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对等下《敌后武工队》翻译美学价值探究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b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汉语红色经典小说《敌后武工队》汉维对照文本为基本语料,对其中的语句进行搜集、分析、总结,探究语义对等下该译本的美学价值,发现维译本译者遵循翻译美学原则,灵活地采取多种翻译方法,忠实地传达了原文所表达的内涵意义,形象地再现了原作的审美风格,译作呈现出文字运用之美、句式之美、修辞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向之美,少数民族读者在阅读译本时能够确实感受到原文作者想传达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并获得“美”的感受,使作品的美学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要求不谋而合。
其他文献
校本评价体系的推出,为教师带来更多操作便利,教师主动研究校本评价指标的设计,吃透校本评价体系的精神,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满足学生运算学习的现实需要。学生运算能力结构包括合理运算、准确运算、灵活运算等指标内容,教师要理清其结构特点;运算能力水平层级划分时,教师要从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做分辨;运算能力评价指标设定时,教师要从运算心理、运算速度、运算效度等角度做重点关注,这样才能体现校
针对现有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误差评价指标无法表征预测结果变化准确性的缺陷,提出将方向准确度(DA)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加入综合评价体系,衡量模型预测变化方向的能力。其次,为解决预测模型DA值偏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交通状态演变惯性改进的双向长短期记忆(IBi-LSTM)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添加历史交通流数据的惯性向量,构造包含升降维度的训练集输入矩阵和测试集输入矩阵,使模型具有学习相邻前一时段交通状态变化
目的 比较尿常规检查与尿沉渣检查对尿液白细胞、红细胞及尿蛋白指标的检验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我院行尿液检验的130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依次进行尿常规检查与尿沉渣检查,观察两种检测方式对白细胞、红细胞及尿蛋白指标的检测效果,计算其检验符合率,比较二者检验价值。结果 尿常规检查与尿沉渣检查尿液白细胞、红细胞及尿蛋白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常规检查与
打破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困境的关键在于居民在首诊时选择基层医疗,但居民就诊行为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只有明确就诊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干预措施。作者选取2010年~202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分级诊疗下居民就诊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中文期刊论文作为来源资料,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发文数量、作者、研究机构以及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基于文献分析,本文系统提出居民就诊行为影
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对诃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质量控制和炮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诃子内所含化学成分丰富多样,其中含鞣质、酚酸、三萜类成分居多。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具有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系统阐述了诃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质量标准、炮制研究以及其自身安全性,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和进一步对诃子的深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从定义、生产能力、单位混凝土能耗、工艺适用性及环保性等方面阐述了混凝土搅拌楼和搅拌站的区别,并通过实例介绍了混凝土搅拌楼和搅拌站在实际中的选择应用。
<正>1引言随着畜禽养殖业发展,畜禽粪污产量不断提高,其处置与利用问题日益突出。而最广泛的处理方式是将畜禽粪便进行腐熟后,生产有机肥料。为提高处理速度,改善腐熟效果,我们做了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试验,以期为提高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处置水平、优化肥料资源构成,提供依据。2材料与方法2.1供试材料有机物料腐熟剂:粉剂,有效活菌数≥10.0亿/克;畜禽粪便:牛粪;麦麸;清水。
期刊
目的 了解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的就医行为特征,分析影响患者就医行为的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黄浦区的市级、区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随机抽取878名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两周患病率为17.7%。医疗服务需求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需要定期体检(72.9%)、简单的保健服务(29.7%)、上门健康咨询和指导(29.6%);患病后首选的
<正>医疗保障制度作为重要的二次分配手段,在增加社会福利、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群众获得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对医保制度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思考。提升社会人力资本水平医保制度改革提升了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包含智力资本和体能资本两个方面。美国学者Mushkin将教育与健康并列为人力资本框架下的孪生概念,
期刊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及其相应的司法认定的理解适用问题是刑法学界长期以来的争议点。如何认定行为人是否“逃逸”,如何理解其根本性质,如何平衡罪责刑,如何面对独立犯罪化质疑皆为司法实践中亟待明确的问题。虽然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明确将“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适用予以规定,但在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范围、主观方面、共犯等问题上存在矛盾,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存在较大的分歧。因此,本文试就交通肇事逃逸和相关问题进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