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误解了“打破垄断”的原意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a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论坛》杂志2008年第06期发表了《“打破垄断”是正确的吗》一文。读罢此文,我觉得林治波同志误解了“一些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反复强调……‘打破垄断’”的原意。
  林治波认为,就思想认识而言,“一些人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要求‘打破垄断’,其主因有二:一是绝对市场论作祟,在新自由主义的‘忽悠’下,很多人患上了市场病,误以为市场万能,依靠市场化、私有化什么都能解决;二是不满于垄断国企的过高薪金和服务态度。”我认为林治波同志所分析的这两条原因是自己的臆想,而不是一些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的意思。
  垄断的弊端(诸如导致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当等)早在16世纪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里就已提出过,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著作中也有过精辟的论述。怎么能说是“绝对市场论作祟”,又怎么能与“新自由主义”的“忽悠”挂上钩?笔者认识许多经济学家,他们既反对垄断,又反对新自由主义。所以,反对垄断的人并不都是新自由主义者。至于第二条,林治波也承认垄断国企的薪金过高和服务态度不好。拿着高薪又不好好服务,这种状态之所以能一直存在,难道不是“垄断”带来的弊端?给全社会造成不公平的垄断,难道不应打破吗?垄断国企的这种过高薪金和糟糕的服务态度难道只是“一些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不满吗?当听到某保险公司老总的年薪将近5000万元时有几个人持满意态度?保险公司还不同于生产企业,它不创造价值,凭什么可以获取过高的利润?其员工凭什么可以获取过高的收入?
  林治波在文章中为了证明“打破垄断”是错误的观点,举例说“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曾大张旗鼓地出售国有企业……但好景不长,金融危机就爆发了……”“普京执掌俄罗斯以后,对叶利钦时期的自由经济政策进行了彻底纠正,全力收复石油、天然气、电力等战略行业,重组国有企业,保证了国家对经济命脉和主要财政来源的控制,俄罗斯由此走上了稳定发展之路。”
  林治波论述的阿根廷和俄罗斯的情况没有错,但是,他误解了我国“一些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打破垄断”的原意。国内学者和经济学家的“打破垄断”,是要打破一些国企凭借垄断地位控制市场、控制物质、控制价格,进行不公平交易和获取不正当利润。并不是林治波同志理解的那样,“打破垄断”就是卖掉国企。相反,在国内鼓吹新自由主义和私有化的人,并不是借口打破垄断才主张卖掉国有企业,而是认为“国有企业没有高效率”,“是浪费资源的大户、创造财富的小户”,“只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负担”等。而提出“打破垄断”的学者和经济学家,很少有人把“打破垄断”和出售国有企业(私有化)划等号。所以我说是林治波同志误读了“一些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打破垄断”的原意。
  林治波在自己的文章中引述十七大报告:“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这一方针,并要求‘严格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可见,中央从未提出过‘打破垄断’的口号。”我这里想问的是,中央从未提出过“打破垄断”,学界就不能提“打破垄断”吗?垄断和竞争是一对矛盾,“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这句话难道不是要求打破原来的垄断局面吗?垄断局面不破,竞争机制何以能够引入?所以,我认为林治波同志既误解了“一些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的原意,又误读了中央的精神。
  林治波在文章的最后指出,“应当大力改革的是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竞争机制和服务态度,而不是垄断地位问题。”我不明白,不动摇“垄断地位”,仍然是“全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没有倒闭之忧的)的国企和垄断行业,怎么会把利润拱手让出?又怎么会自觉地改善服务态度呢?难道你能用行政手段强行剥夺垄断国企或垄断行业的超高利润?难道你能每天监督它放弃超高利润、改善服务态度吗?(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其他文献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解读与预测之二:    评述由头  随着花旗、美林、汇丰和摩根斯坦利等国际金融机构纷纷被次贷危机“拖下水”,近来,中国股市大幅震荡。今年,受美国经济衰退及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的冲击,国际油价及全球粮食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各种不确定性增加,国际竞争愈益激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经济,使我国经济面临着更大的外部风险,也给我国宏观调控带来
期刊
与1998年相比,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的确更为复杂。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风险是双向的:国内是通货膨胀、国外是美国次贷危机,因此政策选择处于两难境地,政策力度不大好把握。  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实际上面临着三种风险,或者说,存在着三种担心:  一种担心是,外需趋冷,如果内需再控制过度的话,则有可能出现经济下滑,甚至出现类似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后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第二种担心是,重蹈2003—2004年投资过热
期刊
“80后”,那些花儿,在历史的长空下怒放,绚烂夺目,流光溢彩,集天地钟灵毓秀之气,受时代造化涵养之功。他们舒展奔放,在不断变幻的世界图景中,摇曳生姿,美轮美奂,绽放生命的美丽与梦想。  “80后”,是时代的表情。时尚,激情,理性,创新,展示着生命的无限潜力与可能。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天起,他们便置身于时代变革的洪流之中。开放的社会、宽容的氛围、自由的空气给了他们蓬勃成长的鲜活营养。他们胸臆挥洒,热情奔
期刊
编 前  不知从何时起,“80后”作为一个符号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有人这样称“80后”:在很小的时候,他们早熟;在长大后,他们却像个孩子;在读书时,他们匆匆忙忙地恋爱;在恋爱时,他们却迫不及待地分手;在该上大学时,他们呆在家里;在该工作的时候,他们却又不愿意做父辈们认为正经的事情;在历史中找不到他们的影子,在未来中找不到他们的将来。  对于“80后”从来没有过多的赞美,更多是质疑,甚至有的媒体质疑他
期刊
曾几何时,“80后”被作为一个被妖魔化的群体出现在各大媒体。只要提到“60后”、“70后”,大家的眼前就浮现出勤恳善良、老实本分的形象,而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似乎从那篇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文章开始,就成了“温室花朵”的代言人。  我也是一名标准的“80后”。  有人说“80后”不求上进。我看到的是一个个勤奋的身影,大学有几位同窗,家境贫寒,靠助学贷款上学,但不卑不亢,用功学习,积极参加
期刊
第一次接触残疾人运动员,是20多年前的事,那时候要称伤残人。1982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里,见到24岁的天津青年李成钢,只有左侧的一只胳膊一条腿。他一点不避讳,自己介绍说1岁多被火车轧的,打小就是这样,也就没什么习惯不习惯的问题,只是别人说他是半拉人。中国正准备组团赴香港,参加第三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他入选了。知道我想拍照,李成钢撂下拐杖,单腿蹦,直冲到沙坑前一个起跳,飞出去好几米远
期刊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不同以往。首先是在近期的一系列事件中,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人表现出的极大的爱国热情。值得欣慰的是,他们都学会了用理性的方式来传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27岁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用身体保护奥运圣火顺利传递;北京理工大学多处宿舍楼纷纷挂出国旗;不少大学生自发提供互联网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反华行为的强烈愤慨,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那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
期刊
85.6%的受调查者表示选官要在公信度上做足文章     ■51.56%的受调查者明确表示愿意到干部公选现场全面了解干部的现场反应,甚至参与现场提问   ■最愿意选“言语实在、老实厚道型”、“大胆敢言、针砭时弊型”、“聪慧明辨、精明睿智型”的干部,最不愿意选“夸夸其谈、空有激情”的干部   ■76.4%的受调查者喜欢干部在演讲答辩中穿戴朴素而非西装革履,65.56%的受调查者欣赏脱稿演讲方式,半数
期刊
2004年2月,《时代》杂志将一位酷酷的中国女孩搬上封面。春树、韩寒、满舟和李扬,这4个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被《时代》认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他们被拿来与美国著名的“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论。近几年来,各类媒体对于“80后”的批评声不绝于耳。特别是网络的兴起,助长了这种风潮。  在最近由网民自发组织的爱国行动中,人们惊讶地发现:“80后”突然长大了,这一代人正在走向成熟。从“反藏独
期刊
目前世界粮食危机不断扩大,粮荒在亚非拉美等几个大洲同时爆发,这种情况更凸显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极端重要性。为深入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4月12日,人民论坛杂志社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主办“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高层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出席论坛。来自全国人大、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中共中央党校及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的领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