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学困生;心罚;教育智慧;希望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两只大白鼠丢入一个装了水的器皿中,它们会拼命地挣扎求生,一般维持的时间是8分钟左右。然后,在同样的器皿中放入另外两只大白鼠,在它们挣扎了5分钟左右的时候,放入一块可以让它们爬出器皿的跳板,这两只大白鼠得以爬出来。若干天后,再将这对大难不死的大白鼠放入同样的器皿,结果真的令人吃惊,两只大白鼠竟然可以坚持24分钟——三倍于无逃生经历的大白鼠能够坚持的时间。
那两只大白鼠没有死,在第24分钟时,这位心理学家看它们实在不行了,就把它们捞上来了。别人问他为什么那样做?他说:“因为有积极心态的大白鼠更有价值,更值得活下去。我们人类应该尊重一切希望,哪怕是大白鼠内心的希望。”
这位心理学家总结说:“前面的两只大白鼠,因为没有逃生的经验,它们只能凭自己的体力来挣扎求生;而有过逃生经验的大白鼠却多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它们相信在某一个时候,一块跳板会救它们出去,这使得它们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积极的心态,或者说,是在内心对一个好的结果心存希望。”
由大白鼠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成长中的孩子们,对于孩子们来说,希望就是信心,希望就是力量,希望就是勇气,希望能铸就美好的未来……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能否时刻感觉到希望,领略到趣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验中,心理学家通过一块跳板给予了大白鼠一次逃生的经历,进而培养了大白鼠陷入困境而积极抗争的心态。我们教师能否也像心理学家那样,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孩子们学习的征途上,为他们树起崇高的精神标竿,让他们永远充满理想,充满热情,充满自信心,充满创造力?
然而,现实不容乐观!综观当今教育,不少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乃至丧失信心,自惭形秽,自暴自弃。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二是受到教师的片面评价乃至冷酷打击所致。在当前体罚遭遇制度监督的情况下,个别教师“另辟蹊径”,对学困生采用置之不理或冷嘲热讽等“杀手锏”。前不久,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一位教师令人震惊的“语录”,其中有这样几句:
“你们考上复旦的几率和我当美国总统的几率是一样的!”
“把你们教好那是一项科研成果,我马上可以调到中科院去了!”
“教你们我至少要少活5年,如果我一年赚20万的话,5年就是100万。你们以后可以出一本书,就叫《我们是怎样谋杀一个百万富翁的》!”
……
话语中充斥着冷酷、狂妄、调侃、奚落,直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自尊遭受致命的损伤。即便原本孩子心中还仅存一点希望的“星星之火”,此刻也会被这无情的言语残酷地浇灭。这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的卑劣而残酷的“心罚”!
如果说体罚是对肉体的折磨,那么“心罚”则无异于对人格的侮辱和对心灵的摧残,它导致学困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一步步跌入消极、沉沦、绝望、崩溃的深渊。“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体罚相比,“心罚”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
现实中,“尖子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往往被教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而一些“学困生”的自尊、自信却公然被不公正的评价和无情的“心罚”彻底摧毁了。毋容置疑,学困生的问题是教育实践中谁也绕不开的问题。然而,我们是否反思过学困生是怎样“炼”成的?这恐怕与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评价手段的片面单一、方法的简单粗暴不无直接关系。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几门主科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如果学生达不到要求,就有可能被扣上“差生”的帽子。事实上,即便是所谓的“差生”,也有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深刻地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多用几把尺子对成长中的孩子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呢?一位老教育家讲过:“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这是多么精辟的见解啊!
在教育教学中,尽管学生的智力水平不一、个性特征迥异,但他们都是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心底都渴望成功,渴望从成功中汲取信心和力量。《扬子晚报》曾刊载一篇报道,介绍了江苏省淮安市徐向洋创办的一所“择差录取学校”。该校别出心裁,专门招收学困生。徐向洋训练的第一个“差生”就是自己的儿子,一些在其他学校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的学生、沉迷于网游的学生、终日与武侠小说为伍的学生等也纷纷被父母拖进了这里。通过一年特殊而艰辛的训练,他成功地把三百名“差生”训练成人、成才、成优。这位看似另类的校长认为,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习不好,乃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缺乏系统而有效的培养与训练,而这一点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恰恰是至关重要的。这位校长成功的办学实践有力地表明,“差生”不差。给学生戴上“差生”的紧箍咒只会束缚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阻碍他们积极进取的脚步。这是对学生成长的极端不负责任,是缺乏爱的教育的赤裸裸的表现,不知要影响多少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应定位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和科学的培养策略,而不是“分数教育”。我们不能承诺让所有的学生都进入好的大学,但是实施“心灵教育”,有效驱除学生自卑的阴影,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基却是我们当下义不容辞的
责任。
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奥里森·马登曾说过:“你的体内有着伟大的力量,如果你能发现和利用这些力量,你就会明白,你所有的梦想和憧憬都会变成现实。”我们不妨再来欣赏一下作家刘燕敏的《高贵与卑微》——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 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尔·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伊尔·布拉格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促使他成功的无疑是那两位曾经贫贱的名人。
从这个故事中,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造化有时会把它的宠儿放在下等人中间,让他们操着卑贱的职业,使他们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却让他们在某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脱颖而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儿时的梦想,有时甚至为被人歧视而消沉,为不被人赏识而苦恼。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啊!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贱的肉体,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爱把最贵重的东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
感谢那位水手父亲,是他引领孩子洞察现实,步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是他帮助孩子从心灵深处彻底粉碎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冰冷的世俗偏见,引燃了孩子心灵深处希望的火种。水手的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和殷殷爱意,他怀揣着自信,怀揣着理想,发掘体内伟大的力量,终于开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灿烂天空。那位可敬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爱心和教育智慧的人,他对孩子施加的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
“心育”。
皮格马利翁效应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都是人才,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崇高事业,不能急功近利,以短浅的目光盯着学生的分数。我们有责任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设计最佳方案。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的教育时认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所以,面对学困生,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充满爱意地关注他们,决不以僵化的思维和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扼杀学生的个性,打击学生的自尊。我们少一点批评与指责,学生可能就少一点灰心与失望;我们多一些鞭策和引导,学生可能就多一些奋斗和希望。因此,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善于体察学生的心灵,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发展。应坚信:教师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次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足以驱散积聚在孩子心底的自卑阴影,帮助孩子们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自尊,校正他们价值追求的方向,唤醒他们早已尘封的潜质,诱发他们心中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冲动,进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步入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美好境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为人师者,让我们永远铭记这谆谆告诫,并时刻用它来校正我们的言行。让我们用智慧与爱心在孩子心灵上引燃希望之火,用道德和良知毅然拒绝低级而卑劣的“心罚”手段,把崇高的师爱洒向每一个孩子心灵的原野,因为鲜花和小草都需要阳光的爱抚和雨露的
滋润。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徐州,2213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两只大白鼠丢入一个装了水的器皿中,它们会拼命地挣扎求生,一般维持的时间是8分钟左右。然后,在同样的器皿中放入另外两只大白鼠,在它们挣扎了5分钟左右的时候,放入一块可以让它们爬出器皿的跳板,这两只大白鼠得以爬出来。若干天后,再将这对大难不死的大白鼠放入同样的器皿,结果真的令人吃惊,两只大白鼠竟然可以坚持24分钟——三倍于无逃生经历的大白鼠能够坚持的时间。
那两只大白鼠没有死,在第24分钟时,这位心理学家看它们实在不行了,就把它们捞上来了。别人问他为什么那样做?他说:“因为有积极心态的大白鼠更有价值,更值得活下去。我们人类应该尊重一切希望,哪怕是大白鼠内心的希望。”
这位心理学家总结说:“前面的两只大白鼠,因为没有逃生的经验,它们只能凭自己的体力来挣扎求生;而有过逃生经验的大白鼠却多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它们相信在某一个时候,一块跳板会救它们出去,这使得它们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积极的心态,或者说,是在内心对一个好的结果心存希望。”
由大白鼠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成长中的孩子们,对于孩子们来说,希望就是信心,希望就是力量,希望就是勇气,希望能铸就美好的未来……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能否时刻感觉到希望,领略到趣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验中,心理学家通过一块跳板给予了大白鼠一次逃生的经历,进而培养了大白鼠陷入困境而积极抗争的心态。我们教师能否也像心理学家那样,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孩子们学习的征途上,为他们树起崇高的精神标竿,让他们永远充满理想,充满热情,充满自信心,充满创造力?
然而,现实不容乐观!综观当今教育,不少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乃至丧失信心,自惭形秽,自暴自弃。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二是受到教师的片面评价乃至冷酷打击所致。在当前体罚遭遇制度监督的情况下,个别教师“另辟蹊径”,对学困生采用置之不理或冷嘲热讽等“杀手锏”。前不久,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一位教师令人震惊的“语录”,其中有这样几句:
“你们考上复旦的几率和我当美国总统的几率是一样的!”
“把你们教好那是一项科研成果,我马上可以调到中科院去了!”
“教你们我至少要少活5年,如果我一年赚20万的话,5年就是100万。你们以后可以出一本书,就叫《我们是怎样谋杀一个百万富翁的》!”
……
话语中充斥着冷酷、狂妄、调侃、奚落,直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自尊遭受致命的损伤。即便原本孩子心中还仅存一点希望的“星星之火”,此刻也会被这无情的言语残酷地浇灭。这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的卑劣而残酷的“心罚”!
如果说体罚是对肉体的折磨,那么“心罚”则无异于对人格的侮辱和对心灵的摧残,它导致学困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一步步跌入消极、沉沦、绝望、崩溃的深渊。“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体罚相比,“心罚”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
现实中,“尖子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往往被教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而一些“学困生”的自尊、自信却公然被不公正的评价和无情的“心罚”彻底摧毁了。毋容置疑,学困生的问题是教育实践中谁也绕不开的问题。然而,我们是否反思过学困生是怎样“炼”成的?这恐怕与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评价手段的片面单一、方法的简单粗暴不无直接关系。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几门主科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如果学生达不到要求,就有可能被扣上“差生”的帽子。事实上,即便是所谓的“差生”,也有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深刻地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多用几把尺子对成长中的孩子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评价呢?一位老教育家讲过:“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这是多么精辟的见解啊!
在教育教学中,尽管学生的智力水平不一、个性特征迥异,但他们都是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心底都渴望成功,渴望从成功中汲取信心和力量。《扬子晚报》曾刊载一篇报道,介绍了江苏省淮安市徐向洋创办的一所“择差录取学校”。该校别出心裁,专门招收学困生。徐向洋训练的第一个“差生”就是自己的儿子,一些在其他学校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的学生、沉迷于网游的学生、终日与武侠小说为伍的学生等也纷纷被父母拖进了这里。通过一年特殊而艰辛的训练,他成功地把三百名“差生”训练成人、成才、成优。这位看似另类的校长认为,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习不好,乃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缺乏系统而有效的培养与训练,而这一点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恰恰是至关重要的。这位校长成功的办学实践有力地表明,“差生”不差。给学生戴上“差生”的紧箍咒只会束缚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阻碍他们积极进取的脚步。这是对学生成长的极端不负责任,是缺乏爱的教育的赤裸裸的表现,不知要影响多少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应定位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和科学的培养策略,而不是“分数教育”。我们不能承诺让所有的学生都进入好的大学,但是实施“心灵教育”,有效驱除学生自卑的阴影,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基却是我们当下义不容辞的
责任。
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奥里森·马登曾说过:“你的体内有着伟大的力量,如果你能发现和利用这些力量,你就会明白,你所有的梦想和憧憬都会变成现实。”我们不妨再来欣赏一下作家刘燕敏的《高贵与卑微》——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 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尔·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伊尔·布拉格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促使他成功的无疑是那两位曾经贫贱的名人。
从这个故事中,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造化有时会把它的宠儿放在下等人中间,让他们操着卑贱的职业,使他们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却让他们在某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脱颖而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儿时的梦想,有时甚至为被人歧视而消沉,为不被人赏识而苦恼。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啊!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贱的肉体,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爱把最贵重的东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
感谢那位水手父亲,是他引领孩子洞察现实,步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是他帮助孩子从心灵深处彻底粉碎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冰冷的世俗偏见,引燃了孩子心灵深处希望的火种。水手的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和殷殷爱意,他怀揣着自信,怀揣着理想,发掘体内伟大的力量,终于开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灿烂天空。那位可敬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爱心和教育智慧的人,他对孩子施加的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
“心育”。
皮格马利翁效应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都是人才,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崇高事业,不能急功近利,以短浅的目光盯着学生的分数。我们有责任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设计最佳方案。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的教育时认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所以,面对学困生,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充满爱意地关注他们,决不以僵化的思维和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扼杀学生的个性,打击学生的自尊。我们少一点批评与指责,学生可能就少一点灰心与失望;我们多一些鞭策和引导,学生可能就多一些奋斗和希望。因此,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善于体察学生的心灵,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发展。应坚信:教师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次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足以驱散积聚在孩子心底的自卑阴影,帮助孩子们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自尊,校正他们价值追求的方向,唤醒他们早已尘封的潜质,诱发他们心中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冲动,进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步入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美好境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为人师者,让我们永远铭记这谆谆告诫,并时刻用它来校正我们的言行。让我们用智慧与爱心在孩子心灵上引燃希望之火,用道德和良知毅然拒绝低级而卑劣的“心罚”手段,把崇高的师爱洒向每一个孩子心灵的原野,因为鲜花和小草都需要阳光的爱抚和雨露的
滋润。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徐州,2213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