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锁定与企业间同时行动博弈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ou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具有转换成本特征的市场中,企业可以将消费者事后锁定于某一产品或服务中,因此企业可能拥有相对于消费者的事后垄断权力。为此,企业有动机在初期采取战略行为吸引消费者。这一方面缓和了后续阶段的企业间竞争,另一方面在整体上可能将该行业的产品价格维持较高水平。因此,某些行业在初期引进少数进入者并不必然地提高消费者福利。我国入世后,对外开放的过渡期结束,一些重要的服务领域转换成本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分析企业间竞争的市场效果和福利后果,为在该领域反垄断立法提供理论基础,并试图引出我国在关键性领域加快“对内开放”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转换成本;战略锁定;反垄断立法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2-0029-08
  
  一、引 言
  
  消费者在彼此竞争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之间进行转换时,并非没有代价,而由此产生的成本,称之为转换成本。目前对转换成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转换成本的存在,使得本来在购买前看起来差异不是很大的商品,在消费者购买其中一种商品后,成为异质的商品[1]。
  转换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对重复购买的买方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垄断势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也更加重视对客户资源的争夺。虽然目前直接针对转换成本的实证分析屈指可数,但已有的经验分析显示,转换成本在某些行业中很高。这些行业的企业对客户资源尤为重视。例如,Fredrik Carlsson等人(2004)对瑞典所有航空公司机票价格的研究发现,一些主要航线的平均转换成本已接近平均机票价格的70%[2]。Kim等(2003)对挪威信贷市场的统计结果表明,转换成本的价值占消费者贷款总量的4-12%[3];Shy(2002)对芬兰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的计量结果显示,转换成本高达平均信贷余额的11%[4]。
  我国在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过渡期结束,一些重要的服务领域(例如电信业和金融服务业)面临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在这些行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门坎”进一步降低,其市场份额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上升。它们大多属于转换成本较为明显的产业。其特征是:如果消费者要更换其服务供应商,需要承担较大的代价或不便。因而,转换成本使得企业一旦与客户建立联系之后,就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锁定了客户。这些行业市场的对外开放进程正在加快,在这种条件下,基于转换成本的企业战略行为对市场结构和竞争后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将转换成本纳入公司间战略行为的理论分析文献中,较为正式的静态模型由Von Weizscker(1984)建立,用以分析以转换成本为前提的企业竞争。他的研究结论表明,厂商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会导致市场价格水平下降,因此基于转换成本的竞争行为会改善消费者福利[5]。随后,Klemperer(1987)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转换成本的存在并不必然改善消费者福利[6]。二者结论差异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够保持价格稳定。如果给定已建立起的足够客户忠诚度的市场份额,企业将有动机提高价格以获得事后垄断利润。这个逻辑类似于“科斯问题”。即企业在已经销售出一部分耐用品的条件下,会打破原先保持价格不变的承诺,向新的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出售。而消费者预期到厂商的后期行为,有理由延迟购买关于这一研究思路的介绍见Tirole(1988),pp82-87。。因此,稳定价格的承诺并不可信。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由Klemperer(1987)拓展的研究范式已成为转换成本理论文献的一个主流这一研究方向包括Klemperer(1987),Padilla(1995),Lee和png(2004)等。。它有助于建立对基于转换成本的市场均衡分析的经济直觉。我们拓展这一研究思路,以此来解释我国相关行业(如金融服务、电讯、运输业等)市场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与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直觉并不一致。例如,在我国这些关键性行业(如金融服务、运输业、电讯业等)中,在跨国公司进入市场已成为确定行为的条件下,已经拥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国有企业,为何并没有主动采取降价等积极扩张的行为来遏制对手,而跨国公司也没有以大幅度降价的方式来抢夺市场份额?这些行业的整体价格水平为何并未因引进新的进入者出现明显的降低?此外,在跨国公司快速进入市场的条件下,原来占据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何以仍能保持较高的垄断利润,并与进入者实现“双赢”?
  
  二、模 型
  
  我们延续Von Weizscker(1984)与Klemperer(1987)的建模思路,以传统的双寡头差异化空间模型作为转换成本模型的基础[5-6]。这个模型的市场表现为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
  假设1 假设消费者以密度1均匀分布于线性城市[0,1]区间。消费者具有单位产品需求。消费者购买商品后的剩余为r,它在两个阶段相等。每个消费者(如,在x处的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偏好程度由其距A的距离x∈[0,1]表示。消费者在[0,1]区间的单位运输成本为t>0,它表示消费者要购买产品时要付出的单位距离的运输费用。这表示消费者由于不能消费他本来偏好的商品(比如在T的消费者偏好在T处的厂商)所承担的效用损失。为便于分析,设单位运输成本t=1,设一个消费者从消费目前厂商的产品转而购买另一个厂商的产品,须一次性承担转换成本s 。
  假设2 两个寡头企业(A和B)分别座落于0和1处。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相同:cA=cB=c。为集中分析企业间的战略互动,我们假设市场被两个企业完全覆盖。设企业的策略空间为产品价格(pA,pB)。
  除本文所分析的情况外,其他的情况主要包括:(1)市场中有一部分未被覆盖,消费者不购买商品。(2)市场中有一个企业没有需求(|pB-pA|≥t)。它们对分析企业间战略互动行为的意义不大。这是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A和B都可以忽略对方的战略:在第一种情况下,两个企业可以在自己所控制的市场内索取垄断价格;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只有一个企业生产,因此它也可以在不考虑对手的情况下索取垄断价格。因此,我们这里只考虑市场完全覆盖的情况。此外,我们假设贴现率为0,这意味着消费者永远不离开市场。
  (一)基本模型:跨期价格不变条件下的同时行动博弈
  在x的消费者购买A的产品需支付价格pA+x,而购买B的产品需支付价格pB+1-x。因此,企业A相应的市场份额由下式所定义:
  
  由于存在转换成本,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仍愿意购买原先的产品。转换成本在这里类似于消费者的投资,因此问题被转化成消费者跨期选择:消费者在不同时期对产品相对偏好的变化,有可能使他转而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这表现为x的变化。设消费者转向[0,1]中其他位置的概率相同,均为α。为便于分析,我们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原企业产品与转向新企业两个选择之间无差异时,他选择前者。显然,如果在某一企业市场边缘的消费者购买其产品,那么该企业市场内的消费者也会购买它的产品。我们把线性城市分为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
  
  虽然在距离一个企业很近的区间内,消费者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但因为有正的转换成本,所以存在一个中间的区间(ka,1-kB),在此区间的消费者即使本应购买距离较近企业的产品,但他仍然倾向于购买他原来所消费的产品。设(1-h)为中间区域,由于转换成本的提高使得购买原厂商的消费者更不愿意转向其他企业,因此提高S使(1-h)这部分消费者数量有所增加。
  我们通过分析均衡市场份额进而考察企业间的距离,从中研究相对于没有转换成本的模型,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设在(kA,1-kB)两企业的份额分别为γA,γB则有:
  
  如果消费者本来购买A的产品,则他可能以kB的概率转向B,而以(1-kB)的概率仍然停留在A的市场。与此类似,如果他本来购买B的产品,相应的消费者停留在A与B的概率分别为kB和(1-kB)。设消费者总数为1,则在给定期间改变位置的消费者数为α。所以,本来购买A而转向B的消费者为αkAσA,而原本购买B却转而购买A的消费者数是αkBσB。在均衡时,消费者离开和进入某一厂商产品市场的数目相等.
  
  根据引理1,当h取0时,平均成本最低:C=12+∑Bi=Aσipi。当pj≤pi时,有σi=0;σj=1。因此,稍微降低价格的厂商会赢得整个市场。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价格战略近似于伯特兰竞争均衡。因此,无论在S≥1或S<1条件下,转换成本都会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转换成本的提高会降低市场份额的差距,但也提高了需求的价格敏感度:转换成本越高,价格下降带来的市场份额扩张就越大。转换成本揭示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而低价竞争的行为。因此,引入转换成本因素有助于解释某些行业的竞争均衡。而在我国,这些具备转换成本特征的行业一方面面临着全面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对民营企业却保持着较高的进入壁垒。而进行基于转换成本的理论分析显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行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具备较强的政策含义。
  (二)拓展模型:跨期价格改变条件下的企业间同时行动博弈
  我们在引理1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价格变化因素引入模型,即价格空间的跨期波动成为企业的内生战略决策变量。这样做的原因是:首先,稳定的跨期价格难以构成企业的价格战略均衡。如果在第一期锁定客户,那么只要与其对手的价格差不高于转换成本,第二期充分利用时垄断地位提高价格就成为企业的占优策略。尽管声誉因素可能使得企业有保持价格稳定的动机,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是,需要对企业在消费者第一次购买时发送价格信号的动机进行分析。而潜在竞争对手的存在限制了价格信号的空间[11],因此削弱了出于声誉因素的稳定价格的动机,而对消费者来说,企业维持价格稳定就成为一个不可信的承诺。转换成本模型中,价格稳定这一假设难以描述实际商业环境,因此需要做出修正。其次,我们尚未明确考察消费者的信念问题。消费者的信念来源于所掌握的信息。引理1的一个推论是,给定消费者信念,企业维持价格不变是最优行为,而给定企业目前价格,消费者的信念与企业的行为一致,因此稳定的价格构成纳什均衡。但如上文所述,企业在事后有动机提高价格,而这一行为在消费者的信念中是一个零概率事件。稳定的价格并不是子博弈完美的。
  因此,我们假设企业可以在不同时期内索要不同的价格。这是因为,在锁定消费者之后,企业有动机利用其事后垄断地位提高价格以充分获取消费者剩余。假设厂商的产品是具有一定替代程度的差异化产品。模型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一期企业进行价格竞争,在第二期企业在已建立客户基础的条件下进行价格竞争。在这一阶段,因为消费者在上一期末已购买某一企业的产品,所以如果转向其他企业需要承担转换成本s。具有单位商品需求的消费者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消费者在不同阶段的偏好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与上文模型所描述的消费者相同,设这部分消费者为α。第二部分消费者m在第一期末离开市场,并在第二期被同样数量的消费者所取代。第三部分消费者偏好固定,即在不同期间只购买同一企业的产品,这部分消费者为1-α-m。为方便分析,我们假设r足够大,以确保消费者在每期都购买商品,以及企业价格差距不是太大,以确保每个企业销售数量都大于0。设企业和消费者对第二阶段收益的贴现因子相同,均为δ。在两期博弈中,企业在第一期竞争,其结果确定第二期开始时两个企业的客户基础,因此第二期的价格竞争是建立在第一期末所建立的市场份额基础之上。为考察子博弈完美均衡,我们在引理1的基础上,采用倒推法,先从第二期开始,分析在给定市场份额基础上的价格均衡,进而再求出第二期价格函数和利润函数的基础上,分析第一期的价格决策。
  1-第二阶段的企业间竞争
  我们分析在消费者被锁定之后的市场均衡。在第二期购买A产品的三个部分的消费者中,第一部分原来是A(位于x)的消费者,而在第二期的偏好是独立的,因此分布于(0,1)。因此如果pA2+x  第二部分消费者为新客户,只要|pB2-pA2|≤t,A在第二部分消费者中的均衡销售量为m(1-pA2+pB22)。
  第三部分消费者在第一期购买A后没有改变偏好。因此,A销售数量为(1-α-m)αA。
  A在第二期的销售量为上述三个部分之和。经整理得:
  
  B的销售情况与A相似。对两个企业的利润函数求导,并根据一阶条件得在对称均衡条件下,第二期A的价格、产量
  和利润分别为:
  
  命题1说明,当存在转换成本时,在第二阶段消费者付出的价格和企业利润都高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情况。对模型进一步考察可知,当第二阶段企业的固定客户为零(即α+m=0)时,均衡等价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情况。这是因为,这种情况下在第二阶段企业没有客户基础,因此面临的环境与没有转换成本时一样。而当α+m=0时,在模型的假设条件下,企业在第二期全部有效锁定客户。因此有不断提高价格的动机。只要不超过消费者的保留价格与相应支付成本的差额,两个企业就像在自己的市场份额内的垄断者那样行事。鉴于只有在大幅度降低价格时才能争夺对方市场份额,因此双方以联合利润最大化为标准定价就成为一个聚点。如果市场被完全覆盖,这个价格为p=r-(1/2)。
  转换成本将消费者群体细分为两个市场,结果使每个厂商都没有动机降价继续争夺市场,较高的转换成本使得两个企业间的非合作均衡等价于隐性勾结的垄断价格。为分析企业锁定客户的动机,我们将模型稍加调整,假设没有消费者在第一期末未离开市场,第二期初也没有新消费者进入市场,即m=0,则(8)式变为:
  
  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情况比,价格有所提高,而销售量有所降低。利润是否大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利润取决于第二期可能改变偏好的消费者数量。二者的利润差为π=(1-α)22α-12=(1-α)2-α2α。 
  我们用Mathematica5-0对此进行数据模拟。如图2所示,在我们的模型中,只要α不超过大约38%,即有可能转向其他企业的消费者在目前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中不高于38%,利润就高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企业利润。而这个比例越高,则企业利润均衡越接近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均衡水平。很容易看出,转换成本在差异产品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它对竞争的均衡也有重要影响。
  
  2-第一阶段的企业间竞争
  在第一阶段,每个企业的价格决策,都要考虑两方面影响:一是价格对第一期利润的影响;二是第一期价格对市场份额,进而对第二期利润的影响。此外,根据第二阶段的利润函数,有:
  
  因此,第一期的市场份额越大,越有利于提高该企业在第二期的利润。而转换成本越高,则市场份额扩张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也就越大。消费者在第一期没有转换成本,因此将两个企业的产品视为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并且在购买前不确定是否会再次购买同一企业的产品。给定竞争对手的价格为pB1的条件下,A选择pA1最优化如下问题
  
  从命题2可知,由于利润函数是凹的,因此A和B的价格在第一期都低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情况,亦即在转换成本模型中,第一期的价格竞争要比没有转换成本的一期价格博弈激烈。这是因为两个企业都在争夺未来的市场份额。如果消费者第一期的消费能够影响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则企业在第一期争夺市场的竞争会更为激烈,因为已有的市场份额有助于企业在第二期进一步提高销售量并获得更多利润。这是典型的网络效应的情形。这个机制从两个方面降低了α的值:首先,在网络效应条件下,老客户会在第二期由于新客户的加入而受益,因此改变偏好的可能性降低。其次,第二期客户的选择要依赖第一期消费者群体的多少而定。在网络效应下,老客户越多,则新客户越愿意加入,原因在于,消费者希望自己购买的产品能够与周围的人所使用的产品或服务相兼容。这相当于在第二期提高了(1-α)的比例,亦即降低了α的值。企业由于上述原因会对第一期建立客户基础更为敏感,因此与没有转换成本的一期价格竞争相比,有转换成本时在第一期的价格竞争更激烈。
  如果消费者没有预测到未来会被锁定,则第一期的市场份额与没有转换成本式相似:
  
  可见,如果消费者容易被锁定,第一期价格总是低于没有转换成本的价格,而第二期价格则远高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情形。根据(19),转换成本越高,第一期价格也就越低。这是因为,较高的转换成本使得被锁定的客户在第二期对企业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企业在第一期争夺客户的动机也就更强。企业利润是否更高取决于α的大小。如果α→1,则结果与引理1一致。由于第一期价格较低,而在第二期却难以获利,所以利润不会提高。但如果如前文所述,当α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企业的价格和利润都会明显高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情况。
  在我们的模型中,企业在第一期以较低价格来竞争。实际上,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其他方式的竞争,如提供在以后购买时生效的现金券,以及大量广告或者免费发放礼品等。这类似于以某种方式耗散一部分事后垄断租金。不同的是,它们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效果有差别。而企业跨期平均利润是否较高,则取决于消费者的信息和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导致的战略均衡。为锁定消费者,价格水平整体上显示出在初期低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价格,而在后期又有明显提高的价格路径。企业利润变化也有相似的情况。在实际商业环境中不乏这样的案例。
  如果消费者能够预期到事后被锁定的情况,就会对第一期的价格下降不是很敏感。因为初期在搜寻企业的过程中,客户会考虑到,如果初期被较低价格锁定,则以后的交易可能将在这个企业进行。这样他就会更谨慎,因此就会有较低的价格敏感度。这样企业间竞争的价格会高于当消费者没有准确预测到被锁定的情形。因此,总的来说,转换成本相当于提高了产品的差异性,因而企业间的竞争即使是非合作的,也可能导致两个企业像相互勾结的寡头那样行事。从这一角度看,转换成本在整体上提高了产品价格水平和企业利润,并缓和了企业间的竞争。
  (三)福利分析
  在基本模型中加入转换成本因素后,其竞争均衡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福利效果如何,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本文的分析范围局限于企业同时行动的两阶段博弈模型。
  如果消费者在不同期间内偏好完全独立,根据引理1,则企业利润比没有转换成本时有所降低。消费者因为在初期以较低价格购买,并在第二期以不高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价格购买,因而消费者剩余有所提高。但如果转换成本较高,只要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偏好差别不是很大(即t不是很高),则第二期消费者在不同企业间转换时的支付就含有效率损失的因素,因此不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此外,如果企业在第一期争夺市场的手段不是以降价或产量扩张的形式,而是以非生产性的形式,诸如广告战或其他优惠形式等,以消耗第二期的一部分垄断租金,而这种消耗从社会角度来看就是过多的耗费,因此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这样,在平均水平上,转换成本的存在对改善社会整体福利难以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命题1和命题2,如果消费者偏好在不同时期是相关的,由于消费者难以完全预测到以后会被锁定的情况,那么在第二期,转换成本使得一些被锁定的消费者难以因为偏好的变化而转向其他产品,因而降低了消费者福利。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期消费者被索要的价格接近垄断价格,且通常在第一期企业间的竞争价格并不必然低于消费者偏好独立的情况。因此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支付的平均价格福利高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水平。消费者福利整体上有所下降。从企业角度看,如果第二期发生转换的消费者比例不高(而这通常是消费者跨期偏好不是相互独立的情况),或存在网络效应,企业的整体利润水平就会有所改善。消费者福利的恶化和企业利润的提高两个作用有一定程度的抵消,因此社会整体福利是否明显提高是不确定的。但需指出的是,从社会角度看,与没有转换成本相比,企业在第一阶段的产量显得太高,而在第二阶段的产量却太低,这本身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即使消费者能够完全预测到会被锁定的情况,但如果在第二期消费者偏好不是独立的,消费者仍难以改善福利。这是因为,两个时期产品的边际效用也不同:第一期太多的促销卖给了保留价格很低的边际消费者,第二期为获得垄断利润而供应的太少的产品又使保留价格较高的边际消费者难以获得消费者剩余。此外,一个完全契约很难在现实环境中找到,因此即使很少的不完全信息,也可能使得理性消费者在第二期处于非自愿锁定状态。因此,消费者福利在整体上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即使厂商利润提高和消费者福利恶化使得整体福利分析较为困难,上述不利于提高社会效率的情况也值得重视。
  
  三、政策含义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在争夺市场份额的初期阶段,转换成本可能会提高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厂商未来利润依赖于被锁定的客户基础这一事实,使得与没有转换成本时相比,在初期阶段,企业间争夺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转换成本的存在可以解释企业削价竞争的现象。例如,一个新形成的市场、一个刚放松管制的市场,或者一个刚对某些企业开放的市场。此外,它也适用于几个新企业刚进入市场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转换成本模型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考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逐渐将不同的市场全面开放的大环境下,跨国公司、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战略行为,以及在未来的竞争格局和消费者福利情况。
  第二,较高的转换成本可能为企业间达成隐性勾结提供便利条件。较高的转换成本使得企业间的非合作竞争结果可能近似于相互勾结的两个企业生产联合利润最大化产量时的效果。这类似于,一个垄断厂商在两个相同的生产单位分配生产任务,并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因此,一般在转换成本条件下企业利润明显高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水平,而价格在整体上也较高。这是在本文所分析的企业在两阶段同时行动的博弈中一个结论。须注意的是,这个结论对于其他条件下的转换成本模型也具有适用性。
  第三,转换成本的存在降低了消费者福利。如果消费者在初期购买时有一定的投资(比如学习成本),并且被事后锁定,那么它会降低消费者剩余。而如果这个消费者投资由企业所承担,则价格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因此仍会恶化消费者福利。另外,由于在现实商业环境中难以把所有的不确定性都添加到契约中来,因此一般地消费者在后期阶段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锁定。由于企业市场势力在平均水平上有所提高,价格水平在转换成本条件下要高于没有转换成本时的情况。事前的同质产品在购买后被变成了差异化产品,因此消费者剩余在不同程度上被企业所剥夺,消费者福利水平恶化。
  第四,转换成本扭曲了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生产计划,降低了社会效率。虽然消费者福利恶化和企业利润的提高两方面作用是相反的,这使得在没有进一步分析具体的个案的条件下,我们难以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变化给出明确的结论。但需要指出的是,转换成本通过以下两个途径降低了社会效率:其一,转换成本改变了产品的性质。在本文模型中,如果消费者在转向其他生产者,那么转换成本就成为一种社会成本。相反,如果没有转换成本,在均衡时消费者不会从产品转向另一个同质的商品,因此这部分社会效率的损失就不会出现。其二,企业在初期销售了对社会来说过多的产品,在后期阶段由于垄断市场而生产了对整个社会来说太少的产品。前者的多余资源只满足了保留价格很低的消费者,因此社会成本较高。另外,在后期,由于企业只考虑垄断利润,而没考虑社会最优水平,因此产量较低。所以,垄断利润带来的收益并不能完全弥补在第一期造成的社会成本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转换成本条件下的企业行为降低了社会效率。
  上述分析为我国在关键性行业的反垄断立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转换成本特征的企业间同时行动模型解释了目前在我国出现的一些经济现象。例如,在本文关注的我国关键性行业(如金融服务、运输业、电讯业等)中,在跨国公司进入市场已成为确定行为的条件下,已经拥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国有企业,并没有主动采取降价等积极扩张的行为来遏制对手,而跨国公司也没有以大幅度降价的方式来抢夺市场份额,因此这些行业的整体价格水平并未出现明显降低。此外,在跨国公司快速进入市场的条件下,原来占据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仍能保持较高的垄断利润,并与进入者实现“双赢”。而这对于消费者福利和社会效率的改善的积极作用不大,因此应成为反垄断议题中值得重视的的一个环节。
  此外,在我国上述相关行业,一方面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具有相当活力的民营企业却面临着较高的进入壁垒,因此在“对内开放”的议题中,具体的开放步骤如何执行董佺(2006)基于网络效应角度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12],以及如何通过对内开放来消除转换成本对竞争压力的缓和作用?相关的理论可拓展到基于转换成本的企业间贯序行动模型框架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
  参考文献:
  [1] Farrell-J-and Klemperer,P-Coordination and Lock-in:Competition with Switching Costs and Network Effects[R]-Oxfo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6-
  [2] Fredrik Carlsson and sa Lfgren(2004)-Airline Choice,Switching Costs and Frequent Flyer Programs[R]-Working Paper in Economics no-123,Januarary,Gothenberg University-
  [3] Kim,M-,Kliger,D-,and Vale,B-Estimating Switching Costs:the Case of Banking[J]-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3,12(1):25-56-
  [4] Shy,O-A-Quick-and-Easy Method for Estimating Switching Cos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20(1):71-87-
  [5] Von Weizscker,C-C-The Cost of Substitution[J]-Econometrica,1984,52(5):1085-1116-
  [6] Klemperer,P-D-Markets with Switching Cost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7,(102):375-394-
  [7] Jean Tirole-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MIT Press,Cambrige,1988-
  [8] Padilla,A-J-Revisiting Dynamic Duopoly with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5,(67):520-530-
  [9] T-Lee and Ivan P-L -Png-Lost Leaders:An Indirect Empirical Test[R]-Working Paper,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2004-
  [10] Nilssen,T-Two Kinds of Consumer Switching Costs[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23):579-589-
  [11] 董佺,张诚-质量信号的选择与潜在替代压力[J]-财经研究,2006,(2)-
  [12] 董佺-网络效应条件下的扩张战略与对内开放[J]-国际经贸探索,2006,(10)-
  
  (责任编辑:韩淑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在综述部属高校财政资金收支改革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并判断财政资金收支制度改革对部属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归纳总结收支制度改革推进过程面临的主要实践问题,并依此探讨了在部属高校领域进一步深化财政资金收支制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属高校;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5-0053-06    一、部属高校
期刊
摘 要: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中关于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论述没有充分重视政治因素,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改革中、不断发生各种利益冲突的大国,中央的转移支付经常出于政治平衡考虑。本文利用1998—2005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转型期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决定因素,在控制了影响转移支付的其他因素后,我们发现我国的转移支付主要由中央维护国家稳定、减少改革阻力的政治平衡考虑决定,公共服务均等因素的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摘 要: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资金作保障,然而现阶段,资金短缺已严重制约了“三农”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辽宁农村的实际,多角度分析了资金投入“三农”所面临的困境和严峻现实,并剖析了其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明确投入重点、创新投入方式,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支农配套政策等方面建立健全我国农业投入保障机制,从而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国内外关于流动性溢价存在性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个股数据,以换手率作为流动性因子,从股市和行业子股市两个角度,构建Panel Data固定效应变系数回归模型,在流动性溢价存在的情况下,对上海股票市场“规模效应”和“价值效应”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说明:股市整体和行业子股市都不存在流动性溢价的“规模效应”和“价值效应”。最后,给出了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Panel Dat
期刊
摘 要:全球价值链下收益分配不均衡现象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占据价值链的两端,具有比较强的创新能力,因而获得更多的经济租,而发展中国家则恰恰相反。本文应用租金理论分析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公问题,提出产业升级是破解贫困增长的路径选择。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将面临两个重大阻力:GVC中强大的买方势力和自身能力的缺失。为此,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升级的不同阶段策略有着明显的差异:OEM转向ODM的升级
期刊
摘 要: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中国10家主要的家电跨国企业2004—2006年经营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Malmquist全要素生产力指数对这些家电跨国企业的效率变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家电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总体上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效率改善明显,而且效率提升主要来自生产经营决策与管理带来的纯技术效率提升上;同时企业的总部所在区域、家电产品类别和跨国经营时间长短等
期刊
摘 要: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水平的变化冲击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长远影响。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的方法研究了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变化冲击对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动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变化对房地产价格有长期的持续正向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利率变化对房地产价格有负向影响,但在长期其动态影响逐渐减弱,并最终回归到原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在证券市场上是否应该允许信用交易尤其是卖空交易存在很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就在于信用交易尤其是卖空交易是否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争论的焦点之二则在于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是否是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因此本文就台湾证券市场融券保证金成数调整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调高融券保证金成数将增大市场的波动性,而下调融券保证金成数,即放松对卖空的限
期刊
摘 要:晋商资本之雄厚,经营项目之多,活动区域之广,活跃时间之长,在世界商业史上都属罕见,完全可与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等相媲美。但是,曾经如此辉煌的晋商却在清末民初整体性衰落了。本文认为,晋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在外国列强侵略与国内武装起义等外部冲击下,晚清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与破产边缘,其日益加速的掠夺迫使晋商采取了“结托政府”以及偏好变现性较差的资产等低效率的产权自我保护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运用GARCH族模型对即将作为股指期货标的物——上证300指数进行间接实证建模研究。本文使用上证180指数研究上证300指数具有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股市股价波动确实存在显著的GARCH效应和冲击持久效应,并存在较弱的杠杆效应;收益率条件方差序列是平稳的,模型具有可预测性,GARCH-M(1,1)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与预测上证180指数。该仿真模型可以较好地实现点对点的长期高精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