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系统中产品再使用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0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具有相同功能的新产品作为比较基准,从经济学角度通过构造社会效用函数建立了再使用产品的市场选择模型,导出了均衡数量的求解条件。在均衡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再使用产品降价、新产品供给限制和凭票购买等经济政策对均衡解的影响。研究发现只有降价政策能促进再使用产品的购买,提高社会效用;新产品供给限制和凭票购买政策虽然能够促进再使用产品的购买,但社会效用下降。分析中发现,再使用产品降价政策产生的Slutsky效应是由使用者选择的内部Slutsky效应和再使用产品与新产品的市场替代的外部Slutsky效应组成,这与经典Slutsky方程不同。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品再使用;再使用产品;社会效用;Slutsky效应
  中图分类号:F2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7)04-0042-05
  
  一、引言
  
  由于技术进步、利益驱动和竞争,在工业革命以后掠夺性的自然资源开发,高投入低效率的生产、高消费和不负责任的大量排污,导致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以致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众多的国家尤为突出。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E. Boulding 1965年5月10日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发表文章EARTH AS A SPACE SHIP,意识到并提醒人们相对于地球的资源和空间,地球的人口太多,增长太快,人们不得不回收资源化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否则人们将会处于生存的困境[1],这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萌芽。循环经济的思想是要求人门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等途径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美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循环经济的实践[2],建立了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制定环境标准和国际公约来约束企业生产和消费行为。2006年10月8日-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2005年6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等问题。[3]2005年7月2日,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4]2005年10月27日和11月14日我国政府制定了循环经济试点方案[5,6],计划选择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依托相关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选择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再制造等重点领域,依托有关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开展试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工业和农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选择不同类型的省市,依托有关省市政府开展试点。
  产品再使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指已经退役的旧产品和旧设备经过再制造过程就可以继续使用或可以用作其他用途。产品的再使用无疑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得产品的服务效用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等价于投入产品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国内外文献的研究集中在产品再使用的技术过程上,很少研究产品再使用的经济学问题。[7-9]笔者曾较早的在经济学意义上研究了企业旧资产(旧设备,旧机器,旧厂房等)的再使用方案的评价与选择,此研究成果对一般旧产品再使用的经济分析有借鉴。[10]有关学者曾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11],从目的和功能上说明了产品再使用经济学意义[12],没有论及产品再使用的经济学分析,也未能建立经济学分析方法。
  旧产品再使用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必须进行经济学分析,否则就实现不了循环经济的真正目标。本文试图对循环经济系统中的产品再使用问题通过构造社会效用函数建立经济学分析模型,进而分析各种经济政策对产品再使用行为的影响,以便为循环经济系统中产品的再使用提供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产品再使用的均衡分析
  
  (一)社会效用函数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将资源投入生产系统,经过劳动和资本相互作用转换成产品,其最终产品分为生产用设备(或工具)和消费用商品,经过生产或生活的使用会转为旧产品。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在节约资源的要求下,旧产品的再使用延长了使用寿命,使其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得到进一步的利用,增加了社会效益或使用效果。
  假设1:相对于具有相同功能的新产品而言,整个社会对旧产品的再使用与新产品的使用构成经济学上的替代问题;在与其他商品保持原有功能关系(替代或互补)不变的条件下,再使用产品与新产品构成社会效用函数。设社会效用函数为:
  
  以上三种政策的比较显示,只有提高再使用产品的性价比才能提高总社会效用。限制新产品的购买或凭票购买,虽然增加了再使用产品的购买量,但同时也降低总社会效用。所以提高再使用的性价比,或让市场决定再使用产品的购买将是上策。
  
  参考文献:
  [1]KENNETH E,BOULDING.Earth as a space ship[R].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Committee on Space Sciences,19650510.
  [2]石磊.国际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J].领导之友,2004(4):35-37.
  [3]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等问题[EB/OL].[20050622]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22/content_3120920.htm.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R].20050702.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Z].发改环资[2005]2199号,20051027.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编制要求的通知[Z].发改办环资[2005]2441号,20051114.
  [7]戴宏民,陈瑶译.能使产品循环再使用的模块化设计[J].渝州大学学报,2001(18):75-80.
  [8]冯珍,徐国华.产品级再使用满意度分析的QFD逆过程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1):83-86.
  [9]冯珍,徐国华,王书振.产品级再使用维护设计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4(4):168-171.
  [10]杨忠直. 企业资产再使用方案评价与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10):18-24.
  [1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145-154.
  [12]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职业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学校,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数学课程作为职业院校中的必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数学教学质量还处于最低状态,无法满足职
高职毕业生求职就业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高职院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就业面试能力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本文着重分析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面试能力的不足,提出
摘 要: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部门除了生产粮食等农产品以外,农业还承担着日趋重要并不断扩大的经济、生态、环境等社会功能。农业生产的过程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过程,通过农业投入使沙漠变绿洲,旱地变水地,坡地变平地,宜农荒地变良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恢复和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整体的环境和生态效益。农业的多功能性决
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对企业员工个人的绩效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对企业中组织绩效的整体评价。为了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需要对企业中的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考核。基于
摘 要:通过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工程现状的分析,指出先进的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基础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是项目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企业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匹配理论,包括战略匹配、功能模型匹配、实施过程匹配、接口匹配等内容,以及适度超越、同步发展、技术、个性化的匹配原则;围绕匹配度测算问题,建立了映射模型,定义了映射函数和映射法则;最后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匹配理论;映射模型
近年来语码转换在社会语言学、语法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具体的会话范例,从会话含义的角度探讨语码转换现象不失为一
管护是退耕最终成功的重要保证。沙连堡退耕管护制度的成功经验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构建了横向监督制度;提高了寻租成本;确立了政府与退耕户之间有效的“承诺—信任”机制。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卜风贤博士的研究成果《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一书目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在灾害等级量化分布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周秦汉
基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单纯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利弊,说明单纯地采用某一种战略都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采用模仿性创新战略在模仿中创新,在创
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正确地认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探寻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