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相关人物作为素材,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使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更好地去适应未来的挑战。那么历史人物教学与初中生挫折承受力教育的研究现状如何呢?
笔者以“挫折教育”作为关键词在首都图书馆对馆藏书目进行了检索,共有16条记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种:边和平的专著《挫折教育论》和陈选华的专著《挫折教育引论》。雷明主讲视频光盘《中小学挫折教育:学生版》共7集,对中小学生有很直接的指导意义。还有马少荣,宿春君编著的《感恩挫折 学会坚强:世界上最神奇的青少年挫折教育课》(美)罗伯特·布鲁克斯,萨姆·戈尔兹坦编著的《挫折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等。这些书的一致之处都强调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和建议,但是与历史人物教学相结合的专著数量为零。
龙源期刊网和中国知网有历史教学和挫折教育的相关文章33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挫折教育”反思》《青少年抗挫折教育案例分析》《新时期青少年挫折心理及其教育对策研究》等,都未与历史学科相结合。戴甲群《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着重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苗晶《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从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硕士论文《史记与中学生的人格塑造》的第二章《史记》与中学生的挫折教育讲述了如何利用《史记》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并列举了一些案例,如司马迁忍辱著史、勾践卧薪尝胆还有张骞通西域,展示了中国古代伟大的人物是如何直面挫折的,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硕士论文朱婷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研究》里提供了一篇关于孙中山的挫折教育案例,此外还“蜻蜓点水”式的列举了历史人物颜回、司马迁、张骞、鉴真、苏轼、邓小平的挫折经历亦可用于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针对挫折教育的其他专著主要有:王建平,鲍东明主编的《中小学生挫折教育指导》、柳絮恒、李洁主编的《青少年挫折教育故事全集》,陈泰中著的《逆商—通向成功的挫折教育》等。其他的文章如:刘圣勇、宋淑华《在浩瀚的史海中扬起搏击的风帆——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胡建英《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吕肖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等;硕士学位论文有金圣爱《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王玲的《当代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袁希的《青少年挫折教育探析》;郭杰的《中学生挫折教育问题探析》;郭静波的《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尹春容的《青少年挫折承受力教育研究》;魏林的《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探究》等。
综合笔者所查阅的资料,目前关于挫折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对挫折、挫折感、挫折教育等概念的研究。对于这些概念的研究,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对“挫折教育”,汕头教育学院的赵坤明认为用“挫折承受力教育”更为科学,分析得很有道理。我赞同他的观点。
第二,对“挫折教育”必要性、迫切性的研究。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综合各学者的观点,主要有这样五点:社会变化及其要求的变化;国家重任及要求;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培养存在问题;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缺位;由于经受不起挫折,“问题”青少年增多,尤其是自杀、犯罪等恶性事件的发生频率的上升,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挫折教育的研究。
第三,对青少年挫折产生原因的分析。综合各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原因,主要包括:才智方面的原因,如学习压力、竞争压力、认知方式不正确等;非智力方面的原因,如抱负水平、挫折承受力等;品行因素,如道德标准和理想与社会不一致、言行同纪律要求不一致;生理方面的原因,如生理缺陷、慢性疾病等;心理方面的原因,如自卑、封闭、以自我为中心、妒忌等。二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方面的原因,即个人不能预测的天灾人祸,如亲人朋友的死亡、地質灾害等;家庭方面的原因,如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修养、价值观念、教育方式、对小孩的期望值、职业阅历、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以及同左邻右舍的关系等;学校方面的因素,如学校的教育方式、教育目的、教育风范、教育标准等;社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风气等。
第四,对青少年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策略和途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有目的地创设挫折情境,组织青少年社会实践,培养其挫折承受力;采取榜样示范教育,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对青少年真正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家庭教育,改变家长替孩子包办一切的现状;全方位地优化青少年挫折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对受挫青少年进行“疏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号召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其健康的体魄。
同时很多学者公认学科教育是挫折承受力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到底这条途径如何实施,则言之甚少。
具体到通过历史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还很少,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少,缺少具体的实践策略,以“历史人物教学”为小切口与初中生挫折承受力教育相结合的专门研究目前还没有。鉴于以上情况,从历史人物教学的角度,对初中生的挫折承受力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和实践还有待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
笔者以“挫折教育”作为关键词在首都图书馆对馆藏书目进行了检索,共有16条记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种:边和平的专著《挫折教育论》和陈选华的专著《挫折教育引论》。雷明主讲视频光盘《中小学挫折教育:学生版》共7集,对中小学生有很直接的指导意义。还有马少荣,宿春君编著的《感恩挫折 学会坚强:世界上最神奇的青少年挫折教育课》(美)罗伯特·布鲁克斯,萨姆·戈尔兹坦编著的《挫折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等。这些书的一致之处都强调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和建议,但是与历史人物教学相结合的专著数量为零。
龙源期刊网和中国知网有历史教学和挫折教育的相关文章33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挫折教育”反思》《青少年抗挫折教育案例分析》《新时期青少年挫折心理及其教育对策研究》等,都未与历史学科相结合。戴甲群《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着重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苗晶《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从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硕士论文《史记与中学生的人格塑造》的第二章《史记》与中学生的挫折教育讲述了如何利用《史记》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并列举了一些案例,如司马迁忍辱著史、勾践卧薪尝胆还有张骞通西域,展示了中国古代伟大的人物是如何直面挫折的,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硕士论文朱婷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研究》里提供了一篇关于孙中山的挫折教育案例,此外还“蜻蜓点水”式的列举了历史人物颜回、司马迁、张骞、鉴真、苏轼、邓小平的挫折经历亦可用于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针对挫折教育的其他专著主要有:王建平,鲍东明主编的《中小学生挫折教育指导》、柳絮恒、李洁主编的《青少年挫折教育故事全集》,陈泰中著的《逆商—通向成功的挫折教育》等。其他的文章如:刘圣勇、宋淑华《在浩瀚的史海中扬起搏击的风帆——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胡建英《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吕肖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等;硕士学位论文有金圣爱《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王玲的《当代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袁希的《青少年挫折教育探析》;郭杰的《中学生挫折教育问题探析》;郭静波的《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尹春容的《青少年挫折承受力教育研究》;魏林的《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探究》等。
综合笔者所查阅的资料,目前关于挫折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对挫折、挫折感、挫折教育等概念的研究。对于这些概念的研究,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对“挫折教育”,汕头教育学院的赵坤明认为用“挫折承受力教育”更为科学,分析得很有道理。我赞同他的观点。
第二,对“挫折教育”必要性、迫切性的研究。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综合各学者的观点,主要有这样五点:社会变化及其要求的变化;国家重任及要求;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培养存在问题;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缺位;由于经受不起挫折,“问题”青少年增多,尤其是自杀、犯罪等恶性事件的发生频率的上升,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挫折教育的研究。
第三,对青少年挫折产生原因的分析。综合各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原因,主要包括:才智方面的原因,如学习压力、竞争压力、认知方式不正确等;非智力方面的原因,如抱负水平、挫折承受力等;品行因素,如道德标准和理想与社会不一致、言行同纪律要求不一致;生理方面的原因,如生理缺陷、慢性疾病等;心理方面的原因,如自卑、封闭、以自我为中心、妒忌等。二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方面的原因,即个人不能预测的天灾人祸,如亲人朋友的死亡、地質灾害等;家庭方面的原因,如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修养、价值观念、教育方式、对小孩的期望值、职业阅历、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以及同左邻右舍的关系等;学校方面的因素,如学校的教育方式、教育目的、教育风范、教育标准等;社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风气等。
第四,对青少年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策略和途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有目的地创设挫折情境,组织青少年社会实践,培养其挫折承受力;采取榜样示范教育,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对青少年真正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家庭教育,改变家长替孩子包办一切的现状;全方位地优化青少年挫折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对受挫青少年进行“疏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号召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其健康的体魄。
同时很多学者公认学科教育是挫折承受力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到底这条途径如何实施,则言之甚少。
具体到通过历史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还很少,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少,缺少具体的实践策略,以“历史人物教学”为小切口与初中生挫折承受力教育相结合的专门研究目前还没有。鉴于以上情况,从历史人物教学的角度,对初中生的挫折承受力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和实践还有待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