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快乐房奴”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移民来到加拿大后,买房还是租房,是一件需要作出抉择的大事。买房安家置业后,就会有一种安定、安心的感觉,老是租房住,就总会有一丝的漂泊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只要心态摆正了,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新移民生活的天空,都一样地广阔。
  
  Jim Wang是个很随和的人,2002年自云南移民来加,两夫妇带著10岁的独生儿子,过着很普通的移民生活。Jim是个文化人,在中国和在温哥华都是干的办公室白领工作,但是薪水并不高:J1m的太太更是个准的贤妻良母,温婉平和,夫唱妇,来温哥华后一直在一家制衣厂做技术工人,拿的是小时工资,但福利待遇还不错,也很稳定:Jim的儿子聪明伶俐,学习成绩很好,且乖巧听话,是个不怎么让父母操心的孩子。所以Jim一家的移民生活真的达到了他们预期的理想——平平淡淡、和和美美。
  
  为家的感觉初涉房
  
  来到温哥华两年后,也就是在2004年房地产涨价前,Jim买了房,买的是一个2室1厅的公寓,地处温东,当时花了约12万元。这个价钱对Jim来说可算是经济实惠,一家三口住紧凑点,但作为工薪阶层也只供得起这种房。但毕竟有了自己的房子,感觉很不错。当年Jim买房是为了自住,一点没有投资的意向。可是现在他的很多朋友都羡慕他的英明决定,说他的这处房买得太划算了,12万的房子,短短的四年之后,现在已经涨到了28万,真是赚了。可当时Jim真的是没有想到今后会涨价,只是初步算计了一下,租房每月700余元,与买房后每月供房的费用也差不多,只是为了追求一份家的感觉,稀里糊涂的就买了,也算是“歪打正着”。
  2007年底,眼看著自己的公寓房按市场价估算,涨了一倍多,Jim一家才真切地体会到“既自住,又投资”的好处。
  记得在2004年买房时,一位来加拿大多年的老移民就对Jim说:“如果是能付得起首期的话,绝对是买房划算。如你买了房,就好比你赶上了‘房地产’这趟车,今后不管它是涨还是跌,你总是跟著‘车’走;反之,如你没有买,则可能永远都跟不上房地产‘这趟车’。”现在回想起来,这位老移民前辈的肺腑之言,真是一语中的。
  
  尝到甜头 再战房市
  
  2008年初,尝到房产投资甜头的Jim卖掉了公寓,在北本拿比买了套三居室的镇屋(Town house),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且靠近大名鼎鼎的名校北本拿比中学(Burnaby NorthSecondary School),让儿子可以就近读个好学校,当然这次贷的款也比第一套房的要多了。Jim笑言:“看来我到退休前都是为银行打工了。”但想一想,先享受大房子,挣钱虽然辛苦,但到退休前能把房子贷款还清,不就拥有一套完全属於自己的房子了吗?如果永远不买房,等到退休时,也许能把买房的钱攒够,但那时人也老了,都来不及享受了。
  
  加人欠房债8500亿
  
  为了楼房,加人总共欠债8500亿元,比10年前超过一倍以上。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到明年底会破万亿大关。贷款保险公司也收紧了尺度。加拿大贷款及房屋公司(CMHC)高级经济师莱嘉(Bertrand Recher)称,所幸目前经济情况尚算健康,失业率也接近历史低位。
  丰银高级经济师华纶(Adrlenne Warren)指出,市民越是容易取得贷款,经济便越容易受到伤害,但也要利率急速上升才会令经济受损。
  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已经完全偿还楼宇贷款的国人占42jj;,另外10%的家庭住在多层大厦,比25年前增加3倍。
  
  地产业界:首次置业者多新移民
  
  虽然房屋价格高居不下,但新移民到达加国后,多数都会选择置业,地产专家表示,现在本地首次购房者均以新移民居多。
  卑诗省华人地产专业协会会长梁立有表示,以他所接触的买房者中,首次买房者大部分都是新移民,不过来加的时间长短则不同。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可能来加后几个月就买房,而有些则选择先租房,一切稳定后,大约二至三年后就会买房。他指出,老移民一般买房多是大屋换小屋,很多子女长大成人,独自居住,因此父母则把大屋换小屋。
  以房屋类型来说,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购买公寓单位,从他个人的经验显示,公寓的销售量多於独立屋的20%至30%。
  根据统计报告显示,温哥华地区的租房者每年要花费9734元用於租房开销,总收入的26.7%,而通过房贷购置物业者则需要每年投入19646在房屋开销上,占总收入的25.3%。不过梁立有表示,虽然有物业者投入的金钱比较多,但从花费比例上比较,仍然是买房比租房划算。
  虽然现在新移民的经济条件好过以前,但同统计结果相同,仍有大部分买房者选择房贷购房,但房贷计划则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虽然本地屋价高涨,但同中国一些城市相比,并不算离谱,一些移民来加后,把中国的房子卖掉,仍然可以买幢满意的物业。
其他文献
范美忠是这场塌天大灾中的一个另类人物。他仅仅以一跑、一言,而为天下知,受世人骂。为他说话,明显不知趣。但我还是要高声呼吁:放范老师一马!他没有做得太错,或说得太错。在这场大灾难面前,我们要赞扬的人,固然轮不到范老师,但我们要严厉谴责的人,又哪里轮得到他呢?他惊惶中的举动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他惊世骇俗的言论不过是几句话而已。  前天,我送孩子去柏克莱加州大学的体育馆练习空翻。在墙上,贴着紧急状态的标
期刊
客居澳洲两年,常听得当地人不无自豪地宣称:“咱们悉尼出美女!”其“钢鞭”自然就是奥斯卡影后,年前被评为“澳大利亚国宝”的妮可·基德曼。妮可出身并出道于悉尼,她皮肤白皙,气质高雅,有着三围标准的“魔鬼身材”和一头金红色的秀发,即便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也是相当出众的。  也许是出于一种“美女情结”吧,悉尼街头的招贴栏里便时见妮可的灿烂微笑,就连我们寓所附近的杂货店老板,也将这位“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
期刊
上周我们大学同学聚会,席间当年的班长说到一件事情引起了我的共鸣。班长的母亲住在城南,班长工作繁忙很少回家看望母亲。老人家平日也不擅与邻居们交流,有一次老人家所在的社区办“邻居节”,班长母亲却出人意料地成了“邻居节”的主角,发言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原来老人家是个有心人,把班长每次发去的短信都记在本子上了,短信内容有生日的祝福、生病时的问候、天凉时的叮嘱,甚至班长单位里的趣事等等。老人家一条条地把短信念
期刊
2008年7月4日是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首航首发的日子。我当日搭乘南航的班机从广州直飞台北,开始了梦寐以求的环岛游。  想象中的台北应该是摩天大楼林立,其实不然,台北的建筑大多数建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一般都不高,成色也半新不旧,远不能和上海浦东气派的高楼相比。台北的街道普遍不宽,路名颇似上海,也有南京路、桂林路、汉口路。  游览了圆山饭店后,我打算去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游览。我在街边
期刊
又到了假期,我决定从德国去巴黎旅游。德国人是很讲究计划的。比如坐火车,如果提前一个礼拜定周末票,是可以打半价的。虽然自己是没目的没计划,但是往返的火车还是一定要看清楚的。我查好了科隆去巴黎的往返时间,周五晚上在网上订好票后,周六一早独自出门了。  第一次一个人独自坐火车,并且是去到另外一个国家,心里不禁有点茫然。虽然欧洲星罗棋布的各式各样的小国家,就好像莱茵河鲁尔河边星罗棋布的大小城镇,我常常和朋
期刊
无阶级斗争的阶级社会    “日光所照之地,无不有不列颠国旗。”英国的这首老民谣表现出他们的自大。18、19世纪时,以“世界主人翁”自命者,除了德国人外就算英国人。英国贵族诗人拜伦(1788-1824年),参加过希腊独立运动,最终客死他乡。在其诗歌中曾吟诵:“这个骄傲的店主,把他的货物和法制,从北极运到南极,以波涛付关税。”即表达出英国人日不落帝国的骄傲心态。  纵观英国历史上政权交替大致显得平和
期刊
传统悠久的土耳其浴,名画上看到、旅游书上读到、电视旅游频道一再播映,我却在意外中遇到……    再怎么精心策划的旅行,也免不了因为意外而逸出蓝图。但意外的不只是出发当天摔裂脚踝骨,而是在医生的鼓励下,凭借着丈夫、儿子相助,竟然生出坐着轮椅也要上飞机的胆气。更意外的是,到了伊斯坦堡还敢踏进土耳其浴澡堂。直到置身女宾休息室,担心拖着打上石膏的右脚要怎么上水淋淋的浴场?想到医生叮咛别打湿了石膏,才发现胆
期刊
仅仅经过几天的游历,便明显感觉到先生已经喜欢上了这地方,几次三番对我说为什么不辞职再过来呢?还要跑一趟。开始我也跟他一起懊恼,但买了几次东西后让我犹豫起是否支持他辞职了。毕竟他在国内的收入支付我在这里的费用绰绰有余,如果他也辞职了,那么我们两个马上就成无业游民了。没有了经济收入怎么过日子?想着就让人害怕。  第一次买菜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就花了两百多加币。家俱是不敢买新的了,但就算是到二手店买的简简
期刊
题记:保守党政府的移民修订案遭受猛列抨击的根源在于:移民系统存在致命缺陷,而移民部长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真正答案。    反对党大力抨击移民修订案    近日,联邦反对党大力抨击保守党政府的移民修订案,移民部长首次坦白承认,政府大幅度修改移民法,目的是限制每年移民的申请数量,以减少未来的移民申请积压和缩短等候时问。  论者指责保守党政府存心拿空白支票,要求国会给它最大的自由度修改移民法,更要误导民众,
期刊
莉莉是我部门里的分析师,几乎是跟我同一个时间来到美国,十一年前拿到绿卡。之前念书、工作、结婚、生子,人生大部分的循环都是在罗马尼亚完成的。  在她身上还是可以看见想像中东欧的影子,每天早上在我上班之前三个小时进办公室,然后把全天的工作满满地排在一整张日程表上。她很认真地告诉过我,她来到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她的老板差点被她上厕所都要报告的事情逼疯。  拜房价在十年里以倍数成长之赐,现在她在华府近郊的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