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是指具有学习障碍的智力正常儿童,他们往往在听、说、读、写等学习相关活动上存在一种或多种特殊性障碍。导致学习困难的因素较为复杂,单纯的智力、学业成绩差异并不能作为评判学困生的唯一标准,新的评估取向应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它们构建了儿童的心理社会,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能力。
疫情时期的新型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律、自主等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怎样让这些学生不掉队?学校从学生辅导、教师培训、家庭引导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干预。
1.心理引导
学校开设“每周家话”,对学困生进行团体辅导,对个别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使学困生树立自信。
“每周家话”是平时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沟通的桥梁。疫情期间,学校固定每周三为“每周家话”的时间,“每周家话”成为学校专职心理老师李老师和全校学生沟通的纽带,针对学生们出现的状况,李老师会通过小故事,从心理学角度指导学生们怎么应对疫情期间的学习与生活。针对不同年级学困生的年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低年级关注习惯养成,中年级关注专注力、自律培养,高年级关注自主与沟通、青春期的情绪问题管理等。学校推出“做情绪的主人”“让爱在心灵深处生根”“环境是成长的翅膀”等十期“每周家话”,孩子们在课后与心理老师谈感受,诉心声。
对于疫情期间手机成瘾、出现严重情绪问题等的学困生,心理老师在线上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并且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在这种特殊时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指导家长和孩子进行交流,科学地引导孩子等。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与学科老师们进行沟通,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动力,通过小组学习带动孩子的人际交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有了变化,能够管理时间,能够积极地参与线上学习,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怎样改变自己。在疫情期间实现了从焦躁向平和的过渡,学习效果有了显著提升。
2.教师引导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困生的转化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面对疫情期间的诸多变化,老师们的压力剧增,这时,教师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又怎样一如既往地关注学困生呢?
学校组织了教师系列培训,对教师进行心理调适,指导教师用积极的方式面对困难,研究针对不同学困生的策略方法,促进学困生的成长。教师们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为他们创造活动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教师还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让学困生们快乐地融入班集体中,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发展个性,增强能力,拥有积极情绪。在线上课堂中,教师努力创设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氛围,“你真有想象力”“你的思维真敏捷”“再想一想,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一句句鼓励与赞扬,就像一股股清泉注入了学困生的心田,激活了学困生的学习内动力,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校还为教师们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举办教师育人故事分享会,鼓励教师分享经验。教师们在分享交流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掌握了育人策略,促进专业成长与提升。
3.家庭引导
疫情期间,孩子居家学习,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多问题接踵而来。只有家校共育,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才能更有助于学困生的转化。
学校利用周末时间开设了“周末有约——好家长课堂”。从三个居家学习生活的痛点引入:手机不离手,学习不专注,监管无方法。借助案例分析孩子缺乏自律的原因,帮助家长透过“不自律”的表象,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动机、家长自身的控制与代劳对孩子自律培养的影响,分析培养自律过程中不科学的教养方式。然后,从脑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培养孩子自律的方法,并从亲子沟通中常见的陷阱引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积极被动、消极主动、消极被动沟通姿态的不良影响,分析了“完美父母、完美孩子”的执念,父母的“内心戏”如何影响选择以及批判性的倾听与回应,按照沟通姿态、沟通前提和沟通三部曲提出了有效沟通的践行方法。通过系列的培训,引导学困生家长改变认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对学困生家长进行线上团体辅导,与家长分享疫情期间学困生的一些心理特点与成因,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针对性的技巧与方法。让家长学会剖析自己,学会控制情绪等,并为家长推荐一些家教的文章、书籍、电影,让家长学会在自我成长中感化与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个别学困生家长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家长分享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家长学会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在鼓励中带动其他心理能量,从而走出学困境况。
通过综合干预与个别辅导,学困生家长们懂得了要努力为孩子创设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相信、尊重孩子,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多表揚和鼓励,使孩子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懂得了要和老师积极沟通,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懂得了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尽量给孩子实践与创新的自由,让孩子在轻松、温馨、友爱的家庭氛围中自由快乐成长。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小学学困生综合干预策略的探索”(课题批准号CAIA17100)研究成果
编辑 _ 于萍
疫情时期的新型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律、自主等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怎样让这些学生不掉队?学校从学生辅导、教师培训、家庭引导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干预。
1.心理引导
学校开设“每周家话”,对学困生进行团体辅导,对个别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使学困生树立自信。
“每周家话”是平时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沟通的桥梁。疫情期间,学校固定每周三为“每周家话”的时间,“每周家话”成为学校专职心理老师李老师和全校学生沟通的纽带,针对学生们出现的状况,李老师会通过小故事,从心理学角度指导学生们怎么应对疫情期间的学习与生活。针对不同年级学困生的年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低年级关注习惯养成,中年级关注专注力、自律培养,高年级关注自主与沟通、青春期的情绪问题管理等。学校推出“做情绪的主人”“让爱在心灵深处生根”“环境是成长的翅膀”等十期“每周家话”,孩子们在课后与心理老师谈感受,诉心声。
对于疫情期间手机成瘾、出现严重情绪问题等的学困生,心理老师在线上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并且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在这种特殊时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指导家长和孩子进行交流,科学地引导孩子等。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与学科老师们进行沟通,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动力,通过小组学习带动孩子的人际交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有了变化,能够管理时间,能够积极地参与线上学习,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怎样改变自己。在疫情期间实现了从焦躁向平和的过渡,学习效果有了显著提升。
2.教师引导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困生的转化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面对疫情期间的诸多变化,老师们的压力剧增,这时,教师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又怎样一如既往地关注学困生呢?
学校组织了教师系列培训,对教师进行心理调适,指导教师用积极的方式面对困难,研究针对不同学困生的策略方法,促进学困生的成长。教师们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特点,为他们创造活动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教师还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让学困生们快乐地融入班集体中,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发展个性,增强能力,拥有积极情绪。在线上课堂中,教师努力创设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氛围,“你真有想象力”“你的思维真敏捷”“再想一想,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一句句鼓励与赞扬,就像一股股清泉注入了学困生的心田,激活了学困生的学习内动力,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校还为教师们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举办教师育人故事分享会,鼓励教师分享经验。教师们在分享交流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掌握了育人策略,促进专业成长与提升。
3.家庭引导
疫情期间,孩子居家学习,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多问题接踵而来。只有家校共育,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才能更有助于学困生的转化。
学校利用周末时间开设了“周末有约——好家长课堂”。从三个居家学习生活的痛点引入:手机不离手,学习不专注,监管无方法。借助案例分析孩子缺乏自律的原因,帮助家长透过“不自律”的表象,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动机、家长自身的控制与代劳对孩子自律培养的影响,分析培养自律过程中不科学的教养方式。然后,从脑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培养孩子自律的方法,并从亲子沟通中常见的陷阱引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积极被动、消极主动、消极被动沟通姿态的不良影响,分析了“完美父母、完美孩子”的执念,父母的“内心戏”如何影响选择以及批判性的倾听与回应,按照沟通姿态、沟通前提和沟通三部曲提出了有效沟通的践行方法。通过系列的培训,引导学困生家长改变认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对学困生家长进行线上团体辅导,与家长分享疫情期间学困生的一些心理特点与成因,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针对性的技巧与方法。让家长学会剖析自己,学会控制情绪等,并为家长推荐一些家教的文章、书籍、电影,让家长学会在自我成长中感化与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个别学困生家长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家长分享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家长学会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在鼓励中带动其他心理能量,从而走出学困境况。
通过综合干预与个别辅导,学困生家长们懂得了要努力为孩子创设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相信、尊重孩子,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多表揚和鼓励,使孩子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懂得了要和老师积极沟通,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懂得了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尽量给孩子实践与创新的自由,让孩子在轻松、温馨、友爱的家庭氛围中自由快乐成长。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小学学困生综合干预策略的探索”(课题批准号CAIA17100)研究成果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