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公园南端的59街是纽约曼哈顿上城与中城的分界线;与居于公园东西两侧、多为居民区、安静的上城不同,中城是纽约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区,是中央车站、宾夕法尼亚车站等交通枢纽的所在地。此外,最东面有联合国总部大厦临东河而立,中心地带第五大道和西边的时报广场都是商铺和名品店云集的购物天堂。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半岛酒店、广场酒店等著名建筑与酒店也集中在这一区。59街上一座透明的立方体是深受欢迎的苹果专卖店入口,而身着古装的车夫也会驾着观光马车缓缓经过——中城就是纽约的缩影,既现代又充满了古典的迷人气息。
不过,不要以为奢华热闹的中城就没有文化艺术的浸染,且不说这里有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百货公司如博格道夫·古德曼和萨克斯第五大道通常都聘请知名艺术家或设计师为他们特别设计有如戏剧舞台般精彩的主题橱窗,让顾客和行人都大饱眼福。此外,纽约市公共图书馆总部、卡内基音乐厅、MoMA纽约现代美术馆、布莱恩公园、麦迪逊广场花园等都坐落在中城,这些地方无一不是人们参观展览欣赏音乐的胜地,也难怪,在纽约几乎找不到一个缺少文化艺术点缀的区域。
第五大道将57街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城的画廊碰巧大多开在57街上,只不过不是临街的店面 (那租金估计是天文数字),而是位于大厦的二层以上。2008年亿万富豪理查德·钱德勒(Richard Chandler)为母亲安娜·扎勒芙(Ana Tzarev)投资400多万美元在西57街上的画廊可算一个异数,13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中展示了这位出生于克罗地亚、年逾七旬的女艺术家所创作的大型油画。这些作品大多采用原色,艳丽异常,笔触极厚,使得画面如裱花蛋糕,装饰性很强,艺术性就有待商榷。安娜·扎勒芙画廊签下10年的租约,据悉租金就要200万美元,真是财大气粗。顺便提一句,2014年北京今日美术馆将举办安娜·扎勒芙的个展,届时国内的观众也可前往参观,作出自己的判断。
安娜·扎勒芙画廊所在的大厦——西57街24号跟本刊一月号中纽约画廊系列中介绍过的,位于上东区麦迪逊大道上的980号一样,是一座“纽约画廊大厦”,那些没有亿万富豪在背后支持的画廊就分布在这座大厦的三到七层。东57街、第五大道上还有几栋类似的“画廊大厦”,大大小小的画廊隐匿其中,俯瞰着临街的繁华。
中城女侠当道
无独有偶,目前中城两家重量级的当代艺术画廊都由女性经营。她们和前几期介绍过的其他纽约女性画廊经营者们一样,在艺术市场上都丝毫不让须眉,无论是发掘新人的眼光还是经营画廊的手腕都不容人小觑。虽然Marian and Mary从年龄、性格、为人处事到代理的艺术家风格、经营方式无一相同,她们的画廊都在纽约艺术界乃至全美艺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为有趣的一点是,她们的个人影响力似乎都与身量成反比。
玛丽安·古德曼:
画廊的心脏和灵魂是艺术家
2011年《福布斯》杂志排出美国“十大最有影响力的画廊,”玛丽安·古德曼(Marian Goodman)女士的画廊就排在第,当年的销售额约为1.5亿美元。古德曼的经营秘诀是关注艺术家,她总说,“一个画廊的心脏和灵魂就是她的艺术家。”摊开古德曼画廊代理的艺术家名录,一长串熠熠生辉的名字,除了美国本土的艺术家,更囊括了全球各地的艺术精英,其中包括在世艺术家中作品售价最高的前东德艺术家格哈特·里希特(Gerhard Richter),英国特纳奖获得者、影像艺术家斯蒂夫·麦奎恩(Steve McQueen),意大利“坏小子”莫里奇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加拿大学者型的摄影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日本摄影师衫本博司等等,全是当代艺术界振聋发聩的名字。作品叫好又叫座的中国艺术家杨福东也在古德曼女士的麾下。
“如果你胆敢把这件作品送去拍卖,我就要了你的命”
古德曼说起她的艺术家总是充满了感情,同样,艺术家们也对她异常信任。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不同于婚姻的一种长期承诺和亲密合作。与古德曼合作的艺术家都非常忠诚,甚少有“转会”的现象发生。她有一种老派的君子作风,从不给艺术家任何压力,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生产线”来经营。习惯了与她相处的艺术家,实在无法忍受有些大牌画廊催促“生产”、擅作主张地“炒作”等经营风格,故而对古德曼画廊不离不弃。古德曼的偶像是纽约1960、70年代的画廊经营者利奥·卡斯特里(Leo Castelli),后者对艺术的狂热激情和对艺术家的慷慨关怀让她敬佩不已。
古德曼每天会花上好几个小时跟她的艺术家通电话,经常飞越大西洋去欧洲艺术家的工作室探访。她在上西区的顶层公寓里,总有为造访纽约的艺术家准备的客房。而开幕式后在她家中举行的庆功宴自助餐,往往由她亲自下厨。
古德曼曾说她通常花15到20年的时间来培养一位艺术家的职业生涯。与某些画廊不断举办展览,试图提高销售的经营方式不同,古德曼更多地关注艺术家的个人发展道路。她跟各大美术馆的策展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总是向他们推荐自己旗下艺术家的作品,请他们为展览画册写批评文章。当然,她旗下的艺术家确实非常优秀;但他们的成功都与她的努力推介分不开。有一度纽约现代美术馆还因为频频展示古德曼代理的艺术家作品而遭到业界的非议。
古德曼从1985年起就成为里希特的主要代理商,尽管后者的作品价格在近一两年的国际大型拍卖中节节攀升,古德曼却小心翼翼、甚至苛刻地挑选顾客,希望找到日后有可能将作品捐给美术馆、而不是转手去拍卖行倒卖的藏家。不少艺术顾问和客户回忆起古德曼向他们出售作品时的警告,“如果你胆敢把这件作品拿去拍卖,我就要了你的命!”不禁失笑。
在政治上倾向自由派的玛丽安向来对流行的事物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在她中城画廊空间租约到期之时,正值许多画廊都纷纷搬到下城哈德逊河畔的切尔西区之际,古德曼也差一点拿下蒂亚基金会在切尔西的空间。虽然当时的切尔西租金相对低廉,空间也更为宽大,古德曼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守在57街的空间。她说切尔西有着200多家画廊,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四个街区内,让人很难分辨它们各自的特点。她不想让自己的画廊淹没在切尔西庞大的画廊群中,让观众在浏览一圈之后根本记不住在哪儿看到了谁的作品。 许多客户都对古德曼画廊职员彬彬有礼的态度十分有好感,即使被拒绝购买的要求,也不感到尴尬。相比高古轩眼高于顶、只盯着超级大藏家的傲慢,古德曼就谦逊温和许多。当然,也有竞争对手指出,她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慈祥”,固然很挑剔旗下艺术家的质量,展览也做得十分学术化,但并非对生意全无头脑。1997年,与古德曼合作了17年的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离开她的画廊,转去高古轩。艺术圈的流言说“转会”原因是基弗不满古德曼对他的新作态度不温不火才愤而离去。不过,他是极少数主动选择离开古德曼的艺术家。即便基弗离开后,古德曼仍然很尊重他的才华,她就此的评价仅仅是一句“我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放眼全球的纽约客
人们很难相信,身材矫健,卷发棕眼的玛丽安·古德曼已经年过八旬了!虽然被《纽约客》艺术评论作家彼得·施杰戴尔(Peter Schjeldahl)称为纽约当代艺术圈中“最受人尊重的画商”,又是《艺术评论》2010年度“100权力榜”上排名第22位的人物,古德曼却是一个害羞、感情内敛的人。她说话嗓音柔和,立场却十分坚定,对自己认定的事从不放弃。古德曼对艺术的品位和见解确有独到之处,并且难得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纽约客,她并没有“纽约中心主义”,而是思想开放,勇于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观点与才能。定居在约翰内斯堡的南非艺术家肯特利奇就对她的赏识十分感激,说她“从来没认为他是来自‘第三世界’的艺术家。”
古德曼出生于曼哈顿上西区一户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艺术史学位;做会计师的父亲爱好收藏艺术,并与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家米尔顿·艾弗利(Milton Avery)是好朋友。而她走上经营画廊的道路却纯属偶然。因为她最初的梦想是“拯救世界”,既想去联合国工作,又想做一名职业记者。21岁那年,她与大学时的男友威廉·古德曼结婚,生下一子一女,做了10年的家庭主妇。然而,她越来越热爱艺术,渴望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终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美术史系年纪最大的学生,并且是当时班上唯一的女生。这份执著也让她的婚姻走到了尽头,此后古德曼一直没有再婚,也至今保留着夫姓。
虽然一心想成为美术馆的策展人,但在60年代的纽约,古德曼的想法还是很不现实的——当时美术馆策展人的职位多由男性把持。之后,在为她赏识的比利时艺术家遍寻代理不果的情况下,她干脆决定自己开一家画廊。如今,古德曼的画廊已经在中城开了36个春秋。她最初将画廊开在东57街上,1981年才搬来西57街24号现在的地址,90年代末续约之后,占据了四楼整整一层的空间,后来又将三楼据为仓库。1995年,玛丽安·古德曼画廊又在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巴黎马莱区(Le Marais)开设了一间分号。
如今的纽约艺术圈不仅有了一批成功的女性画廊经营者,更接纳了众多的女性策展人: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南希·丝佩克特(Nancy Spector)、新当代美术馆的丽莎·菲利普,等等,都是艺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不过,如果古德曼当时做了策展人,艺术市场上也许就少了一个成功的画廊,究竟市场赚了,还是学术界受了损失呢?我们已经无法回到从前再选一次了。
玛丽·布恩:
“封面女王”叱咤风云
与腼腆低调的玛丽安·古德曼不同,玛丽·布恩(Mary Boone)一直是纽约当代艺术圈中的“话题女王”。她身材娇小,却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衣着大胆,脚上总是穿着价格和鞋跟一样高得匪夷所思的名牌鞋子。布恩是时尚杂志的宠儿,早在1982年,她年轻美貌的头像就被登在《纽约》(New York)杂志的封面,并获得“苏荷女王”(Queen of Soho)的雅号。
布恩也和古德曼一样于1977年开始经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画廊,不过那年她才26岁。布恩最初把画廊开在苏荷,代理的都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艺术家。凭着敏锐的眼光,她代理了许多日后名声大噪的艺术家:曾在80年代初纽约艺术市场上红得发紫的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英年早逝但作品在身后价格飞涨的街头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特(Jean-Michel Basquiat)等等,不胜枚举。
布恩性格豪爽,喜爱交际,她代理的艺术家都是在圈中认识的朋友,比如施纳贝尔就原是她常去吃饭的一家餐馆的厨师。在得知布恩经营画廊之后,施纳贝尔就向她推荐自己的作品,邀请她去自己的工作室,最终成功地获得了布恩的代理。尽管1985年施纳贝尔就离开了布恩的画廊,他的名声却是在被布恩代理期间建立起来的。
与玛丽安·古德曼谨慎保守的经营方针不同,布恩乐于充当艺术市场背后的推手,作风大胆泼辣。她将旗下的艺术家当作明星来包装: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让他们上报纸杂志的封面,介绍他们去重要的派对,与批评家、策展人和收藏家拉关系。她还开创了画廊业的先河——让客户排在她的“等候名单”上,预先订购艺术家尚未创作出来的作品。然而,1990年代初国际艺术市场泡沫破裂后,她富有侵略性的经营方式也为业内人士所诟病,一度被她捧红的艺术家作品大幅贬值,价格缩水,她自己也差点破产。
“泡沫”之后,卷土重来
1996年,布恩将画廊搬到全城租金最昂贵的第五大道上,再一次吸引了艺术圈的眼球。这是一栋于1930年建成启用的Art Deco风格的建筑,位于第五大道上的黄金位置,大堂内有着美轮美奂的壁画装饰,电梯、过道,细节设计无一不精心,很符合布恩追求完美的性格。大厦内除了布恩的画廊,还有MKee Gallery画廊、Edwynn Houk画廊等好几家画廊;大厦对面是著名的博格道夫·古德曼百货公司,隔壁则是LV旗舰店。几年之后,布恩又在切尔西开了一家分号。对于布恩的高调复出,一些画廊经营者担心她再度掀起投机,使得价格过度高涨,最终导致新一轮的市场崩溃。
其实,在经过艺术市场的严冬期之后,布恩也改变了很多,为人处事较之以前低调。她坦言,过去有一段时间自己的确是“迷失了方向”。布恩在市场衰退期曾靠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自己早年的收藏来维持经营,却是从来没有亏待过旗下的艺术家。她宁可减少自己的佣金比例,也绝不克扣艺术家的所得,不像有的画廊,要求艺术家与自己一同度过难关。这点义气,也是为什么许多艺术家一直追随布恩的重要原因。 70年代布恩刚开始经营画廊的时候,就敢于跳过当时到处流行的“极少主义”和“观念主义”艺术,另辟蹊径,代理了一批“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并重新掀起人们对绘画的关注。现在的布恩画廊也再度拓展新疆域,代理了达米安·娄泊(Damian Loeb)、汤姆·萨克斯(Tom Sachs)等新一代艺术家。富有争议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去年底也在布恩位于切尔西的分号举办了个展。
对艺术永不言倦
布恩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父母是来自埃及的移民。她最早进入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在发现自己不具备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的天赋后,她来到纽约的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学习艺术史,并在老师的介绍下进入了一家资深的画廊打工。布恩在采访中称:“这份工作改变了我的一生。” 由于是画廊唯一的职员,布恩得以学到画廊经营的方方面面,更为重要的是,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客户名单。在画廊老板打算将生意转手卖出之后,布恩就决定自己开一家画廊。巧的是,布恩也奉传奇画商利奥·卡斯特里为自己的偶像,她最初的画廊就开在苏荷的百老汇街420号,恰好在利奥的画廊楼下。
布恩对艺术有着很大的热情,同时个性好强,不轻易服输,是个火爆脾气,对旗下的艺术家也有很强的控制欲,从不习惯听到反对意见。不过,她的控制仅在推广和经营等方面,具体的创作她从来不干涉。观念主义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就称许布恩从不催促她创作作品,也是难得的与布恩合作多年的女艺术家。
曾经在艺术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布恩现在热衷于公益事业,她出资帮助纽约市的公立学校创办艺术项目,为提高年轻一代的艺术欣赏能力而贡献一份力量。今年62岁的布恩不像她这个年纪和收入阶层的纽约客一样在城外置有别墅,因为她几乎每个周六都在画廊,买了别墅,哪里有时间去住呢?
富勒大厦与其他中城画廊大厦
东57街上的富勒大厦(The Fuller Building)是一栋高40层的Art Deco风格大厦,建于1929年,仅比克莱斯勒大厦晚一年,也是中城最初几栋摩天楼之一。富勒大厦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底部六层作为商铺出租,纤细的顶部是富勒建筑公司的办公空间,而中间的部分则是特意设计了要租给画廊的空间。
如今,富勒大厦共有十几家画廊和一家小型古董手表拍卖公司。其中,位于第14层的J.J. Lally东方艺术画廊由曾在苏富比拍卖担任多年亚洲艺术部主管的J.J. Lally先生经营,画廊布置得如同美术馆的展室,青铜器、金银器、陶器、玉器,精品纷呈,对于来纽约寻觅中国古代艺术品的藏家来说,是不容错过的一站。除了拉利画廊之外,富勒大厦还有经营摄影艺术为主的Howard Greenberg画廊,经营架上绘画为主的Alexandre画廊等等。
第五大道上介于56街和57街之间的皇冠大厦(Crown Building)以其屋顶设计被誉为中城的“皇冠”。这栋大厦里也聚集了不少画廊,主要经营较为传统的艺术媒介,如雕塑、油画、版画、素描等,面向的也是审美观念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以及年纪较大的客户群。这些画廊与第五大道上热闹的商店分享着客户和观众,他们的盈利情况虽然不得而知,但能支付中城高昂的租金,想来总也至少能够做到收支平衡吧。
此外,目前已经在切尔西有了三处空间的佩斯画廊最早也是从中城起家,至今还保留着东57街上与富勒大厦对面的空间:既举办展览,也经营艺术家作品的限量版画。
结语:
上世纪70、80年代是中城画廊的辉煌鼎盛时代,随着90年代末切尔西画廊区的兴起,不少当代艺术画廊冲着低廉的租金和宽阔的空间纷纷搬离寸土寸金的中城,使这里的画廊规模骤减。近10年来,中城更是难以与曼哈顿其他艺术区相抗衡。不过坚守下来的画廊也还有,玛丽安·古德曼画廊堪称一面旗帜。90年代开张的玛丽·布恩画廊也似乎给中城画廊区打了一剂强心针。最近也有一些知名画廊搬来中城,比如以代理Superflex艺术家著称的Peter Blum画廊就将于2013年3月离开经营了7年的切尔西空间,搬到西57街上来。
谁知道,艺术圈的风水轮流转,也许,中城又要由衰而盛呢?
不过,不要以为奢华热闹的中城就没有文化艺术的浸染,且不说这里有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百货公司如博格道夫·古德曼和萨克斯第五大道通常都聘请知名艺术家或设计师为他们特别设计有如戏剧舞台般精彩的主题橱窗,让顾客和行人都大饱眼福。此外,纽约市公共图书馆总部、卡内基音乐厅、MoMA纽约现代美术馆、布莱恩公园、麦迪逊广场花园等都坐落在中城,这些地方无一不是人们参观展览欣赏音乐的胜地,也难怪,在纽约几乎找不到一个缺少文化艺术点缀的区域。
第五大道将57街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城的画廊碰巧大多开在57街上,只不过不是临街的店面 (那租金估计是天文数字),而是位于大厦的二层以上。2008年亿万富豪理查德·钱德勒(Richard Chandler)为母亲安娜·扎勒芙(Ana Tzarev)投资400多万美元在西57街上的画廊可算一个异数,13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中展示了这位出生于克罗地亚、年逾七旬的女艺术家所创作的大型油画。这些作品大多采用原色,艳丽异常,笔触极厚,使得画面如裱花蛋糕,装饰性很强,艺术性就有待商榷。安娜·扎勒芙画廊签下10年的租约,据悉租金就要200万美元,真是财大气粗。顺便提一句,2014年北京今日美术馆将举办安娜·扎勒芙的个展,届时国内的观众也可前往参观,作出自己的判断。
安娜·扎勒芙画廊所在的大厦——西57街24号跟本刊一月号中纽约画廊系列中介绍过的,位于上东区麦迪逊大道上的980号一样,是一座“纽约画廊大厦”,那些没有亿万富豪在背后支持的画廊就分布在这座大厦的三到七层。东57街、第五大道上还有几栋类似的“画廊大厦”,大大小小的画廊隐匿其中,俯瞰着临街的繁华。
中城女侠当道
无独有偶,目前中城两家重量级的当代艺术画廊都由女性经营。她们和前几期介绍过的其他纽约女性画廊经营者们一样,在艺术市场上都丝毫不让须眉,无论是发掘新人的眼光还是经营画廊的手腕都不容人小觑。虽然Marian and Mary从年龄、性格、为人处事到代理的艺术家风格、经营方式无一相同,她们的画廊都在纽约艺术界乃至全美艺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为有趣的一点是,她们的个人影响力似乎都与身量成反比。
玛丽安·古德曼:
画廊的心脏和灵魂是艺术家
2011年《福布斯》杂志排出美国“十大最有影响力的画廊,”玛丽安·古德曼(Marian Goodman)女士的画廊就排在第,当年的销售额约为1.5亿美元。古德曼的经营秘诀是关注艺术家,她总说,“一个画廊的心脏和灵魂就是她的艺术家。”摊开古德曼画廊代理的艺术家名录,一长串熠熠生辉的名字,除了美国本土的艺术家,更囊括了全球各地的艺术精英,其中包括在世艺术家中作品售价最高的前东德艺术家格哈特·里希特(Gerhard Richter),英国特纳奖获得者、影像艺术家斯蒂夫·麦奎恩(Steve McQueen),意大利“坏小子”莫里奇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加拿大学者型的摄影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日本摄影师衫本博司等等,全是当代艺术界振聋发聩的名字。作品叫好又叫座的中国艺术家杨福东也在古德曼女士的麾下。
“如果你胆敢把这件作品送去拍卖,我就要了你的命”
古德曼说起她的艺术家总是充满了感情,同样,艺术家们也对她异常信任。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不同于婚姻的一种长期承诺和亲密合作。与古德曼合作的艺术家都非常忠诚,甚少有“转会”的现象发生。她有一种老派的君子作风,从不给艺术家任何压力,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生产线”来经营。习惯了与她相处的艺术家,实在无法忍受有些大牌画廊催促“生产”、擅作主张地“炒作”等经营风格,故而对古德曼画廊不离不弃。古德曼的偶像是纽约1960、70年代的画廊经营者利奥·卡斯特里(Leo Castelli),后者对艺术的狂热激情和对艺术家的慷慨关怀让她敬佩不已。
古德曼每天会花上好几个小时跟她的艺术家通电话,经常飞越大西洋去欧洲艺术家的工作室探访。她在上西区的顶层公寓里,总有为造访纽约的艺术家准备的客房。而开幕式后在她家中举行的庆功宴自助餐,往往由她亲自下厨。
古德曼曾说她通常花15到20年的时间来培养一位艺术家的职业生涯。与某些画廊不断举办展览,试图提高销售的经营方式不同,古德曼更多地关注艺术家的个人发展道路。她跟各大美术馆的策展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总是向他们推荐自己旗下艺术家的作品,请他们为展览画册写批评文章。当然,她旗下的艺术家确实非常优秀;但他们的成功都与她的努力推介分不开。有一度纽约现代美术馆还因为频频展示古德曼代理的艺术家作品而遭到业界的非议。
古德曼从1985年起就成为里希特的主要代理商,尽管后者的作品价格在近一两年的国际大型拍卖中节节攀升,古德曼却小心翼翼、甚至苛刻地挑选顾客,希望找到日后有可能将作品捐给美术馆、而不是转手去拍卖行倒卖的藏家。不少艺术顾问和客户回忆起古德曼向他们出售作品时的警告,“如果你胆敢把这件作品拿去拍卖,我就要了你的命!”不禁失笑。
在政治上倾向自由派的玛丽安向来对流行的事物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在她中城画廊空间租约到期之时,正值许多画廊都纷纷搬到下城哈德逊河畔的切尔西区之际,古德曼也差一点拿下蒂亚基金会在切尔西的空间。虽然当时的切尔西租金相对低廉,空间也更为宽大,古德曼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守在57街的空间。她说切尔西有着200多家画廊,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四个街区内,让人很难分辨它们各自的特点。她不想让自己的画廊淹没在切尔西庞大的画廊群中,让观众在浏览一圈之后根本记不住在哪儿看到了谁的作品。 许多客户都对古德曼画廊职员彬彬有礼的态度十分有好感,即使被拒绝购买的要求,也不感到尴尬。相比高古轩眼高于顶、只盯着超级大藏家的傲慢,古德曼就谦逊温和许多。当然,也有竞争对手指出,她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慈祥”,固然很挑剔旗下艺术家的质量,展览也做得十分学术化,但并非对生意全无头脑。1997年,与古德曼合作了17年的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离开她的画廊,转去高古轩。艺术圈的流言说“转会”原因是基弗不满古德曼对他的新作态度不温不火才愤而离去。不过,他是极少数主动选择离开古德曼的艺术家。即便基弗离开后,古德曼仍然很尊重他的才华,她就此的评价仅仅是一句“我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放眼全球的纽约客
人们很难相信,身材矫健,卷发棕眼的玛丽安·古德曼已经年过八旬了!虽然被《纽约客》艺术评论作家彼得·施杰戴尔(Peter Schjeldahl)称为纽约当代艺术圈中“最受人尊重的画商”,又是《艺术评论》2010年度“100权力榜”上排名第22位的人物,古德曼却是一个害羞、感情内敛的人。她说话嗓音柔和,立场却十分坚定,对自己认定的事从不放弃。古德曼对艺术的品位和见解确有独到之处,并且难得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纽约客,她并没有“纽约中心主义”,而是思想开放,勇于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观点与才能。定居在约翰内斯堡的南非艺术家肯特利奇就对她的赏识十分感激,说她“从来没认为他是来自‘第三世界’的艺术家。”
古德曼出生于曼哈顿上西区一户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艺术史学位;做会计师的父亲爱好收藏艺术,并与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家米尔顿·艾弗利(Milton Avery)是好朋友。而她走上经营画廊的道路却纯属偶然。因为她最初的梦想是“拯救世界”,既想去联合国工作,又想做一名职业记者。21岁那年,她与大学时的男友威廉·古德曼结婚,生下一子一女,做了10年的家庭主妇。然而,她越来越热爱艺术,渴望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终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美术史系年纪最大的学生,并且是当时班上唯一的女生。这份执著也让她的婚姻走到了尽头,此后古德曼一直没有再婚,也至今保留着夫姓。
虽然一心想成为美术馆的策展人,但在60年代的纽约,古德曼的想法还是很不现实的——当时美术馆策展人的职位多由男性把持。之后,在为她赏识的比利时艺术家遍寻代理不果的情况下,她干脆决定自己开一家画廊。如今,古德曼的画廊已经在中城开了36个春秋。她最初将画廊开在东57街上,1981年才搬来西57街24号现在的地址,90年代末续约之后,占据了四楼整整一层的空间,后来又将三楼据为仓库。1995年,玛丽安·古德曼画廊又在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巴黎马莱区(Le Marais)开设了一间分号。
如今的纽约艺术圈不仅有了一批成功的女性画廊经营者,更接纳了众多的女性策展人: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南希·丝佩克特(Nancy Spector)、新当代美术馆的丽莎·菲利普,等等,都是艺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不过,如果古德曼当时做了策展人,艺术市场上也许就少了一个成功的画廊,究竟市场赚了,还是学术界受了损失呢?我们已经无法回到从前再选一次了。
玛丽·布恩:
“封面女王”叱咤风云
与腼腆低调的玛丽安·古德曼不同,玛丽·布恩(Mary Boone)一直是纽约当代艺术圈中的“话题女王”。她身材娇小,却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衣着大胆,脚上总是穿着价格和鞋跟一样高得匪夷所思的名牌鞋子。布恩是时尚杂志的宠儿,早在1982年,她年轻美貌的头像就被登在《纽约》(New York)杂志的封面,并获得“苏荷女王”(Queen of Soho)的雅号。
布恩也和古德曼一样于1977年开始经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画廊,不过那年她才26岁。布恩最初把画廊开在苏荷,代理的都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艺术家。凭着敏锐的眼光,她代理了许多日后名声大噪的艺术家:曾在80年代初纽约艺术市场上红得发紫的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英年早逝但作品在身后价格飞涨的街头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亚特(Jean-Michel Basquiat)等等,不胜枚举。
布恩性格豪爽,喜爱交际,她代理的艺术家都是在圈中认识的朋友,比如施纳贝尔就原是她常去吃饭的一家餐馆的厨师。在得知布恩经营画廊之后,施纳贝尔就向她推荐自己的作品,邀请她去自己的工作室,最终成功地获得了布恩的代理。尽管1985年施纳贝尔就离开了布恩的画廊,他的名声却是在被布恩代理期间建立起来的。
与玛丽安·古德曼谨慎保守的经营方针不同,布恩乐于充当艺术市场背后的推手,作风大胆泼辣。她将旗下的艺术家当作明星来包装: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让他们上报纸杂志的封面,介绍他们去重要的派对,与批评家、策展人和收藏家拉关系。她还开创了画廊业的先河——让客户排在她的“等候名单”上,预先订购艺术家尚未创作出来的作品。然而,1990年代初国际艺术市场泡沫破裂后,她富有侵略性的经营方式也为业内人士所诟病,一度被她捧红的艺术家作品大幅贬值,价格缩水,她自己也差点破产。
“泡沫”之后,卷土重来
1996年,布恩将画廊搬到全城租金最昂贵的第五大道上,再一次吸引了艺术圈的眼球。这是一栋于1930年建成启用的Art Deco风格的建筑,位于第五大道上的黄金位置,大堂内有着美轮美奂的壁画装饰,电梯、过道,细节设计无一不精心,很符合布恩追求完美的性格。大厦内除了布恩的画廊,还有MKee Gallery画廊、Edwynn Houk画廊等好几家画廊;大厦对面是著名的博格道夫·古德曼百货公司,隔壁则是LV旗舰店。几年之后,布恩又在切尔西开了一家分号。对于布恩的高调复出,一些画廊经营者担心她再度掀起投机,使得价格过度高涨,最终导致新一轮的市场崩溃。
其实,在经过艺术市场的严冬期之后,布恩也改变了很多,为人处事较之以前低调。她坦言,过去有一段时间自己的确是“迷失了方向”。布恩在市场衰退期曾靠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自己早年的收藏来维持经营,却是从来没有亏待过旗下的艺术家。她宁可减少自己的佣金比例,也绝不克扣艺术家的所得,不像有的画廊,要求艺术家与自己一同度过难关。这点义气,也是为什么许多艺术家一直追随布恩的重要原因。 70年代布恩刚开始经营画廊的时候,就敢于跳过当时到处流行的“极少主义”和“观念主义”艺术,另辟蹊径,代理了一批“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并重新掀起人们对绘画的关注。现在的布恩画廊也再度拓展新疆域,代理了达米安·娄泊(Damian Loeb)、汤姆·萨克斯(Tom Sachs)等新一代艺术家。富有争议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去年底也在布恩位于切尔西的分号举办了个展。
对艺术永不言倦
布恩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父母是来自埃及的移民。她最早进入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在发现自己不具备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的天赋后,她来到纽约的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学习艺术史,并在老师的介绍下进入了一家资深的画廊打工。布恩在采访中称:“这份工作改变了我的一生。” 由于是画廊唯一的职员,布恩得以学到画廊经营的方方面面,更为重要的是,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客户名单。在画廊老板打算将生意转手卖出之后,布恩就决定自己开一家画廊。巧的是,布恩也奉传奇画商利奥·卡斯特里为自己的偶像,她最初的画廊就开在苏荷的百老汇街420号,恰好在利奥的画廊楼下。
布恩对艺术有着很大的热情,同时个性好强,不轻易服输,是个火爆脾气,对旗下的艺术家也有很强的控制欲,从不习惯听到反对意见。不过,她的控制仅在推广和经营等方面,具体的创作她从来不干涉。观念主义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就称许布恩从不催促她创作作品,也是难得的与布恩合作多年的女艺术家。
曾经在艺术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布恩现在热衷于公益事业,她出资帮助纽约市的公立学校创办艺术项目,为提高年轻一代的艺术欣赏能力而贡献一份力量。今年62岁的布恩不像她这个年纪和收入阶层的纽约客一样在城外置有别墅,因为她几乎每个周六都在画廊,买了别墅,哪里有时间去住呢?
富勒大厦与其他中城画廊大厦
东57街上的富勒大厦(The Fuller Building)是一栋高40层的Art Deco风格大厦,建于1929年,仅比克莱斯勒大厦晚一年,也是中城最初几栋摩天楼之一。富勒大厦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底部六层作为商铺出租,纤细的顶部是富勒建筑公司的办公空间,而中间的部分则是特意设计了要租给画廊的空间。
如今,富勒大厦共有十几家画廊和一家小型古董手表拍卖公司。其中,位于第14层的J.J. Lally东方艺术画廊由曾在苏富比拍卖担任多年亚洲艺术部主管的J.J. Lally先生经营,画廊布置得如同美术馆的展室,青铜器、金银器、陶器、玉器,精品纷呈,对于来纽约寻觅中国古代艺术品的藏家来说,是不容错过的一站。除了拉利画廊之外,富勒大厦还有经营摄影艺术为主的Howard Greenberg画廊,经营架上绘画为主的Alexandre画廊等等。
第五大道上介于56街和57街之间的皇冠大厦(Crown Building)以其屋顶设计被誉为中城的“皇冠”。这栋大厦里也聚集了不少画廊,主要经营较为传统的艺术媒介,如雕塑、油画、版画、素描等,面向的也是审美观念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以及年纪较大的客户群。这些画廊与第五大道上热闹的商店分享着客户和观众,他们的盈利情况虽然不得而知,但能支付中城高昂的租金,想来总也至少能够做到收支平衡吧。
此外,目前已经在切尔西有了三处空间的佩斯画廊最早也是从中城起家,至今还保留着东57街上与富勒大厦对面的空间:既举办展览,也经营艺术家作品的限量版画。
结语:
上世纪70、80年代是中城画廊的辉煌鼎盛时代,随着90年代末切尔西画廊区的兴起,不少当代艺术画廊冲着低廉的租金和宽阔的空间纷纷搬离寸土寸金的中城,使这里的画廊规模骤减。近10年来,中城更是难以与曼哈顿其他艺术区相抗衡。不过坚守下来的画廊也还有,玛丽安·古德曼画廊堪称一面旗帜。90年代开张的玛丽·布恩画廊也似乎给中城画廊区打了一剂强心针。最近也有一些知名画廊搬来中城,比如以代理Superflex艺术家著称的Peter Blum画廊就将于2013年3月离开经营了7年的切尔西空间,搬到西57街上来。
谁知道,艺术圈的风水轮流转,也许,中城又要由衰而盛呢?