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观音(五)

来源 :非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fi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期“如来观音”里有很多老骨头。因为骨头越老越有嚼头,所以我会让你啃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祝你吃得津津有味。不过,我建议各位最好于晚上十点以后再去听这些东东,并且把音量调大一点,谢谢。
  
  1.Senssurround Orchestra——Mort Aux Vaches:MeItdown Of Control
  
  Senssurround Orchestra是集20位乐手干一体的一个临时强悍组合,因此说这是一张由20位先锋/噪音/实验/声音艺术乐界的顶尖强人共同炼制出来的一张唱片,这20位乐人包括:Akifumi Nakajima(Aube)、AmiYoshlda、Atau Tanaka、BELL:MARK Stringquartet、Bastian Maaris、DrorFeiler,Edwin Van Der Heide、Kasper T Toepitz、Mayuko Hino(CCC的女优)、Hiroshi Hasegawa(CCC的女优的老公)、K.K.Null、Reiko A、Russell Haswell、Pneuma、Peter Rehberg、Masami Akita(Merzbow)、MasahiroMiwa、Sumihisa Arima、Tetsuo Furudate、Zbigniew Karkowski。看看这堆令人眼晕耳馋和心惊肉跳的名字,想必这张Mort Aux Vaches的系列CD已经无需我再多言什么了吧?莫非,以“声音信息/信号发射战争”为主题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真的来临了?
  你也许会以为这一定是一张吵死人不偿命的“大噪”之作,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真正没完没了得噪起来,原因很简单,如果这20个家伙一起联手共同玩命的话,那得拿出多少座JBL的音箱来供奉他们啊?搞不好,这个世界没准就得被他们给毁了,进而搅得整个宇宙也从此不得安宁。幸好,这张标题名为“Mort Aux Vaches:Meltdown Of Control”的唱片翻译过来大意即为“杀死条子(杀死所有的牛):垮塌控制”——是啊没错,这濒临垮塌的灭顶之灾确实需要被遏制操控住,要不然,万一真的如泥石流般坍塌下来的话,后果……
  《Senssurround Orchestra Mort Aux Vaches:Meltdown Of Control》采用手写编号的方式,全球一共限量发行1000张,笔者拿到的这张是编码为第918号的那张。据唱片公司方面称,该张唱片已经绝版,因此从这一点上看,我还居然能在市面上掏到它——这简直就是一个让人无法想像和望尘莫及的意外奇迹——并且最使我深觉欣慰的是,这个奇迹并非一场虚幻的梦,它带给我的感受和情境,同2006年当时自己买到《TurntableSolos》时的快乐心情几乎是如出一辙。看来,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2.Tlbetan Buddhism——The RitUal Orchestra&Chants
  
  西藏密宗大法会诵经,以喉音方式发声,僧侣众多,规模庞大。乍听上去也许嗡嗡嗡的像是一窝蜜蜂,但在我的意识里却似无尽的摩罗地狱般黑暗诡异。
  下面说说这张唱片里的三首长篇大作:
  A、Padmasambhava Tseehu Sadhana:Invocation;单调整齐、无限反复的喉音发声渐次演变为此起彼伏的咒语念诵,到了作品的后半段,呓语般的人声被掷地有声、恢宏利落的敲击逐次切断,最后,是从天而降的群魔狂舞大Par,法会中常闻的沉重鼓击和各色敲击/打击乐器纷纷踏刃而至。这绝对是由头到脚、开心通魂,天塌灭绝(灭顶)意义上的一次彻身洗刷。对不起,我只能这样狭隘肤浅地去对其进行形容。
  B、Mahakala Sadhana:Dun-Kye:法器吹响,法乐扬鸣。四面八方的周遭一切均被铺天盖地的器乐声浪所活活袭卷。大气恐怖的长音吹奏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倘若将音量开的稍微大一点的话,这声音/声响会令音箱发出濒临毁灭的嗡嗡低频和超重低音回授般的失真反馈。其实,这就是真正的倒塌和崩溃。
  c、Mahakala Sadhana:Dag-Kye:先是一段再次让音箱频频显危,阵阵告急的法器吹奏,然后是僧侣们长时间声声绵延的静诵默念,这一刻同时也是整张专辑中最“禅”的一个场景。临近结束之际,不用我说你也猜到了,是又一轮力挽狂澜的发疯和狂飙。需要告知大家的是,诸如像“发疯”这类的词汇是与“佛”乃至“活佛”的平静内心完全相背离的,我只是单纯从声音/音乐的感官与听觉上,去对其进行纸上谈兵的轻描淡写和小心翼翼的拙劣撰笔,万望大家区别对待,切勿混淆。要知道,“佛”的内涵岂能只用一篇雾里看花、镜面观物的碟评去概其全貌?那简直是水中捞月,天方夜谭。
  言多必失,点到为止。
  
  3.Pat Metheny——Zero TOIerance For Silence
  
  一位苦练了二十多年吉他、名叫Pat Metheny的琴手,于某夜轰鸣着标准法度(尺度)规则的10000声和弦的噩梦之后完全彻底崩溃,于是他做出了一张让Sonic Youth都跪倒了的吉他噪音音乐专辑《Zero Tolerance ForSilence》。
  我们当然可以想像的到,这张唱片对他主人(唱片出版发行公司GeffenRecords)的商业企图造成了怎样一种可怕的巨大损害与破坏,因为它离PatMetheny原先的音乐艺术体系甚至生活体系实在是太遥远了。毕竟,PatMetheny原本就是一位名声好、品格高的吉他演奏大师,他那优美、含蓄、温文尔雅,毫无瑕疵并兼容多种音乐风格的混种作品曾经多次出现在许多热门专辑之中,并且,他还一直在为来自德国的严肃音乐厂牌ECM做录音工作。可现在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是什么怪物或者魔兽潜入进了他的体内而使他做出了这张吉他噪音专辑?仿佛在一夜之间,Pat Metheny直接沦为了一位集外星人、鬼魂和音乐家于一体的边缘焦点人物。
  在《Zero Tolerance For silence》中,Pat Metheny毅然扔掉了乐队、编曲、旋律和他以前积累下来的所有弹奏习惯以及音乐规则,为我们奏响了一曲纯粹的、毫无道理的、没有任何源头和目的的噪音,他用这张唱片告诉了那些嘲笑他不知回授为何物的非主流乐团,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回授!——这是一张让Sonic Youth脸红到了何种程度的吉他噪音啊!
  《Zero T0lerance For sllence》极富戏剧性的突然改变与其说是代表了Pat Metheny试图对自己本身音乐的改观和自身艺术上的可贵实验冒险精神,不如说是他自己一次彻底的突发事件与精神病泛滥发作。为此,Sonic Youth的Thurston Moore对这张任意攻击/破坏受众群体听觉器官的唱片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20世纪最后十年之中最为激进 的一张吉他噪音唱片,它内里交织着对吉他音乐和先锋音乐的种种极端实践和思考碎片,并始终燃烧着一股浓烈得几乎都要崩溃、倒塌、瘫痪了的激情,而这种激情对听者来说则毫无头绪可言。”确实,当《Zero Tolerance For silence》暗自潜入市场并被那些欣赏Pat Metheny惯常音乐的中产阶级们按着惯性欢天喜地买回家去以后,它在音箱/音响中发出的毁灭性爆炸声响会激起怎样的颤栗和愤怒啊!上帝,这真的令人难以想像甚至都不敢想像,我猜,很多人还会认为自己买错了CD进而拿起唱片封面来不断进行端详和质疑“这是Pat Metheny吗?没印错吧?”
  幸运的是,在发行完《Zero Tolerance For silence》之后不久,Pat Metheny便不着痕迹、声色不露地在自己的下一张音乐专辑《Fulham Bistros》中,又恢复了他以往那种娴静、雅致、委婉、讨好的浪漫风情格调。看来,对于Pat Metheny而言,变化不仅仅是一种破坏的降临,同时它也是一种快乐和欢欣的再生。一位先锋音乐家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他流行的15分钟。”那我可不可以再接再励一句:某些人在特定的时刻,也会冷不丁地在自己的某一张专辑中腾出一次身来,从而让自己痛痛快快、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好好发一次疯。“别以为这样的事例只会发生在Pat Metheny身上,我下面将要介绍的这位大佬级别的公众人物Lou Reed,不照样也在1975年的时候犯过一次病抽过一回筋吗?”
  
  4.LOU Reed——Metal Machine Music
  
  此乃这位公众人物于1975年推出的一张全部由吉他回授噪音组成的专辑。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国著名摇滚评论家Lester Bangs称它是:“空洞的一个多小时,除了不同频率的、尖啸的回授噪音外它一无所有。至于它里面的演唱,则与回授的混乱噪音径相背离甚至背道而驰,也就是说,演唱和呼啸的噪音是完全分裂开的两个部分……纯粹无人性的尖叫和彻底无意义的轰鸣贯穿了整张唱片,对于一个Lou Reed的歌迷来说,他的耳朵在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受到了这种哗众取宠的噪音的侮辱。”
  以上评论当然与Lou Reed的创作初衷不符。对于这张由四首皆16分零4秒的中篇作品组成的、完全未经后期处理的、渗血般的混乱唱片,它的创造者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我在组The Velvet Underground以前就一直在听诸如La Monte Young和lannis Xenakis这样的先锋音乐家的作品,我一直竭力在音乐的听觉冲击感上向他们靠近,这张唱片就是我努力的结果。如果你仔细听它的话还会从中找到贝多芬和肖邦的影子。”
  他这样一本正经的认祖归宗的言辞不但惹恼了本来就认为该唱片是“该死的折磨人的”乐迷们的唾弃,甚至连那些自称“理解了这张专辑”的先锋音乐追星族们也认为这张唱片无非证明了Lou Reed只是一个坏脾气的、喜欢发泄的杂种而已,甚至的甚至,就连发行这张唱片的RCA公司也拒绝在他们的唱片目录说明中提到它哪怕是一个字(那当初为什么要发行它呢?)。
  本世纪初,当Lou Reed谈到这张早已被人们彻底淡忘了的唱片时,他仍然傲气十足地说道:“能够在第一次听它时便完全可以听完的人,才配得上说他是我真正的乐迷。”这个死倔的坏家伙和老混球,我们知道就算是最嗜辣的人,也不见得能一下子将10公斤的非洲朝天椒给全部消化干净。
  时至今日,Lou Reed那几十年如一日的穷凶狂傲之气魄不但丝毫未见削弱的态势,而且还有变本加厉的迹象。对于这些,他的爱戴者则称自己这位尽人皆知的偶像的这种“厌人狂”陛格完全来自于他对世俗的不妥协;而反感他的人们却认为这个阴险的老头表现得极其笨拙的自负情结皆源自他那猥琐式精神分裂般的自闭情绪。然而无论怎样大家都一致认为,Lou Reed那毁誉参半的双重名声首先应该是来自于他那臭名昭著的、接受媒体采访时丝毫不加任何掩饰的乖戾难缠以及他“几乎无法忍受任何人”的极端利己主义。不过非常巧合的是,作为一名聆听者,我或许已经在这些文字的阐述之中找到了“Metal Machine Music”同Lou Reed本人之间一丝幽暗的诡秘链条,这种捕风捉影式的推测,也不妄我对“Metal Machine Music”光顾留连了几个回合。
  
  5.Diamanda Galas——Plague Mass
  
  很多时候,人们似乎都更愿意跟着“后街男孩”的流行节拍谈谈情眺跳舞,但却没有分毫的欲望和胆魄去品尝这个女巫献给他们的一道道惊世骇俗的精神食粮,因为,她的音乐本身所凝聚的一切正是人类之苦难与痛楚;而她的目的,也恰恰正是让人们去承受这痛楚与苦难。她,就是来自地狱、并不断在地狱里发出一声声凄厉怨毒诅咒之音的女巫DjamandaGalas。如果此时我不在这里提起她的话,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早已经把她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Diamanda Galas出生在濒海的圣地亚哥一个祖籍希腊的家庭中,长年累月的过分正统与保守使得她痛苦地度过了一段破败不堪的少年期。此后,Galas将注意力转向了音乐——用她直跃四个八度的吼叫开启了她的异质和叛逆。
  这里介绍的这张《Plague Mass》(大规模瘟疫)专辑,就是Galas本人一部恶魔厉鬼式情感的强烈渲泄与进发,同时它也是Galas最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专辑之一,它于1990年在纽约的圣约翰大教堂录制完成。在录制该唱片的过程中,Galas赤裸上身并在全身上涂满了真正的鲜血,CD封面上Galas鲜红的头像便是对专辑内容的一个最佳写照。就在录制完该专辑后不久,她因为在另一所大教堂STPATNCK’s粗野性地破坏了一次用以抗拒传统宗教对艾滋病患者伪善关怀的礼拜仪式而遭到逮捕。从这一举动我们不难看出,Galas对传统道德观的极力讨伐同她自身那匪夷所思的音乐一样唇齿相依,密不可分,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向充满怯弱、懦小、愚蠢、阳痿和该死的中产阶级世界发起不间断的讨伐和进攻。”同时,Galas还认为她的音乐和行为不过是在保护自我:“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相(阴谋)一直在企图破坏和阻止我的想像力!”
  在《Plague Mass》里,传统音乐被Galas彻底地摧了个粉身碎骨,歇斯底里的唱腔在一瞬间从零的声量直接到达极限,每一个听众都被这种邪魔附体般的癫痫歌声吓得魂飞魄散。说实话,在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我总感觉Galas从始至终都在为听者创制着一种剑拔弩张的矛盾状态,她的演唱也无时无刻都在顾及着情感的每一个末端与每一处枝节。当她用嗓音默默低语、呢喃徘徊并在潜移默化之中为作品架构出龙骨的时候,就宛如一位温柔腼腆、闭月羞花的少妇,而此时,我的耳膜和心脏都会绷成一条濒临断开的直线,因为我仿佛隐约看到了一位手持沾满了血迹的行凶匕首的女人正被癫狂妄乱的行为困倦住了身 体,所以她正坐在那里休息、摆弄花朵或者喝水,但匕首仍持在手中,况且,她那双撇旦般的恶毒眼神正在冷冷地斜视着我的胸膛。当这轮片刻的静默过后,重蹈覆辙的必定又将会是一轮“从发泄走向更发泄,从崩溃走向更崩溃”的极致疯乱和暴戾凶残以及无情狂杀。
  毫无疑问,Galas用《Plague Mass》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肆无忌惮的发疯基础,当然,这背后隐藏着的依然是那深不可测的痛楚,与苦难。
  
  6.Karlheinz Stockhausen——Stimmung
  
  这位引发了德国Krautrock电子运动以及对后世的先锋音乐造成了巨大影响的革命者,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在墨西哥徘徊了一段时间。当时,他被那里别具一格的寺庙古迹所深深吸引并从中得到了一丝暗示,于是,他便决定创作一部以六个基音的音高标准为基础,并结合上古代神秘宗教中用于祭祀的语句为歌词蓝本的作品,为此他回到家中,于某夜静静地坐在了炉火的旁边,悄悄地开始了他艰苦的创作与冥思。当时,Stockhausen的孩子刚刚出世,于是他就试着在不惊醒睡梦中的婴儿的情况下开始谱曲。他小声地哼唱着并让音乐在他的头脑里不着痕迹地渐渐成型。
  同Stockhausen的所有作品一样,这张唱片亦绝非是为那些每天阅读晚报、看肥皂泡沫剧的庸人们准备的,因为它一如既往地体现了Stockhausen无所畏惧的冒险精神,不过,专辑中的一些片段却美地出奇,并不时地闪现出那些让人脸红耳赤的赤裸色情片段,如那句“揉挤乳头的叮咚声”。此外,《Stimmung》里那些白痴式的狂笑和被杀般的尖叫也使得这张意义叵测的唱片意外地得到了一批欧洲极端自由主义青年们的疯狂推崇——1969年,那是一个流行暴动,示威和上街的年代——一场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的流行民谣音乐会被一帮Stockhausen的追随者们完全踏平,他们示威的缘由很简单——铲除罪恶当然包括铲除罪恶的音乐!这件事发生之后,Stockhausen曾得意洋洋地说道:“只要你开始播放《Stimmung》,狂吠的狼群也会变得安静下来。”其实,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家伙的音乐美学观点,那我现在为您所介绍的这张《Stimmung》专辑一定会比后工业噪音乃至声音艺术更难以让一个有修养的中产阶级份子坚持听完它哪怕是一分钟。
  对一些人来说,Stockhausen是继贝多芬以来最重要的一位德国音乐家,他是一个真正具备幻想魔力的革新者;而对另外一群人而言,Stockhausen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一个油头滑脑的充内行者,一个创造了一种自称为“先锋”的严肃音乐派系的无聊之辈,一位搞笑、哗众取宠和行骗蒙人的低级小丑。看来,在指责和争论的背后,埋藏着的永久都是不解的悬念与恒远的启示,以及那永远也没有一锤定音之功效的正确答案的是是非非。难怪,一个自称热爱古典严肃音乐、参加过上千场音乐会的人仍然会在Stockhausen的演出现场,当演奏已经开始了20分钟之后竟然问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它已经开始了吗?”
  Stockhausen1928年8月22日生于德国科隆附近的小村庄Burg Modrath,父亲在二战中被杀,母亲也去世,故幼时便成为了一名孤儿。他在二战中为伤员抬担架,深受法西斯战争阴影的困扰和影响。
  Stockhausen也曾被卷入过政治争议,因为他曾说由魔鬼所创造的“美国911袭击事件”是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此言一出,立即遭到舆论各界的猛烈抨击。2007年12月初,Stockhausen在德国科隆家中病逝,享年79岁。据作曲家的妻子Mary Bauermeister的消息,Stockhausen死于突如其来的疾病,他的葬礼于12月13日在Kuerten的Waldfriedhof举行,其纪念音乐会也将在Suelztalhalle隆重奏响。目前,Stockhausen膝下的6个子女以及他的两任妻子都还健在。
  Stockhausen一生共创作了362部作品。其中电子音乐超过140首,发行过100多张唱片,对古典音乐、先锋派音乐和视觉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他也是摇滚组合披头士乐队的精神偶像之一。他本人曾经说过:“任何音响只要与其他音响发生关联就是音乐。每个音响都是宝贵的,如果摆放在正确的时间和位置就能构成美妙的音乐。”
  
  7.Pei——lpatti Tomorrow Will Take care Of ltself(伊芭摄:今日不知明日事)
  
  本名刘佩雯、艺名Pei的她1977年生于中国台北,曾就读于澳洲雪梨科技大学、雪梨大学艺术学院电子传播艺术系,现供职于台北松下研究所,任录音工程师。近些年来,Pei又常常在瑞士和中国台北以及德国之间不断来回地往返和工作——个典型的空中女飞人。在平时的创作过程中,Pei惯常用的声音创作软件主要包括:Sound Forge、Audio Mulch,Fruity Loops、Samplitude Producer,Ableton Live等等。
  Post Concrete的宣传文案形容Pei的音乐为“热带小岛上的一颗不知名水果”。的确,与很多死守一种风格的音乐家不同的是,Pei的头脑相当开放,除了高度调变的电脑音乐之外,她也进行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尝试,譬如2002年9月她与中国内地几位年轻的声音艺术家一起联手合作的名为“约会”的项目,就是一种对纪实音景(sound Documentary)的成功尝试。OK,闲言少叙,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对准Pei的这张处女大碟。
  客观说,Pei并没有完全摆脱目前欧美实验音乐中各种潮流的影响,细听完这张大碟后我们便可以更加清晰地感觉到这一点。不过即便是这样,我们也照样很容易听得出她正在努力地尝试着突围与改变。更难能可贵的是,Pei的声音/音乐价值并不在于其对于玩弄声音的高超技巧,也不着重于她对个别作品所开发出来的生猛意境,而是一一通过对于现有音乐风格的疏离,来达至一种专属于自己的领域空地。通过聆听我们会发觉,《Ipatti Tomorrow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专辑中的大部分曲目并不是仅仅为了耳朵的单独聆听而刻意准备的,看看该唱片的封面我们即可心性顿开,恍然大悟。应该说,Pei的个人风格与她作为一个媒体艺术家的特殊身份是密切互存的一个不可分的整体,通过唱片封面的背景中那中英文混用、极不易于阅读和辨认的梦呓般的文字,还有那些完全不理会中英文语法的遣词造句以及那些无意义的搞怪曲名,你就会发现Pei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同她的音乐本身保持了一种完全平行的对等关系。据悉,该专辑封面背景中的文字和单词来源于Pei与该碟的制作人之间的一封Email信件。
  “Ipatti Tomorrow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作品是“When Tonic And Burst Try To Make A Volcano”(当汤力水和脉冲试图建造火山),它采用上了很多噪音的效果和音色,但绝不像Merzbow那样单调暴虐,相反,Pei在一些细节之上加 进去了不少Loop声音效果的反复循环,于是,枯燥乏味的单一重复性便被Pei给轻易地全部剔干除净;最为难得的是,整个作品由始至终都张显着一股粗糙的活力,但在声音的制作上又不失精致,那声音听上去不仅让人感到圆润和干净,而且在进行声音雕刻的过程中,Pei所花费的大量心思也着实叫很多人退避三舍。另外,该专辑里的“Lum-sof”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尤其是中间部分那一段穿行而过的曼妙电音,让笔者顿感新鲜爽耳,腑脏通透,这玄妙悠远的美丽意境又何尝不是人人所追求的呢?骇人的技巧再加上其爆发的内境,一座轻巧的迷宫即被这位当红的数码实验电音高手Pei轻而易举、驾轻就熟地定格在了真实与虚拟的完美世界里。最后,让我们来一起领略一下各位乐评人/乐迷以及相关媒体对于本张专辑所发表过的一些精彩评论吧;
  A、姚大钧(声音艺术家/艺术史家,美国加州):Pei是下世代的电脑音乐少女奇才,也是当今台湾地区创作力最强的世界级电子音乐新星。她的首张大碟是在澳大利亚留学时期的一个创作总结,最终由制作人姚大钧、也就是我精心选辑而成。我们两人对出版此碟的认真执著可从我们对于封面设计及音轨剪接的意见不合而拉锯争辩了足足一整年看得出。本专辑就像热带小岛上的一颗不知名水果那样的清新脱俗、迷幻诱人。洁净的声响、少女的调皮、骇人的技巧、爆发的内境,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完美结合。此碟虽然明显在技巧上与欧洲最先进的德奥新电子音乐接轨,但Pei倔强的个性和独一无二的乐思逻辑让她绝不落入他人公式,从低迷清纯到火山暴音,曲曲都值得反复细玩。
  B、瑟瑟猫(乐迷,广州):蜜蜂、小猫、篱笆,雨后清晨的慢跑者……这都是台湾女电子音乐家Pei形容自己的专辑《lpatti Tomorrow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的词句。确实,Pei的作品听起来与姚映凡、精神经这些如今台湾的实验电脑/工业音乐艺人、团体相比更加轻巧、折衷。从纯粹的电波噪音、正弦脉冲到人声采样、甜美电声都出现在了23首从十几秒到十分钟长的作品中。其实即使是前卫的实验电音,也不该都是拿来“祭祀”的,在关注概念、探索、可能性之余,不妨也试着闲庭信步。当然,眼前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座轻巧的迷宫,至于怎样走出来,全看你的耳朵了!
  c、公园号酸梅汤(乐迷,台北)从唱片里可以发现Pei拥有不错的技巧,操使音乐软体的功夫绝对一流。Pei所塑造的声音素材十分灵活可爱而且多样化,活泼的电流声让我不禁联想到Autechre,轻薄短小的曲子分量刚刚好,每首都在使人感到疲乏之前结束。可惜在2003年,已经听过太多同样形式化的东西:我的耳朵也被脉冲电流磨钝了,要是早个几年出版,这一切会更完美。
  D、AMG网站(编译:李如一):Pei在留学澳洲悉尼期间的作品集《lpatti Tomorrow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是一张令人目眩的万花筒般的实验电子乐作品。唱片的风格则从所谓的“微缩音景”(Microsound)一直跨越到数码噪音。Pei的电脑音乐没有美学标准,“原创性”是她惟一的诉求。她能够掌握如此多种不同的音乐形式的确是令人惊异。尽管风格多样得有些令人头晕,但专辑的整体性还是不错的。“Lum-sof”是一个亮点:一部前卫声音剧被压缩成几分钟长。Pei的音乐令人想起Raster-Noton和Mego的出品,她同时具备前者的细碎电音美学以及后者的幽默感。此碟适合想听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实验电子的朋友。
其他文献
风格穿越吸睛大法  时尚,本身就是一种轮回!从繁复奢华到简洁解构,从极致女人再到雌雄同体……每个时代的Fashion Icon都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时装哲学。这是一个复古大行其道的年代,标新立异不再是时尚的先锋,特立独行也不再吸人眼球,我们要敢于迎风而上,做一个走在时尚道路的复古美人!
期刊
远行  黄 帅    春天到了,不知这句话后面会有多少的心情和图画,你凭借一首歌所憧憬到的,你驱车在一个傍晚所闻到所感受到的。  这个以泉水闻名的城市三面环山,一面背水。这水不同于石板缝隙的清泉,也不是山间流淌的溪瀑,虽然也雄浑源远,却很多时候还是被城市里的人们忽略掉了。六年间,在趵突泉公园里淋过大雨,爬过千佛山,暑天的时候也去过空旷明静的灵岩寺,唯独没有到过北面的黄河,而这个春天我在傍晚的时候看
期刊
《美国空姐》  凭借《莎翁情史》获得奥斯卡影后的格温妮丝· 帕特洛也曾扮演空姐,在《美国空姐》中,她饰演一个怀揣梦想的乡下女孩,但她一心想成为一流的国际航班上的空中小姐,为此,她用尽各种办法,不懈地努力。“当你就快到达目标时,千万不要停下来”——这一励志宣言通过简单轻松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猫鼠游戏》  当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年轻时,曾饰演过《猫鼠游戏》中16岁的弗兰克。片中,他利用自己的
期刊
维珍航空 Vivienne Westwood  维珍航空的空姐们从不吝惜自己的性感。由Vivienne Westwood打造的最新制服,大红色的修身外套,加上及膝窄裙与利落大衣,以90年作品“Bettina”为灵感,重视环保的西太后,甚至利用回收瓶转换聚酯纤维,增加耐久度和颜色鲜明度。精心装扮的烈焰红唇,搭配红色高跟鞋,骄傲地秀出女人味。你不是登上了机舱,而是跨入了一个飞行中的高空俱乐部,让你的飞
期刊
用一件最贴身的饰品,表现民族最具鲜明的的特点,保留其最激昂上进的品质,永存一颗最赤诚情怀的心。
期刊
自9月15日起adidas NEO Label「型走自由」线上活动吸引了近300万粉丝热情参与,为了回馈广大的忠实粉丝,NEO特别邀请10位幸运玩家出席于10月24日在上海举办的冬季新装发布会,除了抢先预览NEO冬季全系列新品,更提供与品牌代言人彭于晏、Angelababy一起拍摄时尚大片,秀出自由态度的独家机会,正式宣告替“跟著NEO探索自由”秋冬品牌活动画下完美句点!  冬季新装闪耀T台 秀出
期刊
Style 1 智慧新女性  时髦就一定是花枝招展、披金戴银吗?没有自己的态度怎么也时髦不起来。Phoebe Philo引领的Céline将实穿基本款做到了现代摩登的极致,她将男装的核心嫁接到女装中,这种理性主义令穿着Céline的女子浑身散发着智慧知性的光芒,女神气质势不可挡。  Style 2 矜贵清教徒  Christophe Lemaire把所有材质、剪裁的功底都“细若无声”地融入服装。优
期刊
时尚是不追求且会给人美的感受  从时尚杂志出来后,李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创立了“我们的街拍时刻”。不过谈及成立工作室的初衷,李晖直言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凭借‘嗅觉’”。  李晖的工作室布置得很有意思,但她表示自己其实没有特别花心思在装修上,只是刚搬进来的时候,工作室很空旷,就拿来一些画,还有一些好友摄影师拍过的大片挂在墙上点缀一下。“我本身也不是很喜欢复杂的东西,所以,现在简简单单的看起来挺好,
期刊
外形犹如一朵莲花的滨海湾金沙博物馆是世界第一创意博物馆,展出世界各地杰出的展览品,探讨着艺术和科学的中心。博物馆被高瞻远瞩的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席谢尔登·埃德森先生称为“新加坡的欢迎之手”。博物馆被4000平方米的百合花池塘反映池围绕着,漂浮在一个集合了新加坡城市和滨海湾金沙美景、充满活力的阳台。  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于11月迎来世界最著名天才李奥纳多·达芬奇原稿在东南亚的首秀。
期刊
2014 Clarks秋冬新品发布会举办成功  英伦百年制鞋世家Clarks于7月15日在上海半岛酒店举办“百年英伦‘十’尚伴履”2014秋冬新品发布会。自2004年进驻中国以来,Clarks已陪伴中国消费者走过十年“履”程。为表达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Clarks亚太区总裁Andrew Martland 先生首次参与中国地区新闻发布会,并与大中华区及韩国地区总裁黄怡佳女士一同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