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沉积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来源 :第四纪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lym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是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沉积物之一,黄土的分布区也是旱作农业起源地和古文明的发祥地,养育了地球上数以亿计的人口.作为一种风力搬运的沉积物,黄土也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长期以来,中外科学家已经对黄土的物理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古气候学等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文旨在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出发,将黄土物质的产生、搬运、堆积及沉积后的成土过程与地球岩石圈、水圈(包括冰冻圈)、大气圈、生物圈的演化联系起来,将黄土作为一个窗口,揭示出看似单一的地质事件(黄土沉积)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之间的内在关联.
其他文献
红菇属(Russula Pers.1796)是一类世界广布而种类众多的大型伞状真菌,是红菇科的模式属和最大的一个属,该属包括了许多重要的食用菌、药用菌和有其他经济价值的种类,是大型伞状
近年来,随着分布式电源、储能、直流负荷的高密度接入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直流电网日益引起重视。与传统交流电网相比,直流电网更适合新能源的接入及传输,并且能够减少大量的DC/AC换流环节,不存在无功环流、频率、三相不平衡和功角稳定性等问题。但由于变流器的隔离作用,直流电网失去了交流大电网对直流侧稳定性的支撑。本文研究直流电网的电压功率控制技术,针对直流电网惯性小、功率随机扰动情况下直流电压质量
互联区域电网交换功率及风电并网容量的增加,使得输电网络功率振荡及电压稳定问题逐渐突出。STATCOM凭借快速无功控制稳定电压,提高输电功率极限和系统阻尼的优异性能,在系统中迅速普及。但STATCOM数量增加引起控制器间电气距离减小,运行时缺乏协调配合会产生交互影响,并危及系统稳定。论文对含有多个STATCOM的电力系统进行建模,详细研究了STATCOM控制器间的交互影响,并借助WAMS进行多个ST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衰竭,中国乃至世界已将发展新能源列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并逐渐提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传统的电网构造及运行技术等在应对可再生能源并网所产生的稳定性等问题上显得越来越力所不及。而直流电网因在功率灵活可控、无功角稳定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直流电网包含大量直流端,当其直流线路发生故障时,对整个系统产生的影响更加广泛。本文以四端直流环网为例,分析了直
随着电动汽车驱动、起动发电等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大力发展,对电力电子逆变技术的性能、可靠性等多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逆变电路由于拓扑概念限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局限。近年来Z源逆变器的出现,因其特有的电路结构与工作模态,突破了传统逆变电路的概念限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在深刻理解Z源逆变器的基础上,借鉴Z源逆变器所采用的直通零矢量思想,提出了一种抽头电感型单级升压逆
随着我国广域测量系统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其相量测量单元(PMU)采集的工频数据广泛应用于电网的实时动态过程监视系统中。当电网中发生低频振荡时,由于PMU采用的快速傅里叶算法无法区分工频信号和低频干扰,PMU采集的数据中会包含低频振荡扰动成分,将影响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计算的正确性。为了提取PMU采集数据中的工频变量,本文以强迫型低频振荡为例,提出了一种从PMU数据中分离低频干扰的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电力系统大停电事故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大停电事故通常都是由连锁故障造成的。随着故障的连锁发生,潮流发生大范围转移,导致系统内元件承担的负荷不断增加,使得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趋向于某个临界状态。在临界态,控制参数或系统应力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系统发生临界相变,引发灾难性的事故。为保证电网运行可靠性,避免临界相变给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开展电力系统临界相变预警
汉画像石带有综合艺术的特色,最能体现汉代的一种设计理念。本文就从艺术设计方面谈谈汉画像石的设计理念。我们认为汉代人的设计理念通过其整体性思维、图像的配置、图像意
聚合物电介质因良好的绝缘特性和机械特性而成为高压电气设备中常用的绝缘材料。直流下聚合物表面容易积聚电荷,进而影响其电场分布,甚至导致沿面闪络的发生。对于电介质表面形貌与表面电荷特性的关联不甚清楚,因此探索电介质表面形貌与表面电荷的关系,对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开展直流下有机玻璃表面粗糙度对表面电荷影响的实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不同目数砂纸、打磨器等设备,采用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逐渐开始高度重视能源紧缺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节约能源的问题。作为现阶段使用最广泛的节能控制方法——损耗模型控制(LMC—LossModel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