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模式创新推动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o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协同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坚持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探索开展了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跨区域产业合作,有力推动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较为普遍的形式,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以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为纽带、具有效率和成本优势的区域产业链协同模式。此外,还有各级政府推动形成两地共建产业园区模式、多城市共建产业创新廊道模式等。前者有省际层面的苏滁现代产业园、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上海合肥产业园等,省内层面的苏宿工业园区、宁淮特别合作区等;后者有G60科创走廊、G42沪宁合产业创新带等。经调研了解,行政区划分割导致“竞争有余、协同不足”的区域产业同质化问题仍然突出,区域产业合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区域创新要素的流动渠道不顺畅,制约了长三角创新策源能力乃至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迫切需要加快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以此提升长三角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
   一、产业链一体化模式: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长三角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但三省一市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协同性较弱。如,从反映区域比较优势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区位商指数来看,浙江省几乎与江苏省重合,江苏省几乎与上海市重合。特别是新形势下产业链保供仍“各自为战”,缺乏产业链断点堵点及可替代产品等跨区域统筹协调机制。为此,立足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链长制作为三省一市利益联结点和合作切入点,采取产业链一体化模式,共同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力提升长三角配置全球资源能力。
   一是协同开展区域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围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协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探索建立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机制。全面梳理三省一市重点产业链长板短板,由具备先发优势的省市作为分行业链长,分头做好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
   三是联手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机器人、新型显示、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由分行业链长牵头制定产业链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清单、国产可供目录清单、断链风险点和企业诉求清单等,率先构建以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为目标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四是加强区域产业链布局窗口指导。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十大领域,完善行业协会等机构行業监管职权,强化区域产业链管控协调,形成重点产业链项目管理和产能过剩预警机制。
   二、产业全面融合模式:共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长三角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区域共享方面初具成效,三省一市依托名牌高校成立了四家跨区域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城市医院协同发展联盟成员已覆盖长三角30个城市112家三甲医院,养老服务等跨区域社会保障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长三角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领域跨区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机制有待健全。为此,围绕合力发展高端服务经济,采取产业全面融合模式,完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共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一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有序疏解一般制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着力打造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积极推动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输出。
   二是推动重点服务领域率先突破。商务会展方面,以协力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展会为切入点,加强品牌展会和贸易投资的区域联动。商贸流通方面,以统筹空域资源利用、鼓励港口集团交叉持股为突破口,推动区域机场协作和沿海沿江港口江海联运,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文化旅游方面,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重点,联合开展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设计和旅游主题推广,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健康养老方面,支持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以数字化医院为依托共建医疗协作系统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合力打造健康长三角。
   三、“龙头+配套+联盟”模式: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长三角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约1/3的研发经费投入额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存在问题表现为高尖技术和精密器件仍然高度依赖进口,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不畅、高端要素竞争加剧等问题突出。三省一市各自牵头关键技术攻关、推广超前储备技术应用,存在分头组织、重复攻关、同质竞争等现象。为此,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整合创新要素,探索形成“龙头+配套+联盟”模式,合力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一是打造“政产学研资用”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链创建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
   二是联手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围绕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合力。发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作用,推动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实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和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发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作用,探索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共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双创示范基地。    四、产业品牌共建模式:形成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样板
   长三角在我国农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粮食总产量、农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均超过10%,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是我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目前存在水土资源過度消耗、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为此,在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同时,共同开展产业品牌提升行动,协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跨区域跨领域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样板。
   一是建立区域标准统一管理制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先行开展区域统一标准试点,率先实现区域内重点标准目录、具体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监管“三协同”。
   二是搭建区域一体化农产品展销平台。加强跨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认证及追溯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品牌共建。
   三是推动农村产业跨区域跨领域融合。协力推进农业领域国际产业双向合作,协同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组团出海共建境外园区和安全保障体系。
   五、产业转移承接模式:搭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长三角已建成一批跨市跨省的产业合作园区、特别合作区等,但跨区域产业转移及园区共建的成本分担、利益共享和政府内部考核机制还有待完善。为此,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创新区域产业转移承接合作模式,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促进优势产业链区域协作配套和发展空间共拓,打造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平台。
   一是探索建立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作用,探索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征管协调机制以及区域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
   二是推进省际毗邻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共建毗邻区域产业合作新典范。支持“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金山—平湖”“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共同推动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嘉兴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建设,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地。加强浙沪洋山区域合作开发,共同提升国际航运服务功能。
   三是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广上海临港、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开发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合作园等一批省际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协调联动。探索中韩(盐城)产业园、中意宁波生态园、中德(合肥)合作智慧产业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国际合作园区互利共赢联动发展模式,更好推进长三角国际产业双向合作。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
其他文献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更加迫切。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969号,以下简称《规划》),为“十四五”
期刊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总体要求,部署了行动内容,对家电行业深入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家电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n一、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在要求rn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是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要求,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
期刊
7月中下旬以来,受到台风“烟花”、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河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天气,郑州、新乡、焦作等地出现特大暴雨。此次强降雨呈现出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短时降雨强、降雨极端性突出的特点,河南省多个中小水库和河流出现超汛限水位和超警洪水,多地出现内涝、山洪等灾害。当前,洪涝灾害对全国物价走势形成一定扰动。尤其是河南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占全国的7%左右,预计粮食、蔬菜、猪肉受灾减产
期刊
一、工业生产持续稳定恢复rn(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加快rn在去年低基数效应逐步消退的情况下,工业生产延续稳定增长态势.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56%,略高于上月环比增速.1—6月份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与1—5月份持平.分三大门类看,1—6月份采矿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2%;制造业累计增长17.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增长13.4%.
期刊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2020年,笔者利用在福建省寿宁县挂职服务的机会,对该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围绕山区农业县如何更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期刊
关键核心的育种技术可谓畜牧业的“芯片”.在以往的农业“走出去”案例中,企业在获取稀缺海外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的同时完全掌控核心种业技术的情况并不多见.新西兰绵羊奶产业得益于国外高产奶绵羊基因的引进,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产业,上海布鲁威尔食品有限公司在投资该产业的过程中,不仅攻克了关键畜牧业繁育难题,还将其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完成了绵羊奶生产的规模化、全产业化,是农业高水平“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期刊
近期,网络上一些消极思潮蔓延,不少人特别是本应积极向上的青年群体,选择放弃努力、得过且过。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社会流动性下降是其中重要一条。不少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水平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全球社会流动性报告2020》也显示,我国社会流动性指数61.5分,在82个经济体中排第45位,总体偏低。事实上,近年来舆论反映“寒门再难出贵子”越发少见。当大众感觉到“努力”的回报却越来越低
期刊
消费扶贫是党和政府动员社会各界共同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产品与服务卖难问题、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一种创新举措,对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消费扶贫向消费帮扶转型,由攻坚期阶段性行动进入巩固期常态化活动,帮扶的政策不撤、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是消费扶贫的延续和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脱贫地区特色
期刊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城镇化虽然起步晚,但速度快、规模大,呈现出大国城镇化的典型特征。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修订,我国城镇化率在2017年已达到60.2%,迈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中后期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城镇化速度、动力、空间格局、城市体系等面临重大调整,另一方面,人口在城镇空间上高度集聚带来的规模和集聚经济效应加快释放的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期刊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969号,以下简称《规划》),在分析“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十四五”面临形势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部署了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行动,政策措施和组织实施,是“十四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部署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