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的发展,人民的期盼,国际的竞争,迫切要求我们以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那么,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的第一质量究竟又是什么呢?
关于教育质量的问题,迄今众说纷纭,在我国认同度较高的有两种说法。一是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它对教育质量的定位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二是陈玉坤、沈玉顺等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的结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这一定义,凸显了教育质量的社会性、过程性、结果性和发展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是对质量概念的最新发展,也是对教育质量标准的权威界定。2013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可见,教育质量是指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儿童的体质健康严重堪忧。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上逐步得到改善,形态发育、运动、营养状况等不断提高,7~18岁中小学生的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止跌趋升。但是,仍然存在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表现为:
肥胖率日趋增长,超过“安全临界点”。与1985年相比,2010年中国7~18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显著增长,但肥胖率也增长了7.9%,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率已达14.2%,“小胖墩”越来越多。目前,肥胖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的“安全临界点”。
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与1985年相比,2010年中国7~18岁城乡中小学生肺活量下降了11.4%、大学生下降了近10%。小学生50米×8往返跑,初中、高中、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8.2%、10.3%和10.9%。中小学男生引体向上最大降幅达到40.4%。
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视力不良检出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40.9%、67.3%、79.2%、84.7%。我国“眼镜娃”的比例高、增幅大、低龄化,已居世界前列。
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鸿江指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以北京为例,2011年北京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2012年北京一所大学学生军训,3500人的学生规模,累计看病人次达到6000余次。
除此之外,中小学生男孩女性化倾向也很突出,从生理学讲,根本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运动来激活生命体应有的激素。
儿童情感素质(情商)极不乐观。学生情感、心理素质极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自闭现象严重、青少年犯罪率有上升趋势和理想信念淡薄。据《南方日报》2010年9月28日的报道,与发达国家青少年犯罪的情况(犯罪率)相比,美国常年保持5%上下,英国约为3%~4%,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为18%以上。根据广州市少教所的数字,目前青少年重复犯罪率竟高达30%以上。近年来的儿童跳楼、“虐猫虐狗”、摔童等事件均反映出儿童情感素质不高、情绪调控欠佳、情商较低等问题。
儿童的创新、想象能力排名世界倒数。资料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教育的第一质量究竟是什么?
根据教育部2013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意见及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鉴于当前基础教育质量出现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将儿童健康列入教育的第一质量,并将其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的美满幸福。因此,让孩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一生幸福,是每个家长的愿望,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党和政府历年来十分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新中国刚一成立,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当时学生的健康状况,指示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先生:“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强调“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健康第一”的思想被逐步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2010年7月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把“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列入了战略主题内容。 不重视儿童体质健康质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校领导的不作为。据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的调查,半数以上的学校几乎没有进行过《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部署的任何工作。为什么这么多的学校可以不作为呢?毛振明说:“主要是因为主管部门对学校、对校长必须完成学校体育相关工作的考核力度不够,学校觉得这些工作可有可无。”当然,更为深层的则是这些学校领导对学生健康、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从战略高度的正确认识,目光短视、决策缺位、行动乏力。
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1.每天1小时,总体18%,高中生12.5%,小学生22.6%;2.每天0.5小时,总体42%。数据表明: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且随着年级增高,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逐渐减少,高中学生最差,小学生最好。学生锻炼时间不能保证,运动不足,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最直接原因。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与日、美等国比较,差距甚大,正常体育活动经常被挤占且缺乏自觉锻炼意识:1.每天锻炼2小时,日本学生21.3%,中国学生6.3%;2.每天锻炼3小时,日本学生21.3%,中国学生1.3%;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初中生中,中国8%,日本65.4%,美国为62.8%,而高中生中,中国10.5%,日本34.5%,美国53.3%;4.美国5~12年级学生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平均为12.6小时,每周体育课时间平均为2.35小时。
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负担调查显示:1.学生每天在校平均总课时为7.4节,其中高中8~9节,初中7.7节,小学6.7节;2.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占比分别为城市小学生67%、农村小学生64.6%,城市初中生60.5%、农村初中生61.6%;3.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按小学中低段和中高段来看,小学1~3年级城市67.2%、农村45.6%,小学四至六年级城市36.8%、农村26.3%;4.调查显示在休息日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沉重;5.中小学生在闲暇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和从事学习提高,其中有84.1%的学生“做家庭作业”;6.平均做作业时间——城市小学生107.12分钟,农村小学生72.26分钟,初中学生平均做作业在180分钟以上的高达27.6%。总的情况是做作业的时间城市学生多于农村学生,高年级多于低年级。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负担主要来自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闲暇时间过少,体育活动时间更少,这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
青少年行为方式的改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新近研究的国家社科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表明。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三件事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因家庭教养方式过于溺爱和娇惯,我国74%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允许出去运动。吴键博士的研究,从青少年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此外,学校体育开课率不高,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等,也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将健康列入教育第一质量的基本实践是什么?
笔者以为:做教育就是做善事,想把教育做好的人都是想把善事做大的人。教育的最大善事,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教育的第一质量就是儿童健康。
为了儿童的健康,为了拯救孩子的健康,我们必须从具有导向作用的评价机制入手,将其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把儿童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儿童健康包括三个方面: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康。
为此,我校主要打造了制度、物质、时间“三个保障”;将学生是否“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坐得住、看得远、想得通、处得好”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的第一项;学校还成立了师生体质健康工作室,负责对全校师生体质情况实时监控;完善各种体育设施,全校有两个塑胶运动场、一个标准网球场,每个学生有一只乒乓球拍、一根跳绳。全校乒乓球桌已达300 张,墙角下、大树下、花坛旁,到处都精巧有序地安放着乒乓球台。《人民日报》一位资深记者惊叹:“这是一个奇迹,简直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除正常的体育课、课外活动外,全校大课间活动延长到50分钟。经过精心计算,学校发现原来大课间只有30分钟不够用。因为学生下楼、上楼各需要6分钟,再留给学生上洗手间8分钟,这样只剩下10分钟左右进行锻炼。延长后,可保证学生有半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虽然,我校的实践在实施后不久迎来了:赞成的、抨击的、抗议的、质疑的、担心的等不同观点;虽然,有些家长认为运动时间长了,耽误孩子学习,夏天怕孩子晒黑了,冬天怕孩子吹病了,运动强度稍大又怕孩子累了;虽然,还有的家长要求学校增加课时和作业,减少活动时间。然而,我们一直坚持着。因为,青少年一代体质、综合素质持续下降,意味着生存能力退化!因此,我们坚持将儿童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如果以牺牲孩子健康去换分数,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隐患!
我们的坚持换来了这样一份数据:以2012届毕业体检和小升初考试成绩来看,电子科大附小的学生平均身高1.526米,比全国12岁学生的平均身高高出两公分,近视率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感冒缺课学生数量不足3%。
数字虽然枯燥,但它却有力地证明:儿童健康是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的健康教育梦开始实现了。
育人为本,健康第一,意味着必须把儿童健康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和首要指标,切实确立“儿童健康是第一教育质量”的观念。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是百年大计,更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多一些忧患意识,多一些长远谋划,全员行动,铸就青少年健康长城,以让我们的民族能够健康地走向未来。
关于教育质量的问题,迄今众说纷纭,在我国认同度较高的有两种说法。一是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它对教育质量的定位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二是陈玉坤、沈玉顺等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的结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这一定义,凸显了教育质量的社会性、过程性、结果性和发展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是对质量概念的最新发展,也是对教育质量标准的权威界定。2013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可见,教育质量是指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儿童的体质健康严重堪忧。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上逐步得到改善,形态发育、运动、营养状况等不断提高,7~18岁中小学生的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止跌趋升。但是,仍然存在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表现为:
肥胖率日趋增长,超过“安全临界点”。与1985年相比,2010年中国7~18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显著增长,但肥胖率也增长了7.9%,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率已达14.2%,“小胖墩”越来越多。目前,肥胖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的“安全临界点”。
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与1985年相比,2010年中国7~18岁城乡中小学生肺活量下降了11.4%、大学生下降了近10%。小学生50米×8往返跑,初中、高中、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8.2%、10.3%和10.9%。中小学男生引体向上最大降幅达到40.4%。
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视力不良检出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40.9%、67.3%、79.2%、84.7%。我国“眼镜娃”的比例高、增幅大、低龄化,已居世界前列。
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鸿江指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以北京为例,2011年北京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2012年北京一所大学学生军训,3500人的学生规模,累计看病人次达到6000余次。
除此之外,中小学生男孩女性化倾向也很突出,从生理学讲,根本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运动来激活生命体应有的激素。
儿童情感素质(情商)极不乐观。学生情感、心理素质极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自闭现象严重、青少年犯罪率有上升趋势和理想信念淡薄。据《南方日报》2010年9月28日的报道,与发达国家青少年犯罪的情况(犯罪率)相比,美国常年保持5%上下,英国约为3%~4%,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为18%以上。根据广州市少教所的数字,目前青少年重复犯罪率竟高达30%以上。近年来的儿童跳楼、“虐猫虐狗”、摔童等事件均反映出儿童情感素质不高、情绪调控欠佳、情商较低等问题。
儿童的创新、想象能力排名世界倒数。资料显示,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教育的第一质量究竟是什么?
根据教育部2013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意见及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鉴于当前基础教育质量出现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将儿童健康列入教育的第一质量,并将其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的美满幸福。因此,让孩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一生幸福,是每个家长的愿望,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党和政府历年来十分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新中国刚一成立,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当时学生的健康状况,指示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先生:“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强调“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健康第一”的思想被逐步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2010年7月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把“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列入了战略主题内容。 不重视儿童体质健康质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校领导的不作为。据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的调查,半数以上的学校几乎没有进行过《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部署的任何工作。为什么这么多的学校可以不作为呢?毛振明说:“主要是因为主管部门对学校、对校长必须完成学校体育相关工作的考核力度不够,学校觉得这些工作可有可无。”当然,更为深层的则是这些学校领导对学生健康、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从战略高度的正确认识,目光短视、决策缺位、行动乏力。
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1.每天1小时,总体18%,高中生12.5%,小学生22.6%;2.每天0.5小时,总体42%。数据表明: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且随着年级增高,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逐渐减少,高中学生最差,小学生最好。学生锻炼时间不能保证,运动不足,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最直接原因。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与日、美等国比较,差距甚大,正常体育活动经常被挤占且缺乏自觉锻炼意识:1.每天锻炼2小时,日本学生21.3%,中国学生6.3%;2.每天锻炼3小时,日本学生21.3%,中国学生1.3%;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初中生中,中国8%,日本65.4%,美国为62.8%,而高中生中,中国10.5%,日本34.5%,美国53.3%;4.美国5~12年级学生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平均为12.6小时,每周体育课时间平均为2.35小时。
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负担调查显示:1.学生每天在校平均总课时为7.4节,其中高中8~9节,初中7.7节,小学6.7节;2.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占比分别为城市小学生67%、农村小学生64.6%,城市初中生60.5%、农村初中生61.6%;3.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按小学中低段和中高段来看,小学1~3年级城市67.2%、农村45.6%,小学四至六年级城市36.8%、农村26.3%;4.调查显示在休息日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沉重;5.中小学生在闲暇时间完成家庭作业和从事学习提高,其中有84.1%的学生“做家庭作业”;6.平均做作业时间——城市小学生107.12分钟,农村小学生72.26分钟,初中学生平均做作业在180分钟以上的高达27.6%。总的情况是做作业的时间城市学生多于农村学生,高年级多于低年级。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负担主要来自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闲暇时间过少,体育活动时间更少,这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
青少年行为方式的改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新近研究的国家社科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表明。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三件事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因家庭教养方式过于溺爱和娇惯,我国74%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允许出去运动。吴键博士的研究,从青少年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此外,学校体育开课率不高,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等,也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将健康列入教育第一质量的基本实践是什么?
笔者以为:做教育就是做善事,想把教育做好的人都是想把善事做大的人。教育的最大善事,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教育的第一质量就是儿童健康。
为了儿童的健康,为了拯救孩子的健康,我们必须从具有导向作用的评价机制入手,将其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把儿童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儿童健康包括三个方面: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康。
为此,我校主要打造了制度、物质、时间“三个保障”;将学生是否“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坐得住、看得远、想得通、处得好”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的第一项;学校还成立了师生体质健康工作室,负责对全校师生体质情况实时监控;完善各种体育设施,全校有两个塑胶运动场、一个标准网球场,每个学生有一只乒乓球拍、一根跳绳。全校乒乓球桌已达300 张,墙角下、大树下、花坛旁,到处都精巧有序地安放着乒乓球台。《人民日报》一位资深记者惊叹:“这是一个奇迹,简直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除正常的体育课、课外活动外,全校大课间活动延长到50分钟。经过精心计算,学校发现原来大课间只有30分钟不够用。因为学生下楼、上楼各需要6分钟,再留给学生上洗手间8分钟,这样只剩下10分钟左右进行锻炼。延长后,可保证学生有半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虽然,我校的实践在实施后不久迎来了:赞成的、抨击的、抗议的、质疑的、担心的等不同观点;虽然,有些家长认为运动时间长了,耽误孩子学习,夏天怕孩子晒黑了,冬天怕孩子吹病了,运动强度稍大又怕孩子累了;虽然,还有的家长要求学校增加课时和作业,减少活动时间。然而,我们一直坚持着。因为,青少年一代体质、综合素质持续下降,意味着生存能力退化!因此,我们坚持将儿童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如果以牺牲孩子健康去换分数,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隐患!
我们的坚持换来了这样一份数据:以2012届毕业体检和小升初考试成绩来看,电子科大附小的学生平均身高1.526米,比全国12岁学生的平均身高高出两公分,近视率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感冒缺课学生数量不足3%。
数字虽然枯燥,但它却有力地证明:儿童健康是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的健康教育梦开始实现了。
育人为本,健康第一,意味着必须把儿童健康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和首要指标,切实确立“儿童健康是第一教育质量”的观念。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是百年大计,更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多一些忧患意识,多一些长远谋划,全员行动,铸就青少年健康长城,以让我们的民族能够健康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