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留言】 培养职业工会干部,是工会工作的创新之举,有着积极和正面的意义。作为一项探索性工作,它没有范例和样本,需要工会组织和职业工会干部双方共同摸索、砥砺前行,也需要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完善——
曾经的热情
两年前,谈起工作中的磕磕绊绊,老郑悻悻不平。而今,他只剩下一腔难掩的落寞。“混吧,再混两年就回家抱孙子了……”
老郑是沈阳市一百余名职业工会干部中的一员。2007年8月14日,沈阳市总工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面向社会招聘100名职业工会干部,选派到乡镇街道工会、非公企业工会或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经民主选举后,担任工会主席或副主席。消息传出,报考异常火爆。
“有6000多人报名。经过资格审查,3008人进入笔试。”至今回忆起来,老郑还是很兴奋。
是年9月1日9时,笔试在沈阳职工大学如期进行。笔试后,沈阳市总工会对300名入围者进行面试,严格程度近乎组织部遴选干部。最终,确定了100名合格者。2008年4月,这些合格者成为全市第一批职业工会干部;第二年,又有50名候选者上岗。
市级工会高调招聘,千人报名、同场答题尔后变身为工会干部,这在沈阳乃至全国工运史上,都非同寻常。这一举措背后,正是中国事实劳动关系和工会工作重点的深刻变化。
19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确立了国有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由此,劳动者与国家之间传统的行政劳动关系,开始向市场化、契约化过渡。
企业和职工曾经相对一致的利益诉求,变为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职工劳动报酬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劳动纠纷不时上演。在强资本、弱劳工的局面下,工会成为亿万职工的靠山。但实际上,国企的工会往往维权不到位,大多数非公企业工会的维权才刚刚提上议程。
现实形势倒逼工会工作创新:职业工会干部应运而生。2002年,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工会首次公开招聘非公企业工会主席候选人,然后向企业工会派送。这个做法得到上级工会的肯定并随即被全国各地效仿。舆论认为,不端老板饭碗,工会主席会硬起腰板维权。
沈阳是后来的佼佼者。市总工会联手市劳动局、市工商局、市工商联、市私营企业协会等众多单位,联合制定下发规范性文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协调、三方五面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
“从招聘、考试到就职,媒体的报道都是大张旗鼓呀。”跟其他被招聘的职业工会干部一样,那时的老郑热血沸腾,走起路来都觉得轻快多了。然而,经过培训后上岗的老郑发现,事情有些走样了。
“本来是市里招的,都分到了县区,归下面管,经费也是市区各承担一部分;当时承诺,200人以下的企业不派,但也派了。”老郑回忆说。
现实很棘手
“咱们之所以报名应聘,就是想发挥一下作用。”在采访中,几位职业工会干部都这样说。不过,现实却比预想的棘手许多。
“进了企业就觉得干啥都难,施展不开手脚!”陈聪也是沈阳市第一批上岗的职业工会干部,她被分到了大东区一家近百人的私企做工会主席。
初进企业,陈聪铆足了劲,“就想赶紧进入角色。”上任几天,陈聪主动找到老板表态,“这是你家的,我也把它当成我家的,用心工作,一起把它经营好”。老板表面挺客气,可根本没把她当自己人。“不管是开大会小会,基本都不通知我。公司组织出去旅游,介绍所有的管理层,就把我一人落下了。”有时候,陈聪甚至觉得自己是老板眼中的“透明人”。
陈聪用行动扭转了局面。
她所在的企业里很多员工没接触过工会,陈聪自己做了个宣传板贴到办公室墙上,上面用大红字写着:工会是什么,工会的权利,工会的义务。“这样一目了然,比整天开会效果好。”
企业里有位员工跟原来的单位有劳动纠纷。陈聪听说后,给他讲解劳动法规,然后特意找到做律师的朋友帮他维权,最终为他争取到了经济赔偿。2009年,企业一名女员工患了乳腺癌。陈聪坐着公交车四处跑,为她办理相关保险理赔,还在医院全程陪同其治疗,有时候午饭都顾不上吃。
慢慢的,员工们都愿意到陈聪的屋子走走,跟她聊聊家长里短。后来几经争取,陈聪还请来专家给职工普及工会和维权知识,“一年两次,很受欢迎,有时候老板也会去听讲。”
不过,本企业的维权却是陈聪的禁区。“一提维权,老板就觉得是在跟他作对。”这家私企常有员工跳槽,有人符合经济补偿的条件,如何帮他们维权成了陈聪的难题。
最终她找到了一个平衡之道:让老板多给开一个月的工资。“不给肯定违法。多给开工资,既照顾了员工又体现出公司有情有义,多合适!”陈聪这样规劝老板。结果,职工权益得到了维护,老板还落了好名声,皆大欢喜。
对此,某位不愿具名的上级工会干部坦承,下派职业工会干部时,多数非公企业老板都抱有抵触情绪。“为了取得老板信任、获得职工支持,职业工会干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相比而言,老郑在企业里就显得有些无所作为了。“我平常就是替一把主席开会,或者给农民工送电影票。”
他觉得工作不在状态,首要问题就是没有经费。按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2%作为工会经费开展工会活动。“这钱相当于从老板兜里掏,他根本不愿意。”而且,作为工会副主席,很多事老郑说了也不顶用。
“我是做工会工作出身的,本想着还能发挥一些作用。现在,哎……”失落之余,老郑只能寄情于网络:他申请了博客,写上对工会工作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聊以自慰吧。”
回归后的落差
其实,让老郑感到失落的,也许还有身份回归后那种莫名的落差。
“我是个老工会干部。不客气地说,20年前我要是到区工会当主席,那都得是犯错误!”老郑从事工会工作是1980年,当时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的工会组织开始重新组建。老郑进入了辽南某市总工会组织部。
1981年,他进入全总干校(即现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培训。学习结束后,从北京回到辽南,老郑在市总一路高升。
不过,与今天公务员高居人上相反,1990年代中国上演的是弃官从商的浪潮。
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党章。一夜之间,下海经商就成了一种时尚。据国家有关部门事后统计,仅1992年全国辞官下海经商者,就达12万人之多。
之所以与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相悖,是因为对财富的极度渴望。当时一个干部跟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基本相等;而下海经商者,一夜暴富的比比皆是。
老郑也弃官了。他没有下海,而是走了一条相对稳妥的路:进入辽宁省某大国企。他成了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长。3年后,因经营不善,公司黄了。1999年老郑又到了一家大型商场做工会主席。“这可比坐在机关里挣的多。”可事与愿违,几年后商场也转制了,老郑买断工龄回家。
这之后,他帮朋友做过生意,也在几个企业零星干过几天。2007年,沈阳市总工会公开招聘职业化工会干部,老郑报名参考,在上千人中名列前茅。
老郑又回到了工会。与当年的显赫不同,老郑只是工会副主席。他任职的是家建筑企业,需要到工地了解情况。很多工地交通不便,老郑只能骑车前去。“无职无权,无人无钱,说白了就是个干事!每月1000多的工资,连交通工具都这么原始,怎么做工作?”
现在,老郑跟几个年轻人共用一间办公室,用的是几年前儿子上学时的电脑。除了电话,企业没给他配一件现代化办公工具。而当年跟他一同工作的干部有人已经享受厅级待遇了。
据记者了解,沈阳市的职业工会干部中,有些跟老郑一样也做过机关干部。回归之后,曾经的官员经历让他们对新身份的定位有些模糊。而上级工会或因无暇顾及,只能任他们自我调节。
在上级工会看来,选派职业工会干部进企业,主要是为了推动非公企业工会更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民间舆论则更倾向于把职业工会干部看做劳动代理人的角色。
“从社会招聘职业工会干部作为劳动代理人派进企业,可以促使劳资双方力量均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讲师叶迎对此持正面的评价。“但也要认识到,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一些问题。”
在老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受重视。“在大国企里,工会主席是领导班子成员,咱们算啥?”他说,虽然职业工会主席是上级下派的,企业也可能阳奉阴违,限制他们的作用。
他还觉得,市区对待职业工会干部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本来是市里出面组织的招聘,上岗后由区里管理,工资也是两家各出一部分。得名声的是市里,受累的是区里,谁能乐意?”据老郑介绍,他到区里后基本就“放羊”了——没人管。不过陈聪说,大东区总工会每月都会组织职业化工会干部座谈了解情况,“很正规。”
2008年,沈阳市职业工会干部实行之初,拟定的月工资待遇是900多元(扣除保险后)。2009年,沈阳市总工会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其工作情况分为三级,待遇跟等级挂钩,每级差100元。评级由区一级工会操刀。
这本是带动积极性的措施,却引起了一些非议。“评级时,有些根本不是看工作表现,谁拍马溜须谁的级别就高。”老郑这样告诉记者。他的说法也得到了陈聪的认可。
因为评级的事,老郑曾跟区工会发生过冲突。“我去问,你凭啥给我评三等?”因生性耿直且自认资历深厚,老郑从不看人脸色说话。对方没客气,“凭啥给你评一等啊?”事情最后闹到了市总。市总组织部派人调查之后称,这只是磨合期的小摩擦,很正常。后来,老郑连续几次被评为三等。“我也不再找了,混吧。”他有些意兴阑珊。
对此,上文不愿具名的工会干部认为,下派职业工会干部作为探索性事物,在体制上、管理上难免会出现问题,“这有待时间解决。”
除了身份定位和激励机制外,最让这些职业工会干部感到前途莫测的,是任期问题。
“咱们作为工会主席的任期是3年,这马上就到期了。虽然是上级选派的,也要经过企业内选举,如果选不上,那就是二次失业啊!”陈聪有些焦虑,她害怕选举时有人会故意作梗。为此,有职业工会干部曾提出,组建自己的工会,以便维权。但上级工会回答:时机未到。
有知情人士透露,职业工会干部的劳动关系也是目前困扰上级工会的问题。“这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更深层的体制难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加深老郑等人的不满是某些工会干部的言谈。据老郑回忆,在一次公开场合,某上级工会干部说,招聘职业工会干部算是安排大龄青年再就业了。“深受其辱啊!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家歇着。”老郑有些后悔了。他认为是上级工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可能就打算让我们自生自灭了!”
陈聪却有不同意见。“我看报道全国都在推广职业工会干部,咱们肯定还有希望……”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采用化名)W
本栏责编/马征
mazheng_83@163.com
曾经的热情
两年前,谈起工作中的磕磕绊绊,老郑悻悻不平。而今,他只剩下一腔难掩的落寞。“混吧,再混两年就回家抱孙子了……”
老郑是沈阳市一百余名职业工会干部中的一员。2007年8月14日,沈阳市总工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面向社会招聘100名职业工会干部,选派到乡镇街道工会、非公企业工会或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经民主选举后,担任工会主席或副主席。消息传出,报考异常火爆。
“有6000多人报名。经过资格审查,3008人进入笔试。”至今回忆起来,老郑还是很兴奋。
是年9月1日9时,笔试在沈阳职工大学如期进行。笔试后,沈阳市总工会对300名入围者进行面试,严格程度近乎组织部遴选干部。最终,确定了100名合格者。2008年4月,这些合格者成为全市第一批职业工会干部;第二年,又有50名候选者上岗。
市级工会高调招聘,千人报名、同场答题尔后变身为工会干部,这在沈阳乃至全国工运史上,都非同寻常。这一举措背后,正是中国事实劳动关系和工会工作重点的深刻变化。
19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确立了国有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由此,劳动者与国家之间传统的行政劳动关系,开始向市场化、契约化过渡。
企业和职工曾经相对一致的利益诉求,变为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职工劳动报酬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劳动纠纷不时上演。在强资本、弱劳工的局面下,工会成为亿万职工的靠山。但实际上,国企的工会往往维权不到位,大多数非公企业工会的维权才刚刚提上议程。
现实形势倒逼工会工作创新:职业工会干部应运而生。2002年,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工会首次公开招聘非公企业工会主席候选人,然后向企业工会派送。这个做法得到上级工会的肯定并随即被全国各地效仿。舆论认为,不端老板饭碗,工会主席会硬起腰板维权。
沈阳是后来的佼佼者。市总工会联手市劳动局、市工商局、市工商联、市私营企业协会等众多单位,联合制定下发规范性文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协调、三方五面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
“从招聘、考试到就职,媒体的报道都是大张旗鼓呀。”跟其他被招聘的职业工会干部一样,那时的老郑热血沸腾,走起路来都觉得轻快多了。然而,经过培训后上岗的老郑发现,事情有些走样了。
“本来是市里招的,都分到了县区,归下面管,经费也是市区各承担一部分;当时承诺,200人以下的企业不派,但也派了。”老郑回忆说。
现实很棘手
“咱们之所以报名应聘,就是想发挥一下作用。”在采访中,几位职业工会干部都这样说。不过,现实却比预想的棘手许多。
“进了企业就觉得干啥都难,施展不开手脚!”陈聪也是沈阳市第一批上岗的职业工会干部,她被分到了大东区一家近百人的私企做工会主席。
初进企业,陈聪铆足了劲,“就想赶紧进入角色。”上任几天,陈聪主动找到老板表态,“这是你家的,我也把它当成我家的,用心工作,一起把它经营好”。老板表面挺客气,可根本没把她当自己人。“不管是开大会小会,基本都不通知我。公司组织出去旅游,介绍所有的管理层,就把我一人落下了。”有时候,陈聪甚至觉得自己是老板眼中的“透明人”。
陈聪用行动扭转了局面。
她所在的企业里很多员工没接触过工会,陈聪自己做了个宣传板贴到办公室墙上,上面用大红字写着:工会是什么,工会的权利,工会的义务。“这样一目了然,比整天开会效果好。”
企业里有位员工跟原来的单位有劳动纠纷。陈聪听说后,给他讲解劳动法规,然后特意找到做律师的朋友帮他维权,最终为他争取到了经济赔偿。2009年,企业一名女员工患了乳腺癌。陈聪坐着公交车四处跑,为她办理相关保险理赔,还在医院全程陪同其治疗,有时候午饭都顾不上吃。
慢慢的,员工们都愿意到陈聪的屋子走走,跟她聊聊家长里短。后来几经争取,陈聪还请来专家给职工普及工会和维权知识,“一年两次,很受欢迎,有时候老板也会去听讲。”
不过,本企业的维权却是陈聪的禁区。“一提维权,老板就觉得是在跟他作对。”这家私企常有员工跳槽,有人符合经济补偿的条件,如何帮他们维权成了陈聪的难题。
最终她找到了一个平衡之道:让老板多给开一个月的工资。“不给肯定违法。多给开工资,既照顾了员工又体现出公司有情有义,多合适!”陈聪这样规劝老板。结果,职工权益得到了维护,老板还落了好名声,皆大欢喜。
对此,某位不愿具名的上级工会干部坦承,下派职业工会干部时,多数非公企业老板都抱有抵触情绪。“为了取得老板信任、获得职工支持,职业工会干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相比而言,老郑在企业里就显得有些无所作为了。“我平常就是替一把主席开会,或者给农民工送电影票。”
他觉得工作不在状态,首要问题就是没有经费。按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2%作为工会经费开展工会活动。“这钱相当于从老板兜里掏,他根本不愿意。”而且,作为工会副主席,很多事老郑说了也不顶用。
“我是做工会工作出身的,本想着还能发挥一些作用。现在,哎……”失落之余,老郑只能寄情于网络:他申请了博客,写上对工会工作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聊以自慰吧。”
回归后的落差
其实,让老郑感到失落的,也许还有身份回归后那种莫名的落差。
“我是个老工会干部。不客气地说,20年前我要是到区工会当主席,那都得是犯错误!”老郑从事工会工作是1980年,当时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的工会组织开始重新组建。老郑进入了辽南某市总工会组织部。
1981年,他进入全总干校(即现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培训。学习结束后,从北京回到辽南,老郑在市总一路高升。
不过,与今天公务员高居人上相反,1990年代中国上演的是弃官从商的浪潮。
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党章。一夜之间,下海经商就成了一种时尚。据国家有关部门事后统计,仅1992年全国辞官下海经商者,就达12万人之多。
之所以与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相悖,是因为对财富的极度渴望。当时一个干部跟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基本相等;而下海经商者,一夜暴富的比比皆是。
老郑也弃官了。他没有下海,而是走了一条相对稳妥的路:进入辽宁省某大国企。他成了办公室主任兼人事处长。3年后,因经营不善,公司黄了。1999年老郑又到了一家大型商场做工会主席。“这可比坐在机关里挣的多。”可事与愿违,几年后商场也转制了,老郑买断工龄回家。
这之后,他帮朋友做过生意,也在几个企业零星干过几天。2007年,沈阳市总工会公开招聘职业化工会干部,老郑报名参考,在上千人中名列前茅。
老郑又回到了工会。与当年的显赫不同,老郑只是工会副主席。他任职的是家建筑企业,需要到工地了解情况。很多工地交通不便,老郑只能骑车前去。“无职无权,无人无钱,说白了就是个干事!每月1000多的工资,连交通工具都这么原始,怎么做工作?”
现在,老郑跟几个年轻人共用一间办公室,用的是几年前儿子上学时的电脑。除了电话,企业没给他配一件现代化办公工具。而当年跟他一同工作的干部有人已经享受厅级待遇了。
据记者了解,沈阳市的职业工会干部中,有些跟老郑一样也做过机关干部。回归之后,曾经的官员经历让他们对新身份的定位有些模糊。而上级工会或因无暇顾及,只能任他们自我调节。
在上级工会看来,选派职业工会干部进企业,主要是为了推动非公企业工会更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民间舆论则更倾向于把职业工会干部看做劳动代理人的角色。
“从社会招聘职业工会干部作为劳动代理人派进企业,可以促使劳资双方力量均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讲师叶迎对此持正面的评价。“但也要认识到,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一些问题。”
在老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受重视。“在大国企里,工会主席是领导班子成员,咱们算啥?”他说,虽然职业工会主席是上级下派的,企业也可能阳奉阴违,限制他们的作用。
他还觉得,市区对待职业工会干部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本来是市里出面组织的招聘,上岗后由区里管理,工资也是两家各出一部分。得名声的是市里,受累的是区里,谁能乐意?”据老郑介绍,他到区里后基本就“放羊”了——没人管。不过陈聪说,大东区总工会每月都会组织职业化工会干部座谈了解情况,“很正规。”
2008年,沈阳市职业工会干部实行之初,拟定的月工资待遇是900多元(扣除保险后)。2009年,沈阳市总工会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其工作情况分为三级,待遇跟等级挂钩,每级差100元。评级由区一级工会操刀。
这本是带动积极性的措施,却引起了一些非议。“评级时,有些根本不是看工作表现,谁拍马溜须谁的级别就高。”老郑这样告诉记者。他的说法也得到了陈聪的认可。
因为评级的事,老郑曾跟区工会发生过冲突。“我去问,你凭啥给我评三等?”因生性耿直且自认资历深厚,老郑从不看人脸色说话。对方没客气,“凭啥给你评一等啊?”事情最后闹到了市总。市总组织部派人调查之后称,这只是磨合期的小摩擦,很正常。后来,老郑连续几次被评为三等。“我也不再找了,混吧。”他有些意兴阑珊。
对此,上文不愿具名的工会干部认为,下派职业工会干部作为探索性事物,在体制上、管理上难免会出现问题,“这有待时间解决。”
除了身份定位和激励机制外,最让这些职业工会干部感到前途莫测的,是任期问题。
“咱们作为工会主席的任期是3年,这马上就到期了。虽然是上级选派的,也要经过企业内选举,如果选不上,那就是二次失业啊!”陈聪有些焦虑,她害怕选举时有人会故意作梗。为此,有职业工会干部曾提出,组建自己的工会,以便维权。但上级工会回答:时机未到。
有知情人士透露,职业工会干部的劳动关系也是目前困扰上级工会的问题。“这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更深层的体制难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加深老郑等人的不满是某些工会干部的言谈。据老郑回忆,在一次公开场合,某上级工会干部说,招聘职业工会干部算是安排大龄青年再就业了。“深受其辱啊!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家歇着。”老郑有些后悔了。他认为是上级工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可能就打算让我们自生自灭了!”
陈聪却有不同意见。“我看报道全国都在推广职业工会干部,咱们肯定还有希望……”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采用化名)W
本栏责编/马征
mazheng_8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