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文化部将在以下七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科学编制专项创作规划,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以补齐短板、兜好底线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填平补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普遍建立村级文化中心,实现贫困地区县县有流动文化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资助、项目运营等形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服务效能。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公共文化供需有效对接。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继续推进一系列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传承发展传统戏曲,振兴传统工艺。推动民族民间文化典藏与传播,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民间传承、礼仪规范、文艺创作等各个方面,赋予新意、创新形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通过重点行业带动和有力政策推动,促进文化产业优化结构布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质量效益,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改造提升演艺、会展、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娱乐、在线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 文化产业”。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培育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增加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
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打造综合性、专项性、区域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健全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以信用监管为核心、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管体系。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文化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和公共图书馆法等重点立法项目进程,推进依法治文。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方式,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做强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制定“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文促情,沟通民心,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打造中国品牌,塑造中国形象。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科学编制专项创作规划,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以补齐短板、兜好底线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填平补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普遍建立村级文化中心,实现贫困地区县县有流动文化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资助、项目运营等形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服务效能。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公共文化供需有效对接。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继续推进一系列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传承发展传统戏曲,振兴传统工艺。推动民族民间文化典藏与传播,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民间传承、礼仪规范、文艺创作等各个方面,赋予新意、创新形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通过重点行业带动和有力政策推动,促进文化产业优化结构布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质量效益,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改造提升演艺、会展、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娱乐、在线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 文化产业”。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培育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增加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
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打造综合性、专项性、区域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健全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以信用监管为核心、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管体系。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文化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和公共图书馆法等重点立法项目进程,推进依法治文。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方式,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做强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制定“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文促情,沟通民心,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打造中国品牌,塑造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