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改革以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逐渐从教育功能提升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上都有了人文精神的体现。教师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变,更深层次地挖掘高中历史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本文就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角度进行浅析,对高中历史教学注重人文精神培养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思考与探索
历史作为高中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在整个教育阶段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历史承载的除了纷繁的史实,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梦、对21世纪青年成长发展和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疯狂背书记忆就能通过的学科,这样僵硬的历史思维方式,使得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失去探索知识的欲望。但历史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以史明鉴,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探究,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一、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浅析
人文主要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探索、发现并赞美人的价值的,而人文精神則是在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上构建的,是能够将人的价值、尊严、意志、道德、人性等综合涵盖的一种文化精神或是生活准则,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将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出来。人文精神是肯定人存在的一切活动,这种活动展现出来的精神,包括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勇敢进取、奉献自我等美好的品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自然也会有更多的人文精神在发展中形成,这是我们学习历史非常重要的一点。人文素养作为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若是出现失落,一定会使得优良品质丢失,使得整个国民素质急速下降。长期以来的历史教学,在升学压力、追求成绩等思想的影响之下,历史的教学逐渐走向误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弃了历史中丰富的鲜活的内容,使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被枯燥说教取代,将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时间、事件的堆砌。
二、以课例论述高中历史教学对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探索
以必修一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为案例分析人文精神培养方式。第五单元主要是将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阶段的历史展开讲解,从逻辑结构角度分析,有两条线索、两个阶段以及两种社会制度。主要线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给社会主义理论赋予的现实意义和十月革命的胜利进一步支持社会主义的胜利。两个阶段则是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世界历史逐渐分成两个时期,胜利之前的世界近代史和胜利之后的现代史。两种制度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阶段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较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可从空想的社会主义、工人觉醒、巴黎公社三个阶段展开。三个阶段将社会主义的创建和革命实践的首次尝试串联开,前两个阶段将诞生的背景、科学的理论体系阐述清楚后,后面的《共产党宣言》以及巴黎公社,都是基于背景和理论体系下的实践产物。历史教师在这样的教育内容下,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师生观,将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氛围融入其中。历史本身也是高度人文精神的一种体验。所以对历史教学进行研究时,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化的教育晋升到一定阶段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需要将自身业务能力提升到一定高度,还需要具有优秀的师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否则无法进行言传身教。历史老师应该对自身有充分的认识,并对教育观念有新的体会,一方面需要强化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个人人文修养也不能落下。人文修养可以是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本次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师可借此机会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备课时,将丰富的内容结合人文因素、感情色彩进行讲授,用自身的表情和神态、动作,配合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使命的召唤,是中国人在历史画卷中国必然的选择,是无悔的、坚定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得学生能够从情感上产生交融,从教师鲜活的授课内容中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伟大,从而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必修三第一单元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其中《“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重点的内容。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资料和形成基础,学生需要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阶层因素、文化因素四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阶层因素和文化因素,文化上出现整体学术下移、阶层上士阶层强烈兴起,讲解时学生理解程度相对较好,但是对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印象因素,包括分封制度的崩溃和井田制度的瓦解,学生的理解会出现一定的疑惑,此处教师教学时应该重视逻辑上的引导,解决学生逻辑的困惑。若不能展开逻辑上的教学很快教学结果还是会变成死记硬背,那就不能对人文精神展开思考了。新历史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包括经济史、文化史等内容,教师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将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传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生应该从辩证的观点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点,而不是过多去对儒家思想进行好坏的批评。各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丰富的生活,教师应从大背景下,将历史引入课堂之中,借助英雄人物创造的历史光辉,通过现实和历史进行对比映照,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使得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历史,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的伟大,感受到人类生生不息的思想和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的映射中理解政治、伦理、审美等思想教育,让学生从知识的理解和历史的感悟中感受人文精神,激发学生追求作为人可展开的关于幸福、自由、尊严、解放等的激情,并将其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
历史在教学阶段中,以历史发展变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在长期不懈地努力之下展开。新课改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所有的历史教师势必投入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关注历史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并通过教师勤劳的双手在朝朝暮暮的教学中教授给学生,真正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都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阳. 基于博物馆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7:19.
[2] 罗毓华.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与逻辑——对人教版《历史必修3》的一点教学思考[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7.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思考与探索
历史作为高中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在整个教育阶段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历史承载的除了纷繁的史实,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梦、对21世纪青年成长发展和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疯狂背书记忆就能通过的学科,这样僵硬的历史思维方式,使得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失去探索知识的欲望。但历史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以史明鉴,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探究,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一、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浅析
人文主要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探索、发现并赞美人的价值的,而人文精神則是在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上构建的,是能够将人的价值、尊严、意志、道德、人性等综合涵盖的一种文化精神或是生活准则,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将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出来。人文精神是肯定人存在的一切活动,这种活动展现出来的精神,包括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勇敢进取、奉献自我等美好的品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自然也会有更多的人文精神在发展中形成,这是我们学习历史非常重要的一点。人文素养作为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若是出现失落,一定会使得优良品质丢失,使得整个国民素质急速下降。长期以来的历史教学,在升学压力、追求成绩等思想的影响之下,历史的教学逐渐走向误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弃了历史中丰富的鲜活的内容,使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被枯燥说教取代,将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时间、事件的堆砌。
二、以课例论述高中历史教学对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探索
以必修一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为案例分析人文精神培养方式。第五单元主要是将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阶段的历史展开讲解,从逻辑结构角度分析,有两条线索、两个阶段以及两种社会制度。主要线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给社会主义理论赋予的现实意义和十月革命的胜利进一步支持社会主义的胜利。两个阶段则是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世界历史逐渐分成两个时期,胜利之前的世界近代史和胜利之后的现代史。两种制度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阶段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较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可从空想的社会主义、工人觉醒、巴黎公社三个阶段展开。三个阶段将社会主义的创建和革命实践的首次尝试串联开,前两个阶段将诞生的背景、科学的理论体系阐述清楚后,后面的《共产党宣言》以及巴黎公社,都是基于背景和理论体系下的实践产物。历史教师在这样的教育内容下,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师生观,将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氛围融入其中。历史本身也是高度人文精神的一种体验。所以对历史教学进行研究时,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化的教育晋升到一定阶段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需要将自身业务能力提升到一定高度,还需要具有优秀的师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否则无法进行言传身教。历史老师应该对自身有充分的认识,并对教育观念有新的体会,一方面需要强化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个人人文修养也不能落下。人文修养可以是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本次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师可借此机会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备课时,将丰富的内容结合人文因素、感情色彩进行讲授,用自身的表情和神态、动作,配合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使命的召唤,是中国人在历史画卷中国必然的选择,是无悔的、坚定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得学生能够从情感上产生交融,从教师鲜活的授课内容中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伟大,从而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必修三第一单元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其中《“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重点的内容。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资料和形成基础,学生需要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阶层因素、文化因素四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阶层因素和文化因素,文化上出现整体学术下移、阶层上士阶层强烈兴起,讲解时学生理解程度相对较好,但是对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印象因素,包括分封制度的崩溃和井田制度的瓦解,学生的理解会出现一定的疑惑,此处教师教学时应该重视逻辑上的引导,解决学生逻辑的困惑。若不能展开逻辑上的教学很快教学结果还是会变成死记硬背,那就不能对人文精神展开思考了。新历史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包括经济史、文化史等内容,教师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将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传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生应该从辩证的观点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点,而不是过多去对儒家思想进行好坏的批评。各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丰富的生活,教师应从大背景下,将历史引入课堂之中,借助英雄人物创造的历史光辉,通过现实和历史进行对比映照,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使得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历史,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的伟大,感受到人类生生不息的思想和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的映射中理解政治、伦理、审美等思想教育,让学生从知识的理解和历史的感悟中感受人文精神,激发学生追求作为人可展开的关于幸福、自由、尊严、解放等的激情,并将其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
历史在教学阶段中,以历史发展变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在长期不懈地努力之下展开。新课改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所有的历史教师势必投入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关注历史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并通过教师勤劳的双手在朝朝暮暮的教学中教授给学生,真正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都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阳. 基于博物馆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7:19.
[2] 罗毓华.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与逻辑——对人教版《历史必修3》的一点教学思考[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