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布鲁纳说过:“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忘我的奉献着,我们自以为是的为学生撑起一片天,却不知真正的教育是还学生一片天,审视我们的课堂有多少天马行空的讨论,流于形式的合作,华而不实的拓展,浮光掠影的探究,甚至哗众取宠的表演。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阅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深情的在我的QQ签名上写道:“我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可以倾听花开的声音,我更庆幸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可以把这世间最动人的声音用文字记录下来。”可如今,却发现我深爱的语文教育并非想象中那样多姿那样受欢迎,我曾看见过这样一则关于语文的比喻:“语文就好比一“废后”,曾经辉煌,曾经显赫,毕竟千百年尊孔读经那算得语文学科的前身,而今,至少算是被冷落吧?”不但被冷落,社会舆论还将汹涌的谴责一次次拍击向语文,《中国青年报》赫然刊发《误尽苍生是语文》,叶开一部《对抗语文》红遍大江南北,特级语文老师赵谦祥也只能低吟《母语的悲哀》。
语文究竟怎么了?我们语文老师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不够多。这些问题不断的在我心里萦绕,却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才明白我们语文老师不是做的不够多,不够好,而是做得太多,太好了。我在一次次反思中,学习中做出以下尝试:
一、把课堂还给“主人”
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课才是好课。我在教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石壕吏》这首诗时,对课前预习做了如下要求:学生自己根据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杜甫,自学本诗,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设计本诗的授课程序,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一人,上课时在全班面前讲授。学生们好奇心强,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因此备课的积极性很高,查资料、做课件,为上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上课时,胡斯奇同学首先登上讲台,用诗一般的语言巧妙地结合杜甫三个阶段的诗歌为同学们介绍诗人杜甫,然后采用三读法走进诗歌,一读准字音,二读出诗意,三读出情感。接着设计了三步教学程序,每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讲课的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听课的学生专心致志,兴致高昂。讲课的学生们的表现和听课学生的专注都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后学生们再静心的挖掘,细心的体悟后写成的命题作文《走近杜甫》,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了以往的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报我以精彩。
二、把阅读的天空还给学生
我们的祖先把上学叫做读书,强调了在学习中读书的重要性。发展到现在学生的阅读却陷入了尴尬的现状:“昔有王安石三上读书法,今有学生三里读书难”。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三里即:“厕所里、被窝里、桌洞里”。原因呢?老师们怕读“闲书”耽搁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怕读“坏书”毒害了孩子的心理。殊不知什么是“闲书”什么是“坏书”,如果没有老师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用他短浅的经验独自摸索,反而会误入歧途。我们教师要把阅读的天空还给学生,而且还要为学生的健康阅读保驾护航,我们要让孩子们在金子一样的青春时光阅读到金子一样的图书。我们学校开设了阅读课,每周一节,我们备课组每位老师每期都为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并写上推荐理由,张贴在年级公示栏上。并且每个时段的阅读课都教研组讨论统一定下阅读内容,方便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比如我们现在八年级学生的阅读内容就是我们的自编读本《雅韵流芳》。学生在教师有序指导下阅读,增加的知识,激发了阅读兴趣。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又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的《雅韵流芳》上有许多精彩的名著选段,如《红楼梦》里的《宝玉挨打》、《窦娥冤》都被学生们改编成了剧本,搬上了讲台。学生们表演后纷纷表示在研读剧本、改编剧本的同时,更走近了文中人物,更能理解人物的情感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我努力引着学生把书读到生活中去,把生活读到书里来。
三、把思考的天空还给学生
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校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改变了原有的秧田式座位形式,改为六人一个小组的座位形式。我觉得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我看过许多老师上课都习惯把一些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呈现投影仪上或者导学案上然后直接让学生进行讨论,而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青年学生最宝贵的是有独立的思考。”直接进行讨论学生失去了独自思考的过程,而没有思考就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许多学生在讨论中误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反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所以许多讨论都是流于形式,浮光掠影的。我告诉学生们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悟,一种是汲取。我在讨论前都会让学生独自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自悟作品,再通过组内、全班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如我在教授《石壕吏》时,抛出一个问题:“诗中哪些人苦?”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后得出许多让我拍案叫好的答案,如刘睿:“杜甫苦,怀有对万千劳苦大众深深悲悯思想的杜甫,面对唐王朝的军队征军,他左右为难着,忧国与忧民抗争着,他的内心一定非常苦。”张喻言结合在自主预习中对社会背景安史之乱的介绍得出结论:“在动荡的形式下,这两个来抓壮丁的小吏也有深深的悲苦。”有自悟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讨论就应该有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不再停留在浅层,而向知识的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带领我的学生们不断地学习着,尝试着,忽然发现教学就像拣麦穗,站着拣,你感觉地里没有麦穗,但等蹲下身子,你发现,原来有那么多麦穗等着你呢。换一种方式,才发现其实语文的世界正春光明媚。
(编辑:刘影)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阅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深情的在我的QQ签名上写道:“我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可以倾听花开的声音,我更庆幸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可以把这世间最动人的声音用文字记录下来。”可如今,却发现我深爱的语文教育并非想象中那样多姿那样受欢迎,我曾看见过这样一则关于语文的比喻:“语文就好比一“废后”,曾经辉煌,曾经显赫,毕竟千百年尊孔读经那算得语文学科的前身,而今,至少算是被冷落吧?”不但被冷落,社会舆论还将汹涌的谴责一次次拍击向语文,《中国青年报》赫然刊发《误尽苍生是语文》,叶开一部《对抗语文》红遍大江南北,特级语文老师赵谦祥也只能低吟《母语的悲哀》。
语文究竟怎么了?我们语文老师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不够多。这些问题不断的在我心里萦绕,却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才明白我们语文老师不是做的不够多,不够好,而是做得太多,太好了。我在一次次反思中,学习中做出以下尝试:
一、把课堂还给“主人”
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课才是好课。我在教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石壕吏》这首诗时,对课前预习做了如下要求:学生自己根据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杜甫,自学本诗,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设计本诗的授课程序,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一人,上课时在全班面前讲授。学生们好奇心强,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因此备课的积极性很高,查资料、做课件,为上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上课时,胡斯奇同学首先登上讲台,用诗一般的语言巧妙地结合杜甫三个阶段的诗歌为同学们介绍诗人杜甫,然后采用三读法走进诗歌,一读准字音,二读出诗意,三读出情感。接着设计了三步教学程序,每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讲课的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听课的学生专心致志,兴致高昂。讲课的学生们的表现和听课学生的专注都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后学生们再静心的挖掘,细心的体悟后写成的命题作文《走近杜甫》,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了以往的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报我以精彩。
二、把阅读的天空还给学生
我们的祖先把上学叫做读书,强调了在学习中读书的重要性。发展到现在学生的阅读却陷入了尴尬的现状:“昔有王安石三上读书法,今有学生三里读书难”。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三里即:“厕所里、被窝里、桌洞里”。原因呢?老师们怕读“闲书”耽搁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怕读“坏书”毒害了孩子的心理。殊不知什么是“闲书”什么是“坏书”,如果没有老师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用他短浅的经验独自摸索,反而会误入歧途。我们教师要把阅读的天空还给学生,而且还要为学生的健康阅读保驾护航,我们要让孩子们在金子一样的青春时光阅读到金子一样的图书。我们学校开设了阅读课,每周一节,我们备课组每位老师每期都为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并写上推荐理由,张贴在年级公示栏上。并且每个时段的阅读课都教研组讨论统一定下阅读内容,方便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比如我们现在八年级学生的阅读内容就是我们的自编读本《雅韵流芳》。学生在教师有序指导下阅读,增加的知识,激发了阅读兴趣。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又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的《雅韵流芳》上有许多精彩的名著选段,如《红楼梦》里的《宝玉挨打》、《窦娥冤》都被学生们改编成了剧本,搬上了讲台。学生们表演后纷纷表示在研读剧本、改编剧本的同时,更走近了文中人物,更能理解人物的情感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我努力引着学生把书读到生活中去,把生活读到书里来。
三、把思考的天空还给学生
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校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改变了原有的秧田式座位形式,改为六人一个小组的座位形式。我觉得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我看过许多老师上课都习惯把一些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呈现投影仪上或者导学案上然后直接让学生进行讨论,而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青年学生最宝贵的是有独立的思考。”直接进行讨论学生失去了独自思考的过程,而没有思考就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许多学生在讨论中误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反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所以许多讨论都是流于形式,浮光掠影的。我告诉学生们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悟,一种是汲取。我在讨论前都会让学生独自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自悟作品,再通过组内、全班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如我在教授《石壕吏》时,抛出一个问题:“诗中哪些人苦?”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后得出许多让我拍案叫好的答案,如刘睿:“杜甫苦,怀有对万千劳苦大众深深悲悯思想的杜甫,面对唐王朝的军队征军,他左右为难着,忧国与忧民抗争着,他的内心一定非常苦。”张喻言结合在自主预习中对社会背景安史之乱的介绍得出结论:“在动荡的形式下,这两个来抓壮丁的小吏也有深深的悲苦。”有自悟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讨论就应该有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不再停留在浅层,而向知识的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带领我的学生们不断地学习着,尝试着,忽然发现教学就像拣麦穗,站着拣,你感觉地里没有麦穗,但等蹲下身子,你发现,原来有那么多麦穗等着你呢。换一种方式,才发现其实语文的世界正春光明媚。
(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