其结果往往导致西部经济“启动慢而刹车快”,加剧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
因此,要切实的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给出相应的金融宏观调控,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和经济的增长。如实施有差别的利率政策,在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确定基准利率和浮动上下限的基础上,中西部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实施适合自身的利率,制定利率浮动的具体界限;实施适合中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存款准备金率,中西部地区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低于东部地区,从而平衡因货币乘数不同而导致的金融资源的供应量的差异;在制定具体的金融发展目标等方面也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曾实施过会员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不但根据银行规模大小,而且根据银行所处的三类地区分别制定。如1935年纽约、芝加哥、圣路易斯的国民银行都属于“中央储备城市银行”,活期准备金率为26%;其他16个城市的国民银行为“储备城市银行”,准备金率最高为20%;其余不发达地区如阿肯色州、俄克拉荷马州、得克萨斯州国民银行为“乡村银行”,准备金限额为14%。80年代初法国政府为推动老工业区“再工业化”计划和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也有类似的做法。借鉴美国和法国的做法,我国可以考虑对中西部实行与东部地区有差别的金融政策,从而增加中西部可利用的金融资源,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2.大力丰富中西部地区的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
同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来源渠道窄、数量少,人均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只有东部地区的1/3。因此,发展中西部金融资源,首先必须大力丰富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从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构成来看,最主要的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是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这占据了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80%以上。由于金融资源的客观性,无法实现金融资源的跨经济、社会背景的增长。但是,金融资源同时具有流动性,特别在金融工具和金融体系越来越完善的今天,金融资源的跨地区流动是相当普遍的。所以如何让东部地区以及外国资本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让发达地区的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往中西部地区流动是丰富中西部地区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重要手段。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全方面的支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来看,由于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另外加上中西部各地区政府的支持等,中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另外,在丰富中西部地区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多渠道丰富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例如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票据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等等,鼓励本地企业多元渠道融资,向资本市场发展。
3.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
在金融系统中,金融机构作为整个系统中的“微循环”不仅遍布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网络之中,还支持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明显不如东部地区,比如江苏省平均每县有107个银行机构,而青海平均每县只有14个银行机构,差距达8倍。而且由于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不如东部地区,金融机构不愿意进入中西部地区。
发展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主要是大力发展本地中小商业性金融机构,对现有的城市和农村合作社等进行重组改建,吸收地方民间资本,成立中西部区域性的发展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一些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性金融组织。此外,中西部地区政府应该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进一步丰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
4.构建市场原则主导金融体系
作为金融资源的一部分,金融体系对经济的作用也是相当的明显的。完善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对经济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而缺乏效率的金融体系,不仅对经济的作用不积极,在有些情况甚至会出现负效应,比如经济学家研究的“金融抑制”现象等。因此,本文建议用市场机制规范发展金融机构,建立并完善各区域尤其是西部地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大力促进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金融效率。另外,要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推动中西部地区金融深化。同时各地区应积极推进更多的金融创新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度身定做金融工具和产品,使金融业运作与地方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在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中,要消除行政和计划的干涉,以市场的原则进行配置,切实提高金融资源的开发效率。此外,在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和健全金融机构中介体系,完善担保、抵押、评估和保险等中介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当前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银行贷款难与企业难贷款的矛盾,促成经济金融的有效对接。
5、加强区域内金融合作
区域金融合作不仅可以打通经济区域内的各类金融市场,而且还可以在经济区域内建立金融信息共享系统,能够大大的提升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我国东部地区金融比较发达,而且拥有上海和深圳两大金融中心,有条件而且有能力加强区域间的金融合作。考虑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现实,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上海和深圳的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在各地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在金融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和监管下,形成资金流通最畅、资金使用效率最高、金融机构合作最广的区域性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的形成,既是加强东部地区的金融合作的强大动力,又是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上海、深圳作为金融中心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使上海和深圳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功能不断向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扩散,推动东部沿区域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融通资金,并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类金融市场子市场的作用,加速区域内资金流动,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最大限度地优化区域内金融资源的配置。
6、稳步发展涉外金融,进一步完善非实体性金融资源
东部地区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的和境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适当的引进境外投资者。大型的外资跨国金融机构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遍布全球的强大的服务体系。因此,我们和其合作,可以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快金融业的创新,开拓思路。当然,我们也要加强外资金融机构对资本市场的并购管理,以确保我国金融安全。其次,逐步开放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限制。其实在东部地区,很多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在当地开设了营业性机构,比如在上海,花旗银行、梵高银行等已经经营多年了。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加强金融行业的竞争,激发中资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力,并且在竞争中增强自身对管理、业务、风险等的操作水平,这对金融环境和金融体系的完善是很有好处的,对东部地区更加有效的开发金融资源也是非常有用的[8]。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论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J].广东商学院学报报,2003(5):5-10.
[2] 雷达,赵勇.门槛效应、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7):25-33.
[3] Greenwood, Jeremy and Jovanovic, Bruce.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 Polit. Econ. 1990 (5):1076- 1107.
[4] Greenwood, Jeremy and Smith, Bruce.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J]. Econ.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7(1):145.
[5] 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于则.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6(2):18-22.
[7] 巴曙松.宏观金融调控工具效率问题研究[J].金融与市场,1999(6):30-33.
[8]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金融资源区域配置的失衡性探析-四川与东部部分省市金融增长的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2004(9):134-144.
[9] 李长春.外资银行进入的溢出效应与监管合作[J].上海金融,2007(6):44-46.
作者联系方式:
吴朝霞 手机:13317329946
电子邮箱:wuzhao9519@163.com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大学商学院411105
[关键词] 金融资源 地区分布差异 协调发展
Analysi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of Financial Resource in China
Wu Zhao-xia
( Business Schoo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Hunan Xiangtan 411105)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eveloped regions growing economic strength, the regional im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increase.Imbalance in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s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ne of the main.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n China there are obvious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China's financial resources to promot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among regions,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to fully play the role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Keywords: Financial resources; Region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还有加大的趋势。协调我国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己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目标。依照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呈现较大的差异,虽然有其社会、历史和自然原因,但金融差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可忽视。金融资源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特殊的战略性资源,其重要作用已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实践所证明。金融资源地区分布的失衡必然会加剧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我国的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同经济一样,存在相当明显的地域差别,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金融资源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相当的匮缺。因此深入研究我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的现状、原因,并以此提出协调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金融资源在地区间合理分布,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作用,实现我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 我国金融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一)我国金融资源的总体状况
自改革开放和金融改革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层次的金融资源得到了巨大的丰富和发展。接下来,我们分别从金融资源的不同层次来探讨我国金融资源的总体状况。
1.货币资本金融资源
在测量货币资本金融资源时,我们常用货币资本金融资源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来测量。据统计,自1990年到2009年的二十年间,我国存款余额从1990年的14012.6亿人民币上升到2009年的612006亿人民币,增长幅度高达43.68倍;贷款余额从1990年的17680.7亿人民币上升至2009年的425597亿人民币,是1990年的24.07倍。存贷余额之和从1990年的31693.3亿人民币升至2009年的1037603亿人民币,是1990年的32.73倍 。我们发现,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以存贷款余额计算的货币资本金融资源总量有了极大的增加。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
在开放经济下,货币资本金融资源不仅仅来自国内,来自国外的资本也成为了货币资本金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的背景下,测算货币资本金融资源的时候,有必要将实际利用外资额考虑在内。从1990年起,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整体上呈稳步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199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仅100亿美元,截止2009年末,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已经达到900亿美元,是1990年的9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制度性金融资源
制度性金融资源作为金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银行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到目前,我国从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独统我国银行金融业的状况发展到国有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并存的局面。截止2009年末,2009年,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均有增加,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18.9万个;从业人员287万人;资产总额274.1万亿元,同比增长27.3%。
同时,我国的非金融机构得到了飞速发展,自1979年10月以来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社、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典当公司、基金公司以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相继成立。目前我国非金融机构的种类基本齐全。
同时,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得到了飞速发展,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以后相继成立了中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系列信托投资企业;同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获准建立,随后又建立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并引进了外资保险机构等;城市信用社和和农村信用社也先后建立;自1987年第一家证券公司成立,证券公司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典当公司、基金公司以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涌现,中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种类上已经比较齐全。
与此同时,我国也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解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等等。二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的,包括证券交易所、交易中介和监管机构在内的资本市场体系。到截至 2009 年年末,我国上市公司总数达 1718家。
3.金融商品资源
金融商品由最初基本空白发展到当前的包含存单、股票、债券、基金和信托凭证等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格局,也得到了巨大的成绩。以股票融资为例,2009年我国A股融资(首次公开发行)总额达到2062亿元。
总的来看,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恢复,我国金融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有完善的金融制度指导和制约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其他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以及初具规模的金融市场体系,包含巨大数量的可用货币计的金融资源及多样化的金融商品的金融资源体系。
(四)金融支持的地区差异
尽管国家在进行金融调控时采取一元政策,但是由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在总体上开始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为了促进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支持方面上很大程度上倾向东部地区。如国家对东部地区施行了相对宽松的存贷限制以支持当地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又促进了东部地区金融资源的增长。国家又把资金交易中心、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中心等设立在上海、深圳等东部地区,为东部地区建了完善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的两大证券交易所和四大股份制银行的资金清算中心也均设立在东部地区,这一方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又为东部地区吸收来自其他地区的货币金融资源提供的便利。此外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在江苏试点,全国金融综合改革在浙江温州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也首先在浙江开始,这些对东部地区的金融政策倾向给东部带来了制度创新的效应,增强金融创新的活力,降低了创新的成本。
(五)金融微观主体的效率原则
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非银行机构遵循效益原则,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在配置分支机构时大量积聚在东部地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地区的效益比较低下,导致大量的商业银行不愿意进入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甚至退出中西部地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在1998年到2001年进行了机构改革,其改革的一大措施是退出中西部地区,有统计表明以中国工商银行2002年与2001年相比,东部地区各省平均机构数量由1463个减为1401个,减少了4.2%,而中部地区各省平均机构数量由1044个减为883个,减少了15.4%,西部地区各省平均由601个减为515个,减少了14.3%。 另外,从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趋利性更强的金融机构来看,由于中西部地区几乎无利可图,除了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很少有股份制或外资商业银行。而在东部地区,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甚至深入到了镇一级行政单位了。
另外,从金融资源中的货币、资本资源等的流动性、逐利性角度进行研究,货币资本等总是追求最大回报率,其总是由回报率低的地区流向回报率高的地区。由于发达地区市场化改革早,改革彻底,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等,形成规模经济,拥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机会,从而使发达地区的资本收益率高于欠发达地区,资本收益率的差异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差异。欠发达地区由于资本收益率低而使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在发达地区在旺盛的投资需求拉动下,导致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其实就存在着这种现象,考虑到目前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金融资源回报的差异性较大,金融资源为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通过各种渠道从中西部转移到东部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东西部地区之间金融资源分布的差距。
三、政策建议
金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如何因地制宜,缩小地区间金融资源差距,进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实现我国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体上来说,中西部等地区的金融资源相对劣势,因此主要从获得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丰富货币和资本资源,发展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1.国家宏观政策支持
对我国各地区金融资源和经济增长研究表明,区域差距的缩小在我国是一个渐进而又长期的过程,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地区能否在质量和数量上取得较东部沿海地区更快更好的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要强调政府的政策作用。
巴曙松[7](1999)认为由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举足轻重地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更多的是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为参照系。但是这种“一刀切”的金融政策忽视了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会对中西部地区造成事实上的不利。中国的多次经济调控表明,采用无差别的金融政策,其结果往往导致西部经济“启动慢而刹车快”,加剧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
因此,要切实的根据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给出相应的金融宏观调控,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和经济的增长。如实施有差别的利率政策,在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确定基准利率和浮动上下限的基础上,中西部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实施适合自身的利率,制定利率浮动的具体界限;实施适合中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存款准备金率,中西部地区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低于东部地区,从而平衡因货币乘数不同而导致的金融资源的供应量的差异;在制定具体的金融发展目标等方面也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曾实施过会员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不但根据银行规模大小,而且根据银行所处的三类地区分别制定。如1935年纽约、芝加哥、圣路易斯的国民银行都属于“中央储备城市银行”,活期准备金率为26%;其他16个城市的国民银行为“储备城市银行”,准备金率最高为20%;其余不发达地区如阿肯色州、俄克拉荷马州、得克萨斯州国民银行为“乡村银行”,准备金限额为14%。80年代初法国政府为推动老工业区“再工业化”计划和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也有类似的做法。借鉴美国和法国的做法,我国可以考虑对中西部实行与东部地区有差别的金融政策,从而增加中西部可利用的金融资源,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2.大力丰富中西部地区的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
同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来源渠道窄、数量少,人均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只有东部地区的1/3。因此,发展中西部金融资源,首先必须大力丰富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从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构成来看,最主要的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是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这占据了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80%以上。由于金融资源的客观性,无法实现金融资源的跨经济、社会背景的增长。但是,金融资源同时具有流动性,特别在金融工具和金融体系越来越完善的今天,金融资源的跨地区流动是相当普遍的。所以如何让东部地区以及外国资本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让发达地区的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往中西部地区流动是丰富中西部地区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重要手段。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全方面的支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来看,由于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另外加上中西部各地区政府的支持等,中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另外,在丰富中西部地区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多渠道丰富货币资本性金融资源。例如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票据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等等,鼓励本地企业多元渠道融资,向资本市场发展。
3.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
在金融系统中,金融机构作为整个系统中的“微循环”不仅遍布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网络之中,还支持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明显不如东部地区,比如江苏省平均每县有107个银行机构,而青海平均每县只有14个银行机构,差距达8倍。而且由于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不如东部地区,金融机构不愿意进入中西部地区。
发展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主要是大力发展本地中小商业性金融机构,对现有的城市和农村合作社等进行重组改建,吸收地方民间资本,成立中西部区域性的发展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一些农村合作银行等地方性金融组织。此外,中西部地区政府应该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进一步丰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
4.构建市场原则主导金融体系
作为金融资源的一部分,金融体系对经济的作用也是相当的明显的。完善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对经济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而缺乏效率的金融体系,不仅对经济的作用不积极,在有些情况甚至会出现负效应,比如经济学家研究的“金融抑制”现象等。因此,本文建议用市场机制规范发展金融机构,建立并完善各区域尤其是西部地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大力促进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金融效率。另外,要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推动中西部地区金融深化。同时各地区应积极推进更多的金融创新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度身定做金融工具和产品,使金融业运作与地方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在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中,要消除行政和计划的干涉,以市场的原则进行配置,切实提高金融资源的开发效率。此外,在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和健全金融机构中介体系,完善担保、抵押、评估和保险等中介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当前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银行贷款难与企业难贷款的矛盾,促成经济金融的有效对接。
5、加强区域内金融合作
区域金融合作不仅可以打通经济区域内的各类金融市场,而且还可以在经济区域内建立金融信息共享系统,能够大大的提升金融资源使用效率。我国东部地区金融比较发达,而且拥有上海和深圳两大金融中心,有条件而且有能力加强区域间的金融合作。考虑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现实,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上海和深圳的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在各地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在金融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和监管下,形成资金流通最畅、资金使用效率最高、金融机构合作最广的区域性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的形成,既是加强东部地区的金融合作的强大动力,又是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上海、深圳作为金融中心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使上海和深圳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功能不断向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扩散,推动东部沿区域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融通资金,并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类金融市场子市场的作用,加速区域内资金流动,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最大限度地优化区域内金融资源的配置。
6、稳步发展涉外金融,进一步完善非实体性金融资源
东部地区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的和境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适当的引进境外投资者。大型的外资跨国金融机构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遍布全球的强大的服务体系。因此,我们和其合作,可以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快金融业的创新,开拓思路。当然,我们也要加强外资金融机构对资本市场的并购管理,以确保我国金融安全。其次,逐步开放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限制。其实在东部地区,很多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在当地开设了营业性机构,比如在上海,花旗银行、梵高银行等已经经营多年了。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加强金融行业的竞争,激发中资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力,并且在竞争中增强自身对管理、业务、风险等的操作水平,这对金融环境和金融体系的完善是很有好处的,对东部地区更加有效的开发金融资源也是非常有用的[8]。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论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J].广东商学院学报报,2003(5):5-10.
[2] 雷达,赵勇.门槛效应、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7):25-33.
[3] Greenwood, Jeremy and Jovanovic, Bruce.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 Polit. Econ. 1990 (5):1076- 1107.
[4] Greenwood, Jeremy and Smith, Bruce.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J]. Econ.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7(1):145.
[5] 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于则.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6(2):18-22.
[7] 巴曙松.宏观金融调控工具效率问题研究[J].金融与市场,1999(6):30-33.
[8]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金融资源区域配置的失衡性探析-四川与东部部分省市金融增长的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2004(9):134-144.
[9] 李长春.外资银行进入的溢出效应与监管合作[J].上海金融,2007(6):44-46.
作者联系方式:
吴朝霞 手机:13317329946
电子邮箱:wuzhao9519@163.com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大学商学院4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