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市场秩序 突破资金困局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dt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资金市场乱象纷呈。近期,更是出现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国内各类资金价格快速下跌,信用违约风险加大,市场预期不稳定的现象。资金市场的乱象,是经济金融运行状态的外显,具有深刻的内部根源。我国正处于经济、金融转型的关键时期,希望能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但去年以来的资金市场乱象表明,在目前环境下,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受到极大的抑制,尚无法有效建立良性循环。

脆弱的资金市场


  2013年6月以来,我国资金市场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首先是资金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弱化,存在资源错配现象。
  一方面,从资金来源方到资金使用方,需要涉及的机构、环节和链条越来越多,越来越不透明、表外化。越来越多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系统汇集、转换并最终投到实体经济领域。我国仍存在大量的行政调控和监管措施,对正规金融的监管较为严格。金融机构为了应对转型压力,绕开各类金融管制,将资金投到产业政策不鼓励甚至禁止,但又有风险收益合理性的领域,因此,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纳入资金链条,其设计的方案也愈显复杂。如果我们以链条较短的人民币贷款、债券和股票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来看,2009年之前,占到80%以上,2010年-2012年,则下降到70%以上,2013年进一步下降到60%左右。更多资金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投放到实体经济。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杠杆率越来越高,金融资源的配置与实体经济的真实还款能力关系越来越弱化。央行统计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从2007年底的58%上升到目前的62%左右,上升了4个百分点。如果以各类贷款、企业债、应收账款等占GDP的比重衡量,该比值近些年来也一直上升。
  更为重要的是,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处于下降过程中,与金融领域要求的资金价格越来越出现矛盾。以工业企业为例,如果计算主营业务的资产利润率,近些年在7.5%左右,接近银行的加权贷款利率。考虑到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其他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一般都高于银行贷款利率(事实上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的真实成本,远远高于贷款标价利率),主营业务的资产利润率已事实上低于企业的资金成本。虽然企业近些年仍负债扩张,但这种行为已不具有经济合理性。
  其次,资金市场“大起大落”,对各类信号高度敏感。2013年6月“钱荒”以来,资金市场价格全面走高,并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点。这种“大起大落”,表现在各个信用等级的资金需求上。迄今为止,已出现过三轮较为明显的波动。加上跨境资金流动,尤其是其中的套利性投机资金的流动,进一步加大了我国资金市场的波动。市场对各类信号,不论是央行的操作,还是市场信用违约传闻,都表现出高度敏感。
  再次,资金市场缺乏分层。不同信用等级的信用利差在持续缩小。以市场上比较重要的五年期AA-与AA信用等级信用债利差来看,已从最高的1.8个百分点,下降到目前的0.6个百分点左右。更重要的是,由于大量的银行理财产品被市场认为无风险利率,但事实上被投资到风险资产上,混淆了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导致市场在最重要的无风险市场利率和风险市场利率出现混淆,抬升了无风险利率水平,一定程度上压低了部分风险资产的利率水平。
  从绝对数量上看,我国的信用仍快速扩张,但增速已开始放缓。2013年的M2增速仍高达13.6%,人民币贷款增速14.1%,新增人民币贷款8.89万亿元,累计新增社会融资总量17.29万亿元。但如果从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来看,增速已从2012年的22.87%下降到2013年的9.69%。工业企业的负债增长率,也从之前的20%以上,下降到近些年的13%-14%。这意味着,“信用盛宴”过后的正常化、边际收缩已开始并持续了1年-2年。

资金困局的背后


  当资金价格的波动是由实体经济真实变化所驱动的,那么这种波动是合理的,是有利于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和金融结构优化调整的。
  但如果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资金价格波动,并因此引导资源配置,那么就容易产生资源错配,并使这种割裂积累引发风险。当前资金市场的困局,其根源在于市场信号失真,从而导致资金市场缺乏甄别能力,难以跳出恶性循环。
  我国的资金市场乱象,来源于两类的市场失灵。一是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由于我国特殊的稳定机制,市场上普遍存在中央政府救助预期,各种法律合同形同虚设。市场主体并不重视对所投资对象的真实风险评估,大量基于政府救助和刚性兑付预期。银行的国家安全网,通过银行理财、同业及各种表外业务广泛滥用,溢出银行体系,推升市场的无风险利率水平。市场没有动机严格区分不同信用等级企业的风险,风险利差在缩小。政府、银行信用的无序介入,破坏了市场的风险收益信号。



  二是在金融转型过程中,网络金融为了快速抢占市场,采取跨业补贴的竞争方式,进一步抬升了市场无风险利率水平。部分网络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收益补贴,或者直接或间接流动性保证,一定程度上补贴了流动性风险。这种跨业补贴搅动了原有金融体系的竞争规则,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进一步抬升了市场无风险利率水平。
  资金市场的乱象,引发了市场的过度膨胀和挤出效应,使得资金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陷入恶性循环。
  无风险利率的非正常性抬升,推高了社会的整体资金水平,挤出了处于边际状态的、有活力的实体经济企业。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普遍在5%-6%间,加上1%-2%的营运成本,2%-4%的风险收益,一般企业资金成本至少在10%之上。这么高的利率水平,导致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放弃了债券发行和外部融资,减缓了应有的资产扩张。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目前已降到18%左右。   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快速膨胀。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4.34万亿元。以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每年的利息支付就高达7768亿元-12773亿元。仅利息产生的现金流压力就已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债务规模的膨胀,与风险扩大相联系,将进一步推高风险收益水平,进而更快恶化其现金流状况。
  房地产市场也是信用过度膨胀的主要领域。由于资金成本越来越高,去年底今年初,越来越多的银行受盈利压力,开始追求风险收益,不再将低风险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作为其资产配置的重点,部分银行甚至减少房地产抵押贷款。受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供求影响,银行也开始提高对这些地区房地产商的放贷标准。市场利率的上升,已在供需两方面损害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础,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拐点迹象。

金融体系“钢化玻璃”症


  资金市场乱象,是金融风险的外在表现。我国金融风险的形成有其特殊性,突破资金困局,需要深刻挖掘我国金融风险产生的内在根源,尤其是其中具有系统性风险特征的金融风险形成根源。
  首先,金融体系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多艰。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时期,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与此相适应,资源配置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增长速度、模式调整,引起资产价格的重估。实体经济的去产能、产业结构调整和运行模式转换,都将在金融体系中有所反映,表现为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震荡和分化。转型过程中,政府过度介入,产生了隐性担保,也给金融体系发出了扭曲的价格信号。
  其次,金融改革和转轨过程中的不协调,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仍不足,市场缺乏分层和融合,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创新仍受到一定制约。但这主要影响到金融效率,虽然这最终也会影响金融安全,但从风险角度,我国更大的金融风险来源于金融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的不协调。
  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是适应于原有经济增长和管理模式的。随着经济转型,金融体系也在改革和转型。但由于改革和转轨的内在不协调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更加突出。脆弱性的本质,是权责利的不一致,导致行为的持续扭曲。
  集中表现为:一是金融市场化转型与行政化管理手段之间的矛盾。金融机构和市场已在相当程度上市场化运行,但我国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却仍保留了大量的行政性、数量型手段,两者出现一定的冲突,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资本账户管制、严格的准入限制、事实上的贷款规模控制、存贷比、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投资的行业限制等,管制与创新的活跃发生矛盾。
  二是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之间的矛盾。我国的不同金融市场开始融合,金融领域事实上已混业经营,但我国仍采取分业监管的管理框架。不同监管部门在主管行业利益等推动下,存在一些不利于金融整体稳定发展的监管竞争行为,给监管套利提供空间。在泛资产管理领域,表现的较为突出。
  三是民间金融快速发展,但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管框架。民间借贷、网络金融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创新活跃。我国以M2为目标的数量型货币调控,越来越不适应金融的发展,调控的有效性下降。这些金融业务还缺乏基本的法律界定,存在监管真空。
  四是其他领域改革与现有的金融管理体制不协调。如上市公司的治理受制于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滞后,使得地方政府混淆政策性和商业性融资,过度介入金融市场等。
  再次,不合理的损失承担机制,是导致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的根原。我国金融体系广泛存在道德风险,且国家信用被滥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的、以国有为主的银行体系,加上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出于维护社会和金融体系稳定的考虑,我国几乎不计代价地维护金融稳定。使得我国正规金融体系几乎等同于国家信用。
  在资本市场等市场化盈利要求压力下,金融机构过度扩张,滥用了国家的隐性安全网;政府干预经济,参与市场融资,混淆了财政和金融的界限,扭曲了实体经济的价格信号,使得金融体系将资源过多地配置到财政领域,金融和财政风险相互融合和转化;政府将金融稳定理解为不出现风险事件。
  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风险事件还仅仅是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这种集中有助于消化风险。但一旦经济处于下降周期,风险事件超出期限错配类的流动性风险,转化为集中的系统性风险,破坏了金融系统通过及时释放风险的方式维护系统稳定的功能,整个金融体系呈现出“钢化玻璃”特征。

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神话


  从现象层面上看,只有破坏了市场存在的刚性兑付预期,才有可能促使资金市场真正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考虑到刚性兑付是维持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一个重要预期基础,简单破坏刚性兑付,有可能启动金融体系,进而引发实体经济的大面积坍塌,产生系统性风险。为此,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就成为重建市场甄别机制的关键所在。
  为此,按照市场规律打破刚性兑付之前,有必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的处理原则和方案,将地方政府债务的处置适用于非完全市场化的方案。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已把处置地方政府债务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又明确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债务融资职能,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新债置换存量高收益债务,防止资金链断裂。
  虽然高风险地区不再新增债务余额,但通过置换存量债务,仍可保证不突破债务余额,可保证资金链不断裂,并降低利息负担。同时,明确了更加规范、市场化和分类的新增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区分短期债务、一般债务和市政债务,分类管理,限额控制,加强金融机构债权人约束,发挥市场纪律,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信用评级机制。
  当然,这些原则性方案给市场指明了方向,但要有效隔离地方政府债务在此过程受到过度波及,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必要的操作方案。一旦明确市场可行的操作方案,与地方政府有关的债务市场,则可实现与市场机制的一定隔离,引入非完全化的处置机制。这可能会对地方政府的增量资金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对地方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带来一定影响,但有助于为减轻破坏市场刚性兑付预期可能带来的冲击,尤其是保留了政府融资能力和应对空间。
  二是有必要事先明确房地产的政策选择。一旦破坏刚性兑付,房地产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房地产市场融资并不直接以刚性兑付为基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支撑房地产融资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支撑房地产价格稳定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房地产在地方政府收入、经济运行和金融扩张中的作用,存在出于维护经济稳定增长的隐性担保。有鉴于此,有必要尽快明确房地产的长效机制,使市场能形成合理的稳定预期。
  在建立多部门应急预案基础上,破解资金市场乱象和困局,应当将重点放在打破市场刚性兑付预期上。产生市场刚性兑付预期的基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于我国稳定机制导致的救助逻辑,不但太大不能倒,太小也不能倒,甚至大量的跨境套利资金也是基于我国的经济稳定承诺。另一个是事实上没有出现违约事件。在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市场刚性兑付神话,重建市场秩序并非易事。打破刚性兑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机制的过程,需要在思想认识、制度设计和组织安排上都有所调整。
  为此,可从事实违约入手,建立我国有效的安全网和合理的稳定机制,最终重建市场秩序。短期内,可以从一般企业的正常违约入手。超日债实质违约是好的开始;应允许部分信托出现市场违约;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回归本源,由投资者承担合理的风险;对于增量地方政府债务,应允许市场化违约。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其他文献
在周期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下,所有列车在车站到发都是周期循环发生的。将安排列车运行线的问题看作周期事件安排问题,并借助周期约束图及周期势差模型,可以建立周期运行图网
数据说明:以上数据均来自于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CMMR)2009年2月进行的“电视频道在全国各级有线电视公共网入网状况月度监测”.该入网监测每月进行一次,调研对象为全
利率市场化,是指不同领域(系列)的资金价格由市场微观主体根据供求自主决定。任何改革都是手段。利率市场化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要实现金融资源配置,从政府主导和数量配给,转向以
针对水工隧洞衬砌结构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数值模拟手段的围岩和衬砌结构协调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组合式支护结构的模拟方法、混凝土和钢管衬砌的设计与验算及
目的:基于多中心临床回顾性研究,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证候分布规律及主要证型的症状特点。方法:在全国选择4所医院作为研究中心,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化学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使用FOLFOX 4、XEL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患者72例
测定了1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Ⅰ型5例,Ⅱ型13例)红细胞膜上葡萄糖跨膜运输速率的变化,结果显示患者的葡萄糖输出速率略有减小,但变化不显著,虽然在1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2例显示出最大运输速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0例AD患者作为AD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
目的:观察整脊结合脊得舒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整脊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脊得舒丸治疗,15d为
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传染特点与以往的危机表现出众多的不同之处。原因之一就是当前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风险链条更加复杂,风险传染环节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