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相邻地带民族族属的判定

来源 :古代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stlin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在欧洲民族史研究中可以发现,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族属的区分与判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除族源因素以外,族群由于地理位置关系,或处异族和异质文化的包围中,或同异族比邻而居,长期接受相邻族群的影响,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乃至形成一些过渡类型的混融性族体。族属判定上由此产生不同的意见,应予宽容看待。
  关键词: 民族 相邻地带 族属判定
  
  我们探究欧洲古代民族的历史,现在主要还是依据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代文献,有时也辅之以一些考古发掘材料或其他学科的材料。但仍常常遇到一些对其族源或族属不甚了了的对象,古代作家的有关记述,不是失之过简,语焉不详,就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因而使今人在面对难题时,往往难于把握,倍感困惑。
  在意大利半岛古代历史的漫长行程中名噪一时并曾给予罗马以强烈影响的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s),族源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有争议,迄无定论。一是东来说,如希罗多德所说,为小亚细亚迁来意大利的吕底亚人(Lydians)的后裔,或是东地中海古老的佩拉斯吉人(Pelasgi)的分支;一是意大利土著说,即自古即在半岛上定居者;再有如李维所主张的北来说,认为他们是越过阿尔卑斯山而来的北方蛮族,等等。当然,由于时间过于邈远,要真正厘清特定族体的族源,绝非易事。除伊特拉斯坎人以外,不少古代欧洲民族具体的来源,其实都还漫漶不清,令人费解,像大不列颠岛北部的皮克特人(Pict)、地中海北岸一带的利古里亚人(Ligurians)、作为西班牙土著的伊比利亚人(Iberians)等,就其说不一。
  那么,判定一个民族的族属关系是不是就好办些呢?恐怕也不见得,要分具体的对象和情况。有时族属背景就相当复杂,能够确定一个族体的族属,固然最好——像赫尔维蒂人(Helvetii)肯定为凯尔特人(Celts),英高尼人(Ingauni)属利古里亚人,汪达尔人(Vandal)属日耳曼人(Germans)等——而一时难以得出明确结论来的,就只能存疑,无须勉强。有时不作硬性定论,留有余地,或采取几说并存,均予尊重,反而是一种较为客观、主动的态度。
  在欧洲民族史的研究中,我们就多次遇到过这样的复杂对象,歧异莫辨,一时难于断定。巴尔干半岛及其附近同伊利里亚人(Illyrians)相关的几个族系中,就存在类似的问题。一种是甩离民族主体(或因主动向外迁徙,或因外族迁入,渐渐隔断了与民族其他部分成员间的联系)的分支;一种是居住在远离民族主体中心、与邻族接壤的边缘地带的混融型分支。用恩格斯的话来说,他们大概都可以被称作为民族“机体的某些末梢部分”。前者如意大利半岛东南端靴跟部的阿普利亚族群[包括梅萨皮人(Messapii)、雅皮吉人(Iapyges)、道尼人(Daunii)等],半岛中东部居处亚平宁山脉与亚得里亚海之间地带的皮切尼人(Piceni),半岛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南麓的威尼蒂人(Veneti),或许还包括阿尔卑斯山区的雷蒂人(Raetians)、卡尔尼人(Carni)、塔乌里斯契人(Taurisci)。属后者的有潘诺尼亚人(Pannonians)、培奥尼亚人(Paeonians)、马其顿人(Macedonians),埃皮鲁斯地区的居民,似乎也可归入这一类。
  他们要么置身于异族和异质文化的包围中,要么同异族比邻而居,长期以来双方互有往来,彼此影响,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或存通婚关系,或在语言、风俗习惯方面有所交流。族体间的这一相互接触、相互濡染,往往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相互混化、相互融合,于是也就有可能去部分地接受和吸收异族或异质文化的成份,久而久之,慢慢变得与民族主体有所离异了。这就像我们今天所见迁居美国多年的亚裔及其后代,远居海外,自会在语言、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接受驻在国的强烈濡染,而同亚洲母邦产生距离一样。
  而相邻地带的人群和语言文化的影响,则有一种就近汲取的“边际效应”。人们画水彩画时不难会发现,当两种原色相遇的时候,在水份较多的情况下,经常出现相互渗透和混融的现象。蓝色和红色相遇,纸上就会混成紫汪汪一片,蓝色和黄色混合,则又变成绿色。紫色里分别包含了蓝、红两种成份,紫色是蓝色、红色两种原色混合而成的。不妨说,种族、民族背景相异的人长期交往和混化,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混合而成的族体,本身的成份自然不可能是完全单纯的,常常既有甲,又有乙,有时同民族主体有联系,包含着民族主体的成份,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多少已经吸纳了周邻的异质成份在内,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此亦彼,面目已非了。当然,这种同原族体相比而出现的差异之程度,一般则取决参与混合的各种成份的数量比例关系。恰如人类学家所谓的要受“隔绝程度、种族混血、杂交群团的构成,以及参与杂交的群团成份的数量关系”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就如同紫色一样,或呈偏红一点,或则偏蓝一点,关键在于哪种原色成份多些。在人种方面也是如此,最典型的像美洲的混血人,肤色等体貌特征偏深偏浅、近此近彼,同参与混合的不同人种的成份比例有关。如当代美国黑人,完全保持非洲祖先原初体貌特征的已经不多,毕竟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当时的黑奴及其后裔已经融入了相当比例的其他成份。
  上述巴尔干古代族体的族属背景,仍须具体分析、说明一下。处于意大利半岛南北两端的阿普利亚族群和威尼蒂人、卡尔尼人及皮切尼人,一般被认为是原居巴尔干半岛的伊利里亚人迁入意大利后形成的分支,背景倒也相对单一,伊利里亚人而已。不过天长日久之后,与意大利各族群难免会有所互动并受其影响。譬如皮切尼人南部地区的考古材料似乎表明,他们同比邻而居的意大利翁布里-萨贝利(Umbro-Sabelli)系统的族群存有某些近亲关系。这就是说,伊利里亚族系的皮切尼人在定居意大利后,与毗邻的翁布里-萨贝利人开始有所接触,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混合。
  雷蒂人则较复杂,有人单纯视之为威尼蒂人中“未开化的和野蛮的一支”,也有人则把雷蒂人看作一支为躲避凯尔特人的侵袭而北上移居阿尔卑斯山区的伊特拉斯坎人。还有人则注意到他们与阿尔卑斯山区凯尔特居民错落杂居的环境,及其文化中存在的凯尔特因素,认为他们是“处于强有力的凯尔特影响之下的伊利里亚人”。当代学者多倾向于认为,他们可能“部分地为伊利里亚人,部分地为凯尔特人”,或直接表述为“伊利里亚人和凯尔特人的混合血统”。雷蒂人的语言过去被视为处于凯尔特语和伊利里亚语中间的地位,但如今又有学者注意到了它当中包含的某些非印欧语因素。这是否正意味着,雷蒂人的祖先至少部分地可能同印欧人大入侵前的非印欧土著居民有关?后来印欧人侵入欧洲大陆,他们才又吸纳了凯尔特、伊利里亚的部分人员或语言因素。再后来,又接受了伊特拉斯坎语和罗马化带来的拉丁语影响。如此层层叠加,在与不同移民进一步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残留在今意大利、瑞士边境一带的少数民族罗曼什人(Romansch)、弗留利人(Friulians)和拉定人(Ladins),古代雷蒂人的语言,则演化成了上述民族至今尚在使用的列托-罗曼语。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卑斯山区的崎岖地貌导致的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则起了保护这些小民族、小语言的作用。同样居于阿尔卑斯山区的卡尔尼人、塔乌里斯契人的族属,亦被学界作了相似的复杂解读,他们或被认为属伊利里亚族系,或被看成凯尔特人,如法国著名的凯尔特历史学家亨利
其他文献
下文是拱玉书教授为吴宇虹教授文集所作序文。文集作者与序文作者均为国际亚述学界知名学者。两位教授既有共同的学术渊源与研究领域,其学问传承与研究志趣却又有所分别。文
提 要:《乌尔那穆地籍》原文是用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写成,最早记于乌尔第三王朝建立者乌尔那穆统治时期,目前发现的2件比较完整的版本都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泥板复本,以及约11件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石碑碎片。该文献主要记录了乌尔那穆统治时期,乌尔第三王朝地方行省的区域边界划分情况,是我们研究乌尔第三王朝行政区划、地理分布与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乌尔第三王朝;乌尔那穆;行
提 要:1976年,美国战略学家勒特韦克提出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后,在西方古典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讨论。一方面,包括当代著名的古典学者对这种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甚至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却有一部分古典学者认为罗马帝国的“大战略”是存在的,对它表示支持,甚至有学者把它运用到罗马边疆研究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40年的实践证明,尽管该理论存在不足,被学界长期忽视,但关于它的探讨却对深
古埃及历史上第一次重大危机出现在古王国崩溃之后。主要由于中央政权的崩溃导致大饥馑的发生。地方统治者尝试使用发明新的人工灌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古代埃及国
伊南尼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初期一位重臣,位于底比斯阿布得一艾尔一库尔纳的陵墓内石碑及墙壁上存有其自传铭文和与之相匹配的绘画,对于研究第十八王朝历史有较高史料价值。该铭
提 要:梅藤自传体铭文译注是对古代埃及梅藤自传体铭文进行的释读、翻译,并对译文中出现的官职、地名以及古代埃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必要解释。该文献刻写在梅藤位于萨卡拉的墓室墙壁上,是迄今所知年代最为久远的古代埃及自传体铭文。该铭文反应了古代埃及早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故此,它是研究古代埃及早期行政管理体系和社会经济形态的首选文献资料。  关键词:古代埃及;梅藤自传体铭文;译注  梅藤自传体铭文是迄今所
提要: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法庭判案文件,苏美尔语称为“di-til-la”,意为“最终裁决”。吉尔苏出土文献最多,在温马也出土了少数泥板,基本上属于财产争诉案件。与吉尔苏的相比,温马的法庭判案文件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根据出土于温马地区的20块判案泥板文书,探讨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温马地区的民法案例以及涉及的经济和社会制度。  关键词:乌尔第三王朝 温马 判案文件    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前2
日知先生从世界古典文明史的广阔视野中,用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再思考,力图重构中国早期文明史的理论框架,给予中国早期文明史研究很大
本文分析了乌尔第三王朝和古巴比伦时期的两件分家文书。文件表明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家庭生产资料中,奴隶作为动产的主要部分在家庭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家
Within the recent months,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ortic aneurysms has become a rather interesting alternative to patients considering open surgery. In the pas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