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昭州当你打开地图,无论是中国地图还是世界地图,你会发现每个城市,也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几乎都依偎在一条条河流的怀抱。为什么城市要建在江河湖泊的边上?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人的生存也好生产也罢,都离不开一样东西——水。城市人口太多,光靠打井利用地下水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靠江河湖泊等水资源来供众多人口消费和生产,这就是城市靠近水边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是顺应自然的选择,现在的城市都是自然选择而形成,绝不是心血来潮建起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所以,平乐县城,也就建在了桂江边上。这是一条我们身边的江,悠悠的漓江、弯弯的荔江、清清的茶江,穿越悠远的时空而来,一起游至我们的古城平乐,便汇成了这条桂江。平乐,三国时建县。唐时南方一些地区战乱不止,大将军李靖,对,就是后来被民间作为门神贴在门上的那位,奉朝廷之命南下清剿,大获全胜后被朝廷封为“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任职期间,李靖赴平乐老城实地视察后,向朝廷提出:鉴于平乐在军事、经济方面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应提升平乐的行政级别,改“县”为“州”。唐武德四年(621年),这一建议得到认同,朝廷下旨“分始安郡置乐州,领平乐、沙亭等四县”。李靖在考察中,看到这座历经多年战火和被洪水摧残而显破败之相的老城后心情沉重,唐武德八年(625年),乐州刺史江齐贤在李靖支持下,将州府迁至下游漓、荔二江与茶江合流处的高地上;唐贞观八年(634年),因城西有昭岗潭,乐州更名为“昭州”。为纪念李靖,平乐的群众在茶江边修建了一座印山寺,寺中供有李靖塑像,平乐人习惯称之为令公庙。后来,据有关史料记载因为“滴江之水入是地而平,汇乐水……”地名由此就变成“平乐”。也就是说,平乐,唐时始为昭州,为历代州府所在地,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昭州”即为今天的平乐。
平乐,作为国际旅游胜地桂林的十一县六城区其中之,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滴江、荔江、茶江三江匯合处桂江的起源之地。优美的山水风景自然是毋庸赘言的,我也在自己写的两本书《故乡云水地》和《倚江小憩》里,描述和称颂过我们的“人文昭州、大美平乐”。但我还是觉得,个再美好的地方,如果缺少了令人沉醉的夜景,那还是有着许多遗憾的。髻如说你到南京,除了白天去游览“六朝古都、十朝都会”那名闻遐迩的风景名胜,晚上你绝不会忘记去瞧瞧秦准河——唐朝杜牧的《泊秦准》写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作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它的夜景是最迷人的部分。桨声灯影里的秦准河,灯火通明非常热闹,似一幅繁华的画卷,只有见识过了那灯火辉映的河面,你才可以说没有枉来一回“钟山风雨帝王城”。到平乐也一样,没有欣赏到夜昭州,你对平乐的美妙印象也是不完整的。
夜昭州,和秦准河一样,也是围绕着水即“三江汇合”的桂江为主作的文章。白日里的桂江恬静、美丽,低柔的凤尾竹林使身边的江水温情脉脉,呈现天籁般的风情,旁边的一切皆在轻盈流动的静谧中沉醉,一望无际的天空白云飘荡,似乎还带着无数野花的芳香,有一种无法言述的圣洁,也透着一种难以描绘的幸福与安详,“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笋林次第添斑竹,维鸟参差护锦囊。乳洞此时连越井,石楼何日到仙乡。如飞似堕皆青壁,画手不强元化强。”这是晚唐诗人曹松的诗作《桂江》。而到了晚上,两岸的灯光,让桂江和古昭州焕然翻新。
夜晚即将降临了,视线开始模糊了,环抱着江水的群山已经显得虚无缥缈、若隐若现。当美丽的暮色渐渐掩去时,桂江两岸的灯火突然亮了起来,南洲大桥、茶江大桥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清澈宽阔的江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泛起粼粼波光;再映入眼帘的,则是周围河堤上闪闪发光的线条,在缓缓地奇妙地变换着,一会儿是红黄交错,一会儿是淡蓝色会儿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这是一幅流动的画,一帧立体的景,又是一曲迷人的交响乐。江水悠悠,水天色,眼前一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五彩之光,是一片灯的海洋,交相辉映,簇簇璀璨,焕发出了在夜色里的无限动感与生机;霓虹在江面倒映,车船在星河流彩,与撩人遐思的梦幻般的夜景相得益彰,给美丽的山水添加了一个绝妙的注脚。而沿江两岸的建筑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造就了静谧而浓郁的朦胧美;高低起伏、曲直相映,造就了异彩纷呈和错落有致的节奏美,确实令人心动夺人心魄。这是昭州的夜景,这是平乐的灯火,只觉得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火树银花合,明月逐人来,令人仿佛进入到仙境一般:“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洲大桥头,明亮的射灯之下,梅挚的诗《十爱亭》非常抢眼:“我爱昭州水,湘漓共一源。本无污泥滓,去有棹歌喧……”有友人好奇地问我:“李商隐不是在平乐待过吗?好像他也写了几首有关平乐的诗,在文学方面,他的名气和成就可是比梅挚大多了啊,为什么在平乐却见不到他的那些诗印挂出来?”这个问题倒是问得刁钻呢,我也只能揣测着瞎说一下了。前面提到平乐的历史,话说李靖姓李,但这个李大将军被神化了,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而且他是名武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两个姓李的人不得不提,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就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记得那是2013年8月的一天,在祖国的西部边陲新疆,我迎着骄阳站在天山天池边上,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也有着无比的亲切,因为我看到这里的介绍中有李商隐——当年面对天山天池周穆王和王母娘娘的神话传说,李商隐曾作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那亲切之故又何来?因为李商隐也在我们平乐写过《昭州》:“桂水春犹早,昭川日正西。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唐宋时期,岭南一带被朝廷作为谪贬官员的流放之地。广西自古被称之为“瘴疠之乡”,平乐是岭南瘴气最肆虐的地方。古文献记载,广西“天气炎热,地气卑湿,结为瘴疠,危害不小”,“岭外毒瘴,又以昭州为甚”。昭州被“土大夫指以为大法场,言系人之多也”"。但也正是此段时期,如同世人所谓的“为有李梅双郡守,人间始觉重昭州”。这其中的“李”,就是指李商隐,他曾到昭州短暂地任过代理郡守。李商隐到平乐后,本想一展抱负,无奈他身处唐朝由昌盛走向衰落时期,又夹在牛党和李党之争中,虽有满腹才华,治国妙点,终不能施展。昭州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很恶劣,桂江两岸,疟疾流行,面对此情,李商隐不禁感慨万千,写下《昭州》和《异俗二首》诗篇,对后世研究昭州当时的地方历史和民情等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但客观地说,这里面恐怕也包含了他太多的愤慨,所以难免有着许多的夸张吧?从上面他的那首《瑶池》也可以看出所使用的写作手法。而“梅”,则是世称“梅公”的北宋政治家、诗人梅挚。他也曾在北宋景祐初年(1034年)被下放到了瘴气最重的昭州任知府。梅挚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与观察,发现所谓的“瘴气致死”并非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倒是另一种“瘴气”对社会世风危害极大,于是写下了针砭时弊的《五瘴说》。此文借喻南方瘴气来抨击当时贪官污吏的丑恶行为,对官场中的腐败风气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梅挚在昭州做官,他热爱昭州的这片热土,所以又写下了五律《十爱诗》十首。总体来说,梅挚政治家的成分要远大过他的诗人成分的。在某些方面,政治家比诗人要靠谱些,最起码的,受当时情绪的感染恐怕不会那么大。——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了。
平乐,作为国际旅游胜地桂林的十一县六城区其中之,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滴江、荔江、茶江三江匯合处桂江的起源之地。优美的山水风景自然是毋庸赘言的,我也在自己写的两本书《故乡云水地》和《倚江小憩》里,描述和称颂过我们的“人文昭州、大美平乐”。但我还是觉得,个再美好的地方,如果缺少了令人沉醉的夜景,那还是有着许多遗憾的。髻如说你到南京,除了白天去游览“六朝古都、十朝都会”那名闻遐迩的风景名胜,晚上你绝不会忘记去瞧瞧秦准河——唐朝杜牧的《泊秦准》写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作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它的夜景是最迷人的部分。桨声灯影里的秦准河,灯火通明非常热闹,似一幅繁华的画卷,只有见识过了那灯火辉映的河面,你才可以说没有枉来一回“钟山风雨帝王城”。到平乐也一样,没有欣赏到夜昭州,你对平乐的美妙印象也是不完整的。
夜昭州,和秦准河一样,也是围绕着水即“三江汇合”的桂江为主作的文章。白日里的桂江恬静、美丽,低柔的凤尾竹林使身边的江水温情脉脉,呈现天籁般的风情,旁边的一切皆在轻盈流动的静谧中沉醉,一望无际的天空白云飘荡,似乎还带着无数野花的芳香,有一种无法言述的圣洁,也透着一种难以描绘的幸福与安详,“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笋林次第添斑竹,维鸟参差护锦囊。乳洞此时连越井,石楼何日到仙乡。如飞似堕皆青壁,画手不强元化强。”这是晚唐诗人曹松的诗作《桂江》。而到了晚上,两岸的灯光,让桂江和古昭州焕然翻新。
夜晚即将降临了,视线开始模糊了,环抱着江水的群山已经显得虚无缥缈、若隐若现。当美丽的暮色渐渐掩去时,桂江两岸的灯火突然亮了起来,南洲大桥、茶江大桥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清澈宽阔的江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泛起粼粼波光;再映入眼帘的,则是周围河堤上闪闪发光的线条,在缓缓地奇妙地变换着,一会儿是红黄交错,一会儿是淡蓝色会儿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这是一幅流动的画,一帧立体的景,又是一曲迷人的交响乐。江水悠悠,水天色,眼前一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五彩之光,是一片灯的海洋,交相辉映,簇簇璀璨,焕发出了在夜色里的无限动感与生机;霓虹在江面倒映,车船在星河流彩,与撩人遐思的梦幻般的夜景相得益彰,给美丽的山水添加了一个绝妙的注脚。而沿江两岸的建筑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造就了静谧而浓郁的朦胧美;高低起伏、曲直相映,造就了异彩纷呈和错落有致的节奏美,确实令人心动夺人心魄。这是昭州的夜景,这是平乐的灯火,只觉得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火树银花合,明月逐人来,令人仿佛进入到仙境一般:“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洲大桥头,明亮的射灯之下,梅挚的诗《十爱亭》非常抢眼:“我爱昭州水,湘漓共一源。本无污泥滓,去有棹歌喧……”有友人好奇地问我:“李商隐不是在平乐待过吗?好像他也写了几首有关平乐的诗,在文学方面,他的名气和成就可是比梅挚大多了啊,为什么在平乐却见不到他的那些诗印挂出来?”这个问题倒是问得刁钻呢,我也只能揣测着瞎说一下了。前面提到平乐的历史,话说李靖姓李,但这个李大将军被神化了,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而且他是名武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两个姓李的人不得不提,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就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记得那是2013年8月的一天,在祖国的西部边陲新疆,我迎着骄阳站在天山天池边上,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也有着无比的亲切,因为我看到这里的介绍中有李商隐——当年面对天山天池周穆王和王母娘娘的神话传说,李商隐曾作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那亲切之故又何来?因为李商隐也在我们平乐写过《昭州》:“桂水春犹早,昭川日正西。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唐宋时期,岭南一带被朝廷作为谪贬官员的流放之地。广西自古被称之为“瘴疠之乡”,平乐是岭南瘴气最肆虐的地方。古文献记载,广西“天气炎热,地气卑湿,结为瘴疠,危害不小”,“岭外毒瘴,又以昭州为甚”。昭州被“土大夫指以为大法场,言系人之多也”"。但也正是此段时期,如同世人所谓的“为有李梅双郡守,人间始觉重昭州”。这其中的“李”,就是指李商隐,他曾到昭州短暂地任过代理郡守。李商隐到平乐后,本想一展抱负,无奈他身处唐朝由昌盛走向衰落时期,又夹在牛党和李党之争中,虽有满腹才华,治国妙点,终不能施展。昭州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很恶劣,桂江两岸,疟疾流行,面对此情,李商隐不禁感慨万千,写下《昭州》和《异俗二首》诗篇,对后世研究昭州当时的地方历史和民情等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但客观地说,这里面恐怕也包含了他太多的愤慨,所以难免有着许多的夸张吧?从上面他的那首《瑶池》也可以看出所使用的写作手法。而“梅”,则是世称“梅公”的北宋政治家、诗人梅挚。他也曾在北宋景祐初年(1034年)被下放到了瘴气最重的昭州任知府。梅挚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与观察,发现所谓的“瘴气致死”并非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倒是另一种“瘴气”对社会世风危害极大,于是写下了针砭时弊的《五瘴说》。此文借喻南方瘴气来抨击当时贪官污吏的丑恶行为,对官场中的腐败风气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梅挚在昭州做官,他热爱昭州的这片热土,所以又写下了五律《十爱诗》十首。总体来说,梅挚政治家的成分要远大过他的诗人成分的。在某些方面,政治家比诗人要靠谱些,最起码的,受当时情绪的感染恐怕不会那么大。——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