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课外自读的设题讲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anhapp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以《旅夜书怀》为例,探究总结羁旅思乡诗的鉴赏规律
  2.学以致用,探究课外自读篇目的赏析
  二、鉴赏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设题讲解】
  1.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本诗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心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整理】
  1.(1)意境的渲染烘托。夜幕降临,微风吹拂小草,诗人独居孤舟,夜不能寐,远看天幕,星星低垂与原野尽头相连,近看月光,随波涛奔腾。作者连用细、微、孤、独,准确写出了旅夜独宿的孤独凄凉,烘托了诗人孤寂悲凉之情。(2)动静结合、反衬。垂阔涌流四字,写出了阔大的江上景象,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羁旅漂泊之苦。(3)细节描写。细草、微风、星垂、月涌,细致入微地传达出作者孤寂悲凉之情
  2.这句话意思是:胸怀大志,不独依赖文章出名,做官应是体病身衰,自己离职。反映出作者现状并非如此,而是有志不被任用,岂、虚二字反言之,更加深刻的表达了作者悲愤抑郁之情。
  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反衬手法表现出作者孤寂悲愤的心情。作者面对辽阔的原野,想起自己痛苦的遭遇,深感孤苦无依,静夜孤舟,飘然一身,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靠的一只沙鸥罢了。作者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喻,借天地之大反衬自己如沙鸥般渺小,深刻传神的表达了自己孤寂悲愤的心情。
  三、以《旅夜书怀》为例,总结羁旅抒怀诗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定义】
  古代文人或因在外做官,或因游学赶考,或因征战在外等种种客观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称之为羁旅思乡诗。
  【常见情感】
  1.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3.征夫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徐兰的《出关》
  4.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的孤独愤慨之情。如杜甫《登高》
  【常见意象】
  月、子规、鹧鸪、鸿雁、除夕、寒食、元夕等
  【常见手法】
  此类诗歌经常用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想象、以景结情等手法。《旅夜书怀》中的手法就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细节描写、衬托、想象、以景结情,请仔细分析。
  四、课外自读的设题讲解
  详细分析《旅夜书怀》后,课外自读以讲义的形式,设题练习;以处理讲义的形式,讲完一二单元中的羁旅抒怀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設题】
  1.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最好?请简要赏析。
  2.前人评价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妙在何处?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展示】
  1.颔联中“阔”和“一”两字用的最好。“阔”是广阔的意思,拓展出一个广袤无垠的世界,写出诗人正居于与岸齐平的大潮之上;“一”字写出茫茫江面,只有作者一人,恰到好處的风让作者的小舟畅通无阻。两岸辽阔,一帆高悬,形成反衬,点面结合的营造了开阔孤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之情。
  2.(1)残夜还未消退,红日从海面升起,旧年未去,江上已有春意。时节交替,春天来临,新的一年之中,作者依然漂泊在外,触景伤情,抒发时光匆匆不可等待和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感。
  (2)光生于暗,新出于旧,写景中蕴含哲理,表达新事物将取代旧事物的辩证法。在景物之中既表达了感情又蕴含了哲理,因此绝妙千古。
  以上是对《唐诗宋词》一二单元的羁旅抒怀诗进行的设题讲解,因为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相关题型已经有所掌握,讲评还是非常有效率的。
  陈田田,山东沂源县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奠基铺路。本文拟就从字词类、读写类、自主类和激励性教学等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在字词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聪明识字始。”字词教学是启蒙学生的首冲环节和必由之路。在小学语文课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和常规用处尽显地“喂”给学生,然后让他
期刊
高三语文应试备考如何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应试能力,是高三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在小说阅读备考教学中,有意识地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指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解读小说主旨,力求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学文本阅读应试能力同步提升,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以2016年浙江高考试卷小说阅读《母亲》第15题的备考教学为例,展示自己的这一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  2016年浙江卷小
期刊
索菲對我说,你先去远处转转,不要回头看我。我就背对她往巴黎宠物公墓深处走去。公墓位于巴黎北郊的塞纳河畔,不闻市声,只有鸟鸣。徘徊在排列大体整齐的墓位间,观看着墓碑上那些宠物的照片或雕像,还有扫墓者留下的鲜花与祭物。  墓园里除了我和索菲,只有一对老夫妇。我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一座猫、狗合葬墓,猫名琵琪逝于1992年,活了12年,狗名尼可拉逝于1997年,享年15岁,可知主人事先就买下了足能葬下它们的
期刊
半命题作文作为初中语文作文常见的一种考试形式,在写半命题作文时,不仅要把握作文主题,捕捉关键信息,而且还应选择恰当的写作素材,进而运用较为丰富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效果。  一、应用半命题作文定向引导学生写作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对初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还应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
期刊
人才是新时代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时代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国家的教育机制也要跟上步伐,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可造之才。高考语文作为教学体制内的重要考试学科,是传承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国人力量,创造新事物的重要科目,同样及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行了重要的变革,多省市高考卷开始采用全新的课标卷。为了让学生有效复习,我针对考卷中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备考提出以下几点
期刊
不少语文老师害怕作文,怕指导作文,怕修改作文,怕评讲作文,我的感觉相反,我喜欢自己写作文,也喜欢上作文指导课。有人说我是个怪人。其实我一点都不怪,我喜欢上作文课是有前因后果的。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珍藏着一幅美丽的图画:远看,一垄垄茶树连成绿色的丝绦,自下而上地蜿蜒;近听,密密麻麻的茶树下,如荫的草丛间,啁啾的虫鸟,自然界的天籁之音争相演奏,铿铿锵锵,不绝于耳。茶树间有人影晃动,细看,是些孩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反复诵读,并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人:读他的诗文,你会觉得用什么样的赞美之词都不为过。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他
期刊
韩麦尔满怀深情地告诉他的学生:“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一个片断,从这个特写镜头里,我们看到了这位爱国者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眷恋,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震撼。仔细想想,我们的母语又何尝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呢,它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价值,在这种语言文化的熏陶下,出现了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产生了诸如孟子、李白、鲁迅等世界级大师,这令我
【设计突破】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专题”课程正顺应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基于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进行专题学习时,一般要综合占有多种资料,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感官,实现关于成语诗句的积累,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鉴赏,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专题”内容繁多,篇幅又长,而且又是新增设的课程,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先例可循,所以,“专题
期刊
一.课有课眼   好课当有课眼。课要上得好,上得高效,就要找到、创设出这个“眼”。有人说“课眼就是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我说,“课眼”,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结点,由之可以辐射出许多条线,分别连结着不同层面、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有效对话的一个原点,由此生成的对话,范围可以调节,深度可以伸缩,节奏可以变化;是师生情绪的一个兴奋点,它初始如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