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想法,有能力的全能型人才。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课程的设置。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自我学习意识,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我国高校目前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来说,诸如受重视程度不够、配置不合理等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亟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人文素养;综合人才
  “通识教育”一词在19世纪初由美国博德因学院(Bow doin college)教授帕卡德(A.S.Packard)首次提出。由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过分注重专业化,造成一定的弊端,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1995年我国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尤其是与外国高校相比,没有完全发挥出通识教育的作用。因此,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迫切地需要改进和完善[1]。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意义及现状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是将被教育者也就是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进行全面的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我们应当全面的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它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给学生以普遍性的、内容宽泛的基础知识、能力、价值的教育,教学生怎样“做人”。[2]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逐渐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深入研究它的意义和发展。[3]
  我国的通识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当时的高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通才教育、文理渗透”的综合教育理念。从1995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如北京大学的“文理双学位制’;华中理工大学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等。[4]三年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素质教育上。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部分高校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如有的大学将修满12 个“通识”课程学分纳入本科生毕业及学位要求中。当前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5]
  二、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数量少,学分低
  当前,我国高校主要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部规定的必须开设的通识类课程,如历史类、军事类课程;二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独立开设的通识教育课,包括艺术类、宗教哲学类。[6]而我国高等院校对于通识教育的学分要求大多在10至20学分,相比与总学分要求动辄上百的情况下,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设置偏低,所占比重也较低。学分低,意味着学生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较少,不利于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完善知识机构。
  (二)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内容偏实用,轻人文
  我国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多是作为对专业教育补充、纠正的学习课程,缺乏课程设置方面的综合性和人文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更好的人文素养。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理工科学生能掌握人文知识, 文科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这种较为偏颇的认知下,部分高校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偏重于专业特色和职业需求。事实上,大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 通识选修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当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培养出只能从事某一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的工作岗位中需要大量的综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类课程作为学生综合学习的一部分,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三)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逻辑性,整体规划不足
  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的通识教育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方法类尤其是关于逻辑思维的课程开设较少,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逻辑使人严谨,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应当设置在学生已经掌握足够知识的基础,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的对学科间内容交叉渗透部分进行整合上,从而填补自己知识框架上的漏洞。学校还应当安排老师从整体的学业规划角度指导学生选课,而不是的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助选择,一门课程修读完后又盲目的选择另一门,只会让学生无法发现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做不到系统的学习。
  三、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现代学界公认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比如麻省理工大学,它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重很高。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涯中有一半都是修读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仅多样化,还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为学生提供一种“专通”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麻省理工大学开设了上百门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说,麻省理工的通识教育课,不仅种类丰富、内容多样,还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选择,有利于大学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借鉴麻省理工大学的做法,我国也需要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做出相关的改进和完善。
  (一)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目的,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重
  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通识教育的学分比例偏低,因此增设课程、提高学分比重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二)丰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国高等院校主要通过传统课堂的模式开展通识教育,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这不仅限制了教师的课堂活动开展,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另外,高校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考核方式通常都设置的较为简单,学生只需花很少的精力就可以完成这些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轻视。人文课程在通识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较小,尤其是专业型院校更易忽视。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高校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精品课程,如尔雅、慕课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的形式完成通识教育课程。网络课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课程选择。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引进相关网络精品课程,将互联网教学作为一种新的通识教育授课方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逻辑化,为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较为分散,基本是碎片化的知识讲授和不具有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很多课甚至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缺乏对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选择上的引导。有些学校甚至用专业课来滥竽充数。这种做法,根本无法达到通识教育的基本目的。借鉴麻省理工的做法,即使不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也应该引进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并由导师对学生加以指导选择。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知识框架的搭建具有重要作用,而在面对多种课程选择时,导师的适当引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内容串联在一起,发现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更加的娴熟,做到信手拈来。
  通识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既需要对问题正确的认识,也需要根据实际不断的做出改进和完善。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逐步地进行探索研究,才能最终达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加林,徐谅慧.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N].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2]杨芳,崔瑞锋.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3).
  [3]陈于全,王芳.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N].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4]徐文华.我国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历程回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Z1).
  [5]梁伟东.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N].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6]梁海霞.陕西省普通高校通识课程内容体系设置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其他文献
摘 要:“廉则生正,廉则生威”,行业风气关乎事业兴衰成败,关乎发展稳定的大局。公路廉政文化要发挥出其功能和效用,就必须大力弘扬清廉文化,遏制和消除腐败思潮,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行业风气,使每一位公路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清廉之风压倒腐败邪气,唱响“崇廉敬廉践廉”的公路廉政文化主旋律,促进公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清廉文化;腐败思潮;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0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具有创新能力,为此,如何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能力是摆在中职学校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中职生;培养;课堂教学;综合能力  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中职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创造性的培养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应用教学手段来进行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综合能力培养的最好场
期刊
摘 要:《园冶》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园林营造的专著,为我国明末吴江人计成所著。《园冶》这本著作其价值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是一部出色的园林营造的科学著作,又是一部融人、自然、建筑、法理与一体的园林建造理论学说。《园冶》既在文学创作方面体现出独到特色,又在园林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核心的作用和影响。作为一本以叙述说明为主的科学专著,不仅语言华丽、挥洒自如、韵味无穷,而且文中多引经据典,还融入部分神话
期刊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职业院校除了要加强学生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育之外,越来越注重教育管理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会重点分析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文精神;途径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
期刊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关系到民计民生的重要部分。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群众文化辅导,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工作能够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总结了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开展的具体意义,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提升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水平。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策略  随着社会
期刊
摘 要: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意义及发展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展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促进勤工俭学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  近年来高校招生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不断壮大,图书采编借还量飞速增长;同时由于校区分散馆舍面积增大,人性化的借阅开架服务,服务时间延长等问题,使得现有工作人员数量跟不上业务更新的速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灌南县职业教育中心的规划设计,创造园林化的生态校园空间,建筑风格上力求以洗练质朴的建筑语言体现校园建筑的舒展大气,具有开放性和文化性的特质。色彩上以黑白灰作为校园建筑外观的色彩基调,体现含蓄内敛、古朴淡雅的校园气氛。  关键词:生态校园;开放性和文化性;古朴淡雅  一、项目背景  灌南县是海河相通的水绿新城,域内水系网络交织错扎,悦来河、周口河、盐河等“三河风光带”彰显“苏北水绿新城
期刊
摘 要:情感因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教师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情感发展,努力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刻关注学生情感变化,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精心组织教学,才能使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教育;情感;教师;尊重;激情;实践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
期刊
摘 要: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音乐教育对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促进人形成良好心态、发展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以期发挥音乐在人的素质提高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浅议;音乐教育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
期刊
摘 要:声乐教学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有所差异,特别是少年儿童时期的声乐训练更要注意科学性,因为这个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声带很稚嫩,如果没有科学的歌唱方法,会导致孩子声带受损,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少儿声乐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问题;对策  近年来,学习声乐的少年儿童越来越多,少儿声乐教学已成为声乐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