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销毁大会”:一堂特殊的警示课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471151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0月,河南南阳某中学在操场举行了一场“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那里没收来的手机有的被扔进水桶,有的被锤子砸烂。学校工作人员称,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不交给老师,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家长都很配合,一切都是为学生好。”有人认为此举过于粗暴、极端;也有律师表示,此举涉嫌损害私人财产,并不可取……据媒体报道,事后,南阳市教育局已经给该校下发了整改通知,督促其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说到校园创新,诸如“网络教研”“微信评选”等以新媒体为平台的“创新方案”“创新行动”每天都会在校园里出现,“校园+新媒体”在用心切入、细心磨合、互相激活等“软融合”过程中也将师生管理水平、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可面对学生的手机,诸如“手机销毁大会”这样的“硬排斥”做法,却让许多学校遭遇了各方质疑和责问,甚至出现责令整改的情形。“校園+学生手机”也同样在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具备萌发“新鲜创意”生成“特色创新”的条件,可为啥就难以碰撞出令人满意的“新媒体效果”呢?“手机销毁大会”在遭遇“一地稀碎”尴尬的同时,也为每一位校园管理者上了一堂特殊的警示课。
  校园管理创新不排斥“砸的方法和泡的方式”,关键是能否让学生满意,能否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的活力和动力。近几年来,针对中小学生该不该禁用智能手机,的确让学校管理者颇感头疼,可用心良苦地以“都是为学生好”为借口,将没收的手机用水泡、用锤砸,还特意将这样“不对味”“不搭调”的做法展现在全体学生大会上,这是管理者自己还没有弄清楚啥是“粗暴管理”、啥是“管理创意”。管理创新不该也不应随意到“想泡就泡”“想砸就砸”。即使“手机销毁大会”是为了杀鸡儆猴,尽量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即使“家长同意”,也不应该以“恶意损坏他人财物”的违法嫌疑为代价。用这样粗暴的办法限制学生用手机上网,除了收获备受质疑的尴尬之外,只会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势不两立。“手机销毁大会”为校园管理者“砸”出了一面“警示镜”,行动前主动将拷问、判断过程前置——“学生接受吗”;行动中自觉将对比、纠错动作激活——“学生适应吗”;行动后及早将反思、整改行为完善——“学生满意吗”……才会在“新媒体创新”过程中全面问诊、准确筛选,有效孕育校园里的“满意创意”,有效催生出“有效创新”,更可以及时管控校园里的“不当举措”,有效预防由此造成的“管理创伤”。
  堵疏结合才是“新媒体+校园管理”的有效契合点。一是主动疏导比被动的“砸和泡”更有警示作用。学生才是教育过程的主角,每种管理举措的出台必须以他们为主体,作为校园禁用手机的针对目标,管理者如果可以从“上课玩手机的危害”“长时间玩手机会导致颈椎受损”“课后玩手机严重影响睡眠”等各种实际问题入手,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意愿自主倡议,为他们创设自主警示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协作和督查方案……学生一定会自觉拉响警惕的“红灯”,他们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诚信品质也会得到同步强化。这虽没有“手机销毁大会”更具震撼力、威慑力,可一定更具人情味,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二是适度规范比粗暴的“砸和泡”更有约束效果。校园生活需要不断开辟情趣空间去进行适度引领和规范,在紧张的学习间隙帮助学生及时点亮兴趣的、个性的、趣味的“自由区间”,手机使用自然可以纳入其中,只要学校明确“禁止使用”和“自主使用”的区域和空间,并通过“班级趣闻”“高分宝典”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适时引导,不仅可以充分激活手机自身的教育资源,也可以为学生们打开自我约束的“窗口”。即使仍有学生违规使用手机,也不必非要采取“泡和砸”的过激方式,因为他们的违规举动一定难逃其他同学的“手机监督”,在全班同学不断聚焦的过程中这些违规行为一定会逐渐得到有效约束。
  “手机销毁大会”就是一堂特殊的“警示课”,提醒、告诫校园管理者——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教与学、学与思、思与辨的任何一个创新举动都必须深思熟虑,创意不能随意,创新不能任性,尝试不能走偏,才会让“伪创意”“负创新”难觅生成空间,校园管理创新才会不断收获“正能量”“真满意”。
其他文献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最后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出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品质以及他对土地深沉的爱。  一、文本特点  1.事情叙述完整。父亲在荒凉山坡上开辟菜园直至成功这件事,起因明确:因新修公路,我家失去菜园,失去新鲜蔬菜;过程曲折:一个星期整出三四分黄土地——一场大雨冲走泥土,再次努力
期刊
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一、“两板”,实现有效互补  正如更新医疗设备丰富了医疗手段、改进了医疗方法一样,以电子白板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以色彩鲜
期刊
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本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主体是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是开放式的,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
期刊
“小猪”因为姓朱,从小爸爸妈妈就喜欢叫他“小猪”,是一种爱称。“小猪”四年级开学初从一所比较有名的市级直属小学转学到我们班。当时办公室好几个老师对此表示疑问,放弃人人挤破头都想进去的市级公立名校读书,居然会来一所新的民办小学!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关注起“小猪”同学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猪”的名声便在年级中传开了:上课“嘻嘻哈哈”爱插话,三天两头被上课老师点名批评;坐姿东倒西歪,经常把脚伸
期刊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记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将探究式教学方式落实于课堂的基本保证,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具体指导及真实记录,实验记录实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节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小学生在科学课探究过程中做实验记录,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加深对科学现象及本质的理解,并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但是在科学课实际教学中,学生实验记录低效是一个普遍现象,因而提高
期刊
看到杭州市公益中学潘志平校长(人称“阿潘校长”)讲座标题《乐当校长的“道”与“术”》时,内心充满了疑虑:当校长也能“乐”?学校非禅院,校长非住持,学校管理与“道”“术”何干?  阿潘校长的课简易平实,没有高深难懂的理论。不,他把高深的理论融进了他的生命,揉碎在平实的讲解中,匠心独运却不着痕迹。阿潘当校长的“乐”是有例证的,即便没能亲入公益中学考察,但我仍然坚信他“乐”得真实可感。翻看阿潘校长讲座课
期刊
“写人记事”是小学生习作最常见的一类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在第二、三学段共安排了十次“写人记事”类的专题写作,其中第二学段安排了4单元,第三学段略有增加,安排了6单元。在学生进入第三学段学习后,教材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在“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的基础上增加了“选材”等要求,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选材”的要求:根据口语交际中同学们
期刊
教材简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本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人物描写一组》中的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这三个人物形象,而在每一个片段中,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
期刊
一说到祖国的花朵,总会想起那粉粉嫩嫩的蔷薇花。每个孩子,都是那含苞欲放的蓓蕾。孩子一声声“老师老师”,表达的是对老师的信任,道出的是老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全知全能:  “老师老师,我的头发散了。”  “老师老师,我的作业本找不到了。”  “老师老师,我的牙掉了。”  “老师老师,某某打我了。”  “老师老师,我的水杯拧不开了。”  ……  为人师者,谁会辜负孩子不设防的信任与期待?于是乎,老师能变成大
期刊
前段时间,一篇山西吕梁四年级学生记录内心独白的文章《老师我想对您说》在网络平台传播。阅读完全文,作为教育工作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在思考,教育到了这样的境地,是谁之过?教育处处都是害怕,是谁之责?《老师我想对您说》中有一段这样说:  “我拼命地想做您心目中的好孩子,可事与愿违,我总是那个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挨打挨骂的孩子……就这样您没有给我背(课文)下去的机会,被您打了20下,中午回去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