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虚假广告害人不浅,谁的责任?
近年来,无论是电视。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网络这样的现代传播工具,都充斥着各种“降糖药”、“降糖保健品”的广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夸大宣传,甚至滥竽充数者。不少病友相信了广告上的宣传,购买了假药,上了当。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服用不该服用的药物,其中因轻信虚假广告而服用假降糖药的糖尿病病友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
不知各位病友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会那么轻信“虚假广告”的宣传?除了有某些商家和媒体不合法地运作之外,病友们自己是不是也有责任?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王彦玲。
从四个典型病例出发,王彦玲心理师谈到了糖尿病病友轻信假药宣传的四个”心理问题”:
问题一:不愿正视现实,终致“弃明投暗”
许某,51岁,1977年诊断为2型糖尿病,至今有28年病史。先后并发“肾功能不全”、“白内障”、“脑梗死”、“肝功能不全”,现用胰岛素治疗。由于担心口服药物对肝肾有不良反应,2004年听信“‘唐乐舒’可彻底治愈糖尿病而没有肝肾副作用、可停用胰岛素”的宣传而大量购买该药。
王医生指出,糖尿病患者总是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病,但他们从医生那里往往听不到自己想听到的、美好的希望,这让他们感到不安和惶恐。于是,便会运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病是终身疾病,不愿意面对各种难缠的并发症,从而对医生的治疗方案缺乏信心。假药的宣传乘虚而入,恰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病友是很容易“弃明投暗”,放弃正规治疗而听信偏方的。
要想不被虚假广告“乘虚而入“,病友自己首先要勇敢起来.正视现实。对病友来说,糖尿病可能是伴随终身的一种挑战,也是必须承受的负担。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坦然接受终身治疗也是一种力量的体现。第二,在正视自己的疾病之后,病友们应该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糖尿病,给自己树立治疗的信心。不错,在目前这个阶段,糖尿病被根治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按医嘱正规治疗.血糖控制得好,完全可以达到长期缓解,从而将并发症与用药的烦恼减到最小,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问题二:难解急躁情绪,幻想“药到病除”
刘某,患2型糖尿病10年,一直服用医生开的降糖西药(具体不详)。今年1月听信“唐必康”胶囊“免费治疗糖尿病、有效后再交钱、两个疗程后无需终身服药”的宣传.购买并服用了该药,并且停服了医生开的药。
王医生点评:绝大部分病友需要终身治疗。这的确是件折磨人的事。于是,病友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愤怒和焦虑的情绪。一方面,病友会因为治疗的无休无止而感到急躁,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为什么自己会摊上这么麻烦的疾病。而此时“假药”会利用这种焦虑和愤怒,通过种种促销手段如承诺“很快就能治好”等,突破病友们的心理防线,就像上面的这个例子,令病友误入歧途。
王医师说,要想应对此种不良情绪,病友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减少愤怒和焦虑发生的频率。作为糖尿病病友.一定要认识到,既然得了慢性病,就要拿出耐心与之打持久战。要学会在治疗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鼓励自己,坚定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问题三:放纵口欲,不控制饮食
孙某,糖尿病病史15年。去年在报纸上看到“某解放军糖尿病研究中心”能“不限制饮食、不限制水果根治糖尿病,终身不复发”,立刻欣喜若狂,准备好钱,打算前去购买.幸好被家人拦住。
据王彦玲医师介绍,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是最强烈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但是,糖尿病病友无论病情轻重,都是一定要控制饮食的,病友们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就使进食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病友”进食的生理需求”。而假药的广告为了达到促销的目的,一味地迎合病友”渴望享受美食”的心理,不负责任地宣传“不用控制饮食”,如果病人听信了这种说法而放任自己,到头来只会害了自己。
要想解决”控制饮食”的心理危机,首先要用科学的态度端正自己对控制饮食的看法。糖尿病的饮食控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对于美食的需要,但这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身体的机能.同时也在客观上纠正了病友以前”大吃大喝”的不良习惯。如果病友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就不会对控制饮食那么抵触,这样虚假广告的诱惑就无机可乘了。第二,控制饮食的过程的确很痛苦,但病友可以运用一些技巧让自己更快乐一些。
问题四:接受“洗脑”,丧失判断能力
张某,糖尿病病史17年。前几年曾服用“蜂灵胶囊”,感觉作用不大而对虚假广告产生怀疑。去年接触过“纯中药”“糖尿乐”,因推销员三番五次强调该药没有毒副作用,便禁不住诱惑花了上千元买了下来,服用后出现低血糖且并发症加重,至今后悔莫及。
王医师介绍,在心理学中,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即人在接受某种事物的反复刺激“洗脑”后,会在潜意识里接受这种说法,会丢失一部分对此类事物的判断力。即使这种说法是荒谬的,也会无意识地做好接受它的准备。俗话说.”谎言重复一百遍也就成了真理”,就是这个意思。就像上述病例,这位病友本来并不相信假药的宣传,但禁不住虚假广告铺天盖地地轮番轰炸,终不免上当受骗。假药宣传者们相信“重复就是力量”这一信条,就是用这种简单的机械性刺激侵占了病友们原本就懵懂的头脑。
糖尿病病友面对假药宣传者们这一伎俩,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对于糖尿病领域的任何诊断、治疗,其实没有人会比您的医生更了解您,更可以给您帮助了。尽管有的医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有时候不会为您服务得那么周全,但他们毕竟经过正规的医学教育.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治疗过程中帮您排忧解难。所以,请所有的病友牢记这六个字:“有问题.找医生!”其次,要主动学习糖尿病的知识、主动选择正确的信息。可以看一些关于糖尿病的正规出版物,勤学多问,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后,便会拥有对真假信息的判断力,从而主动避开“虚假广告”的诱惑。所谓“亲贤臣而远小人”,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王医师强调,从哲学上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对于事物的转化起决定性作用。对于糖尿病病友来说,要想拒绝虚假广告的诱惑,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加“心理免疫力”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无论是电视。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网络这样的现代传播工具,都充斥着各种“降糖药”、“降糖保健品”的广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夸大宣传,甚至滥竽充数者。不少病友相信了广告上的宣传,购买了假药,上了当。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服用不该服用的药物,其中因轻信虚假广告而服用假降糖药的糖尿病病友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
不知各位病友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会那么轻信“虚假广告”的宣传?除了有某些商家和媒体不合法地运作之外,病友们自己是不是也有责任?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王彦玲。
从四个典型病例出发,王彦玲心理师谈到了糖尿病病友轻信假药宣传的四个”心理问题”:
问题一:不愿正视现实,终致“弃明投暗”
许某,51岁,1977年诊断为2型糖尿病,至今有28年病史。先后并发“肾功能不全”、“白内障”、“脑梗死”、“肝功能不全”,现用胰岛素治疗。由于担心口服药物对肝肾有不良反应,2004年听信“‘唐乐舒’可彻底治愈糖尿病而没有肝肾副作用、可停用胰岛素”的宣传而大量购买该药。
王医生指出,糖尿病患者总是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病,但他们从医生那里往往听不到自己想听到的、美好的希望,这让他们感到不安和惶恐。于是,便会运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病是终身疾病,不愿意面对各种难缠的并发症,从而对医生的治疗方案缺乏信心。假药的宣传乘虚而入,恰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病友是很容易“弃明投暗”,放弃正规治疗而听信偏方的。
要想不被虚假广告“乘虚而入“,病友自己首先要勇敢起来.正视现实。对病友来说,糖尿病可能是伴随终身的一种挑战,也是必须承受的负担。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坦然接受终身治疗也是一种力量的体现。第二,在正视自己的疾病之后,病友们应该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糖尿病,给自己树立治疗的信心。不错,在目前这个阶段,糖尿病被根治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按医嘱正规治疗.血糖控制得好,完全可以达到长期缓解,从而将并发症与用药的烦恼减到最小,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问题二:难解急躁情绪,幻想“药到病除”
刘某,患2型糖尿病10年,一直服用医生开的降糖西药(具体不详)。今年1月听信“唐必康”胶囊“免费治疗糖尿病、有效后再交钱、两个疗程后无需终身服药”的宣传.购买并服用了该药,并且停服了医生开的药。
王医生点评:绝大部分病友需要终身治疗。这的确是件折磨人的事。于是,病友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愤怒和焦虑的情绪。一方面,病友会因为治疗的无休无止而感到急躁,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为什么自己会摊上这么麻烦的疾病。而此时“假药”会利用这种焦虑和愤怒,通过种种促销手段如承诺“很快就能治好”等,突破病友们的心理防线,就像上面的这个例子,令病友误入歧途。
王医师说,要想应对此种不良情绪,病友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减少愤怒和焦虑发生的频率。作为糖尿病病友.一定要认识到,既然得了慢性病,就要拿出耐心与之打持久战。要学会在治疗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鼓励自己,坚定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问题三:放纵口欲,不控制饮食
孙某,糖尿病病史15年。去年在报纸上看到“某解放军糖尿病研究中心”能“不限制饮食、不限制水果根治糖尿病,终身不复发”,立刻欣喜若狂,准备好钱,打算前去购买.幸好被家人拦住。
据王彦玲医师介绍,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是最强烈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但是,糖尿病病友无论病情轻重,都是一定要控制饮食的,病友们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就使进食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病友”进食的生理需求”。而假药的广告为了达到促销的目的,一味地迎合病友”渴望享受美食”的心理,不负责任地宣传“不用控制饮食”,如果病人听信了这种说法而放任自己,到头来只会害了自己。
要想解决”控制饮食”的心理危机,首先要用科学的态度端正自己对控制饮食的看法。糖尿病的饮食控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对于美食的需要,但这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身体的机能.同时也在客观上纠正了病友以前”大吃大喝”的不良习惯。如果病友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就不会对控制饮食那么抵触,这样虚假广告的诱惑就无机可乘了。第二,控制饮食的过程的确很痛苦,但病友可以运用一些技巧让自己更快乐一些。
问题四:接受“洗脑”,丧失判断能力
张某,糖尿病病史17年。前几年曾服用“蜂灵胶囊”,感觉作用不大而对虚假广告产生怀疑。去年接触过“纯中药”“糖尿乐”,因推销员三番五次强调该药没有毒副作用,便禁不住诱惑花了上千元买了下来,服用后出现低血糖且并发症加重,至今后悔莫及。
王医师介绍,在心理学中,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即人在接受某种事物的反复刺激“洗脑”后,会在潜意识里接受这种说法,会丢失一部分对此类事物的判断力。即使这种说法是荒谬的,也会无意识地做好接受它的准备。俗话说.”谎言重复一百遍也就成了真理”,就是这个意思。就像上述病例,这位病友本来并不相信假药的宣传,但禁不住虚假广告铺天盖地地轮番轰炸,终不免上当受骗。假药宣传者们相信“重复就是力量”这一信条,就是用这种简单的机械性刺激侵占了病友们原本就懵懂的头脑。
糖尿病病友面对假药宣传者们这一伎俩,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对于糖尿病领域的任何诊断、治疗,其实没有人会比您的医生更了解您,更可以给您帮助了。尽管有的医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有时候不会为您服务得那么周全,但他们毕竟经过正规的医学教育.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治疗过程中帮您排忧解难。所以,请所有的病友牢记这六个字:“有问题.找医生!”其次,要主动学习糖尿病的知识、主动选择正确的信息。可以看一些关于糖尿病的正规出版物,勤学多问,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后,便会拥有对真假信息的判断力,从而主动避开“虚假广告”的诱惑。所谓“亲贤臣而远小人”,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王医师强调,从哲学上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对于事物的转化起决定性作用。对于糖尿病病友来说,要想拒绝虚假广告的诱惑,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加“心理免疫力”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