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勃勃生机。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网络的神奇,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能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一、信息技术能更有效地营造理想的语文学习氛围,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恰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我知道,十三四岁的农村孩子,虽然好奇,却极少有机会欣赏艺术表演,即使是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农村孩子最熟悉的还是河流和山野。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如《安塞腰鼓》的学习中,我针对南方的孩子对腰鼓、对北方、对黄土高原的不了解,课前从网络下载了几个或阳刚或柔美的,或南方或北方的舞蹈,请学生欣赏。课堂教学时,学生首先聆听配乐朗诵,然后欣赏课件中的舞蹈录像,感悟语言,体会这群茂腾腾的后生如何在这天籁里宣泄他们最原始的生命力量,怎样在这辽阔的红高粱前,在这“厚土”上愈捶愈烈,怎样“一捶起来,就忘情了!没命了!”由此而感悟黄土高原上特有的豪迈与奔放,产生情感的共鸣。信息技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营造完美的情境,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做到的。
二、语文课,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学生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信息的查询与收集。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刻画的四个世界文豪,学生们都很陌生。课文塑造的是四个人,而教材插图中却有五人,多出来的是谁?我鼓励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弄清作者和这一群人的关系,理清每个人的生平和成就,个性特点等,并摘录或下载,储存起来。
2.信息的归类与整理。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到的信息,涉及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还良莠不分,真假难辨,有必要指导他们进行筛选,归类整理。例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有人物的主要事迹,所在的国度,所处的年代,各自的个性,之间的友谊,文学上的观点,他们的贡献等等。学习时,根据课文的重点,对信息进行归类与整理,这样,加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3.在学习中运用信息。运用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目的,通过独立思考和创造,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资料,谁都想把自己的信息与大家共享,但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依据课文的重点、难点,适时地展示自己手中的资料。例如《奇妙的克隆》,有关克隆的报道很多,但只让学生展示克隆的原理,中国的克隆羊,积极的克隆前景(如克隆人体器官在医学上的突破),克隆人的违法性。使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认识到科学只能为人类社会服务的道理。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切实地贯彻了课标的要求。
例如《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的教学,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神舟五号”升空的过程,以及杨利伟遨游湛蓝的太空的片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是谁?在干什么?那蓝莹莹的星球是什么星球?离他最近的是什么星球?“中国航天第一人”的生平?在这之前还有谁登上了月球?第一个登月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他们各自做了什么,有什么贡献?……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想知道的更多。于是,我就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寻求答案。这时,学生对航天事业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再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形成协作小组,选择学习主题。这样既能保证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协作小组根据选定的主题,小组内分工学习,进行网络查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这样,学生共享了所有的小组的学习成果,节约了学习时间,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又让学生在发布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获得了一种学习的成就感。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四、信息技术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网络世界异彩纷呈,信息海量,无所不有。语文是生活的再现,网络是生活的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畅游知识的海洋。让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加开阔,是真正高度自主的独立学习。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不但对真实的生活,就是对一些神话故事,学生也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动漫中的盘古手握大板斧,奋力一挥,“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于是天地形成了。学生有如此直观的感受,对课文理解得更加透彻。而且,只要掌握了信息技术,不管是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学习任何知识,同时又几乎随时随地能从网络论坛中寻求并得到相应的帮助。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熟悉的事物,可望而不可及的星空乃至世间万物,都能通过网络去了解。因此,信息技术,极大限度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寓教于乐,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一、信息技术能更有效地营造理想的语文学习氛围,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恰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形成了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我知道,十三四岁的农村孩子,虽然好奇,却极少有机会欣赏艺术表演,即使是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农村孩子最熟悉的还是河流和山野。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如《安塞腰鼓》的学习中,我针对南方的孩子对腰鼓、对北方、对黄土高原的不了解,课前从网络下载了几个或阳刚或柔美的,或南方或北方的舞蹈,请学生欣赏。课堂教学时,学生首先聆听配乐朗诵,然后欣赏课件中的舞蹈录像,感悟语言,体会这群茂腾腾的后生如何在这天籁里宣泄他们最原始的生命力量,怎样在这辽阔的红高粱前,在这“厚土”上愈捶愈烈,怎样“一捶起来,就忘情了!没命了!”由此而感悟黄土高原上特有的豪迈与奔放,产生情感的共鸣。信息技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营造完美的情境,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做到的。
二、语文课,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学生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信息的查询与收集。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刻画的四个世界文豪,学生们都很陌生。课文塑造的是四个人,而教材插图中却有五人,多出来的是谁?我鼓励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弄清作者和这一群人的关系,理清每个人的生平和成就,个性特点等,并摘录或下载,储存起来。
2.信息的归类与整理。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到的信息,涉及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还良莠不分,真假难辨,有必要指导他们进行筛选,归类整理。例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有人物的主要事迹,所在的国度,所处的年代,各自的个性,之间的友谊,文学上的观点,他们的贡献等等。学习时,根据课文的重点,对信息进行归类与整理,这样,加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3.在学习中运用信息。运用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目的,通过独立思考和创造,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资料,谁都想把自己的信息与大家共享,但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依据课文的重点、难点,适时地展示自己手中的资料。例如《奇妙的克隆》,有关克隆的报道很多,但只让学生展示克隆的原理,中国的克隆羊,积极的克隆前景(如克隆人体器官在医学上的突破),克隆人的违法性。使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认识到科学只能为人类社会服务的道理。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切实地贯彻了课标的要求。
例如《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的教学,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神舟五号”升空的过程,以及杨利伟遨游湛蓝的太空的片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是谁?在干什么?那蓝莹莹的星球是什么星球?离他最近的是什么星球?“中国航天第一人”的生平?在这之前还有谁登上了月球?第一个登月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他们各自做了什么,有什么贡献?……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想知道的更多。于是,我就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寻求答案。这时,学生对航天事业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再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形成协作小组,选择学习主题。这样既能保证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协作小组根据选定的主题,小组内分工学习,进行网络查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这样,学生共享了所有的小组的学习成果,节约了学习时间,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又让学生在发布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获得了一种学习的成就感。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四、信息技术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网络世界异彩纷呈,信息海量,无所不有。语文是生活的再现,网络是生活的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畅游知识的海洋。让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加开阔,是真正高度自主的独立学习。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不但对真实的生活,就是对一些神话故事,学生也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动漫中的盘古手握大板斧,奋力一挥,“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于是天地形成了。学生有如此直观的感受,对课文理解得更加透彻。而且,只要掌握了信息技术,不管是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学习任何知识,同时又几乎随时随地能从网络论坛中寻求并得到相应的帮助。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熟悉的事物,可望而不可及的星空乃至世间万物,都能通过网络去了解。因此,信息技术,极大限度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寓教于乐,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